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若輕言放棄,科學傳播可能跌入「後真相」世界的深淵

若輕言放棄,科學傳播可能跌入「後真相」世界的深淵

若輕言放棄,科學傳播可能跌入「後真相」世界的深淵



姜天海 編譯

在政治範疇內,「真相」似乎已經成為一種越來越靈活的概念。至少,這是牛津英語詞典近期給人帶來的感覺,因為它將「後真相(post-truth)」作為2016年的年度辭彙。


當人們所做出的決定是基於有誤導性的信息或明顯是錯誤的信息時,會發生什麼呢?答案十分簡單——我們的飛機的安全性將會降低,我們的醫療方式將沒那麼有效,我們的經濟也會失去它的全球競爭力,等等。


多年以來,很多科學家和科學傳播工作者一直在努力地與不尊重或不恰當使用科學證據的人或事物作鬥爭,特別是在有爭議的話題上,如全球變暖的原因,或兒童接種疫苗的功效。例如,一項長期的研究揭露了接種疫苗與自閉症之間的關係,這讓研究人員賠上了自己的行醫執照,但疫苗接種率仍繼續存在於應有水平之下。


然而,直到近期人們才開始系統性地思考,到底怎樣才能真正地改善圍繞著有些爭議的科學所產生的公共話語和決策制定。當然,科學家想要依靠由研究產生的證據,來徹底了解如何最有效地向其他人表達他們的所知所做。

結果顯示,對於如何最有效地進行不同話題、不同社會環境和受眾之間科學傳播的科學研究,並沒有得出便於學習掌握的具體建議。


大約一年前,美國國家科學院、醫學院和工程院(National Academies of Sciences, Engineering and Medicine)匯聚了一群來自各界的專家和從業者,希望能夠合力解決研究與實踐之間的這道鴻溝。此次項目的目的在於,將科學思維應用到我們有效地傳播科學的過程當中。亞利桑那州立大學風險創新實驗室主任安德魯·梅納德(Andrew Maynard)和本次項目的副主席、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的生命科學傳播教授迪特姆·舍費爾(Dietram A. Scheufele)也參加了此次活動。


該小組近期剛剛公布了其研究結果——《有效傳播科學:一份研究議程》的公共草案。梅納德和舍費爾詳細總結了其中的幾項重點,包括什麼是有效的科學傳播及其重要性;為什麼有效的科學傳播如此具有挑戰性——特別是在科學還尚不明確或有爭議的地方;研究人員和科學傳播工作者應如何並在怎樣的情況下提升我們的知識。


怎樣才是有效的?


梅納德和舍費爾發現,有效的科學傳播(包括聆聽受眾並與其互動)尤為複雜,研究起來遠沒有想像的簡單。這高度依賴於傳播的內容,它與參與對話的受眾之間的相關性,以及該話題周圍所圍繞的社會和媒體動態(特別是當這些問題或其政策含義是有爭議的)。但是它也取決於人們感覺並相信什麼是正確的,以及科學傳播和參與所出現的社會或政治背景。這讓如何確保其正確性,並獲得可以應用到各個話題和背景的經驗與教訓頗具難度。

由於這種複雜性,科學傳播的實踐(而且有很多非常傑出的踐行者)目前更多的是一門藝術而非科學。一名優秀的科學傳播工作者(無論是記者、博主、科學家或在YouTube等社交媒體和平台上較為活躍的用戶)通常是汲取了他人的經驗,或者是接受過專業的培訓,而且通常經受過反覆的試驗與錯誤。不幸的是,社會科學並沒有為科學傳播工作者如何進行有效的科學傳播提供具體的、有證可循的指導意見。


美國國家科學院(NAS)此前的兩次會議確定,在科學傳播的研究方面,專業領域非常多元化。研究從行為經濟學,到與媒體和傳播研究相關的社會學。他們同時開始理清我們是否知道哪些方法是有效的,還有哪些有效的方法是我們不知道的。


例如,人們越來越清楚地認識到,在科學傳播中,認為只要給公眾「補足」科學知識和理解他們就會成為越來越理性的決策制定者的「缺失模型(deficit model)」根本行不通。這不是因為人們是不理性的;相反,我們都會用自身固有的心理學邏輯來理解一條信息,並且我們都會權衡不同的因素以做出一項決定。


同時,我們也知道大家都往往會依賴於各種心理捷徑來接受、拒絕或解讀一條信息,包括傾向於接納似乎更符合我們世界觀的信息的表面意義。

若輕言放棄,科學傳播可能跌入「後真相」世界的深淵


而且我們知道,一條信息的呈現或架構方式可以對這條信息的解讀和使用產生深遠的影響。比方說用於描述轉基因食品的辭彙——「食品怪物(Frankenfood)」的架構,其功效與提供新的信息毫不相干。反而,這一用語在潛意識中將轉基因生物與我們都有的一種令人不安的想法——科學家創造出的非自然生物可能產生無法預期的後果聯繫起來,並提出了道德方面的問題——是否科學已經走得太遠了。


「不僅是事實」中的決策因素


科學傳播的其中一部分可能包含了傳播科學的共識,例如關於患者接種疫苗的功效和風險。或者,它也可能包括了更為廣泛的社會討論,如科學所引起的倫理、道德或政治問題。

例如,我們編輯生物的遺傳密碼的能力正在以極危險的速度發展著。在上一個十年,CRISPR(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簡稱精密基因編輯技術)等類似的技術將在我們的生活中產生極其深遠的影響,從我們如何改變植物和生物並控制疾病,到我們如何生產我們的食物,甚至是我們人類如何改變我們自己的遺傳密碼。


但它也同時會為我們所有人帶來一些問題,而這些問題單靠科學本身是回答不了的。例如,成為人類意味著什麼?編輯未出生胚胎的基因是否符合倫理?如果參與到這些決策的人並沒有機會掌握這項技術基於證據的含義,並在知情後做出對其研發和應用的決定,那麼,其未來的發展幾乎就變成了中彩票。


然後,對於傳播科學的這部分人來說,這項努力伴隨著一定程度上的責任。即便是決定分享什麼信息、如何分享這條信息都摻雜著個人價值、信仰和角度,而且有可能產生廣泛的影響。


尤其是用於影響輿論、行為和動作的傳播工作,有著極為重要的倫理責任。例如,科學家可以很好地記錄降低的疫苗接種率會造成怎樣的公共衛生風險。然而,我們是否應該強制接種疫苗,或消除基於信仰的豁免權,這些問題存在著固有的政治因素,是科學家本身無法回答的。


制定出更好的解決方法


在某種程度上,所有的科學傳播都有其內在價值。湧來的信息總是包裹在一系列複雜的目標和內容之內——即便是當它被作為公正的科學事實呈現出來時。可能正是由於這種複雜性,我們需要為有效的科學傳播制定出更加堅實的實證基礎。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美國國家科學院、醫學院和工程院所起草的報告做出了大量的建議。其中有一些被梅納德和舍費爾著重點出來:


用系統方法指導科學傳播。換句話說,要意識到科學傳播是一個更大的信息網路和影響中的一部分,影響著人們和組織的思考和行動。


評估科學傳播的有效性。是的,研究人員試圖這麼做,但通常我們仍舊會首先進行傳播,然後再去評估。更好的方法是能夠基於對受眾和背景的實證見解,設計出傳播的最佳途徑。在很多情況下,科學家所認為的必須進行溝通交流的技術風險,往往與公眾的希望與擔憂毫無關係。


在科學家與其他人之間開展更有意義的互動,確保能夠有效地開展關於科學前景和隱含困難的「誠懇、雙向的對話」。


考慮到社交媒體所存在的積極和消極的影響。


在遇到存在爭議或者有引起爭議的可能性的話題時,要更好地理解應該什麼時候進行此類話題的科學傳播,以及應該如何進行傳播。


要想解決這些問題及其他領域的問題,需要利用來自很多不同領域的專業意見進行著重研究。對於科學傳播中的「科學」的研究,需要戰略性的重點投資。它同時也需要研究科學傳播的工作者和真正踐行科學傳播的實踐者之間更緊密的互動和合作。此外,它也要求人們嚴肅地思考我們為什麼要進行科學的傳播,以及我們應該如何與受眾合作,確保我們所傳播的科學是對社會有價值的。


這並非易事。但若不如此,我們很可能會進一步跌入「後真相」世界的深淵,屆時我們會發現,自己原本可以避免由於對證據的不屑所造成的風險。因此,我們不得不努力,繼續深入研究科學傳播的科學,讓科學和證據能夠更有效地融入到人們所做的決定當中。


科學媒介中心(Science Media Center)秉承著全球視野,時代高度,歷史縱深,科技前沿的理念,致力於傳播科學共同體權威,理性,及時,準確的聲音,並為廣大科技工作者搭建科學傳播的平台。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下面的「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學媒介中心 的精彩文章:

中學生科學素質讀本(一)
人類能冬眠嗎?
在科學辯論中,是否應該尊重權威?
人類如何在2021年實現火星登陸?
公民也可參與科學研究

TAG:科學媒介中心 |

您可能感興趣

科學界無法解釋的「死亡幽潭」,卻引來眾人爭先恐後跳進去
他,可能是史上影響力最深遠的科學家
科學界無法解釋的死亡幽潭,卻引來眾人爭先恐後跳下去
科學界都無法解釋的死亡幽潭,卻引來遊客爭先恐後跳下去
死後的世界就是未來,科學家大膽言論驚呆眾人
此皇陵邪氣沉沉,挖掘後怪事不斷,至今科學無法解釋!
瘋狂的神經科學實驗:大腦在通過電流之後可能還會存在「意識」
科學告訴你,為什麼親熱之後更容易吐露真言
我們不會真的死去:永恆意識背後的科學
艾滋病背後的恐怖科學真相,你了解多少?
謊言背後竟有如此複雜的科學真相,明白這些就沒人能騙你了!
科學證明,懶癌也是好事!終於可以名正言順地懶下去了嗎
科學解析腳踝終結,晃斷別人腳踝真的可能實現
這些神秘現象,不論是否有科學解釋,都足夠令人感嘆大自然的偉大
科學界鬧的這些烏龍,可不是笑笑就能解決的!
親一下不會懷孕,但義大利科學家發現親一下卻可能導致不孕
終於知道自然界為什麼會有雌雄同體的生物了,科學真相讓人意外!
科學幻想從來不是對想像力的放縱
為什麼經常感覺眼睛前有懸浮物閃動,科學真相太不可思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