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為研發殲-10隱藏身份20年,家人以為他是醫生,直到那一刻他哽咽了
1998年3月23日,一架神秘的戰機停在空軍某基地
身穿橘色飛行服的試飛員雷強緩緩走向了戰機
點火、滑行、加速、拉杆,戰機騰空而起,沖向了藍天
戰機繞著機場飛行,盤旋、加減速都相當漂亮地完成了
在場的人都緊張的看著天空中的戰機
當戰機飛過機場上空的時候,人們都站了起來向戰機揮手
17分鐘後,戰機安全返回了機場,安全著陸
停機坪沸騰了,所有人的眼中都流下了激動的淚水
這是殲-10的第一次飛行
20年的等待,20年的心血,這一天,它終於飛上了藍天
殲-10是我國自主研製的第三代戰鬥機
它的出現,是中國航空史上的一座豐碑
標誌著我國軍用戰鬥機裝備水平首次達到了世界第三代的標準
這是第一次,我國的航空工業不再落後於人
殲-10
停機坪上,一位白髮蒼蒼的老人
緊緊擁抱了從殲-10上下來的試飛員雷強
20年的殲-10研發過程中,再苦再累他都沒有流過淚
可那一刻,他哽咽了
那一天,他執意將自己的生日改成了3月23日
那一年,距離他受命成為殲-10總設計師,已經過去了20年
他是殲-10之父——
宋文驄
「在我小時候的記憶里,似乎滿街都是難民和傷兵,時常見到的都是焦土和彈坑。日本人的飛機,幾乎每天都在頭頂上盤旋,隔三差五就來轟炸昆明…」
1930年3月26日,宋文驄出生在硝煙四起的昆明
和那個年代出生的很多孩子一樣
他沒有五彩斑斕的童年,有的,只是戰機與炮彈呼嘯肆虐的記憶
每當敵機來襲,整個昆明城就會響起刺耳的警報聲
警報響起的一瞬間,全城的人就會亂作一團,躲避炸彈
宋文驄是家裡的老大,小小年紀的他還要背著弟妹跑向防空洞
在他8歲那年的夏天的一個清晨,防空警報又一次拉響
宋文驄趕緊跟著家裡的大人一起躲了起來
聽到發動機的轟鳴聲和炮彈聲,人們除了祈禱,無能為力
「當時,中國也有飛機,但我們打不過人家。日本人的飛機像一群群馬蜂,每次來都是一個編隊20多架。這些飛機有時飛得很低,肆無忌憚耀武揚威。」
當警報解除後,宋文驄跟著母親回到家中
卻看到他家前面的巷口黑壓壓地聚集了一群人
小小的宋文驄鑽到人群里,卻只看到了一張破爛不堪的席子
席子的下面,蓋著一位被炸彈炸死的老人的屍體
宋文驄看著老人的鮮血,默默低下了頭
回到家門口,他突然說到,
「等我長大了,也要開飛機去『東三省』,去炸那些日本鬼子!」
宋文驄的童年與少年時代,幾乎每天都上演著這樣的生離死別
在他17歲那年,他參加了革命,成為了一名游擊隊員
1949年,新中國成立,黑暗中露出了第一絲曙光
19歲的宋文驄成為一名空軍地勤機械師
負責修理志願軍參戰的蘇制「米格15」戰鬥機
米格-15
有一天,負責修理戰機的宋文驄對蘇聯機械師切爾尼曉夫說,
「你們的飛機不好」
切爾尼曉夫問,「為什麼?」
宋文驄回答,「你們設計飛機時,為什麼不考慮維修是否方便?」
切爾尼曉夫笑了笑,拍著他的肩膀說,「小宋,以後你就是中國的飛機設計師」
1954年8月20日,宋文驄終於有了實現自己童年夢想的機會
他踏進了哈軍工(中國解放軍軍事工程學院,現改名為哈爾濱工程大學)的校門
領導是身經百戰的將校
老師是蘇聯專家和「八國聯軍」(從美、英、法、德等國家留學回來),新中國最早的海歸
在哈軍工,宋文驄與飛機總體設計結下了不解之緣
哈爾濱工程大學(原 中國解放軍軍事工程學院
7年後,他從哈軍工空軍工程系畢業
正式走上了飛機設計的崗位,一走,就是一輩子
他先後在瀋陽飛機製造廠、國防部六院一所(即瀋陽飛機設計研究所)工作
參與了東風113、殲-8(我國第一架超音速殲擊機)的研製工作
殲-8
80年代初期,改革開放的春風不僅給國家帶來了發展,也帶來了挑戰
世界航空工業突飛猛進,新式的戰機一波一波地襲來
當時的軍委主席鄧小平拍了板,說「拿出5個億,我們要搞殲擊機,搞一個性能更好的殲擊機」
自主研製新的殲擊機,這對於當時的中國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10年「文革」的耽誤,讓本來就落後於人的中國航空工業落入了低谷
之前的戰機,幾乎都是仿製蘇聯的飛機
始終尾隨其後,只會被別人拉得越來越遠
宋文驄(中)抗美援朝時期擔任中隊機械長
宋文驄一直有一個心愿,要研製屬於我們國家自己的先進戰機
「我自己,我們這一代的航空人,有一個很大的願望,就是要是中國的空軍強大起來。我們搞航空的嘛,要有強大的空軍,否則你確實要受欺負的,要挨打的。」
上世紀60年代初期,宋文驄就和同事們首創了中國飛機設計第一個氣動布局專業組
作為組長的他帶領著組員開始了對飛機新式氣動布局的深入研究
宋文驄(左三)與設計師們討論技術方案
為了取得精確的氣動數據,論證設計方案的可行性
他親自帶領著布局專業人員,進駐現場,實行三班倒
邊試驗,邊畫曲線,邊分析,邊修改
高速試驗風洞被安裝在山洞裡
試驗現場的氣溫很低,到了晚上更是寒氣逼人
有時候遇上抽風機故障,洞里的空氣不流通,悶得喘不過氣
艱苦的環境沒有嚇退宋文驄
他只是一心撲在方案的設計和論證上
而這些研究成果,最終都被成功地運用到了殲-10飛機的研製中
1983年的冬天,殲-10飛機的預研製被提上了日程
第一期高速風洞試驗在四川進行
宋文驄,是試驗的負責人
一年的時間裡,他帶著氣動專業的設計人員奮戰
模型生產、風洞試驗、數據曲線、結果分析、布局改動…
疲憊、傷痛、思鄉都沒有絆住他們前進的步伐
上萬次的風洞試驗,百萬個風洞試驗數據
讓宋文驄對自己之前的決定有了更為充足的信心
新戰機的研製一定要應用當前國際航空領域的先進技術——鴨式布局
自從1903年萊特兄弟發明第一架飛機以來,飛機設計師們通常將飛機的水平尾翼和垂直尾翼都放在機翼後面的飛機尾部。這種布局是現代飛機最經常採用的氣動布局,因此稱之為「常規布局」。早期的鴨式布局飛起來像一隻鴨子,「鴨式布局」由此得名。
鴨式飛機的主要優點是配平阻力比較小,具有較大的升阻比。
1984年,新機方案論證會上
宋文驄將他設計的飛機模型放到了投影儀上
透過投影儀,小小的飛機模型一下子變得分外壯觀
他向會場上的專家和首長介紹著殲-10飛機新型鴨式氣動布局的方案
介紹了新機將採用的機載、航電、飛控以及火力配置
台上的宋文驄神采飛揚,為台下的人描繪出新機的美好藍圖
會場的掌聲如雷鳴般響起,殲-10得到了所有人的認可
殲-10的研製,成為了國家重大專項,代號為「十號工程」
而宋文驄,被國防科工委正式任命為殲-10飛機總設計師
宋文驄在做技術報告
空氣動力設計的大方向已然確定
可另一個新的挑戰又擺在了宋文驄眼前
在新時代里,數字技術的應用必不可少
研製新型殲擊機,更是要加強數字技術的應用了
可是,數字式綜合航空電子系統設計與綜合,在我國還是個全新的技術
數字式電傳飛機控制技術在我國航空領域更是一片空白
放眼全國,掌握高技術的人才十分稀缺
為了填補空白,宋文驄又主持組建了國內第一個航空電子系統研究室
他帶領著同事們一邊組建、一邊學習
航空電子系統組、航空電子系統動態模擬模擬組…多個核心專業組逐漸形成
宋文驄始終無法忘記,1987年6月的那個晚上
由於殲-10飛機許多關鍵部件的設計在國際上都是領先的
他也希望在起落架的試製上,能與世界上最專業最有經驗的公司進行合作
然而,那一場持續了好幾天的談判,卻打碎了他的期望
外國專家站起來大聲地說:
「你們的技術不行,你們的方案不行,你們的工程師更不行!這樣的起落架,你們是無論如何搞不出來的!」
面對外國專家提出的高額價位,談判只能無奈終止
臨走的時候,外國專家還強調到,「你們肯定幹不了的,不過你們隨時可以再來找我們,不過那時,可就不是現在這個價了。」
房間里出奇地安靜,只有宋文驄來回踱步的腳步聲
他是總設計師,必須比所有人都考慮地更全面更長遠
是讓步,還是自己干,他心裡也拿不定主意
那個外國專家的話始終縈繞在他耳邊
身為一個中國人的自尊和自信,終於佔了上風
慎重的考慮過後,他決定,要自力更生
他對研製起落架的同事們說到
「不要等!不要靠!也不要指望外國人會幫助你!我們要通過自己的努力,讓殲-10飛機,讓起落架流著我們自己的血液!」
緊張的研製過程中,宋文驄並不是閉門造車
他無時無刻不在關注著國外新型殲擊機的研製
有的已經做出來了,有的還在研製中
宋文驄說,
「我就一定要做得比他們好,一定要使我們這個飛機進入世界先進行列」
7000多個日日夜夜,數十個部門,一百多個單位,幾十萬人
殲-10終於艱難地出生了
機長16.53米,機高5.43米,翼展9.75米
殲-10首次亮相的那一天
牽引車緩緩牽引著飛機在跑道上滑行
殲-10的總工程師——薛熾壽執意不坐上牽引車,一步步地,陪著殲-10在跑道上走著,在薛熾壽心裡,殲-10是他的孩子
1998年3月23日,殲-10首飛的日子終於來了
已經68歲的宋文驄站在停機坪上,他知道,國外第三代飛機無一例外都發生過墜機事故
這就像是一個魔咒,籠罩在團隊里每一個人的心頭
殲-10戰鬥機副總設計師戴川說,
「這種飛機沒有不摔的,所以他當時壓力很大」
宋文驄能做的,就是反反覆復地檢查,將所有的工作做到位
點火、滑行、加速、拉杆,戰機騰空而起,沖向了藍天
一項項試驗都順利通過,殲-10終於平穩著陸
成功了,宋文驄再也忍不住淚水,一下子哽咽了
他緊緊擁抱了從殲-10上下來的試飛員
從這一天起,他將自己的生日改成了3月23日,他要永遠紀念這個非同尋常的日子
殲-10打破了國際慣例里新機研製新技術不超過30%的傳統
足足60%的新技術使用,卻從未在試飛的階段出過任何事故
殲-10首飛
生日不是終點,而是另一個起點
從首飛到設計定型,還有著一個艱難曲折的過程
在殲-10完成第一次超音速飛行後
這是一次十分成功的飛行,在場的人們都很高興
可宋文驄卻眉頭緊鎖,一點兒也高興不起來
殲-10首飛現場的宋文驄與薛熾壽
他看著飛行數據,終於沉不住氣了
回到研究所,他立即召開了專題會議
會上,他拿出了兩份數據,一份當年風洞試驗的數據,一份試飛的數據
兩組明明應該相差無幾的數據卻有著差異
有人說,雖然數據不太一樣,可並沒有安全隱患的存在,生米已經煮成了熟飯,就這樣吧
可宋文驄卻堅決拒絕了這樣的提議,
「不行!我們給空軍造的這架新機,不能讓它留下任何遺憾。」
倔強的宋文驄堅持要重新修正改進飛機
與會的同事們都懵了,現在的殲-10還有一大堆的問題要協調解決,哪有時間進行如此重大的設計和修改
可鐵了心的宋文驄不為所動,就是堅持要重新改進飛機
他明白,現在不及時改進,將來就可能會覆水難收
2003年3月10日,殲-10正式交付空軍
新機交接儀式上,宋文驄在熱烈的掌聲中走上了主席台
這時的他,已經是一位73歲的老人
這一年,他被評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鮮花和榮譽,稱讚和祝賀都來到了他面前
宋文驄卻異常地平靜,
「院士院士,就是做事。院士也沒什麼了不起,這只是你在某一方面的工作中做出點成績,社會對你的承認罷了。」
而這時,家裡人才真正知道他這幾十年都在做些什麼
在此之前,因為他的弟弟在他的家中看到了幾本基礎醫學書籍
家裡人還以為他去改行當了醫生
2009年的10月1日,是建國60周年的大閱兵
「80後」的宋文驄看著殲-10從天安門的上空飛過去
下意識地舉起了右手,向殲-10輕輕揮手致意
2016年3月22日,宋文驄在北京301醫院逝世,享年86歲
他的追悼會上,所有人都忍不住低聲啜泣
幾乎全體國家領導人都為他舉行遺體告別儀式
再過一天,就是殲-10的18歲生日了,可他,沒有等到自己「孩子」的「成人禮」
五十載春秋風華,二十年丹心鑄劍
他的心血和靈魂全部默默傾注給了共和國的藍天衛士
熔做了他的體,化作了它的魂
本文由 SME (ID: SMELab) 友情提供,推薦關注哦
我們同樣熱愛科技
同樣對科技領域充滿好奇
為科技給生活帶來的一切改變感到熱血沸騰
我們將科技的感性給大家
※微信背後地球的故事,你知道的只是一半
※不費一兵一卒說退十萬大軍,他是古中國最懂套路的科學家
※為什麼人們越來越離不開微信?原因竟然是…
※兩位不為人知的神級程序員,你應該知道他們是如何改變世界
TAG:黑科技露透社 |
※我面臨破產有人匿名給我100萬,得知她的身份,我嚎啕大哭
※至今有30萬外國人生活在中國,拿到身份證,99%來自這個國家
※此人是溥儀的繼承人,因擁有這個身份,導致他做了20年的苦力
※身份證是1970-1989的人注意了,再忙也要看一下!
※身份證是1970-1989年的注意了,再忙也要看一眼!
※身份證上是1970-1989年的注意了,再忙也要看一下
※身份證是1970-1989的人注意了,再忙也要看一下!!
※身份證上是1970-1989年的注意了,再忙也要看一下!
※身份證上是1970-1995年的注意了,再忙也要看一下!
※身份證上是1988-1995年的注意了,再忙也要看一下
※開國中將年輕時救了一個人,1949年得知其身份後,又驚又喜
※身份證上是1960-1999年的,再忙也要看一下!
※這個國家,在2010年居民才擁有身份證,一直說要趕超中國!
※身份證上是1970-1989年的,再忙也要看一下!
※●身份證上是1970-1989年的注意了,再忙也要看一下!
※身份證是1980-1999的人注意了,打死也要看一下!
※她是亞洲第一艷星,征服1000多個男人,真實身份卻是間諜
※身份證是1970-1989的注意了,再忙也要看一下
※身份證是1970-1989的人注意了,打死也要看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