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曹丕的偏愛:巴蜀雙鉤

曹丕的偏愛:巴蜀雙鉤

作者:王仁湘

在西南地區,漢代使用帶鉤束帶的著裝已經比 較普遍,考古在雲南和貴州發現了一些這時期的帶鉤,如晉寧石寨山和威寧中水所見,有明顯的地域特色。古代巴蜀所在的四川和重慶之地自不必說,也有相當數量 的漢代帶鉤出土,在幾個地點的船棺葬中都見到隨葬的帶鉤,也體現有濃郁的地域特色。至少在漢代末季,巴蜀故地打造出的帶鉤的品質,應當說是不輸中原的。

巴蜀帶鉤有自己的特色,也受到中原人的喜愛,一定通過不同途徑流入到了王庭。讀到魏文帝曹丕《與王朗書》,書曰:丕白:「不愛江漢之珠,而愛巴蜀之鉤, 此言難得之貴寶,不若易有之賤物」。曹丕似乎是引用了當時的流行俗語,所謂「不愛江漢之珠,而愛巴蜀之鉤」,即不追求高貴的江漢珍珠,而更喜歡平常的巴蜀 帶鉤。曹丕在書中為這話作了一個註解,在他看來,與其追求很難得到的寶物,不如求取容易得到的實用之物。類似的言語見於早出很多年代的《呂氏春秋·重 己》,原文為「人不愛崑山之玉、江漢之珠,而愛己之一蒼璧小璣,有之利故也」。

江漢之珠,有人以為是漢江出產的夜明珠,是珠中之最美者。亦有人說,江漢之珠就是漢水所產的淡水珍珠。《戰國策·楚策三》記楚懷王與張儀的對話,也說到 江漢之珠,說「黃金、珠璣、犀象出於楚,寡人無求於晉國。」江漢之珠另有隨侯之珠的名稱,《淮南子·說山訓》說「故和氏之璧,隨侯之珠,出於山淵之精」。 《覽冥訓》說「譬如隨侯之珠,和氏之璧,得之者富,失之者貧」,這是當時的珠璧價值觀。在《莊子·讓王》中還有一個比喻,生動揭示了江漢之珠的價值,說如 果有這麼一個人,他以隨侯之珠,去彈射高飛千仞的山雀,世人必定要譏笑他,以為他的腦瓜一定出了問題。江漢之珠在更早的時代就有了很大的名聲,《管子·揆 度》說,「堯舜之王所以化海內者,北用禺氏之玉,南用江漢之珠」,它是禮制時代的重要符號與象徵。

這樣貴重的珍寶,一般人當然是很難得到的,並非是不愛,正像《呂氏春秋》所說是愛不著。曹丕將江漢之珠與巴蜀之鉤對提,是將貴與賤對比,將易得與難得之 物對比。《呂氏春秋》提到的對比物是蒼璧小璣,而曹丕提到的是巴蜀之鉤,可見巴蜀之鉤在當時是易得之物,在中原也成了流行時尚用品。古時比喻細小尋常事物 都拿帶鉤說事,如「盜鉤者誅」、「以鉤注者憚」、「鉤金輿羽」等,曹丕的話正是用了這樣的古意。

在曹丕《與王朗書》的字裡行間,似乎表明他也是偏愛巴蜀帶鉤的。這魏文帝還有一紙《答劉備》的信,透露出了一點信息。書曰:「獲累紙之命,兼美之貺,他 既備善,雙鉤尤妙。前後之惠,非賢兄之貢,則執事之貽也。來若川流,聚成山積,其充匱笥填府藏者,固已無數矣」。信中說劉備給曹丕寫了一封長信,送來了許 多禮物,幾乎是應有盡有,禮物多得像流水像山堆,其中最讓曹丕留意的是「雙鉤」,用了「尤妙」這樣的詞稱讚。劉備前後到底送了什麼送了多少禮物給曹丕,雖 是不及查證,不過從另一封曹丕的《與王朗書》提到孫吳的禮單看,是可以想見出大致情形的。書中說「孫權重遣使稱臣,奉貢明珠百筐,黃金千鎰,馴象二頭,或 牝或牡,擾禽鸚鵡,其他珍玩盈舟溢航,千類萬品」。有多少?不計其數,用曹丕的話說是「盈舟溢航,千類萬品」,「固已無數矣。」

讓我關注的是曹丕偏愛的「雙鉤」,這應當是他曾提到過的巴蜀之鉤中的一種。所謂雙鉤,即是雙子鉤,也就是「對鉤」,是成組打造同時使用的帶鉤。這樣的帶 鉤,有可能是一鉤兩首的雙鉤連體,也可能是兩枚相同的帶鉤並聯使用,有時或者多枚並列使用。考古發現了戰國時代連體的雙首帶鉤,在戰國墓中也屢見雙鉤或多 鉤並用的實例。如河北邯鄲百家村3號墓3殉人一人腰部並列橫置兩枚帶鉤,另2人腰部也橫置兩枚帶鉤,57號墓一殉人腰部也橫置並列的兩枚帶鉤(《河北邯鄲 百家村戰國墓》,《考古》1962年第12期);河南輝縣褚邱2號墓人骨腰部也見並列的兩枚帶鉤(《輝縣發掘報告》,科學出版社,1956年);山西長治 分水嶺25號戰國墓發現四枚並列的等長帶鉤,鉤背除紐以外,中部還有一方環形鼻穿(《山西長治分水嶺戰國墓第二次發掘》,《考古》1964年第3期),這 樣的帶鉤無疑是並聯使用的。日人長廣敏雄所著《帶鉤的研究》一書中著錄了一件連體帶鉤,鉤首有三,鉤體合一,屬於連體帶鉤。並用帶鉤與連體帶鉤是為了改進 帶鉤的張力,以增強束帶的力度。

曹丕的偏愛:巴蜀雙鉤

這樣看來,雙鉤之制在戰國已不稀見,只是漢時以至漢末巴蜀雙鉤妙在何處,我們還不得而知。不過由l954年四川昭化寶輪院船棺葬出土金銀錯犀牛形銅帶鉤看,巴蜀帶鉤一定有精彩之處。

也許有人會說,巴蜀雙鉤未見得就是帶鉤之 類。但我一點也不懷疑,這雙鉤就是帶鉤。可能會有人認為雙鉤應當是武器,不過它可是劉備送給曹丕萬千奢侈品中的一種,怎麼說與兵器也是不能相提並論的。說 到巴蜀雙鉤,還讓我們想到了戰國名噪一時的吳鉤,它一直也被認為是一種兵器,其實那也是一個大誤會。

所謂「吳鉤」,兵器史著作通認是春秋時吳王闔閭下令打造的一種小型刀具,而且還說是刀刃為曲線形。此說的依據是漢趙曄《吳越春秋·闔閭內傳》中的一個故事:

闔閭既寶莫邪,復命於國中作金鉤,令曰:「能為善鉤者,賞之百金。」吳作鉤者甚眾,而有人貪王之重賞也,殺其二子,以血舋金,遂成二鉤,獻於闔閭,詣宮 門而求賞。王曰:「為鉤者眾而子獨求賞,何以異於眾夫子之鉤乎?」作鉤者曰:「吾之作鉤也,貪而殺二子,舋成二鉤。」王乃舉眾鉤以示之:「何者是也?」王 鉤甚多,形體相類,不知其所在。於是鉤師向鉤而呼二子之名:「吳鴻,扈稽,我在於此,王不知汝之神也。」聲絕於口,兩鉤俱飛著父之胸。吳王大驚,曰:「嗟 乎!寡人誠負於子。」乃賞百金,遂服而不離身。

《吳越春秋》記述了一個悲情故事,吳王命國人作「金鉤」,他還言定要為鉤之精品「善鉤」頒賞。居然有一個貪賞的鉤匠,殺死了自己的兩個兒子取血舋鉤,打 造成二鉤後獻給了吳王。鉤匠討賞,吳王問他的鉤有何特別之處,舉起一大把鉤問哪是他打的鉤。吳王的鉤實在太多了,而且形狀大小又都差不多,鉤匠自己也分辨 不出來。情急中的鉤匠對著一堆鉤呼喊兩個兒子的名字,呼聲剛停,就見有兩鉤自己飛到了鉤匠胸前。吳王很是吃驚,賞鉤匠百金,從此就佩上這雙鉤不再離過身。

曹丕的偏愛:巴蜀雙鉤

巴蜀戰國鑲嵌犀牛帶鉤(四川廣元寶輪院出土)

這個故事,許多人認為說的是傳說中的兵器吳 鉤。沈括在《夢溪筆談》中說,「唐人詩多有言吳鉤者。吳鉤,刀名也,刃彎,今南蠻用之,謂葛刀」。唐顏師古注《漢書· 韓延壽傳》「作刀劍鉤鐔」,說「鉤亦兵器也,似劍而曲,所以鉤殺人也」。秦始皇陵兵馬俑坑出土過短刀,被認為就是吳鉤。刀兵吳鉤於史於實可能真有其形,可 吳人那兩件用人血淬出來的鉤卻斷不能是刀劍之類。理由有如下五端:

一是吳有了寶劍莫邪,又命國中作「金鉤」,東周時代罕見將兵器稱「金」什麼的。

二是吳王問話時「舉眾鉤以示之」,不大像是舉起了很多的刀讓人看。

三是「王鉤甚多,形體相類」一語,一個王不必用那麼多的刀吧,好刀不在新,慣用為佳。

四是「兩鉤俱飛著父之胸」一語,顯然飛至鉤匠胸間的兩鉤,不應當是刀,應當是更輕巧的隨身物件。

五是吳王愛兩鉤「服而不離身」一語,也不大像是指刀劍。

雙鉤即是雙子帶鉤,並非刀劍之類。如果再將故事回放一遍,其中情節要點應當是這樣的:吳王得到了莫邪劍,又令國中造金帶鉤,要評出帶鉤精品頒賞。一個貪 賞的鉤匠殺死自己的兩個兒子取血舋鉤,打造成雙鉤獻給吳王。雙鉤混雜在眾鉤之中,吳王的帶鉤實很多,形狀大小都差不多。吳王舉起一大把帶鉤讓鉤匠看,鉤匠 也分辨不出來,他對著一堆帶鉤呼喊兩個兒子的名字,有兩鉤自己飛到了他的胸前。吳王賞鉤匠百金,從此就佩上這雙子帶鉤不再離過身。

曹丕的偏愛:巴蜀雙鉤

良渚文化玉鉤(浙江桐鄉金星村)

雙子帶鉤有可能最先出現在吳國,吳國故地有良渚先人,他們是4000多年前帶鉤的發明者,吳地製作帶鉤有久遠的傳統。至戰國時中原也流行雙子鉤,巴蜀之 地後來居上,也造出讓登上帝位的曹丕賞識的雙鉤。我相信,不論在吳故地還是在巴蜀故地,來日一定會發現精緻的雙子帶鉤,讓我們一起期待。

-end-

刀客江湖作者微信 570158985 更多信息關注公號wl570158985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發布,不代表今日頭條立場。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下面的「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刀客江湖 的精彩文章:

帶鉤三千年:古人精緻生活的詩意表達
人在江湖走,哪能不帶刀?——武將有武將的刀 文人有文人的刀

TAG:刀客江湖 |

您可能感興趣

雙鉤藤和大葉鉤藤的區別
在嗎?歐楷九成宮雙鉤字帖
「清初四僧」之一,弘仁寫梅花和雙鉤竹,清逸生動、蕭疏簡約
頓還舊觀!褚遂良《文皇哀冊》雙鉤填墨本
褚遂良書法雙鉤墨跡本《褚中令書哀冊》
四海釣魚大講堂:教釣魚新手綁雙鉤的方法,簡單易學
在喜歡釣魚的釣友中,有不少人喜歡用雙鉤,拴雙鉤的技巧分享
淺談雙鉤釣的好處及方法
96年女演員肖文莉,唱歌沙畫樣樣俱佳,雙鉤書法瀟洒飄逸!
歐體九成宮雙鉤字帖
大盤驚現雙鉤釣魚,主力暗中買入30支黑馬,節後穩登龍虎榜!
元朝陸繼善書法作品——雙鉤蘭亭序
雙鉤藤的服用注意事項和禁忌
釣魚雙鉤一定優於單鉤嗎?看完就知道!
你會綁雙鉤嗎?方法竟是如此簡單!
四海釣魚大講堂——野釣鯽魚調漂技巧:雙鉤掛餌半水調漂
四海釣魚大講堂——圖解美女綁雙鉤技巧,簡單易學
夏日,送寶寶一雙鉤織小涼鞋,您覺得怎麼樣?
新人釣魚不會使用雙鉤?這幾點讓你全面了解雙鉤的優缺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