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明朝唯一被俘虜的皇帝,也是明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堪稱恥辱
很多人眾說紛紜,說明朝由盛轉衰開始於萬曆,因為萬曆皇帝28年不上朝,國家腐敗;有人說是嘉靖,重用嚴嵩,國事腐敗,導致韃靼多次犯邊等等,但是,明朝真正的由盛轉衰點,並不是萬曆和嘉靖,其實萬曆和嘉靖在位期間還有所為,那這個皇帝是誰呢?
這個皇帝就是明朝的第六和第八任皇帝(原因後述再表),明英宗睿皇帝朱祁鎮,在他上位之前,明朝還是那個抖一抖世界都要地震的強大帝國,但是他上位之後,寵信太監王振,導致宦官專權。
朱祁鎮九歲登基,但是由於太小,所以當時實際執政的是太皇太后張氏,張氏相當有政治手腕,打壓王振,重用楊士奇、楊榮、楊溥名臣,三楊擔任內閣輔臣期間,安定邊防,整頓吏治,發展經濟,使得大明朝國力鼎盛。明人焦竑《玉堂叢語》卷七中有言:「正統間,文貞(楊士奇)為西楊,文敏(楊榮)為東楊,因居第別之。文定(楊溥)郡望,每書南郡,世遂稱南楊。西楊有相才,東楊有相業,南楊有相度。故論我朝賢相,必曰三楊。」
但可惜的是當時太皇太后張氏和三楊都年歲已高,相繼去世,皇權還是落到了朱祁鎮手上,但是朱祁鎮寵信王振,志大而才疏。
明太祖驅逐韃虜,定鼎中原。明成祖遷都北京,天子守國門。驅逐的,防備的,無外乎漠北的蒙古。蒙古逃回漠北,北元一分為二:瓦剌和韃靼。瓦剌和韃靼之間,互相爭雄。到了正統年間,瓦剌逐步強大起來,並且時不時就南下侵擾明朝疆域。尤其是瓦剌的實權派——太師也先,經常以朝貢為名,騙取明朝的各種賞賜。因為明朝自詡為天朝上國,對於進貢的使者,無論貢品如何,總會禮尚往來,賞賜頗為豐厚,並且按人頭派發。這種情況下,也先不斷增加使者數目,最後竟然高達三千餘人。
當時總覽朝政的宦官王振對此頗為不滿,下令減少賞賜。也先藉此為名,揮師南下,直逼大同,威脅北京(不管如何,王振還是很為皇帝著想的)。
當時朱祁鎮掌權不久,才二十齣頭,年輕氣盛,很想有一番大作為,看到北方韃子如此放肆,頗為惱恨。王振藉此鼓動皇帝,建議他御駕親征。朝中大臣勸阻,皇帝不聽,一來是效仿他的父親——明宣宗曾在楊榮的建議下,御駕親征,打敗漢王;二來為了證明自己,何況大明朝國勢鼎盛,區區蠻夷,怕他不成?
當時,朝廷的軍隊主力都在外地,倉促之間難以集結。於是皇帝從京師附近,臨時拼湊二十萬人,號稱五十萬大軍,御駕親征。為了說服自己的母親孫太后,他把年僅兩歲的皇子朱見深立為皇太子,並讓異母弟郕王朱祁鈺監國。
大軍出征,誰知天公不作美,大雨連綿。大軍到了大同附近,發現屍橫遍野,加之後方糧草供應不及,軍心動搖。於是,皇帝有心撤軍。王振為了顧及皇帝臉面,這個沒有出征多久就悻悻然回師,太丟臉,他便建議繞道蔚州。同時,王振老家就在蔚州,要是皇帝跟自己回鄉,豈不是比衣錦還鄉還來得及吐氣揚眉?
蔚州,距離大同非常近,而瓦剌大軍逼近大同,可不是鬧著玩的。群臣反對,覺得這樣耽誤時間,容易發生危險。王振不聽,而皇帝體恤王振,便給了他露臉的機會。大軍準備開拔,前往蔚州。
不料王振心血來潮,擔心大軍過處,踩踏自己家的莊稼,而建議按照原路撤軍。等到大軍行至懷來附近,輜重反而沒有趕上。於是,王振下令原地駐紮等候。
就在懷來城外的土木堡,瓦剌大軍追上明軍,將皇帝等人困在土木堡。水源被掐斷,陷於死地,軍心動蕩。於是,當也先假意議和的時候,明軍上當。也先趁明軍不備,發動總攻,一舉殲滅之。皇帝朱祁鎮被俘,王振被樊忠殺死,英國公張輔、兵部尚書鄺埜、戶部尚書王佐等66名大臣戰死。等大臣戰死。歷史上稱之為」土木堡之變「,或曰土木之變。
當時京師精銳都已在土木堡失陷,剩下老弱士卒不到十萬,人心惶惶,有大臣提議南遷。于謙力排眾議請郕王調兩京、河南備操軍,山東和南京沿海的備倭軍,江北和北京各府的運糧軍馳援,人心漸定,也先以英宗為質要求明軍投降,于謙等大臣擁立郕王為帝。
1449年十月初一,也先、脫脫不花掠過大同,奪下紫荊關兵分兩路:一路由古北口、密雲進入明朝腹地,20000人左右,另一路從宣府、洪州進攻,30000人左右。兩路軍最終的會合地點是居庸關以西的白羊口,妄圖直抵京師。如此,則京師危急。此時,于謙的先遣4將(羅通、曹泰、韓青、郭登)都沒有守住各自的收地,瓦剌軍長驅直入,要滅亡大明朝。
于謙親自領兵22萬,列陣於九門外,親自披甲執銳,於是,京師各地士氣大振。侍郎吳寧代理兵部的事物。于謙親自列陣於德勝門外。十月初二,副總兵高禮、毛福壽迎敵於章儀門的土城之北,敗瓦剌先鋒官,首戰告捷,軍心大振。派右通政王復到土城拜謁英宗。
正統十四年(1449年)十月十三日,也先進攻德勝門。石亨,范廣等將領在民間的土房內埋伏,二人大敗敵軍。也先的弟弟孛羅、平章卯那孩戰死。也先轉而攻打西直門,又大敗十四日,戰於章儀門,居民投石相助,再次大勝!此時,圍攻居庸關的瓦剌軍與明軍大戰七天七夜,還是大敗!
深入中原王朝的腹地,各地勤王的軍隊也已經快到達京城,於是,也先在十五日夜,拔營而走,明軍以炮火追擊,殺敵萬人,也先向回良鄉逃去。十七日出紫荊關,明軍直追,敗敵於固安、霸州,擒阿歸等18人。此時,京師保衛戰基本結束。明朝在先損失200000人的情況下依然率領二線部隊扭轉戰局,是非常難能可貴的。
明朝是歷史上骨頭最硬的王朝,朱祁鎮被俘虜後,馬上另立新帝,而且對朱祁鎮不管不問,韃靼見無法從朱祁鎮身上得到好處,就想把朱祁鎮放回去,但是大明的第七任皇帝景泰帝不同意,這也造成了太上皇朱祁鎮與兄弟景泰帝的不和。
《明史列傳58》載「於時八月,上皇北狩且一年矣。也先見中國無釁,滋欲乞和,使者頻至,請歸上皇。大臣王直等議遣使奉迎,帝不悅曰:「朕本不欲登大位,當時見推,實出卿等。」謙從容曰:「天位已定,寧復有他,顧理當速奉迎耳。萬一彼果懷詐,我有辭矣。」帝顧而改容曰:「從汝,從汝。」先後遣李實、楊善往。」
但是沒想到楊善乘機迎駕,將太上皇接回來。但是迎回來後,朱祁鎮正值年輕氣壯,還是很想有一番作為,但是同樣也是帝王家出生的景泰帝也不是軟柿子,直接將朱祁鎮供為太上皇,鎖在南宮,整整七年。
七年里,景泰帝不但將南宮大門上鎖灌鉛,甚至加派錦衣衛嚴密看管,連食物都只能通過小洞遞入。有時候,吃穿不足,導致太上皇的原配錢皇后不得不自己做些女紅,託人帶出去變賣,以補家用。為免有人聯絡被軟禁的太上皇,景泰帝甚至把南宮附近的樹木砍伐殆盡,讓人無法藏匿。
景泰帝在位年間,重用大臣于謙等人,治理國政,頗為有序。然而為了讓自己一脈世代為君,他不但軟禁兄長,甚至於景泰三年執意廢掉皇太子朱見深,換上自己的兒子朱見濟。種種作為,頗讓後人詬病。結果朱見濟夭折,皇儲之位空置。到了景泰八年,景泰帝突然病重,卧床不起。一時之間,人心惶惶。不知道這偌大的帝國,將要由何人接掌。
於是武清侯石亨、都督張輒,太常卿許彬、左副都御史徐有貞以及原王振門下太監曹吉祥等人開始密謀擁立太上皇,最終通過「奪門之變」,重登寶位。
複位當日,他傳旨逮捕兵部尚書于謙、吏部尚書王文。都御史蕭惟禎建議以謀逆罪,處死二人。皇帝猶豫,說當年抵禦瓦剌,于謙是有功勞的。徐有貞說,不殺了于謙,您複位無名。皇帝最終同意,二十二日以謀逆罪處死於謙、王文,籍沒其家。隨之,于謙所推薦的文武官員都被波及。
明英宗朱祁鎮,前後兩次在位,共計二十二年。三十七年的人生,七年太子,十四年皇帝,八年幽禁,最後八年又當皇帝。少年不識愁滋味,肆意北征的熱血,加上從皇位墜落的彷徨與毫無自由的恐慌,最終失而復得,勤政處事,這樣的人生不可謂不複雜。
經歷了土木堡之變及八年的軟禁後,英宗在天順年間開始任用了李賢、王翱等賢臣,又先後平定了石曹之亂,顯現了英主的風采。英宗曾對首輔李賢說過他每天的起居情況:「吾早晨拜天、拜祖畢,視朝。既罷,進膳後閱奏章。易決者,即批出,有可議,送先生處參決。」
英宗還釋放了從永樂朝就開始被囚禁的「建庶人」(建文帝的幼子朱文圭,靖難後被幽禁宮中逾五十年),恢復宣德朝胡皇后的稱號,下旨停止帝王死後嬪妃的殉葬,《明史》贊曰「盛德之事可法後世者矣」。
即位之初在三楊的輔佐下頗有一番作為,延續了仁宣之治,只可惜三楊年事已高,待其淡出政壇後,宦官王振開始專權,恰逢瓦剌部也先大舉入侵,在王振的慫恿下草率親征,於土木堡被俘,被俘後尚能保持氣節拒寫招降書,隨後由於後方于謙的英勇抵抗被也先認為沒有利用價值,被放回,享有太上皇之名,卻無權。趁景泰帝病重政變複位,大肆打壓擁立景泰帝的于謙等人,但是尚能任用賢臣,並廢除了洪武以來的嬪妃殉葬制度,被後世喻為德政。
明英宗的一生,堪稱坎坷曲折,說不上賢明,但又說不上昏庸,但是其所經歷的的「土木堡之變」確實成了他一生洗刷不掉的恥辱,或許如果沒有「土木堡之變」,明英宗也許還是一代明君吧,明英宗最大的弱點,也是最大的優點就是太容易相信人,無論是好人還是壞人。
但是土木之變使得強盛的大明朝由盛轉衰。明朝戰略由攻轉守全面改變,再無力遠征,這也是確確實實的,「土木堡之變」之後明朝進入中期階段。
但是也幸好後期的景泰帝和再次繼位之後的明英宗也算是勵精圖治,國力漸漸恢復,但是不復往昔。
(整部《女醫明妃傳》就是以這段歷史作為背景改成的現在愛情劇)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千年前,中國和日本爆發第一次大戰,實力懸殊,日方几乎全軍覆沒
※誰說明朝萬曆皇帝昏庸無能?兩次援朝打敗日本就足以超越歷代清帝
※為何秦始皇一統六國卻唯獨放過這個小國?這小國究竟有何逆天之處
※為何說李鴻章是歷史罪人?因為他放棄的不毛之地如今成了日本寶地
※誰說秦武王無能暴君?都被《羋月傳》忽悠了,看看秦武王左右丞相
TAG:黑白歷史 |
※都說王耀武被俘,是因一卷衛生紙暴露了身份,但實則是這兩點原因
※傾心大才子卻被皇帝看上,最後皇帝被俘,其卻下落不明
※他是明朝最低調的忠臣,被俘後怒斥敵人,敵方主帥:真賢才也!
※北宋最冤的皇帝:當皇帝一開始他是拒絕的,最終卻沒逃過被俘的命運
※明朝最霸氣大臣,皇帝出門打仗被俘,放話:這個皇帝我們不要了
※他是明朝末年的育良書記,被俘後寧死不降,最後卻因一美女而降!
※推翻明朝,保護明朝,受到排擠,初心不改,被俘巫山,光榮犧牲
※靖康之恥後,那些被俘的宮女嬪妃,遭遇是怎樣的?
※明英宗被俘之前,不吉利的預兆其實很明顯
※明英宗被俘獲之後為何還能回來,明朝的處理措施比宋朝好在哪裡?
※大明朝的宮女都那麼有骨氣,被俘後在新婚之夜刺殺李自成第一愛將
※宋朝宰相被俘,寧死不降,死前一句名言,至今被傳頌
※將軍戰敗被俘,只因長得太像敵國老大的爹,竟被當作貴賓般對待
※打雷劈死戰馬,瓦剌首領也先沒殺被俘的明朝皇帝,這事是真的嗎?
※古代皇帝被俘虜後,戰勝國是如何處理女子?有一種很殘忍
※如果曾是中國老兵就要善待,畢竟不是被俘一定是恥辱的年代了
※明朝一皇帝被俘虜,敵人派人去行刺,結果被巨蟒所救!
※都說薛仁貴是唐朝第一戰神,他製造了唐朝最慘重敗仗,戰敗被俘
※這位皇后被俘虜,面對敵國皇帝的逼婚,她趁機行刺,畢竟只是一個弱女子,失敗當場被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