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沙一世界,古人的微雕神技讓我折服!
撰文:銳尺
圖片:來源網路
一花一天堂,一沙一世界。用這個頗具禪意的詩句來形容微雕藝術再恰當不過了。見微知著,以小見大,這正是微雕最具魅力的地方。從甲骨上小如芝麻的字跡到長不盈寸卻各部位俱全的核舟,再到象牙板上的微縮字畫,微雕藝術源遠流長,濃縮著大千世界、百味人生。
「神意」刻甲骨
微雕在我國擁有悠久的歷史,據《韓非子?外儲說左上》記載,戰國時,衛國有人能於棘刺上刻母猴。刺上刻猴已然神乎其技,時人居然還能分出公母,技藝當真登峰造極。
這樣一根棘刺自然早被時光所銷蝕,幸運的是,迄今發現的微雕實物比春秋戰國還要久遠。1976年,考古人員在陝西周原遺址發現了293片甲骨,上有商末周初周人微刻的甲骨文,其字小如芝麻,筆畫細若蚊足,要藉助5倍以上的放大鏡方能辨認。其中有片甲骨僅有2.7平方厘米,刻字面積卻達1.7平方厘米,上刻30個甲骨文,個別文字長不足1毫米。
周原甲骨文 陝西省岐山縣文物管理所藏
今人讀甲骨文如看天書,文字的發明源於溝通交流的需求,但為何這些甲骨上的文字要刻得如此細微以至難以辨識?蓋因甲骨文不只是一種文字載體,它也是當時巫師用來溝通天地人神的媒介。所寫的卜辭並非什麼人都可以看,而是專供祖先與神靈閱讀。巫師刻意設置了門檻,讓占卜儀式顯得更加神秘,同時也是在彰顯巫師神秘莫測的能力。
商周時期,在甲骨上進行微刻的巫師沒有顯微鏡和放大鏡,雕刻時他們無法看清字跡,全賴感覺與經驗運刀刻劃。古代專職的微雕藝人也是如此,他們的肉眼無法看清楚自己雕刻的東西,僅以意念和感覺來支配雙手,與早期刻字巫師在技藝上並無不同,因而人們又將微雕微刻稱為「神意雕刻」。也因此,微雕後來沾染上一些「靈怪」色彩也就不足為奇。明人把微雕技藝稱之為「鬼工技」,明末散文家魏學洢也在《核舟記》里就說王叔遠的核雕「技藝亦靈怪矣哉」。當然,此後的微雕並不承擔溝通鬼神的功能,人們讚歎與欣賞的純粹是手藝人出神入化的雕刻工藝,以及螺螄殼裡做道場的藝術想像力。
核里有乾坤
微雕真正成為一門藝術並抵達全盛是在明代。這時候微雕製作開始講求構思的奇巧,造型強調生動自然,並且多採用質地細膩堅韌,紋理較小易於走刀的果核,如桃核、杏核、橄欖核等等。在明代,上至皇帝官宦,下至普通百姓,人人都視微雕藝術品為珍寶,併流行將其與玉器、扇墜等佩飾在一起,以此為炫耀。當時的江南有一種說法:「凡文人必手持摺扇,有摺扇必有核雕扇墜。」
清代 橄欖核雕瓜瓞綿綿掛飾
明宣德年間,蘇州吳縣藝人夏白眼在一枚烏欖核上雕刻了十六個娃娃,每個只有半粒黃米大小,卻能從眉目之間傳遞出喜怒哀樂。又刻九頭鷺鷥飛離荷葉,姿態綽約,各個不同,在當時也被引為一絕,連明宣宗都對其讚許不已。另一位皇帝明熹宗朱由校自己本身就喜歡木工活,他還親自操刀核雕,所作的「五鬼鬧判」,也是上乘之作。
不過提起核雕,人們最熟悉的還是明末魏學洢筆下的「東坡夜遊赤壁」核舟。蘇州人王叔遠在長不及三厘米,高約兩粒黃米大小的桃核上生動地刻畫了蘇東坡、黃庭堅及佛印和尚等五人。佛印左臂上懸掛的念珠,可以數得清清楚楚。
清乾隆 陳祖章雕橄欖核舟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王叔遠的核舟借魏學洢文章傳世,可惜並無實物留存。所幸如今台北故宮博物院所藏的清人陳祖章所刻核舟可作對照。陳祖章雖是廣東人,學習的卻是蘇州人的技藝,人稱「廣東匠,蘇州樣」。他的核舟比拇指還小,參觀者必須排隊,一一透過展櫃前的放大鏡才能盡得其妙。船身刻有包括蘇東坡在內的八人,船底刻有《後赤壁賦》,全文共三百餘字,比之王叔遠的核舟,有過之而無不及。
在清代,由於商品經濟不斷發展,尤其是東南沿海城市的對外貿易極其興盛,一些民間的手工藝作坊和古玩市場雲集,立體微雕工藝品也變成了西方人士的稀奇之物。致使此類工藝家輩出,產生了嘉定的封錫祿,蘇州的宋起鳳、杜士元、沈君玉,廣州的湛谷生等技藝超群的微雕高手。他們的作品一旦進入市場,其他的象牙雕刻藝人便競相模仿,使微雕成為一時風尚。
清乾隆時期的杜士元,外號「鬼工」,善刻核舟。常熟博物館藏有一枚「漁樂圖」核舟,是杜士元僅存的作品。杜士元後被乾隆召入宮中,專事雕刻,供皇家驅馳。本是光宗耀祖之事,杜士元卻因禁於宮中,自由受限,終日悶悶不樂,於是佯裝瘋癲,才得以返鄉。另有核雕藝人楊芝山,在果核上雕「西園雅集圖記」,在林木扶疏處、怪石參差間,雕刻出三組共19個人物,精微之妙令人拍案稱奇。
清代 杜士元橄欖核雕「漁樂圖」 常熟博物館藏
到了清晚期之後,核雕工藝逐漸衰落,由於微巧工藝工大利小,尤其是大眾喜愛的果核雕刻,價格低廉而且料工皆賤,所以從事此類雕刻的藝人,不能以此業長期養家糊口,維持生計。因此大部分微雕藝人紛紛轉行,此種行業日益凋敝,所剩藝人漸漸稀少。
毫芒寫春秋
隨著果核雕的日漸衰弱,越來越多的微雕藝人開始轉向象牙板平面微雕,到了清代道光年間,平面微雕走向興盛,手藝人紛紛在象牙、犀角等名貴材料上巧施雕工。或許是因為材料的珍貴,在有限的面積內表現儘可能多的內容便成為受人讚賞的絕技。
在唐宋時期,平面微雕曾一度流行,當時一般以竹子為原料,如唐代德州刺史王倚家,有筆一管,刻《從軍行》一畫,無論人物、車馬、毛髮,還是亭台樓閣、遠山近水,無不精絕。宋高宗時,有巧匠名詹成,據說他所造的鳥籠四面花板,於竹片上刻成宮室人物、山水花木禽鳥。
「於碩」款象牙山水人物扇骨
到了清代,江南地區刻扇骨的技藝十分高超,其中以「摸雕」的扇骨最為難得。所謂「摸雕」是指摸著扇骨淺刻,無論山水、人物、花鳥、書法都細入微毫,一般都要用放大鏡才能看得清楚。由於竹面纖維還是太粗,到了一定程度就無法再「微」。於是便有藝人改用象牙作扇骨,在象牙上進行微雕。清末微雕大師於碩能在寬三分許的象牙扇骨上,刻小行楷三四十行,細若蠅須。當時的達官貴胄還特別喜歡象牙平板微雕。於碩曾經給朝廷大員端方製作了一個三寸見方的象牙插屏,上刻《離騷》全文。
在象牙板上進行雕刻是集書法繪畫與雕刻於一身的微雕藝術。創作這種微雕藝術作品,需要微雕家具備書畫家的才能與水準。微雕家在牙板上的雕刻如同書畫家在宣紙上寫和畫,唯一區別是所使用的工具和材質不同,表現形式各異。相比而言,微雕家的創作還要更艱辛些,因為要在縮小百倍乃至千倍的牙板上雕刻,沒有顯微鏡與放大鏡的協助,全憑經驗與感覺走刀,稍有差池就可能功虧一簣。當我們如今觀賞這些微雕作品時,除了驚嘆於藝人的巧奪天工的技藝之外,也不得不心折於他們執刀時心如止水的淡定與從容。
※加利福尼亞海洋世界率先停演虎鯨秀!
※一個古老與現代完美交融的城市
※聖地亞哥印象:古老與現代完美交融的城市
※加利福尼亞海洋世界率先停演虎鯨
※康定:一座因為情歌而聞名的城市
TAG:國家地理中文網 |
※這些讓人讚嘆不已的微雕藝術
※神秘的「紅藍雙飛」,漢代微雕還可以這樣玩!
※碉堡了,他用鉛筆芯微雕出《權力的遊戲》一眾人物
※細數9個時尚珠寶首飾里的微雕世界,國外這絕活會不會失傳?
※藝術家的迷你微雕,每個都好有趣,包你看了不後悔
※猶如仙境,石頭和動物的背上的微雕景觀
※驚艷!筆尖上的微雕藝術
※眼疼:歡迎鑽入微雕世界
※玉雕,微雕 「微乎其微」的美
※7旬老人的微雕絕技:在頭髮絲上刻魯迅像與西遊四人圖
※微雕界的最高造詣,在樹葉上作畫,看了之後讓人陶醉
※國外藝術家的微雕藝術,小而精緻!
※站在世界微雕鋼雕藝術之巔的大師——巴瑞主席與他的傳奇黃金樹葉
※一支微雕眉筆,還你眉眼如畫
※鉛筆上的微雕藝術,方寸之間盡顯神功!
※精細雕琢出的超寫實城市微雕!
※男子微雕技術高超 蔬果雕刻讓人嘆為觀止
※筆尖上的創意,令人驚嘆的細微雕刻
※玉器丨從綠松石小動物,看古代的微雕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