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這位「尚在世的最偉大戲劇導演」,談了談作品和他自己

這位「尚在世的最偉大戲劇導演」,談了談作品和他自己

這位「尚在世的最偉大戲劇導演」,談了談作品和他自己



作者簡介:

彼得·布魯克:著名的英國戲劇與電影導演, 1925 年出生於倫敦,牛津大學碩士。他曾多次獲得托尼獎和艾美獎,並捧得一座勞倫斯·奧利弗獎獎盃,被譽為「尚在世的最偉大戲劇導演」,年逾九十的他依然堅持戲劇創作。


布魯克曾在皇家莎士比亞劇院擔任導演,也曾領導位於巴黎的國際戲劇研究中心。他執導了《愛的徒勞》《暴風雨》《李爾王》等 80 多部著名戲劇,還執導了《乞丐的歌劇》《蠅王》等電影,另有多部歌劇作品。其著作包括《空的空間》《敞開的門》《時間之線》《流動的視點》《思緒如縷》等。


瑪格麗特·克勞登:著名的批評家、評論員和記者,新澤西市立大學英語文學退休教授。著有《瘋子、情人和詩人:當代實驗戲劇》《在火焰的陰影下:三次旅行》《中間的那些年:一位記者從「二戰」到冷戰期間的旅程》等。她在世界各地講授美國和歐洲戲劇,主持 CBS 電視藝術節目《三台攝像機》超過十年。


譯者簡介:

河西: 1976 年生,在《天涯》《讀書》《花城》《書城》《字花》(香港)等刊物上發表作品 200 余萬字,譯著另有《弗里達:一位女神的畫像》《巴黎摩登》《一個江湖醫生的自白》等。


書籍摘錄:



彼得·布魯克,他的作品俘獲了全世界觀眾的心,因而,他也被公認為是當今西方戲劇界最重要的導演。他具有革命性的作品《馬拉/薩德》(Marat/Sade)和《李爾王》(King Lear),他在空中演出的《仲夏夜之夢》(A Midsummer Night』s Dream)和反傳統的《卡門的悲劇》(La Tragédie de Carmen),他的《這個男人》(The Man Who)和《哈姆雷特的悲劇》(The Tragedy of Hamlet),以及長達九小時的印度神話傑作《摩訶婆羅多》(Mahabharata),使他成為一位能吸引不同類型觀眾的藝術家。在一個對劇場藝術的興趣已轉向銀幕的時代,當代著名電影導演執導的最新作品似乎比戲劇更具活力,但是彼得·布魯克的首選仍然是劇場——通過演員和觀眾的現場交流,來找尋表達的場所。為了將他的努力更進一步, 1970 年,他在巴黎成功地將國際戲劇研究中心發展成了一個靈活的非專門性的團體,它是文化、氣質和風格的融合——一個標榜自由和多元化的劇團,同時也將傳統和普通人的感受合二為一。他的劇團在巴黎演出期間——甚至在那之前——布魯克早已成了劇場藝術保持持久生命力的一個象徵,他向世人表明,對於一位藝術家來說,只要他有勇氣,目的純潔,堅信藝術的價值,他就能達到怎樣的可能性。同時,這也是布魯克的人生和作品的寫照。

這位「尚在世的最偉大戲劇導演」,談了談作品和他自己


彼得·布魯克


今天,四十多年之後,布魯克已在劇場里導演了八十多部作品,許多都在全球公演過,布魯克並沒有放慢他的腳步。他的個性仍然像是個傳統叛逆者,但是他對藝術在所有的文化中的能力和價值依然深信不疑。或許沒有其他的西方導演有這樣的自信,像布魯克這樣向傳統價值觀發起挑戰。布魯克影響了一代又一代戲劇藝術家,使世界各地的戲劇愛好者為之激動。他的作品大膽地探索著戲劇新的內涵,有著更深入的洞察力和更寬廣的視野。就在多元性進入西方時尚文化之前,布魯克已遠赴非洲和亞洲旅行,探究非西方文化傳統,並和當地的觀眾有了最初的交流。布魯克總是致力於一種更純凈的藝術來表現人性的神秘,他從不會被機遇和困境所左右。事實上,他更喜歡困難,因為他清楚地看到,對於他正在做的事他有堅定的信仰,而且,他是一位天才,可以去完成他的目標。

這位「尚在世的最偉大戲劇導演」,談了談作品和他自己


布魯克從他年輕時就開始對戲劇的新形式進行探索。二十多歲的時候,他已經是一位成功的舞台劇導演。 24 歲時,他被派到寇文花園劇院(Covent Garden)擔任導演,執導了令人震驚的《莎樂美》(Salome)和具有革命意義的作品《鮑里斯·戈樂諾夫》(Boris Godunov)。後來他又嘗試了各種各樣的戲劇流派,從阿瑟·米勒(Arthur Miller)到讓-保羅·薩特(Jean-Paul Sartre)和讓·熱內(Jean Genet),從田納西·威廉斯(Tennessee Williams)到莎士比亞(Shakespeare)和蕭伯納(George Bernard Shaw),更別提百老匯音樂劇、電視劇和電影了。在20世紀60年代成為新成立的皇家莎士比亞劇團的導演時,布魯克用一種粗礪質樸的方式重新演繹了莎翁名劇《李爾王》,這部戲被視作重新審視傳統莎士比亞戲劇觀念的一個範例。他也是第一個在倫敦和一批英國皇家莎士比亞劇團演員一起進行戲劇實驗的導演,而皇家莎士比亞劇團本身對探索布萊希特(Brecht)和阿爾托(Artaud)的技巧很感興趣。這之後,他執導了著名的《馬拉/薩德》,這部探討革命和瘋狂的戲劇將表演和觀眾、舞台和空間、設計和材質的激進觀念與革命政治立場合為一體,已經成為戲劇藝術上的里程碑之作。此後,他的喜劇《仲夏夜之夢》也在評論界和公眾之中獲得了成功。


1968 年,在巴黎著手和一個國際性的劇團(這個劇團因學生運動而被解散)合作一個實驗性的項目流產後,布魯克決定成立一個屬於自己的劇團。這是一次冒險,也是要和過去告別,不僅在政治上,在藝術上也是如此。當時,激進組織已經開始出現:紐約的活動劇院和開放劇院正在讓全世界的觀眾參與進來,而耶什·格洛托夫斯基(Jerzy Grotowski)現象和他才華橫溢的非線性作品促使人們重新評價基礎戲劇作品。變革正在發生——而彼得·布魯克正是這一變革中的一員。


深受戲劇新動態的激勵,布魯克於 1970 年回到巴黎,組成了一個長期性的團體:國際戲劇研究中心。這個機構既研究戲劇,也付諸實踐。此時,越南戰爭已經成了一個抗議的背景,年輕的反叛的藝術家在傳統觀念、含糊其辭的空談和他們抗議的制度中長大。不同的戲劇組織表達了它們對墮落的政治和社會的厭惡。此時,兩個不同的陣營在劇院里形成,一方面是傳統的現實主義,表現為劇作家和傳統戲劇作品在舞台上佔據主導地位;另一方面,非文學化的劇場也在應運而生,在這裡,圖像和沒有語言的肢體動作成為舞台的主角,一些反文化團體在地下室、畫室和沿街的店面里表演著這些實驗戲劇。雖然許多實驗團體在 20 世紀 70 年代後期分崩離析,走到了盡頭,布魯克和他成立的團體卻堅持了下來,並且越來越成功。他們成功的秘密何在?

這位「尚在世的最偉大戲劇導演」,談了談作品和他自己


從一開始,彼得·布魯克就是個傳統反叛者,也可以說具有革命者的氣質。 20 世紀 20 年代當他在倫敦西區當導演時,就是個可怕的年輕人,從來不怕去嘗試各種類型的戲劇。然而,他的革命熱情並不完全來自政治理論或社會劇變,雖然他深受時代的影響。它來源於超乎尋常的非凡氣質,一種特殊的感受使他對一切可能性都保持一種開放的姿態,而同時代的事件則使他不願再被單純的商業需要所束縛。對革新的熱情和他的應用能力共同組成了一種特殊的才能,這就是布魯克的個性。因此,去組成一個他自己掌控的劇團,而不要考慮太多的商業問題,對他來說是符合邏輯的。在這個領域,他已經非常成功,因此他能夠以一個真正獨特而獨立的藝術家的形象脫穎而出。


在成立巴黎國際戲劇研究中心的過程中,布魯克使得他的觀眾們—學生、知識分子和其他人—不顧批評和論爭地來支持他的戲劇作品。一個很大的幸運是他的作品找到了一個理想的表演場所—北風劇院(Les Bouffes du Nord),這裡原本是一個表演歌舞雜耍的老房子,已經荒廢了,但在某種程度上,建築還保留著原來的美麗,雖然它不可避免地正在逐漸破舊。這裡上演了布魯克直到 20 世紀 70 年代以前的所有的作品。布魯克的作品能夠在這上演和他已經建立起來的國際聲譽是息息相關的,後者提高了他的威望,也使法國人為他所吸引。巴黎人很樂意去捧他的場,去為他那富有創造性的努力鼓掌叫好,他們將其視作一種對自己的特殊待遇。法國人總是努力去支持歐洲大陸上可以看到的最光輝燦爛的戲劇作品,無疑他的作品讓人印象深刻也是原因之一。


布魯克的個性和他的藝術才能最重要的特質在於,他是一個探索者——在戲劇界這樣的人真是鳳毛麟角。戲劇導演的工作常常是這樣的:他們用幾個星期的時間來演一齣戲,演完又去演另一齣戲,戲與戲之間很少有聯繫,也很少將時間花在排練上。大多數導演對戲劇作品沒有什麼獨立的理念,也很少有機會能和一個劇團長期合作。所以許多導演也就不會通過他們的戲劇來表現他們獨特的視角和觀念。與之相反,布魯克有一個特點,就是他長於哲學和理性的思考。他選擇素材的出發點是他想要通過作品來講述他的哲學理念—他是一位性格導演,雖然很少有人這樣來稱呼他。


作為一個性格導演,布魯克是一個提問者、一個教師,他永遠都在提出問題。舉例來說,他在《摩訶婆羅多》中提出的一個基本問題就是在正義或非正義的戰爭中人的破壞力。人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在《飛鳥大會》(The Conference of the Birds)中他提出的是一個相似的問題:為了達到教化的目的,人們必須做出犧牲嗎?或者一個沒有知識的人能生活下去嗎?他突然進入歌劇領域後執導的《卡門的悲劇》探討的則是愛情:讓人著魔的愛情,其實質是什麼?為它付出真的值得嗎?


他的個性中暗藏著一種力量:他知識淵博,精力似乎永遠也用不完。他用一雙孩童般全新的眼睛觀察著這個世界,但是他的理解又非常深入複雜。他說話的時候,完全被自己的言說和聽眾包圍。他的關注點從來沒有動搖。他那雙明亮的藍眼睛總是讓人覺得不可思議——它有一種穿透力而且極為專註。他在對談、辯論,以及不分晝夜地講故事方面顯示出特別的天賦,他可以和你談上很長很長時間,在接下來的篇章里,讀者將看到我們這些年來許多次談話的內容。我並不總是贊成他的探索,可他仍然保持著這種大無畏的精神,堅守著他的陣地,為自己做了很多辯解,因為他總是喜歡接受挑戰。


從 1970 年到 2000 年,在我和布魯克的交往過程中,他毫不拘束地談論著他的主要作品,比如《仲夏夜之夢》,巴黎中心的建立,他在伊朗和非洲旅行的經歷,他回到皇家莎士比亞劇團執導《安東尼與克莉奧佩特拉》(Antony and Cleopatra),他里程碑式的戲劇《摩訶婆羅多》,還有《暴風雨》(The Tempest)、《這個男人》、《哈姆雷特的悲劇》以及他的電影作品《與非凡男子的相遇》(Meetings with Remarkable Men)。我們的談話很隨意,夾雜著回憶和零零碎碎的不同話題:諸如性、政治、父親和哲學之類。


在每一次對話中,布魯克都對我講述了他的藝術目標和理念,以及他對戲劇性的選擇及其背後的理性緣由。在我們對話的過程中,我能夠很容易地追尋他的藝術發展歷程以及他對於不同作品所做的演繹從而達到的不同效果。他的一生都在探索,他向我解釋這種探索意味著什麼,以及對他的生活方式和藝術探求有著怎樣的影響。他詳細分析了自己的導演技巧,他期望從演員那裡看到些什麼,以及他在演員和觀眾之間鍛造一種真正的聯繫所做的長期努力。這些故事和他對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也有著密切的關聯,他對此有著非常濃厚的興趣,他也對我談及伊朗、非洲和印度之行在這個意義上對他的重要性。但對莎士比亞的熱愛總是居於他作品中的核心位置,他總是說,莎士比亞是他效仿的對象。他說過,他組建巴黎國際戲劇研究中心和劇團也是出於這樣的考慮:讓劇場成為表現喜劇和悲劇、嚴肅與輕佻、粗野和神聖的場所—類似於伊麗莎白女王時代所追求的目標。


我和著名的彼得·布魯克有過多次會面,我知道他這些年來一直過著一種有價值有意義的生活。他是一位可敬的朋友、一位良師、一位嚮導——一個真正非比尋常的人,對我來說,他是一位完美的藝術家。


紐約


2002 年 5 月


題圖及文內圖由出版社提供

這位「尚在世的最偉大戲劇導演」,談了談作品和他自己



喜歡這篇文章?去 App 商店搜好奇心日報,每天看點不一樣的。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下面的「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好奇心日報 的精彩文章:

Facebook 把這些當色情圖給刪了,藝術界炸鍋了
英國剛經歷了十年一遇的大地震,大家有點 high
露華濃重組,以及,「恭喜發財」球鞋你要來一雙么
想看的書太多?可以用這個工具把你的閱讀進度管起來
連載二十周年之際,《最遊記》將推齣動畫新作

TAG:好奇心日報 |

您可能感興趣

為了逃避寫作業竟自導自演了一場大戲,邢台有這樣的熊孩子嗎
老戲骨們的大戲要來了,看看什麼劇都有誰?
甜瓜的暑期大戲也上演了,別想了,籃網才是最好的
新穎的飆車大戲,極盜車神給你不一樣的靈感,原來電影還能這麼拍
盤點薛之謙的大戲經過 這次你是真的無法翻身了
笑哭了!這些人怎麼像是一群深井冰啊!看,年度最佳大戲上演了
林更新,鳳姐,王思聰,原來你們是這樣的一出大戲!
與失而復得物品的虐戀大戲,有時候比電視劇還精彩
別帶節奏了!馮提莫炒作遭虎牙打臉,她的上位史堪稱一場大戲
唐嫣劇照又來了,這次和許齡月一起上演機場離別大戲
這群健身狂魔,跑去演了一部古裝大戲
親密關係中,雙魚座的人是如何演繹一出內心大戲的
王莽篡位自導自演的大戲:花費心思做了兩件可笑的事
又一起粉絲撕團隊大戲上演了!但事業粉們,偶像其實也有自己的想法和決定呀……
又是一部情感大戲,國產劇比不了?
自制情侶大戲,要火就要這麼搞!
王者歸來,終極男神寧澤濤的第二春,演繹了一部什麼樣的大戲?
雖然還沒看《悟空傳》,但幾位主演之間的「大戲」就足夠精彩了
英國「脫歐」這幕大戲,誰才是真正的「悲劇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