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台灣電影:失意的一年
本文由騰訊娛樂原創,微信號:txent
慘啰!看似度過「七年之癢」平穩期的台片,又遭受了一年輪的「挫折」。
如果說,2015年的《我的少女時代》與《刺客聶隱娘》代表著台灣電影商業與藝術雙「豐收」,而2016年與之對應的青春片《六弄咖啡館》與藝術片《再見瓦城》則代表著台灣電影票房與獎項雙「失意」。
《再見瓦城》《六弄咖啡館》
台灣電影的票房「失意」內外因皆有,巧合的是,本土票房「失意」與北上影人的亮眼表現形成了鮮明對比,人才的外流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整個金融市場的波動,大陸電影市場增長放緩,看來,經濟不景氣對電影界影響實為不小。傳統喜劇類型片《大尾鱸鰻2》「遇冷」證明,台灣電影正是到了「起承轉合」的某個階段,下一步只能是「改進」與「上進」。驚悚類型片《樓下的房客》票房的再次突破也表明製作「高質量」類型片的重要性。慘淡的2016年里,紀錄片創作者依然交出了一份相較於劇情片亮眼的成績,金馬與民歌專題紀錄片繼續譜寫史詩影像,獲得金馬獎最佳紀錄片的《日曜日式散步者》更是以其迥異的風格與形式成為華語電影一枝獨秀。
一、台灣劇情片金馬與票房雙「失意」
1、金馬獎:大陸電影完勝台灣電影
《一路順風》等台片失意金馬
第53屆台灣金馬獎頒獎典禮,被台灣觀眾認為是大爆冷門。因為金馬獎的22個獎項,台灣電影只拿下5項(最佳男配角、最佳新導演、最佳美術設計、最佳原創電影音樂、最佳紀錄片)。此前入圍8項的大熱影片《一路順風》(鍾孟宏導演),最後只摘得最佳美術設計獎;而另一部被台灣觀眾寄予厚望的《再見瓦城》(趙德胤導演),則全數落空。由於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四項大獎全部被大陸電影及影人摘走,引發部分台灣媒體和觀眾不滿,甚至有人在臉書上po出言論:這根本不是什麼台灣電影金馬獎,而是大陸電影金雞獎。
《八月》獲得金馬最佳影片
自1997年台灣金馬獎將獎項定位和擴展為華語影片競賽,2003年起不再限定必須要以華語為主要發音,只要是華人地區所使用的主要語言和方言都可以報名以來,台灣本土電影在金馬上的表現不再佔有優勢。2008年《海角七號》將台灣電影帶入「後海角時代」,無論是在數量還是質量,都較新世紀前後有很大的提高,台灣電影重新開始在金馬上展現風采,尤其2015年第52屆金馬獎上,台灣影片《刺客聶隱娘》、《醉.生夢死》等作品出盡風頭,更是讓台灣觀眾對本土電影在金馬獎上的表現更加期待,正是這種過高的期待導致了部分觀眾無法接受頒獎的事實。
不可否認,大陸每年超過6、700部的電影數量必然會誕生出部分優質作品,比如53屆金馬獲獎的《八月》、《我不是潘金蓮》、《不成問題的問題》、《七月與安生》等。而金馬評審能夠摒棄地域偏見,正體現了金馬獎的胸襟和權威,它不刻意為保障台灣人的得獎名額而縮小規模。正因為如此,使得它成為全球華人影視界的最高桂冠。
2、台片全年票房慘淡,驚悚類型片有所突破
縱觀2016年整體台片票房,只有三部影片過「千萬線」(新台幣),一部影片過「五百萬線」(新台幣),其他影片都「掙扎」在「百萬線」(新台幣)上下,實為慘烈。
《大尾鱸鰻2》票房慘淡
開年的賀歲檔,《大尾鱸鰻2》未能延續《大尾鱸鰻》4.3億的票房神話,僅以3千萬新台幣「凄冷收場」。不僅「豬哥亮」喜劇遇冷,同期上的另兩部本土喜劇《人生按個贊》《神廚》分別只有7百萬和3百萬票房。
賀歲檔的「寒潮」影響著整個上半年,無論是花了大量「宣傳」資本來造勢的金馬紀錄片《我們那時此刻》,還是去年「大熱」紀錄片《灣生回家》導演黃銘正的商業之作《傻瓜向錢沖》,以及台灣校園青春片「鼻祖」林清介導演新片《奇幻同學會》、喜劇導演王小棣親授弟子游堅煜執導的《黑白》,皆無一倖免於「慘市」。
暑期檔的《六弄咖啡館》被認為是台灣青春類型片的又一力作,影片改編自藤井樹(吳子云)的同名暢銷小說,但就其票房來看,台灣觀眾似乎並不買賬,無論口碑與票房都與《我的少女時代》《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差距甚大。
《樓下的房客》
《樓下的房客》有基情
淡季九月份上映的驚悚懸疑片《樓下的房客》因其噱頭十足的宣傳——李康生與庄凱勛的「基情戲碼」,以及合格的商業製作水準,票房逆襲成為全年冠軍,繼去年超預期的恐怖片《紅衣小女孩》之後,刷新了此類型片的票房紀錄,目前該片還在二輪影院上映中。年末衝刺金馬獎的兩部熱門台片《再見瓦城》和《一路順風》相繼上映,然而,兩部影片不僅失去了評委青睞,似乎也失去了台灣觀眾的青睞,票房均低於去年金馬獎」加持「的台片《刺客聶隱娘》《百日告別》《醉生夢死》票房。
3、《死侍》春節檔「碾壓」三部本土片
《死侍》碾壓台片
2016年春節,台灣本土電影人似乎鉚足了勁,想抱團打一場賀歲片翻身仗。
於是,三部無論是風格、題材、內容,都很接近的春節檔賀歲片,在2月5日(春節前三天)那天「一哄而上」。
這三部電影中,有曾經創造過驚人票房成績的邱黎寬導演的《大尾鱸鰻》的第二部,有曾憑電影《陣頭》票房破億的馮凱導演的新作《神廚》,還有一部略弱,是教人向善的正能量喜劇片《人生按個贊》。三部電影都是明星雲集的賀歲喜劇,都是用閩南語對話為主,更多以台灣中南部廣大觀眾為定位目標的「台味」電影,方方面面都呈現出題材雷同的「撞車」之勢——雖然電影上映前,《人生按個贊》的主演白冰冰,還希望三部電影一起努力,你好我好大家好,一起攪熱本土電影市場。
2月9日(大年初二),漫威的限制級英雄電影《惡棍英雄:死侍》全台上映,票房好得出乎意料,第一天就以5800萬新台幣的驚人票房,打破台灣史上春節電影開畫票房紀錄,第二天該片就全台票房過億,對三部本土台片形成「碾壓」之勢。為此,曾以《雞排英雄》創下台灣春節檔首個破億本土票房紀錄的葉天倫導演,在社交媒體說「三部本土片加起來還沒《死侍》三分之一多,並幫三部片說了幾句好話,豈料招來網友圍攻,其中有網友說「台灣電影東拼西湊,難道不該自己檢討?」也是點出了關鍵要害問題。
2016年,台灣只有《樓下的房客》和《大尾鱸鰻2》票房過億,其他都堪稱「凄慘」。而海外電影卻繼續在台灣「暢行無阻」,韓國電影《釜山行》更是擠入了全年第三名,創下韓國電影在台灣的歷史新高。「台味」電影或豬哥亮一人挂帥的電影的漸漸「失寵」,確實值得人深思。
4、傳統喜劇片「遇冷」,青春片與治癒系電影「疲軟」
自《雞排英雄》締造的票房神話之後,本土喜劇一直是台灣電影市場的主流,2016年」金字招牌「豬哥亮主演的《大尾鱸鰻》市場」遇冷「,暗示著台灣觀眾對於此類型片乏善可陳套路的倦意。
《我們全家不太熟》
除了本土喜劇,其他喜劇片也有所類型突破,帶有魔幻元素的愛情喜劇片《他媽的藏寶圖》,以及《寶米恰恰》導演王傳宗新作《我們全家不太熟》,被認為是台版的《從天而降》,雖口碑不如前作,但影后影帝「候選人」張榕容和張書豪的表演和「顏值」可作加分,畢竟喜劇片是商業片的一大類型,無獨有偶,張榕容的好友柯佳嬿也在2016年主演了喜劇《五星級魚乾女》,「魚乾女」概念借自日本,見綾瀨遙主演日劇《螢之光》。
《萌學園:尋找磐古》
談完上述喜劇片類型的改編與創新,台灣電視劇也實現了一次突破,耗資上億的《萌學園:尋找磐古》躍上大銀幕,是首部電視劇原創IP改編成電影,突破了過去囿於資金的格局局限。
說到台灣電影印象,不得不提被國內廣泛討論的重要類型——青春片,2015年就被媒體大肆宣傳的《六弄咖啡館》可謂是強勢IP的青春片,但其內地的上映一波三折,票房的「撲街」情況完全可以預料到。而該片在台灣的票房也不如預期,究其原因只能是初次做導演的吳子云「功力」不夠,榮膺金馬最佳男配的林柏宏亮眼的表演,可能是該片唯一亮點。與青春片小清新風格相近的治癒系電影也是台灣電影穩定的產出類型,2016年台灣送去「奧斯卡」的影片《只要我長大》以及《單車天使》故事都難免「落入窠臼」,前者還是表現高山族善良與質樸、能歌善舞民風,後者則是不折不扣的環島旅行電影,瑣碎而冗長的煽情片《心靈時鐘》也是如此。
二、北上影人的亮眼表現與本土堅守的傑出者
1、台灣演員在華語電影市場表現搶眼
彭于晏霸屏
當中國大陸成為兩岸三地電影市場重地後,被資本和市場吸引過來的,除了導演和其他工作者外,電影明星也正紛至沓來尋求更多的勞動機會。近些年來,台灣電影明星們也逐步將自己演藝工作重心從台灣轉至內地或更大的華語市場。
2016年,台灣演員在華語電影市場表現搶眼,這當中,既有年輕偶像包括彭于晏、楊祐寧等,也有老戲骨如張國柱、金士傑等,他們以其精湛的演技提升了作品的整體水平,並帶動了電影在商業上的成績。
老戲骨金士傑
在這其中,彭于晏以六部作品(《長城》《湄公河行動》《寒戰2》《危城》《我的特工爺爺》《奔愛》)交上一份最漂亮的成績單,使他已成為華語電影市場最具有號召力的台灣明星之一。尤其是他參演的《湄公河行動》,無論是在口碑還是票房表現上,都是年度華語電影的翹楚之作;在電影《寒戰2》中,彭于晏表現不俗。而另外兩位演員張國柱、楊祐寧儘管戲份不多,但都為該片貢獻了優質的演技,其中小生楊祐寧在地鐵上的那齣戲,更是展示了其驚人的演技。此外,楊祐寧還主演了中影出品的《我的戰爭》;男演員部分,值得一提的還有老戲骨金士傑,2016年他出演了《惡靈之門》、《女漢子真愛公式》、《擺渡人》、《冒險卧底》、《你好,瘋子》等5部作品,儘管個別作品水平不高,但金士傑演技永遠在線,就算他在動畫電影《大魚海棠》僅以聲音出現,他所配音的靈婆也是全片最出彩的一個。
《擺渡人》張榕容
2、趙德胤:年度台灣傑齣電影工作者
左起柯震東、吳可熙、趙德胤
儘管在第53屆金馬獎上,趙德胤以第二名的票數輸給馮小剛,未能拿到最佳導演,《再見瓦城》入圍6項,結果全部杠龜(閩南語「賭輸」的意思),失意於金馬。不過,在金馬頒獎典禮之前,他已摘獲「年度台灣傑齣電影工作者」獎項,這個榮耀應該能多少寬慰到他的失落感;而且此次金馬獎的三部前導宣導片,分別由他、畢贛(《路邊野餐》)、陳哲藝(《爸媽不在家》)三位新世代導演執導,證明了台灣影壇對他的高度認可;還有,12月9日,《再見瓦城》在台灣上映,目前票房已經超過366萬新台幣。另外,金馬獎期間,他的兩部紀錄片《翡翠之城》、《挖玉石的人》也在光點影院、誠品電影院等戲院上映。可以這麼說,2016年台灣電影是「趙德胤年」。
柯震東吳可熙重現《戀戀風塵》
趙德胤執導的金馬宣傳片,把最新的360度VR全景拍攝技術,用來重現侯孝賢1986年經典《戀戀風塵》的一場戲,《再見瓦城》男、女演員柯震東與吳可熙跨越時代、回到主角純樸的生活情態,穿著制服背著書包走在回家的路上。
這部作品,有趙德胤向自己恩師侯孝賢致敬的意思,但更像是自己傳奇人生的寫照:16歲時他從緬甸臘戌鄉下來台北求學,從此改變了他一生的命運。2014年他的長片《冰毒》代表台灣參加奧斯卡最佳外語片,與之前的《歸來的人》、《窮人、榴槤、麻藥、偷渡客》被命名為「歸鄉三部曲」。2016年的《再見瓦城》再次將鏡頭對準他的故鄉緬甸,用鏡頭重走一遍他大姐當年偷渡的幽暗之路。影片於11月7日受邀回到緬甸公開放映,突破緬甸長達50年的禁映令,緬甸的電影局長甚至還邀請昂山素姬前來觀看。
從緬甸鄉下窮小孩成為年度台灣傑齣電影工作者,除卻他個人的才華與勤奮外,正如趙德胤在臉書上所言:台灣的多元、自由、謙和是會讓奇蹟發生的地方。
三、影迷大事記——《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超級大國民》修復重映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對於影迷來說,值得期待的年度大事件之一就是經典影片的數位修復,2016年《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修復CC藍光碟的「購買熱」印證了這場世界影迷的狂歡。
修復版不僅可以讓影迷清晰地欣賞到舊版模糊的細節,若有機緣還可在大銀幕上一睹為快。時隔二十五周年紀念,台灣重映4K修復版《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的消息一經公布便得到各界的熱烈迴響,最終收穫了224萬新台幣的票房。金馬影展為致敬《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不僅以影片中小四拿著手電筒照亮黑暗世界的劇照為原型,設計了53屆金馬獎的主視覺紀念海報,還放映了兩場楊德昌導演侯孝賢主演影片《青梅竹馬》的數位修復版,遺憾的是並未全台範圍的重映。
修復上映的另一部重量級影片為《超級大國民》,是由與楊德昌導演同時代的萬仁執導。影片也是時隔21年之久,台灣國家電影中心才完成這部電影的數位修復,這是萬仁導演的「超級三部曲」之二,與諸多新電影展現白色恐怖的不同之處在於,這部電影竟是一部直抒胸臆的悲情詩,遭遇白色恐怖迫害而倖存的老人避世多年出院後,與家人重逢的日子卻並非能緩解其對逝去同胞的畏罪感,於是老人選擇開始了一場救贖自己旅程——重返曾經受刑之地與直面過去的記憶。影片從頭到尾的壓抑感撲面而來,令人猝不及防,萬仁導演少產並以劇情片居多,鮮有如此沉重而壓抑的抒情詩電影,我所觀看場次的大部分觀眾都不禁掩面而泣。
四、紀錄片依然是慘淡市場的一抹「暖陽」
1、影像活化石——關於金馬五十年與民歌四十年紀錄片
台灣紀錄片一直是台灣電影中最獨特的存在,去年有超過十部紀錄片上院線,2016年產出至少十部,票房記錄上映為7部,佔台灣年產量至少五分之一。
《我們的那時此刻》
相較於跌宕起伏的劇情商業片市場,台灣紀錄片的穩定產出曾在年產量最蕭條的年份拯救了台灣電影人。3月份全台上映的金馬影展五十周年紀錄片《我們的那時此刻》,該片曾在2014年的金馬影展上首映過,這次大範圍上映,片方做足了宣傳架勢,可惜票房並不理想,471萬票房可能剛好抵平影片的宣發成本。該紀錄片由台灣「賣座」紀錄片導演楊力州執導,楊力州編組鏡頭的能力足以讓其紀錄片「有趣」,從2007年的《水蜜桃阿嬤》到這部金馬紀錄片,一共有7部獨立執導長片,每部都收穫了較高的口碑,豆瓣均分甚至超過8.5分。
侯季然執導的《四十年》回顧了民歌運動,影片呈現了豐富的民歌歌手的影像資料,還大量使用了歌手登台獻唱的跟拍畫面,從另一個角度表現了歌手們的彷徨與堅定,四十年來,他們重複唱著相同的歌曲,聽眾來了又散去,時光荏苒,而今只留下繼續唱歌的時代身影,如同海報中拿著吉他與行李箱離去的歌手背影。
2、人物故事仍然是紀錄片主導類型,賑災與議題並存
記錄上映的7部紀錄片,有4部為導演拍攝的人物故事。四部影片都從個人經歷出發反映了台灣社會的結構與變遷。
《翡翠之城》
《翡翠之城》是《再見瓦城》導演趙德胤的家庭故事,早年大哥為貼補家用去到緬甸採礦,揭開了緬北玉石礦區的真實惡劣的生存狀況,遍布毒品與妓院。該片入圍66屆柏林影展新電影論壇單元、台北電影節最佳紀錄片、金馬獎最佳紀錄片;《童夢》則記錄64歲旅美畫家呂游銘的故事,他成長於60年代藝術不被重視的台灣社會,為爭取創作的自由,他歷經艱辛在美國實踐自己的繪畫夢想;獲得台北電影節最佳紀錄片的《河北台北》費時15年,記錄了出生中國河北的老李曾在韓戰交界處被俘後來到台灣,一待六十年,每日備受煎熬心繫家鄉與懼怕身份暴露。入選2016年釜山影展超廣角紀錄片競賽單元的《不即不離》由馬來西亞導演廖克發執導,從家庭問題開始,展開了一趟國族歷史的認識之旅。
除開個人故事,紀錄片當然少不了楊力州導演提到過的議題紀錄片,令人意外的是《學習的理由》是由就讀於人文國中、年僅十四歲楊逸帆拍攝的,記錄了身邊朋友們的升學心聲。《此後》則是由陳文彬執導的一部反映2009年莫拉克颱風的賑災紀錄片,講述遭受風災的小林村民翁瑞琪的故事,表現了災民如何走出逝者陰影,重新找回生命的意義。
3、華語區最先鋒的紀錄片——《日曜日式散步者》
《日曜日式散步者》
雖然前文提到的兩部「精華」紀錄片票房不盡人意,但是台灣紀錄片創作者還是交出一份高質量的「成績單」,其中最令人驚艷的便是黃亞歷導演的《日曜日式散步者》,該片獲得金馬最佳紀錄片,令主競賽失意而黯然的台片「挽回」了一點顏面。
該片以大膽新穎的實驗性紀錄手法展示了上個世紀30年代「風車詩社」的創作生態,從日治中期、二戰時期到光復後「二二八事件」為止。1933年,正值日治時期的台灣深受革新激進的日本現代文學影響,留學京都的楊熾昌將超現實主義風潮帶入台灣,與林修二、李張瑞、張良典等人共同成立風車詩社。主張距離現實愈遠愈能分理處詩的純粹性,詩的秘密就在於「如何截斷的對象、組合對象」。1935年秋日發表《風車詩刊》,每期75本,隔年夏季停刊。風車詩社雖然短暫,但其主要創作者實踐並未停止,常撰文於主流報紙《台灣日日新報》《台南新報》,影響力不容小覷,尤其現今回過頭來審視,詩社作品的藝術性與歷史價值昭然若示。
這段歷史鮮為人知,更為難能可貴的是黃亞歷用實驗性的手法再現了風車詩社的超現實感,全片以「無頭部面孔」的演員扮演畫面與史料信息「堆砌」而成,跳躍性的剪輯風格,噪音似的音效風格,斷裂的敘事風格,完美展示了電影詩的無限可能,同時其特立獨行的手法迥異於追求真實性的主流紀錄片,迄今大陸創作者中也鮮有能及者。
今年的台片儘管商業與藝術上均遭受了打擊,但是低谷中也能看出「異類」的獨特價值,《樓下的房客》票房的逆襲與突破,證明開放此類型片的重要性,與當年陳國富導演《雙瞳》的製作心聲一樣,台灣影人的眼界必須跳出「喃喃自語的文藝圈」,去製作更為高質量工業水準的類型片。紀錄片依然是堅守本土電影創作者的「救市主」,紀錄片的創作長期滋養著台灣電影市場。
2016年台灣電影大台北地區電影票房一覽表
(數據來源於台灣開眼電影網,截止到2017年1月1日)
註:一直以來,在台灣本土市場來說,大台北地區是最重要的票房貢獻區域,而台北以外的地區,因無具體可靠的數據可以統計。所以以往的台灣電影票房統計方法皆為,先計算出大台北地區的票房,然後再乘以1.2或者1.3,就基本上是大台北地區以外的所有票房,最後二者相加,就是全台灣票房總數。
※《俠盜一號》最全星戰彩蛋,甄子丹身份大揭秘!
※林志玲言承旭再傳複合,胡歌直言薛佳凝很好……兜兜轉轉,還是希望你們手牽手
※《就職家族》前田敦子穿華麗和服 大呼不要討厭我
TAG:騰訊娛樂 |
※20年,7300天,與126部電影、電視劇一起走過的日子
※這部2016年上半年最佳的日劇,更像10小時電影
※過渡時期的香港電影——1978-1985年評述
※2017年,還是中國科幻電影元年?
※2017-2020年,38部超級英雄電影的上映日期又更新了!
※2008-2019年漫威電影宇宙的三個階段,我們會看到共23部電影
※視覺盛宴《阿凡達2》2017年、2018年全球最期待的電影
※《我的世界》大電影重啟 2019年5月將上映
※2017年打死都要看的12部電影!
※2016年中國電影票房430億,而第1名是這一部
※170412 延期一年上映!黃子韜主演電影《夏天19歲的肖像》定檔5.27!
※2017-2018年重點推薦的華語電影續集
※2017年真人版電影一覽
※2017年日本即將上映的11部動漫大電影
※2017年日本即將上映的11部動漫大電影
※德媒:2016年值得推薦的10部電影
※2016年最多人下載電影TOP 10,第一名亮了
※環球宣布了三部火爆動畫電影續集檔期,其中《小黃人大眼萌2》將於2020年7月3日上映,《愛寵大機密2》將於2019年7月3日上映,還有《歡樂好聲音2》將於2020年12月25上映,都好期待啊,有生之年系列[色]
※《亞人》真人版電影2017年9月30日上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