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聶華桐:我所知道的楊振寧

聶華桐:我所知道的楊振寧

聶華桐,世界著名理論物理學家,清華大學高等研究院(原清華大學高等研究中心)原院長,中科院外籍院士。曾任美國紐約州立大學教授,1992年被中國國家外國專家局授予友誼獎,曾任中國國務院國外智力引進辦公室顧問、中美人才交流基金會理事。1997年,楊振寧創建清華大學高等研究院,並邀請聶華桐回國工作。聶華桐到北京後擔任研究中心主任,捐獻10萬美金。


清華大學前校長顧秉林對楊振寧作出了高度評價,「楊先生是我國科學工作者的一面旗幟」。顧秉林透露,他任校長時楊振寧推薦了著名計算機專家姚期智來清華任教,為後來清華引進大量高端人才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他還把在清華的工資都捐了出來,用於引進人才和培養學生。」


廣東省科協黨組書記、副主席何真:「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楊振寧教授經常參加國內的學術交流,國內已有不少地方通過楊振寧教授引進了不少『少壯派』高端人才,這其中包括楊振寧教授的弟子。」

楊振寧先生是安徽省合肥市人,我來到這兒感到特別親切和高興,我跟楊先生相識多年了,對他的做人以及做學問的成就和態度有一點了解,今天向大家作個介紹。


一、 根


楊先生於1922年9月22日出生在合肥。6歲以前是在合肥度過的,後來隨父母到廈門、北京,抗日戰爭開始後,他全家又從北京回到合肥,然後經武漢、香港、越南的海防抵達昆明。他16歲時以同等學力考進了設在昆明的西南聯大,1945年畢業。那時的確是非常艱苦的,西南聯大的校舍非常簡陋,可是教員和學生的教學和學習熱情卻非常高,楊先生一再跟我談起,而且還給我看了一些照片,可以看出那時的物質條件實在非常艱苦,比現在的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可以說是差得很多很多。可是師生們卻以那樣高漲的熱情來教書和讀書。按我的想法,他們那樣努力,絕不是僅僅為了個人,而是為了整個國家,有使命感,不然的話,很難想像在那麼艱苦的條件下,教員那麼用心教,而學生又那麼用心讀。


楊先生從物理系畢業時的畢業論文是跟聯大的教授吳大猷先生做的。吳教授做的是關於分子光譜方面的工作,他就讓楊先生用群論的方法把分子光譜的一些問題搞清楚,所以楊先生當時對群論、對對稱性等有了基本的了解。楊先生一再講,他以後所做的工作,比如關於宇稱不守恆以及後面要講到的規範場都與那時候的學士論文有一定的關係。楊先生在西南聯大畢業後繼續留在那裡做碩士研究生,他的導師就是後來北京大學的王竹溪先生。楊先生的碩士論文是統計物理方面的,後來在統計物理方面也有很大的貢獻。他自己常常講,他在統計物理方面的工作,根源可以追溯到在西南聯大跟王先生做論文的那一段時間。他一再講,他自己這一生在物理上的見識、視野、鑒賞能力,以及對物理的基本態度,可以說是年輕時在中國奠定的基礎。我強調這些是要使大家感覺到只要有條件,自己肯努力,又能夠有合適的發展的機會的話,中國是能夠出很多人才的。楊先生在西南聯大的時候,條件那麼艱苦,但是他掌握住了物理的基本精神,由於在西南聯大受到的教育,到美國以後結出了碩果,而根是在中國。他對自己的「根」從來沒有忘記過,他身在美國,心裡對中國的情形是非常記掛的,一直關心中國各方面的發展。

二、貢 獻 和 成 就


楊先生是1945年去美國的。1946年的春天開始在芝加哥大學做研究生,學物理。1948年夏天,楊先生得到了物理學博士學位。由於楊先生學業上出眾,芝加哥大學就把他留下來作講師。一年以後,又轉到了普林斯頓高等研究所工作。當時的普林斯頓高等研究所是愛因斯坦所在的地方。他到普林斯頓以後做了一連串重要工作。

聶華桐:我所知道的楊振寧



楊振寧的百科介紹

楊先生和李政道先生合作開始於1949年,在他們開始合作以後不久,美國一些新的高能加速器造出來了,發現了一些新粒子,有一些非常令人迷惑的現象,對這些現象原有的物理理論不能解釋。這在1953~1955年間,成為當時基本粒子物理中最使人關心的問題,有各種各樣的講法、猜測和理論,搞物理的人原來最相信的原理之一就是所謂宇稱守恆原理。所謂宇稱守恆,是說物理規律在最深的層次上是不分左右的。當時他們就很大膽地設想,如果不接受宇稱守恆這個假設,那麼很多令人迷惑的現象就不會使人感到迷惑,問題就可以解決。他們對當時已有的物理工作做了很仔細的分析,提出了幾個可能做得出的實驗來驗證他們這個猜想,吳健雄先生和她的幾個合作者立即著手去做,而且很快把實驗就做出來了,證實了他們的猜想是對的。這是1956年的事情,這件事對整個物理學界轟動很大。當他們最初提出宇稱可能不守恆的時候,世界上一些最有權威的理論物理學家都是不信的,實驗的結果出來以後,不信變成了驚訝和讚美。他們的見解轟動了物理學界,成了以後物理學中弱作用理論的基石。由於這一工作,楊振寧和李政道共同獲得了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金。

聶華桐:我所知道的楊振寧



大家也許以為楊先生在物理學上的貢獻就是這個宇稱不守恆。的確,這是楊先生在物理學中一個很突出的貢獻。可是楊先生對物理學的貢獻遠不只是這一個方面,他在統計物理中同樣有很高的地位,而更高的成就是規範場理論。


電磁學的基礎是麥克斯韋方程式。那組方程式有一個性質叫做規範不變性,所以最早關於規範場的理論就是電磁學。電磁學加上量子力學就成為量子電動力學,這個理論是最成功的一個物理理論之一。後來實驗上發現同位旋是一個守恆量子數,性質和電磁場中電荷守恆有些類似。楊先生由此就問為什麼不可以把同位旋守恆的性質也變成一個規範場的理論呢?他告訴我,他在做學生的時候就在考慮這個問題。1954年他把這個問題解決了,提出了現在所謂的非阿貝爾的規範場理論。近十幾、二十年來,理論物理中一個很重要的探索就是尋找一個完整的弱作用理論,可是一直沒有成功。到了60年代,物理學家格拉肖、溫伯格、薩拉姆引用了楊先生1954年寫的這篇文章中的數學結構,即非阿貝爾的規範場理論的數學結構,來構造一個完整的弱相互作用的理論。1954年,楊先生和米爾斯寫出文章時,楊-米爾斯規範場還不被承認為物理,而只是一個可能對物理有用的數學結構。但到1972年,這個非常簡單而又非常漂亮的數學結構被正式承認是物理的一個基本結構了,是完整的弱相互作用理論的基礎。

從物理基本規律看,相互作用可以分為四類:一類是電磁作用,根基是麥克斯韋方程組;另一種是萬有引力,比如太陽和地球之間的吸引力,萬有引力理論,現在當然公認愛因斯坦的理論最成功;而弱作用理論的基本數學結構是由楊先生和米爾斯所提出的,所以從長期的物理髮展的觀點來看是非常重要的一個貢獻;還有一種相互作用是強作用。大約10年前,由於弱作用理論獲得成功的刺激,有人提出了強作用也是一種楊振寧-米爾斯規範場作用。雖然這還是一個沒有最後證實的理論,但在現存的理論中,是成功可能性最大的一個理論。這樣看來,電磁作用、萬有引力作用、弱作用和強作用,這四種基本的相互作用中就有兩種是基於楊振寧-米爾斯非阿貝爾規範場的數學結構。從這一點大家就可以了解到楊先生的這一個貢獻是何等了不起。由於這一個貢獻,再加上其他種種成就,楊先生現在在世界物理學界的地位是非常崇高的,我們常常可以聽到一些物理學家的名字,像麥克斯韋、愛因斯坦,量子力學初建時的海森堡、薛定諤以及狄拉克。現在再要往下排的話,我想楊先生的名字就要算在裡面了。


三、血 濃 於 水


楊先生是牢記根本的一個人,對中國有非常深厚的感情。多年來和他相處,我深深感到他對中國的關心,關心中國人的生活是不是在改善,關心中國的科學技術是不是在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關心培養中國的人才,關心中國的前途。對於在美國的中國人,他也在可能的範圍內,儘力扶助。不僅我們這批知識分子,就是在華僑社會的人,也都得到了他的幫助。這種血濃於水的感情,對於中國的那種骨肉之情,在我和他相處的16年里,是深深的感受到了的。

聶華桐:我所知道的楊振寧


楊振寧是保衛釣魚島運動的精神導師


1971年,中美關係稍有鬆動,他馬上就決定回中國來看一看。回到美國以後,他對中國的情形作了很多報告。由於他的名望和地位,他的作風和為人,他的演講和報道在美國社會起了很大的作用。在當時中美關係還沒有解凍的情況下,他這樣做,是擔了相當大的風險的,但他認為正面報道中國在各方面的許多發展是他的義務。由於他在學術上的地位,他經常到歐洲、南美洲、東南亞、日本等地去講學或訪問,大家往往都要求他作關於中國的情況的報告,他的報告在這些地方,尤其是對當地的華僑產生了很大的影響。許多美國人、尤其是科學家對中國持友好的態度,願意同中國親近,楊先生的功勞是非常之大的。


楊先生還花了不少時間,儘力為在美國的華人做些事情。譬如,在美國有一些華裔認為美國的華人不夠團結,於是組織了一個全美華人協會。楊先生做了這個協會的主席,對他個人做學問來說這是一個犧牲。這個協會建立以後做了大量的工作,在宣傳中美人民之間的友誼,促進中美建立邦交等方面發揮了作用。譬如,在中美建交之前,全美華人協會在報紙上自費8000美金髮表聲明,極力主張中美正式建立邦交。此外,以楊先生為主席的全美華人協會還儘力去促進美國華人的團結。他花了不少時間,費了不少力,設法來把華僑社會團結起來,一方面能為華僑自己爭取福利,另一方面也能為中美之間的交流作出更多的貢獻。


四、治學:才智和個性的熔合


楊先生的成就是很大的,近幾十年來在科學裡有這麼大成就的人為數不是很多的。但如果說這由於他是個天才,我看就流於浮面了。我認為他今天能有這麼大的成就,是他的個性和才智熔為一體的結果。當然,楊先生的才智很高。但是為什麼世界上許多聰明的人沒有作出貢獻而他作出了貢獻呢?我個人認為,楊先生具備一些一般人不能同時具有的性格。


楊先生是非常實在的一個人,他做的工作都是扎紮實實的,講求實際效果,實實在在,這是他的一個性格。但通常一個非常實在的人往往容易缺乏想像力;同樣地,一個想像力非常豐富的人又不容易很實在,往往容易變得想入非非,想些不切實際的事情。可是楊先生一方面很實在,另一方面又有十分豐富的想像力,這是他很重要的一個特點。

聶華桐:我所知道的楊振寧



楊振寧與學子在一起。楊振寧參加學術活動、幫助中國建設實驗室都是分文不取。


楊先生的興趣非常廣泛。他對中國的古典文學、中國的歷史,對傳記和考古──中國的以及埃及和其它許多地方的考古等都了解的很多,而且他也愛好音樂、藝術和攝影。前面講到楊先生在物理方面的興趣是廣泛的,在統計物理原理,在萬有引力理論方面,在強作用與弱作用的理論方面,他都有興趣。他對純理論的東西有興趣,對實驗的東西同樣也感興趣。這是他的一個特徵。多方面的興趣使他隨時都在吸收新的東西。而在這同時,他又能夠坐下來做工作,做很深入的工作。一般說來,興趣太廣了往往難以收下心來對一件工作鑽得很深。楊先生令人驚訝的一點就是:他對多方面的事情深感興趣,而同時又能坐下來就很多問題進行深入研究,並且作出重要的貢獻。楊先生對我說過,他感到國內經常使用的一些話字眼並不是很恰當的,比如「十年寒窗」的提法,要學生苦讀。他認為假如一個人讀書覺得很苦的話,要把學問做的好,要出成果,恐怕是很困難的。「十年寒窗,埋頭苦讀」,不是他的形象,他是順其自然,發展自己的興趣。


楊先生另外一個很突出的品質,就是誠實。一般來講,誠實往往是指人與人之間相處的那種誠實,在這個意義上講楊先生當然是誠實的。他對人坦誠,不會虛假的一套。可是我覺得更重要的是他對自己誠實。我為什麼講這一點對一個人做學問很重要呢?做研究工作的人都了解,當一件事情是未知的時候,常常是非常混亂的。要從一個非常混亂的局面中把一個正確而且真實的東西找出來,假如你不是一個對自己很誠實的人,那是不容易做到的。有些人容易自我欣賞,自鳴得意,甚至於自欺欺人,這就很難抓到真實的東西。一個人只有常常老老實實去思考自己在這件事情上做得是對的還是錯的,力求抓住事情的本質,才能真的抓到事情的本質,而不僅僅是抓住一些表面的虛象。楊先生具備了這種品質,許多有成就的科學家也都具有這種誠實的品質。


一個搞學術研究的人還需要能夠不斷地學習,不斷地吸收。楊先生今年60歲了,而且取得了這麼大成就,普通人也許不會去聽年輕人的意見了,但他卻不然。一直到今天他還保持著謙虛好學的態度。


楊先生為什麼有這麼多成就?這不是一個單一的性格造成的,也不是因為他有超人的能力。楊先生的成就反映才智和個性的結合。


我在這裡借介紹楊先生的成就和他的治學精神的機會向大家呼籲,最好的教育方法是培養年輕人的興趣,多方面培養他們,讓他們得到發展的機會。安徽是個出人才的地方。我今天介紹的楊振寧是安徽出的人才。希望我們大家在教育方面多多努力,讓中國、讓安徽、讓合肥出更多的人才,出更多象楊振寧這樣的科技人才。


選自《科學、教育與中國現代化》,人民日報出版社


附 錄


朱邦芬院士:我可以專門用一兩個小時來講講楊先生回清華後所作出的很多重要貢獻,這裡我只簡單說幾句。楊振寧回到清華後所作出的貢獻至少包括:


(1) 學術領導。他親手創辦了清華大學高等研究院,在物理學和其他相關研究領域中做出了非常好的研究工作。他擔任清華物理系的國際評估委員會成員和顧問,幫助清華物理系從根本上改變了面貌。2016 年9 月19 日,薛其坤獲得首屆未來科學大獎物質科學獎。這與楊先生在清華物理系首次國際評估時強調要發展實驗凝聚態物理,以及他所創建的高等研究院為薛其坤和張首晟兩人提供了合作平台分不開。楊先生是「邵逸夫獎」評審委員會首任主席、香港求是科技基金會顧問,他的辛勤工作和慧眼,使得這兩個獎項聲譽卓著,評出了一大批優秀科學家和成果。例如,早在1996 年,求是基金會就授予屠呦呦等10 位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研究工作的主要科研人員「求是傑出科技成就集體獎」,而當時沒有任何機構授予屠呦呦等人獎項。他還就一些重大的科學工程以及科技政策,發表了真知灼見。可以說,楊先生在科學界所起的引領作用非常顯著。


(2) 物理研究。楊先生回到清華後,在冷原子物理和統計物理領域發表了13 篇SCI 研究論文,親自做了很多重要的研究工作。當時他已經80多歲了,但全部研究工作都還自己獨力而為,最多有時有一個合作者。他有多篇文章發表在《中國物理快報》上,我常收到他發來的電子郵件,發件時間經常是晚上10點多、11點以後。


(3) 教育家。楊先生為清華培養出了多名傑出的青年物理學家,其中好幾位在國際上已經很有名聲。為了推動教師上課,他還曾經為清華物理系的新生講了一學期的大學物理課。


(4) 科學史研究。楊先生寫了很多科學史方面的研究論文,特別是對一些他親身接觸過的物理學大師和數學大師的研究及評述,獨具匠心、極其精彩並珍貴。楊先生回清華後一共發表了近30篇SCI 論文,作者單位都署有清華大學,此外還出版了幾本專著。


(5) 楊先生還做了許多其他事,包括就文化、教育、藝術等問題作了很多精彩的公共演講,他還就學術誠信問題發出了聲音。楊先生回清華後一共發表了近30篇頂級SCI論文,單位都署清華大學,此外還出版了幾本專著。


朱邦芬院士在南開大學講述:楊振寧在清華大學的年薪為人民幣100萬元,但他分文不取,捐給了清華大學高等研究中心。他還賣掉了自己在美國紐約的一處大房子,向清華大學捐了100萬美元(註:1997年捐獻100萬美金,2004年以後捐獻200萬美金,加上1997-2016年每年100萬人民幣工資的捐獻,合計600萬美金以上)。他把諾貝爾獎金的一部分,也捐給了清華。


資料來源:


http://it.sohu.com/20161013/n470137114.shtml


http://jb.sznews.com/html/2016-03/31/content_3492722.htm


http://mt.sohu.com/20160709/n458542380.shtml


http://www.wenming.cn/wmzh_pd/rw/rwdt/201107/t20110721_253702.shtml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下面的「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學公園 的精彩文章:

北半球的大「企鵝」——大海雀
迄今最大的「分子鳥籠」
紀念《懷疑論者詞典》作者羅伯特·托德·卡羅爾教授
小頭鼠海豚——鯨類中體型最小、最瀕危的物種
中國百年十大恐龍——黃河巨龍

TAG:科學公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