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命有定數,妄念皆可消
父子宰相家訓 清 · 張英 張廷玉
張英說:《論語》中的一段話,「不知命,無以為君子。」意思是說,孔子講到,人不懂得天命,就不能做君子。朱熹所著《論語集注》對這句話的註解是,「不知命,則見利必趨,見害必避,而無以為君子。」意思是說,人如果不懂得天命,凡是見到對自己有利的事情,就會趨之若鶩;凡是見到對自己有害的事情,就會避之不及,這樣的人不能夠成為君子。或許這樣的人不是君子,而是人們常說的「精緻的利己主義者」吧!
張英大學士少年時代曾經受教於姚文然先生。在姚端恪先生的指教下,「不知命,無以為君子。」這句經典名言,張英大學士始終銘記在心,時刻衷心信奉。每當遇到疑惑難解、猶豫不決的事,總是依據這句話,增添許多信心。
古人云,居易以俟命,又說行法以俟命。意思是說,安處平易,遵循天理,順其自然。
人生的禍福、榮辱與得失,自然有一定的天命運勢,確實不可改變。明白這個道理,就能夠懂得,利益可以追求,也有不必追求的利益;禍害應當規避,也有不能規避的禍害。利益與禍害相互對立,在認識上的差別既然消除了,君子為人處事的法則就產生了。既然知道人生的利益與禍害,原來都有一個定數,那麼心甘情願做個好人就行了。對於那些有權有勢的人,何必要與他們抗爭,從而招致禍害?就算到了難以順從的地步,也要內心不能喪失自己的原則,也要採用謙卑平和的態度進行退讓,採用委婉含蓄的態度進行規避,他們也未必一定能夠禍害我。這也是天命運勢應當這樣的,又怎麼會預料到,委曲求全,順從他們導致的禍害,比起這樣不會更嚴重呢!即使我作為州縣官長,堅決不用官府的銀錢獻媚上級官員,怎麼知道挪用官府的銀錢引起的禍害,不超過失去上級官員的歡心呢!
明末直隸任丘人邊大綬,字素一,號長白,崇禎十一年(1638年)任李自成家鄉陝西米脂縣令。崇禎十五年(1642年)正月初八日,邊大綬率人將李自成的祖墳悉皆發掘,並開棺焚骨,拋灑荒野。李自成入主北京之後,隨即捉拿邊大綬關押在隨行軍隊之中,想要報仇雪恨,了卻心愿。當邊大綬被解押至山西壽陽時,雖然嚴加看管,邊大綬還是在一天夜間乘機逃脫了。後來,清順治元年(1644年),邊大綬被清朝任修武知縣,後又任山西太原知府。邊大綬親自撰寫《虎口餘生記》,記敘伐冢歸田及其被執脫難的全過程。李自成殺人數十萬,終究不能殺死一個邊大綬,「生死有命」這句話,難道不能相信嗎?
張英大學士在帝都為官,時日長久,常常看到某人按理應該升為某一官位,而當時這一職位並沒有空缺,有些別有用心的人籌劃運作,諸般事務辦理妥當之後,而這個人無緣無故的得到了,反而這個人並不想得到這個職位,而且引起指責謾罵,象這樣的事情不是一兩件,而是發生了許多次,舉不勝舉。這也是滿世界的人都知道,而身處其中的當局者,往往執迷不悟。其中還有許許多多的其他變故,追求快速的人反而遲緩;追求得到的人反而失去;那個人本為自己而謀劃,反而被這個人未謀而得到利益;這件事本來是成功的,因為那件事的失敗而導致失敗;本末倒置,錯雜混亂;這些事情都沒有辦法,按照常理推究追問。人們如果能將耳聞目見的事,心平氣和地體會與觀察,就可以消除許多不切實際的虛妄想法。
圃翁曰:《論語》云:「不知命,無以為君子。」考亭註:「不知命,則見利必趨,見害必避,而無以為君子。」予少奉教於姚端恪公,服膺斯語。每遇疑難躊躕之事,輒依據此言,稍有把握。古人言「居易以俟命」,又言「行法以俟命」。人生禍福、榮辱、得喪,自有一定命數,確不可移。審此,則利可趨而有不必趨之利,害宜避而有不能避之害。利害之見既除,而為君子之道始出,此「為」字甚有力。既知利害有一定,則落得做好人也。權勢之人,豈必與之相抗以取害?到難於相從處,亦要內不失己果,謙和以謝之,宛轉以避之,彼亦未必決能禍我。此亦命數宜然,又安知委曲從彼之禍不更烈於此也?使我為州縣官,決不用官銀媚上官,安知用官銀之禍,不甚於上官之失歡也?
昔者米脂令蕭君,掘李賊之祖墳。賊破京師後獲蕭君,置軍中,欲甘心焉?挾至山西,以二十人守之,蕭君夜遁,後復為州守,自著《虎吻餘生》,記其事。李賊殺人數十萬,究不能殺一蕭君?生死有命,寧不信然耶?
予官京師日久,每見人之數應為此官,而其時本無此一缺;有人焉竭力經營,幹辦停當,而此人無端值之,或反為此人之所不欲,且滋詬詈。如此者,不一而足,此亦舉世之人共知之,
而當局則往往迷而不悟。其中之求速反遲,求得反失,彼人為此人而謀,此事因彼事而壞,
顛倒錯亂,不可究詰。人能將耳目聞見之事,平心體察,亦可消許多妄念也。
背景介紹
人物:
南宋大學者朱熹(1130年~1200年),小名沋郎,小字季延,字元晦,一字仲晦,號晦庵,晚稱晦翁,又稱紫陽先生、考亭先生、滄州病叟、雲谷老人、逆翁。謚文,又稱朱文公。
姚文然(1620年—1678年),字弱侯,號龍懷,謚端恪,江南桐城人,清初名臣、文學家。
姚文然出生於仕宦世家,父孫棐,崇禎十三年(1640年)進士,官至兵部職方司主事。文然幼承家學,崇禎十六年中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明亡歸里,隱居桐城小龍山。清王朝初建,下詔求賢。順治三年(1646年)經安慶巡撫李猶龍薦舉赴京,授國史院庶吉士,五年改禮科給事中,十年遷兵科給事中。不久,請求辭職歸養。康熙五年(1666)詔回京師,起補戶部給事中,尋遷副御史,再遷刑部侍郎,十二年調兵部督捕侍郎,十五年升刑部尚書,封光祿大夫。
【文中引用出處】
《論語》堯曰篇第二十的最後一章,講的就是「三不知」,即不知命、不知禮、不知言。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程子曰,知命者,知有命而信之也。人不知命,則見害必避,見利必趨,何以為君子?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禮,則耳目無所加,手足無所措。不知言,無以知人也。言之得失,可以知人之邪正。尹氏曰,知斯三者,則君子之事備矣。弟子記此以終篇,得無意乎?學者少而讀之,老而不知一言為可用,不幾於侮聖言者乎?夫子之罪人也,可不念哉!
孔子說,不懂得天命,就不能做君子。程頤先生說,懂得天命的人,不僅懂得有天命,而且相信天命真實可靠。有些人不懂得天命,凡是見到對自己有害的事情,就會避之不及;凡是見到對自己有利的事情,就會趨之若鶩,怎麼能夠成為君子呢?不知道禮儀,就不能立身處世。不知道禮儀,自己的眼睛不知道看哪裡為好,自己的耳朵不知道聽什麼為好,自己手腳不知道放哪兒為好。舉動慌張,無法應付。不善於分辨別人的話語,就不能真正了解他。從人們說話的貼切妥當與疏漏過失,就可以知道這個人品行的正直與邪惡。尹和靖先生說,懂得命、禮、言這三點,作為君子的條件就具備了。孔子弟子把這個作為最後一章,難道沒有他們的用意嗎?學習論語的人,青春年少時期讀到了,耄耋年老時期還不知道這些話的真實用意,豈不是等於侮辱了聖人的言語嗎?沒有成為君子的先生們,要怪罪別人,難道不應當想一想啊!
「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險以徼幸。」語出子思《中庸》第十四章,大詩人白樂天取名「居易」,原本出於此。易,去聲。易,平地也。居易,素位而行也。俟命,不願乎外也。徼,求也。幸,謂所不當得而得者。
「君子行法,以俟命而已矣。」語出《孟子》盡心篇。法者,天理之當然者也。君子行之,而吉凶禍福有所不計,蓋雖未至於自然,而已非有所為而為矣。此反之之事,董子(董仲舒)所謂「正其義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正此意也。程子(程頤)曰:「動容周旋中禮者,盛德之至。行法以俟命者,『朝聞道夕死可矣』之意也。」呂氏(呂大鈞)曰:「法由此立,命由此出,聖人也;行法以俟命,君子也。聖人性之,君子所以復其性也。」
每日壹元供養善行活動,供養對象為西安龍泉寺和青島福壽精舍僧眾,供養用途包括:供葯、普供養、放生、印經、建寺、供燈、供花、塑造佛像、供僧
願此殊勝功德
迴向法界有情
凈除一切罪障
共成無上菩提
西安龍泉寺座落於素有「南五台山」之稱的佛教名山——終南山北麓,秦嶺腳下,山水福地古城周至,境內有多座隋唐佛塔,僅目前發掘出的釋迦佛真身舍利就達十顆。唐代白居易時任縣尉,在佛寺中著唐詩名篇《長恨歌》。
古寺歷經滄桑,屢廢屢興,至明朝成化七年,由禪宗高僧無盡禪師傳承法嗣,性了等多位尊者修復。時香火鼎盛,現存寺內碑刻記載,明代佔地五頃之多,僅上殿過堂僧眾達八十餘眾。古樹參天,曲徑通幽,靈泉數處,神龍出沒,靈異伽藍護法菩薩倍受供奉。
古剎神跡甚多,常夜放大光明藏,據高僧推測,寺內可能藏有佛陀真身舍利。五十年代初,群眾挖掘寺原址時,發現一方形地宮,入口處一口龍泉古劍,石香爐等物,擬向下發掘,洞內聲如雷震,地下水洶湧,後封土覆頂作罷。
寺院於二零零一年經政府及宗教部門批准為宗教活動場所。
龍泉海潮音
心靈 · 信仰 · 思想
歡迎十方流通轉載,功德無量
微信號:longquanhaichaoyin-1
寺院對公賬戶:3700029609200238106
賬戶名稱:龍泉寺(工商銀行西安市周至縣支行)
客堂聯繫電話:029-87173011
以下賬號值得關註:
本文編輯過程中部分圖片來源自網路,在此向圖片原作者表示真誠感謝!並將此功德迴向十方。
※何思何慮,居心當如止水;勿住勿忘,為學當如流水
※親近師友不可自怠,怠則學無所成
※學者當具參學眼,如理依止善知識
TAG:龍泉海潮音 |
※念咒的時候有妄念或分別念,是安住覺知它還是立即轉念?
※妄念雖無形,卻能消解理性,讓人陷入痛苦的假象之中不可自拔
※念佛時如何消滅妄念?
※你知道念佛時出現妄念有那些嚴重後果嗎?
※每天都有同修來問:誦經時妄念太多了,如何妄念能少些
※心不妄念,身不妄動,口不妄言,君子所以存誠
※虛雲老和尚:妄念起時,知而不隨,不為妄轉
※什麼是意守和妄念
※老樹 | 生有此身須了斷,不料所思皆妄念。
※夢與妄念,僅一步之遙!
※智慧人生:心不妄念,身不妄動,口不妄言,君子所以存誠
※為什麼不能起一個妄念來壓原來的妄念?
※為什麼一念佛就妄念很多?
※念佛,如何攝妄念?
※人心是妄念,貪慾和陰謀的污地
※現在人妄念多,居然跟這些有關!
※夢與妄念,一步之遙
※夢與妄念,一步之遙
※要降伏妄念,從念經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