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解士兵腹中飢餓 竟然食人肉做軍糧
這個故事發生在唐至德二年安史之亂以後,安祿山的兒子安慶緒率軍十三萬入侵睢陽。
當時,著名將領張巡與太守許遠協同作戰,共同駐守睢陽。儘管張巡指揮有方,屢屢以其智謀打敗叛軍,然而睢陽已陷入叛軍層層包圍,城內很快糧草盡絕,張巡無奈只好殺掉愛妾,以其肉分給將士們吃。
不僅如此,由於在防守過程中,士兵飢餓,張巡曾下令殺害城內百姓,食人肉作為軍糧,這是歷史上飽受詬病的食人肉充當軍糧事件。
這段歷史在新舊唐書均有記載,其中《新唐書》這樣寫道:
巡出愛妾曰:『諸君經年乏食,而忠義不少衰,吾恨不割肌以啖眾,寧惜一妾而坐視士飢?』乃殺以大饗,坐者皆泣。巡強令食之,遠亦殺奴僮以哺卒……初殺馬食,既盡,而及婦人老弱凡食三萬口。人知將死,而莫有畔者。城破,遺民止四百而已。
張巡為堅守睢陽不得已吃人之事,在他死後掀起了軒然大波,一直以來飽受爭議。站在人性倫理的道理高度上講,吃人確有不妥。儘管史料記載,被張巡他們吃掉的三萬老弱婦孺大部分是自願的。但用古代的儒家思想看,此舉有違儒家「仁者愛人」的思想,突破了人類的道德底線。這也是事後唐朝廷貶張者士大夫持有的觀點。用現在人權觀念看,此舉更會引來一片謾罵指責之聲,難以逃避道德審判,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食人肉確實是不應該的。
但從當時的情形看,食人肉卻屬無奈之舉。睢陽之戰,歷時10個月,叛軍把城池圍的鐵桶一般,張巡苦等的援軍久久未至,城內糧草包括樹皮都被啃食殆盡。為朝廷死守城池而食人肉也是不得已而為之。
從戰況來看,這場戰爭前後大小400餘戰,張巡、許遠以不足萬人之眾,而尹子奇的大軍卻有十幾萬。作為中國古代最傑出的將領之一,張巡臨敵應變,出奇無窮,死守睢陽,先後斬殺敵將300、斃敵12萬人,這不能不說是食人肉起了重大作用。
也許有人問,既然被圍,殺開血路,棄城逃走不就好了,非要犧牲三萬百姓的生命來死守睢陽?其實,於唐王朝而言,堅守睢陽這是統籌戰略布局的現實考慮。在守城中,城中將士提議放棄睢陽,撤往江淮一帶。考慮當時的情形,張巡和許遠也不得不考慮棄城的可行性,但是最後得出的共同結論仍然是堅守。一則,從現實情形看,如果棄城突圍,城中將士也已疲憊不堪,即便出城恐難免一死;二則睢陽是江淮門戶,而江淮是帝國的財賦重鎮,一旦睢陽失守,燕軍必定長驅直入,橫掃江淮。到那時,像賀蘭進明、許叔冀、尚衡這種擁兵自重、見死不救的傢伙,斷然是非敗即降。倘若如此,遠在西北貧瘠之地的肅宗朝廷立刻會失去江淮地區的錢糧供給,屆時非但沒有實力收復兩京,甚至連朝廷本身都會有瓦解之虞。
事後證明,張巡的堅守的確有戰略意義。十個月的睢陽之戰,牢牢牽制燕朝十幾萬大軍,有效阻遏了叛軍南犯之勢,遮蔽江淮地區,保障了唐朝東南的安全。試想,如果張巡早早投降或者逃走,那麼整個戰爭的形勢必會全然不同,李唐朝廷收復兩京的日程也將被無限期推遲。
儘管張巡食人在朝廷飽受詬病,但鑒於張巡的守城功勞,唐肅宗保留了朝廷貶張者得意見,而認為「巡以寡擊眾,以弱制強,保江、淮以待陛下之師,師至而巡死,巡之功大矣」,為他記一大功,並且樹碑立傳。至唐宣宗大中二年(848年),張巡續畫凌煙閣。這是當時統治者對他的至高評價。
※最後一個投降的日本鬼子:軍國主義惡魔附身
※抗戰中,國民政府發給八路軍和新四軍多少軍餉?
※外交舞台上的周總理 彰顯大國風範
TAG:女人的靈魂有香氣 |
※英國一飢餓難耐鬥牛梗竟啃食主人屍體
※中東亂象,飢餓父母竟讓孩子吃安眠藥?令人心酸感慨
※減肥肚子餓的抽筋?推薦墊肚子的食物,消除飢餓不長肉
※實拍震撼心靈的非洲飢餓 孩子竟吃牛糞充饑
※一代英主竟被兒子活活餓死 難耐飢餓生吃雛鳥
※飢餓豺狗慘遭禿鷹群圍攻 場面令人毛骨悚然
※飢餓松鼠不吃堅果,竟拿毒蛇開刀,結果令人意外
※軍人給飢餓北極熊媽媽餵食,熊寶寶這個動作真是暖心
※熊貓竟要吃肉 野外拍到飢餓熊貓啃食動物
※日本戰敗後那些飢餓的女人,三人陪一美軍士兵只為吃口飯
※二戰後飢餓的日本女人,三人陪一美軍士兵只為吃口飯
※減肥人士晚間應該選擇哪些食物來抑制飢餓
※唐僧肉,竟是如來佛祖精心炮製的一場「長生不老」飢餓營銷課?
※一個令人心碎的孩子,飢餓難耐而去選擇喝狗奶
※肌膚和胃一樣需要進食以消除飢餓感丨肌膚饑渴症 帕曼靜心
※頭大無腦!美飢餓棕熊偷取喂鳥器中鳥食未遂
※戰爭年代飢餓的軍隊真的是什麼都吃,為了食物什麼都做
※一群飢餓鬣狗與獅子激戰 竟將獅子食物搶走
※再飢餓這十七種食物也不能空腹食用,會給你的健康帶來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