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立春第一祭 民俗系鄉愁

立春第一祭 民俗系鄉愁

點擊上方「民俗學論壇」可訂閱哦!


2016年11月30日,以浙江衢州柯城「九華立春祭」等為代表的中國「二十四節氣」,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立春日,這裡的鑼鼓響起來——

立春第一祭 民俗系鄉愁


立春,點上二十四節氣燈籠

立春第一祭 民俗系鄉愁


【中華文化溯源·立春祭】


2月3日,立春日。


鑼鼓響起來、鞭炮響起來、歌聲唱起來、燈籠掛起來、彩旗飄起來……


開春的第一天,在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區九華鄉妙源小山村舉行的一場立春祭祀儀式,不但引來了四方群眾,還引來了中國民俗學會的專家、中國農業博物館的專家。一個偏僻小山村的春神祭祀活動,為什麼能引起世人如此關注?

立春第一祭 民俗系鄉愁


日本的來賓製作年糕

立春第一祭 民俗系鄉愁



春神廟的美麗傳說

2016年11月30日,以衢州柯城「九華立春祭」等為代表的中國「二十四節氣」,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委員、民俗學家劉錫誠介紹說,世界上的文明古國,都有自己的春神及其神話,而中國古代的春神就是句芒,衢州的這處殿宇是全國唯一的保存句芒習俗信仰的地方。


「這裡有保存最原生態的民俗文化。」多次來到這裡考察、參加祭春活動的中國民俗學會會長、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劉魁立說,「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何以能連綿不斷、在哪裡連綿不斷,我們在這裡找到了答案。」


九華鄉,位於浙江省衢州地區的西北部,這裡山清水秀,風景優美,有衢州佛教聖地九華靈鷲山。2001年的暮春,正在參與浙江省旅遊普查工作的浙江省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民俗學者、國家級非遺「九華立春祭」傳承人汪筱聯,為躲避一場急雨,來到妙源村梧桐峰下的一處老宅,沒想到與一段蒙塵的傳說不期而遇。


如瀑春雨中,這棟被村人作為木材加工廠和碾米廠同時使用的老宅上的一塊匾額引起了汪筱聯的注意。這棟建築正面大門上的泥層經雨水沖刷後剝落,顯露出了「梧桐祖殿」四個綠漆大字。見汪筱聯好奇,一旁的村民熱心地告知這裡原是供奉「梧桐老佛」的殿宇,十年浩劫中,神像焚毀,大殿作為大會堂,現被加工廠租用。作為旅遊資源調查和地方文史研究學者,這裡引起了汪筱聯的重視。在一次次遍尋村中老人的調查考證後,汪筱聯驚喜地發現,這座隱於深山的梧桐祖殿,所有的符號都指向過去——印證了村民間口耳相傳的美麗傳說。

《禮記》《呂氏春秋》《山海經》等古籍里記載了春神句芒。在傳說中,句芒是輔佐伏羲的大臣,死後成為東方之神、草木之神和生命之神。神話傳說中,九華鄉靈鷲山山嶺主峰上多梧桐樹,被春神句芒看上了。句芒既是創世神和造物神、掌管萬物生長的木神、主管春天的春神,又是能給人「錫壽」的生命之神。居住下來的句芒使得山上的梧桐樹以及其他樹木都長得越發茂盛。山民感恩,便在山上蓋起了一座廟宇,用巨大的梧桐樹根雕了一個神像供起來,稱之為「梧桐老佛」。因山廟太小,後又建起「梧桐祖殿」。

立春第一祭 民俗系鄉愁



梧桐祖殿


優美的神話,顯示了人類對春天的喜愛。在中國神話和民間信仰中獨具風采的祭祀春神句芒儀式卻已在九華鄉梧桐祖殿傳承數千年之久。「這很可能是全國唯一保存著的春神廟,一定要珍惜善待這份寶貴的文化遺產。」懷著激動的心情,汪筱聯歷時三年,挖掘出民間祭祀「梧桐老佛」的民俗。


劉錫誠考證認為,句芒其實是遠古時期以鳥為圖騰的東夷部族的祖先神,華夏部族與東夷部族融合之後的華夏民族也將它作為崇拜的對象,讓它乘上了雙龍。衢州地區上古時期屬於東夷族的姑蔑國,因此,在當地延續至今的立春祭祀活動,不但充滿了豐富的農耕文化色彩,而且留下了遠古東夷文化的痕迹。


為把美麗的神話和民俗傳統文化找回來,柯城區及時恢復了九華梧桐祖殿立春祭祀的習俗:2004年,民間修復廟宇,復原春神像,2005年梧桐祖殿恢復祭春。「梧桐老佛」春神句芒終於重現世人眼前。在各方人士的共同努力下,2005年2月4日正值立春,村民們在梧桐祖殿恢復了沉寂40年的立春祭祀活動。立春之後,村民就要準備春耕,因此大家都前來迎春,希望當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2011年5月,九華立春祭被國務院批准進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立春第一祭 民俗系鄉愁



古老的祭祀活動

立春第一祭 民俗系鄉愁



「吉時到——迎春嘍……」上午9時18分,隨著祭司一聲高亢的吟唱,正式的祭春禮儀開始。殿內響起悅耳的鐘鼓聲,殿外禮花齊放、鞭炮齊鳴,整個梧桐祖殿瞬間成了沸騰的海洋。


12名身著深色中式服裝的禮生和當地村民代表抬著6個花籃依次從大殿正門躬身走入殿內向春神行禮。豬頭、牛頭、羊頭、年糕等寓意豐富的十盤祭品被送入殿內案桌上,24位村民祭祀代表手拎精心準備的青菜、水果、糕點等點心籃子也被置於案桌前。接著,主祭、陪祭進殿,整冠洗禮、上香敬酒。主祭人九華立春祭非遺傳承人、梧桐主殿執事龔元龍開始朗誦祭文,唱起《祭春喝彩謠》。


「九華立春祭。」「好啊!」「二龍報喜喧。」「好啊!」「三衢春來早。」「好啊!」「梧桐惠鳳冠。」「好啊!」


一邊是陪祭一句句洪亮的吟唱,一邊是眾人齊聲的喝彩。人們延續著「立春祭」的傳統:祭春神、敬土地、鞭春牛、吃青菜、鳴炮「迎春」;懸掛二十四節氣燈籠、接春、祭春、抬春神巡村賜福、嘗春、踏春、探春、享春福、演戲酬神等。


2007年,時任中國民俗協會會長劉魁立第一次來到梧桐祖殿進行實地考察,調研指導衢州梧桐祖殿立春祭祀工作時說:「我們的祖先將二十四節氣這一太陽曆和陰曆相結合,形成完整的時間制度,將勞動和生活緊密結合,證明了中華民族是尊重科學的民族,是智慧的民族。」他對這座隱藏在大山深處的春神廟和保存最原生態的民俗文化形態的立春祭祀活動給予了高度評價。

立春第一祭 民俗系鄉愁



濃濃的鄉愁記憶


13歲的吳圳扮演牧童句芒,脆生生的《鞭春喝彩謠》響徹四方,他手持彩鞭,鞭打耕牛9下,開始了新春的第一耕。「我已經連續四年扮演牧童鞭打春牛了,感覺非常榮幸,每一次都是社會實踐活動,讓我更深地認識我們的民俗文化。」完成鞭打春牛儀式的吳圳對記者說,明年他就要「退」了,因為父親說牧童句芒是孩童,而他「年紀太大,爭取今年抓緊帶個徒弟出來,以便也有個傳承。


民俗就是人們遙望昨天的路標,這個文化符號真實、鮮活而又頑強,它見證著久遠的昨天。從梧桐祖殿立春祭祀的風俗里,今天,人們仍然可以清晰地看到他們那不屈的也同樣不朽的身影,就像梧桐峰上的蒼松與翠柏,像妙源溪不竭的流水,就是他們擰成了一條堅忍頑強的人脈,讓立春祭祀這個古老的同樣是不朽的文化符號世代傳承。


「對自然生態要有敬畏之心,對優秀的民俗文化同樣要有敬畏之心。」柯城區區長方慶建深有感觸地說,「立春祭祀活動讓我們柯城區百姓了解了這方水土的過去和現在,了解了自己家鄉的內涵和特色,感受到了這方水土獨特的文化魅力。」


柯城區區委書記徐利水向記者介紹:「現在,『九華立春祭』已非古老的回憶,它還有濃濃的鄉村記憶而讓人流連忘返。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讓我們更深刻地意識到,為傳承我們的文化血脈,維護好共有的精神家園,造福子孫後代,我們有責任進一步保護好、傳承好、弘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讓它變為一種文化的自覺。」


文章來源:《光明日報》( 2017年02月05日 04版)


圖片來源:網路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民俗中國 的精彩文章:

二十四節氣,在我們的生產生活中還有用嗎?
灶火 歡樂鬧紅火
【張勃】唐代的年節
中日金雞傳說象徵的比較研究(下)
留住濃濃的年味

TAG:民俗中國 |

您可能感興趣

《情系鄉間 體味鄉風》(下)今晚十點十分見!
逍可宣最強百人團 情系鄉村教師送祝福
絕症戲子情深系鄉民表演至生命盡頭,死後竟牽出一份守護之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