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這四個原因,使楚國失去了與秦國一爭天下的機會

這四個原因,使楚國失去了與秦國一爭天下的機會


這四個原因,使楚國失去了與秦國一爭天下的機會



作者:張蘇君

屈原其人,論才,文采斐然,辭賦動人,其作《楚辭》與《詩經》並稱風騷,為中國文學之源,被譽辭賦之祖;論貌,顏值極高,應對諸侯,頗為稱道,同宋玉皆為當世之帥哥;論能,能力卓群,勇於任事,弱冠之齡任左徒,參與變法,推行有力,頗有成就;論忠,出身名門,熱愛組織,忠誠祖國,屢遭流放,仍心系王室。如此優秀的人才,在楚國卻不被重用,常年流放,含恨之餘,抱石投江,以身殉國。


對於這種境遇,我們不禁要問為什麼?回顧屈原的一生,基本生活在楚懷王時代。懷王初期,尚能勵精圖治,故屈原少年得志,出任副宰相,推行變法約三年;懷王后期,漸重個人享受,故被請出核心,鬱鬱寡歡不開心,一腔熱血酬不得。屈原個人的成就,不在於他是否夠努力,而在於懷王是否夠英明。


作為企業前高管,屈原一直供職於「楚國」集團,自己也全身心地愛著這家企業。他無其他企業的工作經驗,如秦國、趙國等公司,故無法去參照與對比。我們置身事外,可以冷眼觀察,客觀評估。戰國數家大集團公司,楚國大而不強,華而不美,四大硬傷更令其前景堪憂。


一、戰略之失:變革與守舊,搖擺不定

戰國時期,列國無數,經大浪淘沙,漸成七雄並立之勢。對於此七家上市公司而言,戰略選擇尤為關鍵。變革與守舊,是當時各個公司發展的兩大主題。


七家公司,或選擇遵循舊制的,如燕國、齊國;或選擇變革圖強的,如魏秦韓趙。前406年魏國李悝變法,縱橫十二年,啟中國變法之先河,魏國國富兵強,雄霸天下;前356年秦國商鞅變法,歷時十九年,一躍為戰國最強,奠定統一大業,後商鞅車裂,然政令仍行;前351年韓國申不害變法,相韓十五年,政局穩定,終其之身,無侵韓者;前307年趙武靈王變革,前後十八年,胡服騎射,習胡人之長,軍事崛起,與秦並立。



這四個原因,使楚國失去了與秦國一爭天下的機會



唯有楚國為特例,始終在變革與守舊之間,飄忽不定,左右搖擺。前386年吳起變法,僅僅六年,悼王病逝,吳起被誅,政令廢止,守舊派掌權。六十餘年後,前317年楚懷王再啟變法,三年初見成效,聽信讒言,罷黜屈原,變革再次終止。

變革還是守舊,這個事關企業戰略的問題上,楚國集團缺少一個明確的、堅定的方向,始終搖擺不定,不是東風壓倒西風,就是西風壓倒東風。政令不一,終徒勞無功。


二、市場之失:戰秦與和秦,朝令夕改


疆土的拓展,是戰國七家公司的主要業務。楚國集團在市場拓展過程中,缺乏長遠的市場策劃,缺少清晰的市場定位,導致市場策略頻繁變動,從而逐步陷入經營的困境。最有代表性的,則是其同主要競爭對手秦國在市場應對上的步步被動,招招下風。


其實,楚國集團是有機會領先的。前318年在魏相公孫衍的運籌下,六國合縱,楚為縱長,相約攻秦,一時風頭無雙,市場策略為「戰秦」;前313年張儀入楚,忽悠楚王,稱以六百里之地相贈,讓楚廢除盟約,與齊斷交,楚王心動,策略改為「和秦」;因是口頭協議,討地時六百里變六里,發現上當,智商被嘲,顏面被削,前312年楚王憤然起兵,策略再回「戰秦」。然丹陽會戰、藍田會戰、召陵之戰,三戰三敗,屢遭蹂躪。


此時,一個女人出現了,《羋月傳》中的羋八子,昔日的楚國公主,今日的秦國太后,前305年許諾嫁女,聯姻楚王,衝動之餘,策略又變「和秦」。


這四個原因,使楚國失去了與秦國一爭天下的機會



故事還在繼續,前301年秦國借口楚國太子之事,發動戰爭,討伐太子,楚王被迫迎戰,策略被動變為「戰秦」。


至此,屢被忽悠屢次中計的楚懷王,終於徹底醒悟:秦國集團的示好,只是在穩定楚國而已。在這場市場的激烈競爭中,戰與和的主動權,一直操持在秦國手中,從來沒變過。這是多麼痛的領悟。

三、人才之失:引進與使用,皆不得當


楚國集團以地大人多、物資豐饒著稱,但受限於領導人的眼光與胸懷,在人才引進機制上,既缺乏主觀的迫切性,又缺乏有效的方法論。


秦國在人才引進上,極有力度。李斯在《諫逐客令》中,列出的名單就一大串:由余、百里奚、蹇叔、邳豹、公孫支、商鞅、張儀、范雎……這些外來人才,推動了秦國事業的發展,「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需知秦國以偏僻之地,生活條件不太好,物質待遇並不高,能引得士子入秦,足見其領導重視、空間巨大。


而楚國在人才引進上,力度不足。能為人所知的,僅有吳起一人,且結局不佳,功成身死。懷王時期,國內清一色的士族,無一人才引進。此方面尚不及北方燕國,燕昭王千金買馬,修築黃金台廣納人才,諸葛亮之偶像樂毅、鄒衍等爭相奔燕。


內部人才使用上,亦不得力。楚國的政權,基本在昭、屈、景三大家族手中,寒家子弟在出身上即被拒之門外。出身名門、才貌雙全的屈原,圖議國事,應對諸侯,業績突出,理應重用。然因上官大夫讒言,便被納入黑名單,不再重用。而以言取悅的昭陽、靳尚等佞臣,長袖善舞,周旋朝堂,終至國勢漸衰。


人才是企業競爭之本。如此企業,如此機制,難怪萬里廣袤之地,居然人才寥寥,戰國名相,多出秦國,無一楚相;戰國名將,秦趙居多,無一楚將,也在情理之中。



這四個原因,使楚國失去了與秦國一爭天下的機會



四、文化之失:夢想與現實,漸行漸遠


於群雄並峙中崛起,是當時每家公司的企業夢。楚懷王繼位之初,亦有此雄心,雪中送炭的典故,便是他心繫民眾的佐證;遺憾的是未堅持多久,風流倜儻的懷王便開始追求享樂主義,將自己放蕩於聲色管樂之中。


上有所好,下必投之,楚國更有「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的特色傳統。領導人追求享樂、不納忠言,大臣們積極配合、阿諛諂媚。忠良賢臣被逐,逆臣小人當道,公卿大臣,肥頭大耳,不知憂國憂民,只會欺君誤國,貪污受賄。


高管如此,無人再為企業承擔責任。受張儀矇騙,國策上與齊斷交,軍事上三戰三敗。以至於秦王提出以地易地,換取黔中土地時,楚懷王不要土地要張儀,可謂苦大仇深。張儀至楚,立即被囚,準備問斬。楚國夫人鄭袖、大夫靳尚,因受厚賂,不懂「食君之祿忠君之事」的職業操守,卻懂「拿人錢財替人消災」的樸素道理,苦口婆心勸說楚王,結果卻是「懷王后悔,赦張儀,厚禮如故」。


所有的一切,最終使得企業的價值取向扭曲。屈原儘管遠離了核心,但依然籠罩在楚國污濁的空氣中,「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既然如此,是時候結束這份清醒的痛苦了,於是,投汩羅江。賈誼在《吊屈原賦》中,對當時的楚國有個形象的比喻:貓頭鷹在天上飛翔,鸞鳳卻被深藏,小人得志尊顯,聖賢卻不得其用,正直廉潔的人受到污衊,強橫殘暴的人卻得到稱譽。



這四個原因,使楚國失去了與秦國一爭天下的機會



讀史至此,不禁吁噓。


一嘆歷史,文人與政治的雙重性。作為文人,屈原無疑是成功的,他的文學天才、愛國精神、人格自足、正道直行,足以彪炳千古,成為中國士大夫的精神領袖;作為政治家,屈原又是失敗的,遠見卓識而未被採納,能力超群而無所施展,從古至今,無數仁人志士為之遺憾嘆息,抱恨不平。


二嘆屈原,應選擇更佳平台。屈原的境遇,應歸咎於楚國集團。在這艘行將沉沒的大船之上,一腔熱血的努力也罷,滿腹經綸的才華也罷,終究報國無門,壯志難酬,誠為時代之悲劇。假設,屈原不再做單向的、單相思的努力,而是勇敢地跳槽,憑藉他的能力,在中國即將一統的時代,他又將成就何等的事業。


再嘆楚國,平台要有包容度。如此強國,曾有一鳴驚人、稱霸中原的楚莊王,有吞蛭病癒、滅陳亡蔡的楚惠王,也有啟用吳起、平定百越的楚悼王。豐厚的政治遺產,廣闊的萬里疆土,如果楚懷王能心懷天下,聽忠言用良臣,大好河山,足可同秦國一較高下。


戰國雖遠,然往事可鑒,事同此理。處理好戰略、市場、人才、文化等事項,企業雖無強大背景、過硬後台,亦可傲立於行業之巔,笑傲江湖。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派 的精彩文章:

他是張獻忠養子,卻在亂世之中成為了南明重臣、民族英雄
被朱元璋稱為張良的劉伯溫,最終結局遠不如張良逍遙自在
歷史上的今天:一個私生子出世,二十年後打出華夏民族輝煌一勝
美國南北戰爭中「美元先生」大肆印刷假鈔,竟然沒有被處罰判罪?
被清廷授勛的德國炮艦:傳奇炮艦伊力達斯號的前世今生

TAG:歷史派 |

您可能感興趣

為什麼統一天下的是秦國,而不是其他六國呢?
這個國家一度滅國又一度復起,是秦國統一天下的可怕對手
秦襄王時期秦國唯一一次統一六國的機會,就這麼被范睢坑了!
為什麼統一天下的不是楚國,而是秦國呢?
為什麼統一天下的不是楚國,而是秦國呢?
齊國也曾有機會統一,為什麼最後卻是秦國滅六國?
秦國作為一個弱國又處於中國邊緣地帶,是如何崛起為第一強國的?
統一六國本可能是此國,只因秦國實行了一項政策,天下易主
七國都有可能統一中國,為何笑到最後的是秦國?
戰國七雄,各國的實力是如何的呢?為何最後是秦國統一了天下呢?
楚國曾是一代霸主,為什麼後來統一六國的會是秦國?
原來秦國滅掉的最後一個國家不是齊國!這個國家在秦二世才被滅!
秦國一統天下而其餘六國不能的根本原因
春秋戰國的第一強國,一開始卻是一個無名小國,不是秦國
若秦國沒崛起,哪一國霸主將更具有一統天下的能力?
如果晉國不分裂,那秦國還能一統天下嗎?
秦國奮六世之餘烈才滅了六國,統一中國,給後人帶來了什麼啟示?
秦國後來居上,還一舉一統六國,這三個人功不可沒
統一天下的為什麼是秦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