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中的用人之道
|品論|
《三國演義》中的用人之道
當今社會,我們國家大力提倡尊重知識、尊重人才。探究《三國演義》中各路諸侯的用人之道,對我國當今企事業單位的改革具有借鑒作用。
失人心者失天下
墨子《尚賢》中說:「國有賢良之士眾,則國家之治厚,賢良之士寡,則國家之治薄」。在《三國演義》的開篇,活躍於歷史舞台的是董卓、袁紹及劉表,但最後他們都迅速湮滅在歷史的塵埃之中。筆者認為,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在於他們不會用人,不善於用人。
因用人不當而丟掉天下的諸侯首推董卓。董卓因平宦官之亂有功而權傾一時,後因「行廢立之事」和殘暴無道而迅速滅亡。董卓曾派李肅用寶馬赤兔和金銀收買呂布,成功地讓呂布認他為義父。但董卓終因貂蟬而疏遠了呂布,招致呂布一戟刺咽喉而死。可以說,董卓用金銀玉帛來收買人才,只能得到象呂布這樣的「有勇無謀,見利忘義」(李肅語)的一介武夫。
董卓死後,最有實力一統天下的是袁紹。但袁紹多以門第取人,任人唯親。如其長子袁譚被封為青州刺史,中子袁熙為幽州刺史,外甥高幹為并州刺史。袁紹政權內部是一個體系嚴密的巨大親屬網,那些飽學之士根本無法得其門而入。其次,袁紹用人多疑又忌才,導致內部不合,人心渙散,人才外流。曹操謀士荀彧評價袁紹「布衣之雄耳,能聚人而不能用」。袁紹的這些用人缺點導致了官渡之戰中他的最終失敗。
劉表素有寬和愛士的名聲,但和袁紹一樣,用人易犯猜忌的毛病,如對待韓嵩。韓嵩被其派往曹操軍營探虛實,回來後卻被劉表懷疑「反為太祖說」。劉表想要殺了他,後經眾人勸阻方免。劉表的用人而疑導致他難成大器。
得人心者得天下
曹操用人:唯才是舉,求賢若渴曹操用人,德才兼備,唯才是舉,不以地位高低論取捨。他禮賢下士,廣招賢才,天下賢士歸附他,有如水之歸海。如在第十回里,荀彧、荀攸、程昱、郭嘉、劉曄、呂虔、滿寵、毛玠等名士來投靠曹操。荀彧還是從袁紹處跑來的,「操與語大悅,曰:『此吾之子房也!』」遂即加以重用,任為「行軍司馬」,參贊軍機。這些人後來為曹操出謀劃策,成為曹操的「智囊團」,荀彧、郭嘉、劉曄、程昱、荀攸成為曹操的得力謀士。曹操還重用了前來投靠的于禁、典韋,他們後來都一直跟隨曹操東征西討、南征北戰。典韋為保衛曹操不惜獻出自己的生命,以死相報知遇之恩。
曹操愛惜人才,知人善任,最著名的莫過於關羽溫酒斬華雄的例子。在《三國演義》的第五回寫諸侯會盟討伐董卓時,公孫瓚將劉備功勞並其出身細說一遍,紹曰:「既是漢室宗派,取座來。」命座。備遜謝。紹曰:「吾非敬汝名爵,吾敬汝是帝室之胄耳。」及至華雄連斬數將,眾皆失色,關羽挺身請戰。帳上袁術大喝曰:「量一弓手,安敢亂言!與我打出帳去!」曹操急止之曰:「公路息怒。此人既出大言,必有勇略;試教出馬,如其不勝,責之未遲。」袁紹曰:「使一弓手出戰,必被華雄所笑。」操曰:「此人儀錶不俗,華雄安知他是弓手?」關羽溫酒斬華雄之後,曹操大喜。張飛高聲大叫:「俺哥哥斬了華雄,不就這裡殺入關去,活捉董卓,更待何時?」袁術大怒,喝曰:「俺大臣尚自謙讓,量一縣令手下小卒,安敢在此耀武揚威?都與趕出帳去。」曹操曰:「得功者賞,何計貴賤乎?」袁術曰:「既然公等只重一縣令,我當告退。」操曰:「豈可因一言誤大事耶?」眾官皆散。曹操暗使人賚牛酒撫慰三人。這段文字,把曹操尊重人才、不計貴賤表達的淋漓盡致。相反,袁紹始終以身世論人並嫉賢妒能的特點也被作者揭示無遺。
曹操用人最難能可貴的是用人不疑。徐攸自袁紹陣營來投奔曹操的時候,曹操「大喜,不及穿履,跣足出迎」、「攜手共入,操先拜於地」。當時張遼懷疑徐攸投向有詐,但曹操卻深信不疑。徐攸也不負曹操重望。他提出了劫烏巢軍糧的妙計,使得曹操和袁紹之間的形勢有了急轉而下的變化。拿袁紹的用人和曹操相比,曹操千方百計求賢,袁紹卻廣聚賢才而不用;曹操知人善任,用人不疑,袁紹卻非海內知名而不用;曹操善於聽取謀臣之言,廣開言路,袁紹卻心無主見,不能主張,逆耳忠言全不納。僅這幾點,官渡之戰,曹袁二人的確是勝負有憑。
孫權用人:善納良言,啟用新人
孫權用人首先以態度贏人。孫權剛繼位時,就牢記其兄孫策的遺訓:「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在用人方面做到了從善如流,並敢於啟用新人。他聽從周瑜的意見,重用魯肅。魯肅在後來赤壁之戰時,力排眾議,主張聯劉抗曹,為後來孫權江東稱帝打下了牢靠的基礎。呂蒙也是如此,孫權在張昭引薦下任用呂蒙,呂蒙接任,亦是少年英俊,才華橫溢,敗關羽於荊州,為東吳奪回了這一戰略重地。
其次,用人不疑,以氣魄勝人。充分信任、充分授權是人們開展工作、成就事業的基本條件。孫權一方面信任人。在蜀兵壓境時,東吳諸葛謹利用與諸葛亮的關係去為孫權「說和」。張昭向孫權進言,說諸葛謹會藉機「背吳入蜀」,孫權則充分相信諸葛謹。說:「孤與子瑜,有生死不易之盟,孤不負子瑜,子瑜亦不負孤」。另一方面孫權能夠大膽放權。孫權在授予陸遜大都督之職時,也把相應甚至更大的權力交給了他,他告訴陸遜「閫之內,孤主之;閫以外,將軍制之」。正是有了這種愛才的好機制,才有了黃蓋拼著老命為孫權詐降,闞澤腦袋拴在褲腰為孫權下書,才有了韓當、甘寧拚死為孫權保駕。
孫權的這些做法使吳君臣有「相知之雅」,君知人善任,臣盡忠相報,君臣一心,一致對敵,終於取得一系列的勝利,使吳國最終成為一個雄據東南、北抗曹魏、西拒蜀漢的軍事強國。
劉備用人:禮賢下士,以情感人
劉備用人史上最精採的一筆是三顧茅廬。三顧茅廬表現了劉備的禮賢下士、思賢若渴。諸葛亮最終被劉備的誠意所感動。這位經國濟民之才未出草廬而知天下三分,提出了著名的隆中對:「將軍欲成霸業,北讓曹操占天時,南讓孫權佔地利,將軍可占人和。先取荊州為家,後即取西川建基業,以成鼎足之勢,然後可圖中原也。」蜀國後來基本上是按照隆中對來建設自己的國家的。不僅如此,諸葛亮最後決定出山,親自輔佐這位皇室後裔。諸葛亮為他妙計得荊州,使「困龍」得以入海;諸葛亮為他智取益州,使劉備最終稱帝;諸葛亮還為鞏固與發展劉蜀的基業八面應酬,七擒孟獲,六出祁山,殫精竭慮,鞠躬盡瘁,直至最後的「星落秋風五丈原」。可以說,沒有諸葛亮,就沒有後來的蜀國。劉備這一次用人的成功,奠定了他日後的整個基業。
劉備的另一用人妙筆是「以情感人」。他與關羽、張飛「桃園結義」,拜為異姓兄弟,義同一體,誓同生死。關、張二人死心踏地地跟隨他出生入死,馳騁疆場,成為劉備創業的股肱大將。劉備靠了關、張二人的幫助,在鎮壓黃巾起義的過程中,由一個「販履織席為業」的貧民小兒一躍成為縣尉,從此跨入逐鹿中原的行列,並最終成為一個強有力的軍事集團。
劉備用人可謂登峰造及。但他不重視人才的培養,導致後來蜀中乏人。
通過以上對《三國演義》中各路諸侯用人的分析,可以看出善於用人是形成三足鼎立之勢的重要原因。可見,善於用人是事業成功發展的關鍵所在。唯有善於用人,大膽啟用新人,我們的事業才能長足發展。我們不僅要「求賢」、「用賢」,而且要大力「育賢」。只有「育賢」,事業發展才能後繼有人。
※看完民國報紙的標題黨,說三國小編跪了
※《三國演義》中有哪些隱藏的牛人,被忽略的殺神是誰
※張松賣蜀,對象為何不是曹操?
※川楚北伐與秦隴東進,諸葛亮與法正之兩大戰略碰撞!
TAG:說三國 |
※《三國演義》中曹操的人才戰略
※《三國演義》之「關公」
※歇後語之《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中的「富二代」
※《三國演義》中的正反人物
※《三國演義》中的十大酒鬼
※《三國演義》的勢道法術
※《三國演義》中的三大福將
※羅貫中與《三國演義》中的楹聯故事
※《三國演義》之中被遺忘的狠角色
※《三國演義》中的人物死法
※談談中國人對《三國演義》的誤讀
※《三國演義》中各大名將的死法!
※《三國演義》中,那些最感人的片段
※《三國演義》不和諧中的和諧
※《英雄記》中的赤壁之戰與《三國演義》截然不同
※馬忠:《三國演義》中名氣最大的小人物
※解讀丨《三國演義》之「關公」
※揭:《三國演義》中最悲慘的五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