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的成語典故,你不一定知道
知古鑒今
點擊題目下方藍字關注置頂古文故事
雞年到,雄赳赳,氣昂昂!
作為5000年的中華民族,每一個生肖,都延伸出了無數的故事;今天,和孩子在雞年一起來學習,這6個關於雞的傳世典故吧!
1
山雞舞鏡
又叫山雞起舞,典出《南朝宋·劉敬叔·異苑·卷三》:「山雞愛其毛羽,映水則舞。魏武時,南方獻之,帝欲其鳴舞無由。公子蒼舒令置大鏡其前,雞鑒形而舞,不知止,遂乏死。」
三國時,曹植有一子名曹沖,年歲尚幼,已聰明無比,有成人之智。一日,南方遣人送來一珍禽名「山雞」。
此「山雞」喜在清澈之水旁,見水中自影而起舞。曹操無法使之在殿上表演。年僅五六歲之幼童曹沖思得一法,命人取來大鏡,置於山雞之前。
山雞自鏡中見其美麗之身影,彷彿身臨水旁,得意忘形而翩翩起舞。越舞越有勁,不肯休止,終於精疲力竭而死。
「山雞舞鏡」原指山雞對鏡起舞。後喻顧影自憐,自我陶醉,自我欣賞,常用此語。
2
呆若木雞
這一成語與鬥雞有關,語出《莊子》和《列子》。
據傳,周宣王愛好鬥雞,紀子是一個有名的鬥雞專家,被命去負責飼養鬥雞。
10天後,宣王催問道:「訓練成了嗎?」紀子說:「還不行,它一看見別的雞,或聽到別的雞叫,就躍躍欲試。」
又過了10天,宣王問訓練好了沒有,紀子說:「還不行,心神還相當活躍,火氣還沒有消退。」
再過了10天,宣王又說道:「怎麼樣?難道還沒訓練好嗎?」紀子說:「現在差不多了,驕氣沒有了,心神也安定了,雖然別的雞叫,它也好像沒有聽到似的,毫無反應,不論遇見什麼突然的情況它都不動、不驚,看起來真像木雞一樣。這樣的鬥雞,才算訓練到家了,別的鬥雞一看見它,準會轉身就逃,斗也不敢斗。」
宣王於是去看雞的情況,果然呆若木雞,不為外面光亮聲音所動,可是它的精神凝聚在內,別的雞都不敢和它應戰,看見它就走開了。
「呆若木雞」本來比喻精神內斂、修養到家。後來「呆若木雞」的意義演變為比喻人呆木不靈,失去知覺的樣子,或形容人因恐懼或驚訝而發愣的樣子。
3
牛鼎烹雞
這個成語來源於《後漢書·邊讓傳》,函牛之鼎以烹雞,多汁則淡而不可食,小汁則熬而不可熟。
東漢末年,在陳留地方有位叫邊讓的人,很有名氣。大將軍何進便將他招來,命他作令史官。朝廷的議郎蔡邕聽說邊讓在何進那裡,心想:「邊讓這個人才學不凡,應該做更高一些的官。」
便親自到何進家裡去,勸說他把邊讓推薦出去,讓他擔任再大些的官。蔡邕說:「我看邊讓這個人,真是才能超群呀,他聰明賢智,心通性達,非禮不動,非法不言,實在是難得的奇才啊。
俗語說,『用煮牛的大鍋來煮一隻小雞,水放多了,味道沒了,就不好吃了;水放少了,則煮不熟,更不能吃了。』
這說的是大器小用,所以是不相宜的。我現在憂慮的是,這個煮牛的大鍋沒有用來煮牛,希望將軍仔細考慮一下,給邊讓一個施展才能的機會。」
「牛鼎烹雞」這個成語的意思是比喻對有才的人使用不當,大材小用。
4
鶴立雞群
鶴代表高雅,雞意謂平庸。鶴立雞群,當然超乎脫俗了。這說的是晉代嵇紹的事。
嵇紹是魏晉之際「竹林七賢」之一嵇康的兒子,他體態魁偉,聰明英俊,在同伴中非常突出。晉惠帝時,嵇紹官為侍中。當時正面臨「八王之亂」,嵇紹對皇帝始終非常忠誠。
有一次都城發生變亂,形勢嚴峻,嵇紹奮不顧身奔進官去。守衛宮門的侍衛張弓搭箭,準備射他。侍衛官望見嵇紹正氣凜然的模樣,連忙阻止侍衛,並把弓上的箭搶了下來。
不久京城又發生變亂,嵇紹跟隨晉惠帝,出兵迎戰於湯陽,不幸戰敗,將士死傷逃亡無數,只有嵇紹始終保護著惠帝,不離左右。
敵方的飛箭,像雨點般射過來,嵇紹身中數箭,鮮血直流,滴在惠帝的御袍上。嵇紹就這樣陣亡了。
事後惠帝的侍從要洗去御袍上的血跡,惠帝說:「別洗別洗,這是嵇侍中的血啊!」
嵇紹在世時,有一次有人對王戌說:「昨天在眾人中見到嵇紹,氣宇軒昂如同野鶴立雞群之中。」
後來就用「鶴立雞群」比喻一個人的儀錶或才能在周圍一群人里顯得很突出。
5
聞雞起舞
「聞雞起舞」的雞是指雞鳴,舞是舞劍、習武。它說的是晉代人祖逖的故事。
祖逖不怎麼講究儀錶,但卻胸有大志。起初他不喜歡讀書,後來發憤攻讀,學問大有長進,他與劉琨一道擔任過司州主簿,感情很好,夜裡經常同蓋一床被子談論國家大事,談到激動的地方,即使是半夜也要坐起來。
一次半夜裡忽然聽到雞叫,祖逖踢醒劉琨說:「這是吉祥的聲音呀!」邊說邊下床,走到院子里舞起劍來。
晉元帝時,祖逖任豫州刺史,北伐渡江之際,他叩著船槳發誓說:「不收復中原而再渡江返回者,誓不為人!」渡江以後,他率領部下與石勒的軍隊相持,收復了不少失地,恢復了東晉黃河以南的許多領地。
「聞雞起舞」,後來形容有志之士及時奮發自勵。
6
雞口牛後
雞的嘴巴,牛的肛門。願意當前者,還是後者?有一句成語就是"寧為雞口,無為牛後",簡稱"雞口牛後"。這是戰國時代蘇秦的話。
戰國後期,秦國最為強大,各國圍繞著與秦國的關係和態度,有的主張"連橫"有的主張"合縱"。連橫就是以秦國為核心,聯合各國為一體,這是站在秦國的立場上;
合縱就是秦以外的各國結成聯盟,共同對抗秦國。前都以張儀為代表,後者以蘇秦為代表。張儀勸韓王倒向秦國,蘇秦則勸韓王切不可上秦國的當。
蘇秦對韓王說:"韓國領土廣大,地勢險要,又有勇敢善戰的軍隊,為什麼要向秦國低頭呢?
韓國如果表示屈服,秦國一定首先要求割地給它。今年給這一塊,明年它又會有背後的要求,韓國的領土有限而秦國的貪慾無限,您怎麼也滿足不了它。
俗話說:寧為雞口,無為牛後。您要跟著秦國合作,那就是做牛後了,我真替大王您難為情啊!"韓王聽了這一番話,又氣又急,大叫道:"先生說的對,我死也不能向秦國屈服!"
蘇秦是勸韓國寧可作一自由獨立的小國,而不要當秦國的附庸。雞口雖小卻是進食的地方,牛後雖大,卻是出糞的地方。
也有人認為"雞口牛後"應為"雞屍牛從",雞屍比喻獨立作主,牛從比喻臣服於人。
但"寧為雞口,無為牛後"已廣為流傳,並被人們以常使用。它比喻寧願在局面小的地方自主,而不願在局面大的地方聽人支配。
想加入古典詩詞文學交流群?
掃二維碼加古文君,邀您進入~
﹀
請善待生命中遇到的每一種緣分!
古文故事
guwengushi
※中國最牛父親!子女全是風雲人物,教育方式卻只有3句話!
※良心短片,美哭了!這才是中國人應該過的年!
※手繪《紅樓夢》人物圖,美呆了
※終於見到 《見與不見》的全文,太美了!
TAG:古文故事 |
※這些成語的典故你都知道嗎
※你知道這些成語的典故嗎
※這些不常見的成語,你知道幾個?
※這是個很有意義的成語啊!你知道是什麼不?
※出自於三國的成語你知道多少,每一句背後都是精彩的典故
※你知道嗎,這些成語都出自詩詞!
※這些三字詞竟然都是成語,你知道幾個?
※姐夫,你知不知道有一個光字開頭的成語?
※這些成語故事你都知道嗎?
※知道這些成語以前的意思,竟然有一種被打臉的感覺
※一共八道成語題,猜成語,過雙節,意在激發你那聰明的智商
※這些三字詞竟然都是成語?你知道幾個?
※這些成語的意思你知道幾個
※18個成語典故,這些都是你應該知道的
※成語故事: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每一個成語都有它特定的故事,不識時務是怎麼來的呢?
※才知道,原來這麼多成語都是他貢獻的!
※一字成謎,這幾道成語題難倒您了嗎?
※看圖猜成語:這些成語雖然不是很難,但是你絕對也猜不全對,看完你就知道為什麼了
※一竅不通成語是什麼意思?一竅不通的故事——成語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