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漢高祖到乾隆帝,歷代帝王如何祭孔
祭孔沿革
作為國家行為的祭孔禮制可以追朔到二千五百多年的春秋時代。公元前479年,孔子辭世。此年,魯國國君魯哀公就開始祭孔,並稱孔子為「尼父」。首開帝王祭孔的是漢高祖劉邦。公元前195年,漢高祖劉邦過魯,以太牢(豬、牛、羊)祀孔子,並詔諸侯、公、卿、將、相至郡,先謁廟而後從政。劉邦不但開後世帝王祭孔之先河,而且開了後世帝王令地方長官上任前先謁孔廟後從政之先河。
漢明帝劉莊子於永平二年(59)下令「學校皆祀聖師周公、孔子,牲以犬」(《後漢書·禮儀志上》),這是國學、郡學祭祀孔子之始。劉庄又於永平八年(65)親臨辟雍,以太牢致祭孔子。永平十五年(72)劉庄至魯,幸孔子故里,祭祀孔子及其七十二弟子。
此後,歷代帝王或身臨,或派員到曲阜和太學祭孔。久而久之,祭孔形成了一種國家禮制行為二、八月的第一個丁日(上丁)在孔廟舉行祭孔大典,這就是「丁祭」。後來,祭孔又多了一個「舞」(舞蹈),祭孔典禮逐步正規化、程式化,有孔、樂、舞三部分組成。孔子誕辰日(陰曆八月二十七日),這一天祭孔儀式最為隆重,既是家族的大典,也是國家的大典。祭孔大典的程序、規格、主祭陪祭官員、祭品等由朝廷頒定。整個祭典是在朝廷欽定的樂舞中進行的。
禮制規格
古代中國的祭祀規格,《周禮》作了如下描述:「天子八佾,諸侯六,大夫四,士二。」佾是古代樂舞的行列。八佾就是八行八列六十四人,六佾就是六行六列三十六人,依次類推。
歷史上的祭孔規格有兩種,一種是中祭,另一種是大祭。
中祭規格始於南朝?宋的宋文帝元嘉二十二年(445),祭孔規格定為「以上公之禮,舞用六佾,設軒懸之樂,樂陳三面「北魏孝文帝太和十六年(492),朝廷規定祭孔用「軒懸三樂」、「六佾之舞」,並行「三獻禮」。明成化以前,祭孔屬諸侯的規格。籩豆各十件,舞用六佾(舞人的行列)。孔廟當時屬中祀(太廟為大祀,因為太廟是天子的宗廟,行事天之禮)。明成化以後,祭孔用大祀,但無明文規定。直至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清廷才明文規定升祭孔為大祀。
大祭與中祭的不同之處非常多。有三點是最主要的:一是根據禮儀,大祭用八佾舞,舞生八行八列共六十四人。中祭用六佾,六行六列,共三十六人。二是大祭時皇帝及皇帝成員親臨。中祭則為地方最高行政長官主祭。三是建築規格不同。
清乾隆時,孔廟祭儀規定有六種:
一、釋奠。這是唐宋以後專行於曲阜孔廟的一種祭儀。每年四次,每季的仲月(二、五、八、十一月)上丁日舉行,所以叫「丁祭」。國子監和州縣孔廟每年只春秋仲丁二祭。
二、月朔釋菜儀。每月初一(朔日)舉行,較為簡單,只行一獻禮。
三、月望行香儀。每月十五日(望日)在大成殿、崇聖祠、啟聖殿、家廟舉行。
四、歲時常祭儀。是孔氏家祭,每年七次在家廟、崇聖祠舉行。
五、告祭儀。如衍聖公家中有事,奉祝文告於家廟的一種祭儀。同歲時常祭儀。
六、祭中興祖儀。五月二十九日,中興祖孔仁玉(五代亂世,孔子四十二代孫孔光嗣遇害,光嗣獨子孔仁玉恢復文宣公爵位,使孔子祀事綿延不斷,所以,孔組尊孔仁玉為中興祖)。主要祭儀為從家廟迎出孔鯉、孔伋、孔仁玉神主至詩禮堂,行三獻禮(神主即木製牌位)。
祭孔禮儀
祭孔禮儀或稱祭孔典禮。它的專用名稱叫做「釋典禮」。釋、奠均為陳設、呈獻之意,指的是在祭典中,陳設音樂、舞蹈,以及呈獻牲(三牢)酒、果、蔬菜等祭品,以表對孔子的尊崇。祭孔禮儀分為:迎神、初獻、亞獻、終獻、撤撰、送神等六部分。
迎神,就是請出孔子及四配的牌位,由主祭人(地方最高行政長官)進香,行三拜九叩禮,樂奏昭平之章。歌詞為稱頌孔子生前的功德。其文是:大哉孔子,先覺先知,與天地參,萬世之師,祥征麟紱,韻答金絲,日月既揭,乾坤清夷。
整個過程,用六佾或八佾的樂舞,演奏金聲玉振,古樸悠揚的韶樂,吟唱孔子德侔天地、道貫古今的頌詞。如曲阜孔廟在元代祭孔的祭文中有:「尚資神化,祚我皇元」,「闡我皇風,四海永清」的頌詞。從中可以看出,祭孔一方是出自對孔子的敬仰,但最重要的是為皇權服務的政教合一。
初獻、亞獻、終獻是整個祭孔活動中的主體部分,由主祭(一人),陪祭(二人)分三次把酒類、蔬菜、肉類、乾鮮果品等祭品奉祀到孔子像前,「三獻」分別奏宣平、秩平、敘平之章曲,用六佾舞。月台上站立三十六名舞生,身穿藍色長袍,頭戴黑色平頂方角帽,腳蹬皂鞋。舞分文舞、武舞兩班,每班又分兩組,每組八人,相對而立。武生在前,右手執戚,左手執干;文生居後,右手執羽,左手執龠,在八音齊備的樂器伴奏中,舞生跳起祭孔樂舞,每一舞蹈造型代表一個字,舞姿剛勁舒展,具有古典美。
撤撰,樂奏懿平之章。
送神是祭孔禮儀的最後一部分,樂奏德平之章。歌詞為:鳧澤峨峨,洙泗洋洋,景行行止,流澤無疆。聿昭祀事,祀事孔明,化我蒸民,育我膠癢。
祭孔的六個樂章高度評價了孔子偉大的一生,歌頌了他那博大精深的儒學思想和對整個社會文明的教化作用。
祭孔活動的主祭官、陪祭官、樂生、舞生、歌生共二百多人,身著清朝服飾,神情肅穆,禱告虐誠,整個場面莊嚴典雅,有置身於古代傳統文化的氛圍之感。
清代太廟祭祀
清末,即1906年,孔子升為大祀。祭孔與祭太廟、祭天地等同,祭祀也達到了國家最高禮制,可謂登峰造極。清代太廟祭祀,是為大祀。其主要活動有時享、告祭、袷祭等。
時享即「四孟時享」。它源於古人感慨時序的交替,隨氣溫變化,而追懷故去親人,按季節所舉行的祭祀。是所謂「因時變,致孝思,故備三牲黍稷品物以祭」。清承舊制,於順治元年九月規定:每年春、夏、秋、冬四季之孟月(第一月),由皇帝親詣太廟祭祖(如有事可遣官代祭)。
告祭:凡登基、上尊號、萬壽、大婚、冊立皇后、親征、加上尊謚、冊立貴妃、靈柩奉安地宮、凱旋等國之大事,皇帝皆親詣太廟中殿告祭或遣官於後殿告祭。
袷祭:意為合祭,它是清代皇家特有的太廟祭祀活動。每年除夕前一日,皆將太廟後殿供奉的遠祖四帝後之神牌,與中殿自太祖以下亡故諸帝後之神牌同合於前殿祭祀。
據《欽定皇朝文獻通考》載,順治帝在位十八年,「時享」太廟親行二十八次,自順治十六年始行「袷祭」親行二次;康熙帝在位六十一年,「時享」太廟親行八十二次,「袷祭」親行三十二次;雍正帝在位十三年,「時享」太廟親行三十次,「袷祭」親行十一次;自乾隆元年至五十年,乾隆帝「時享」太廟親行六十六次,「袷祭」親行四十九次。
清代帝王之所以頻繁地親詣太廟祭祀,不僅是仿效漢文化「敬天法祖」,更主要是以此加強與漢文化的融合,為江山社稷永固,來祈求神佑,祈求得到祖宗神靈的庇護。清代還廢除了祧廟制度,自太祖以下諸帝神主永不遷毀,世世供奉,而不是完全依照古制「親盡則祧」。
對待祖先神靈應像對待人生一樣,正所謂「事死如事生」。
※《水滸傳》的「水滸」原來是這個意思!
※胡適:哲學與人生
※教授演講錄丨王陽明的坎坷人生與思想智慧
※錢穆:作詩怎能不著一字而盡得風流?
※趣知識丨古人如何夸人有才
TAG:大道知行 |
※從漢高祖到乾隆帝 歷代帝王如何祭孔
※祭孔!說說歷代的祭孔是怎麼來的!
※今天,孔子誕辰祭孔到底該祭什麼?
※托里縣北祭孔繁森
※絢爛的孔里文化——歷代祭孔
※这皇帝严禁吃狗 那皇帝不让拎鸡 还有一皇帝将猪杀光用羊头祭孔
※祭孔大典,中聖獻禮
※知易大道∣祭孔:到底祭的是什麼?
※南孔聖地衢州舉辦祭孔典禮
※探索絢爛的孔里文化——歷代祭孔
※【老照片】大姑娘小媳婦兒,你也去祭孔嗎?
※台灣各地祭孔:洪秀柱發文致意,柯文哲首次出席
※這皇帝嚴禁吃狗 那皇帝不讓拎雞 還有一皇帝將豬殺光用羊頭祭孔
※冬至風俗:冬至拜師與祭孔
※老照片,大姑娘小媳婦兒,你也去祭孔嗎?
※丙申年祭孔大典祭文
※衢州祭孔 儒風習習
※通訊:鄭州文廟十年祭孔人:辦教育、傳儒道、弘國學
※以假乱真,一组日伪在北京孔庙大成殿祭孔活动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