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任宗權:道教文化與元宵節

任宗權:道教文化與元宵節

任宗權:道教文化與元宵節






轉載自中國民族宗教網。

一、元宵節與道教文化淵源


燈節,即今日的元宵節,又叫上元節,農曆正月的十五日--古代稱望日,即月圓的日子,都要張燈結采,並舉行各類娛樂活動。這一風俗,完全是從道教的宗教節日沿襲、演變而來的。


元宵節又名上元節、慶上元。上元節的宗教活動和民俗活動主要在夜間舉行,又稱元夕、元宵。道教以上元為賜福天官誕辰,在民間以放燈、鬧元宵的民俗來慶賀,形成以娛樂、祈祥為主的歲時節日。屆時道觀中例行設齋慶賀上元天官誕辰,民眾多前往廟觀燒香祈福。夜間例要上燈,並舉行民間各種文藝、雜技演出。元宵節各地且盛行吃湯糰,稱為吃元宵。


正月十五張燈的習俗,相沿已久。到了北魏,道教的上元節已經定型,上元張燈也由之固定下來。隋唐時代,元宵節張燈,達到十分興盛隆重,而且燈的質量不斷提高,娛樂活動日益豐富多采,並且一直沿襲至於近代。現代民眾的文化生活比以往豐富得多,但是對於傳統的節日仍然表現出很高的參與熱情。元宵節仍是民間的一個大節,而且它與宗教的聯繫已經淡化,而演變成全民性的時令節日。


農曆正月十五是中國的元宵節,又名元夕節、上元節、燈節、小年。秦始皇名政,因避諱,又稱端月十五。元宵,道教為上元節,是天官的生日。天官是紫微大帝,掌握人間命運、主持善惡生死公道,道教以為,天官大帝每年正月十五親臨人間巡察善惡,賜福給凡間。

關於元宵節的起源,說法很多,但根據史籍記載,一般認為元宵節開始於西漢時期。相傳漢高祖劉邦死後,呂后之子劉盈登基為漢惠帝。惠帝生性懦弱,優柔寡斷,大權漸漸落在呂后手中。漢惠帝劉盈病死後,其母呂雉篡位,呂后及呂氏宗族把持朝政。呂雉死後,大將周勃、陳平等人於公元前180年掃除諸呂,擁立劉恆為帝,即漢文帝(前180—前140)。周勃等人戡平「諸呂之亂」的日子剛好是正月十五,因此每逢正月十五這一天,漢文帝都會出宮遊玩,與民同樂,以示紀念。在古代,正月亦稱元月,稱夜為「宵」,正月十五又是一年的第一個月圓夜,所以,漢文帝就把它定為「元宵節」。


另一說法是,漢武帝採納方士繆忌的建議,在甘泉宮修建太乙祠壇,無論是伐南越、得天馬,還是冬至日,均在此祭祀太乙神。所謂太乙神即太陽神,就是道教所謂的「太乙真君」。正月十五的祭祀活動十分隆重,從黃昏開始,通宵達旦燈火通明,加上夜晚常有流星經過祠壇之上,從此形成了正月十五張燈結綵的習俗。事實上,漢武帝祀太乙沿襲的是先秦時期楚人的舊俗。《楚辭·九歌》以「東皇太乙」為至尊之神,宋玉《高唐賦》云:「進純酒,禱璇室,醮諸神,禮太乙。」


元宵習俗起源道教文化,來源於漢代方仙道十五夜間祭太乙的活動。唐初編寫的《藝文類聚》卷四稱:「漢家以望日祀太一,從昏時到明。今夜遊觀燈,是其遺迹。」太一原是楚地神靈,祠太一,是漢武帝為了求神仙而讓方士搬到宮中的。太一神後來也被道教所吸收。祭太乙,要徹夜點上燈,並舉辦相應的祭祀儀式。以後沿襲下來,再加民間的各種創造,注入了老百姓自己的喜好、情趣,才演變成元宵節。因此元宵張燈的習俗,是與道教前身方仙道及道教的活動直接相關的。特別是正月十五定為天官賜福天尊的生日,張燈與慶祝天官生日聯繫在一起,在「天官賜福」的口彩下,元宵更增添了歡樂氣氛。


正月十五放燈火的風俗從漢武帝祭祀太乙神,主要在皇宮舉行,到後來經官方的倡導而開始於民間流行。在漢朝開平盛世起就有正月十五夜不宵禁的傳統。不過,漢代的放燈時間只在正月十五當晚。


到隋代,隋文帝提倡節儉治國,並採納柳彧的建議對元宵節民間大鬧燈火的習俗嚴加禁止。後來,隋煬帝與隋文帝相反,竭力在元宵節鋪張奢侈,揮金如土。大業六年(610)曾調集民間藝人進城,在皇城外舉行盛大的百戲,從此一掃漢代敬神禮佛的觀念,而開元宵行樂之端。在唐代,皇帝與萬民同樂開始,這與當時經濟發達社會富庶有極大的關係。唐初高祖、太宗對元宵放燈並未大力提倡。唐太宗時「私塾」放年假至十五才開學,而當天由學生準備精巧燈籠,帶到私塾,由老師點燃,學生提著,象徵「前途光明」,稱為「 燈」。據《舊唐書》載,唐明皇曾建有兩座名樓:「 勤政務本樓」及「 花萼相輝樓」。

二、豐富多彩的元宵節文化


一年中首個月圓之夜。燈節除了吃元宵,最核心最重要的內容就是觀花燈啦,即所謂正月十五鬧燈會。過去,燈節為皇家特別看重,會有皇家燈會,現在仍是一項不可缺少的民間習俗活動。一般認為,燈節起於西漢。到了唐朝,賞燈活動逐漸興盛了起來。唐朝詩人盧照鄰的《十五夜觀燈》中稱,「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從中可見當年元宵燈會的盛況。宋朝的燈節更加熱鬧,還有猜燈謎活動,活動要持續5天。到明朝,燈節進入了最為興盛的時期,時間延長到10天。到清朝,燈節減為3天,盛況稍衰,但燈會的節目內容愈加豐富。


在歷朝帝王中,以明朝的朱姓皇帝對燈節最看重,嗜好燈會,自然中國古時的正月花燈也就數明朝鬧得最歡了。史載,明太祖朱元璋建都應天(今南京)後,為慶賀當年的元宵節,他招徠天下富商,放燈10日。當時的南京城內盛搭彩樓,並在秦淮河上燃放水燈萬盞,一時蔚為大觀。順便說一下,600多年來,秦淮河畔的夫子廟燈會,一直欣欣向榮,熱鬧非凡。每年的夫子廟燈會都是南京的重頭大戲,江南貢院前、古秦淮河邊、文德來燕橋上,觀燈的市民、遊人如織,常常擠得水泄不通,需要大批警力來維持現場秩序,「家家走橋,人人看燈」,「今夜星光燦爛」,盛況與明時無異。當然與明朝的花燈相比,已有很大不同,所有燈都是「電燈」,照明已非燃蠟制固體物了。


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在北京東華門辟兩里長的燈市,從正月初八起,至十五達到高潮,十七日結束,每晚花燈、煙火照耀通宵,鼓樂雜耍喧鬧達旦。《明會典》記載:永樂七年(公元1409年)詔令,元宵節自正月十一日起給百官賜假十日,以度佳節。《帝城景物略》記述明朝京師從正月八日至十八日,東華門外有「燈市」,「貴賤相還,貧富相易貿,人物齊矣。婦人著白綾衫隊而宵行。……富者燈四夕,貧者燈一夕,又甚貧者無燈。」

在燈節期間,從早到晚都是「市」,從夕到明都是「燈」。燈市裡,有從各地來的商賈,有古今中外的珍異,有三代八朝的古董,有各階層人物的用器。衢三行,市四列,所謂以九市開場。市裡擠滿著人,連身子都不能旋轉。據《燈市,金瓶梅詞話風俗考之一》(作者阿英)一文記述,「市樓,大都是南北朝向,到夜晚,每家擠滿著看燈的人。其間,特別在門前掛上簾幕的,那裡面的人,一定是勛家、戚家、宦家、豪家的眷屬。一到晚,就張燈奏樂」,「巷陌橋道,皆編竹張燈,並扎綵排樓。」


關於明朝的燈市,明人田汝成所作的《熙朝樂事》中記載,「正月十五為上元節,前後張燈五夜」,「在臘後春前······燈市,出售各色花燈。」用燈火輝煌來概括明朝燈市盛況是非常妥貼的。明人張岱《陶庵夢憶》記述:「燈不專在架,亦不專在蹬道,沿山襲谷,枝頭樹杪無不燈者,自城隍廟門至蓬萊崗上下,亦無不燈者,山下望如星河倒注,浴浴熊熊,又如隋煬帝夜遊,傾數斛螢火于山谷間,團結方開,倚草附木,迷迷不去者……山無不燈,燈無不席,人無不歌唱鼓吹。男女看燈者,一入廟門,頭不得顧,踵不得旋,只可隨勢潮上潮下,不知去落何所,有聽之而已。


上元節觀燈,燃放煙火,在明朝社會生活中,已經成為一項極為重要的娛樂活動。朱棣遷都北京後,宮中歡度上元節,燈市多在乾清宮和午朝門外。皇帝也親臨午門觀賞,並作御制詩,命儒臣奉和,乾清宮前的丹陛上,從元旦前夕到正月十五,都要立一對高大的雕龍木質燈柱,在漢白玉台座中用鐵栓穿固,燈柱用來懸聯掛燈。按慣例,正月初一夜要扎作「燈山」,施放煙火。明人劉若愚在《酌中志略》「凡遇聖駕升座,伺候(煙)花炮(仗),聖駕回宮,亦放火花。」


明朝除了宮廷對花燈有偏好,民間好燈之風也十分盛行。《金瓶梅》中有就西門慶觀燈的大量記載,中國《金瓶梅》研究會會員黃強先生對書中的燈會作過專門的研究(見其著《另一隻眼看金瓶梅》)。從《金瓶梅》中看,記錄燈市的章節有3次回,第15回《佳人笑賞玩月樓》;第24回《經濟元夜戲嬌姿》;第42回《貴宴高樓醉賞燈》,可見當年燈會的興盛。


第15回敘述吳月娘等坐了轎子,來到獅子街燈市李瓶兒新買的房子,這房子門面四間,到底三間,臨街「臨街樓上,設放圍屏桌席,懸掛許多花燈。」「見那燈市中人煙湊集,十分熱鬧,當街搭數十座燈架,四下圍列些諸門買賣。玩燈男女,花紅柳綠,車馬轟雷,鰲山聳漢。」關於燈市,書中有一段詳盡的描寫,可作為古代燈會的考證資料來用「山石穿雙龍戲水,雲霞映獨鶴朝天。金蓮燈、玉樓燈,見一片珠璣;荷花燈、芙蓉燈,散千圍錦繡。繡球燈,皎皎潔潔;雪花燈,拂拂紛紛,秀才燈,揖讓進止,存孔孟之遺風;媳婦燈,容德溫柔,效孟姜之節操。和尚燈,月明與柳翠相連,通判燈,鍾馗共小妹並坐。師婆燈,揮羽扇,假降邪神;劉海燈,背金蟾,戲吞至寶。駱駝燈、青獅燈,馱無價之奇珍,咆咆哮哮;猿猴燈、白象燈,進連城之秘寶,玩玩耍耍。七手八腳螃蟹燈,倒戲清波;巨口髯鯰燈魚,平吞綠藻。銀蛾鬥彩,雪柳爭輝。雙雙隨綉帶秀球,縷縷拂華幡翠幰。魚龍沙戲,七真五老獻丹書;弔掛流蘇,九夷八蠻來進寶。村裡社鼓,隊公喧闐,百戲貨郎,庄齊鬥巧。轉燈兒一來一往,吊等兒或仰或垂,琉璃瓶映美女奇花,雲母障並瀛洲閬苑。」


在明朝,鬧花燈實際上是一項奢侈的活動,花費甚巨。據說,朱厚照幼年時就十分迷戀花燈,當了皇帝後更是常常為燈節花費大量的款項,採購新奇、裝飾精巧的品種,懸掛在宮中,以供觀賞。《明實錄》記載:「上自即位以來,每歲張燈為樂,所費以數萬計。1507年,庫貯黃白蠟不足,復令所司買補之。」中國歷史研究社編寫的《明武宗外紀》記述,1507年9月(正德二年),明武宗專門從太倉金庫提取了35萬兩巨額的銀子為燈節買燈。按明中葉的物價,從《金瓶梅》可以知道,當時買一個丫鬟不過三、五兩銀子,35萬兩銀子用來辦燈節,可以買多少花燈,足見明武宗的奢侈。


據黃強先生考證,因為朱厚照嗜好花燈,一些別有用心的人也就投其所好,以求得武宗的歡心。後來舉兵反叛的寧王朱宸濠就是這樣一個工於心計的人物。朱宸濠花費巨資,為武宗送去大批精緻、新穎的花燈。《陶庵夢憶·世美堂燈》稱,「至九年,寧王朱宸濠獻新樣四時燈數百,窮極奇巧,臨獻,復令所遺人親入宮懸掛。其燈制不一,多著柱附壁,以取新異。」這些花燈把皇宮的庭院照得亮得如白晝。


雖然不能與朱厚照花費35萬兩庫銀買花燈,但當年民間年花燈淫巧,極盡奢侈,有時一盞燈要做兩年。特別中明朝中葉以後,賞花燈成為時尚,燈市官宦之家多不惜巨資爭購奇巧花燈,以待燈市之用,爭奇鬥豔逞富。據折算,搭鰲燈(元宵節用彩燈堆疊成的山,像傳說中的巨鰲形狀,宋、元時始)的費用已逾千金,已非一般富裕人家可比擬。燈市的窮極奢侈,在明朝屢見不鮮,不惟京師,諸如金陵(南京)、紹興等地,莫不如此。


古時正月花燈為何數明朝「鬧」得最歡?除了最高領導——皇帝的強力推廣外,還可能與從宮中到至民間均崇尚奢華好淫有關。花燈「花也」,朱厚照嗜好花燈就有好淫的背景,史載,公元1514年正月燈節的晚上,乾清宮因玩燈而失火,大火燒了整整一夜。為什麼民間說「天上仙境人間燈節」,亦可能與燈節期間的風流縱樂現象有關。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道教學術研究 的精彩文章:

庄林續道藏目錄
柏夷:姚伯多造像碑:早期靈寶經中「道-佛主義」的證據
「道教祖庭」龍虎山大上清宮遺址最新考古成果公布
中央民族大學宗教學專業2017年考研真題
《中國道教》第六期目錄

TAG:道教學術研究 |

您可能感興趣

任宗權大師講全真傳戒8:拜請律衣科
長春觀傳戒副總理大師任宗權:道教傳戒很嚴格,很難得
任宗權大師講全真傳戒5:供養科
任宗權大師講全真傳戒7:呈遞投嗣
任宗權大師講全真傳戒12:托缽普謝科
任宗權大師講全真傳戒10:方丈拜台科
任宗權大師講全真傳戒2:入期掛號
任宗權大師講全真傳戒13:戒壇考偈
任宗權大師講全真傳戒4:迎請諸師法
任宗權大師講全真傳戒11:審戒懺悔
任宗權大師講全真傳戒6:祈戒初啟法
遵戒奉行 以此為誓:任宗權大師講全真傳戒之呈投誓狀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