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元宵節丨一曲笙歌春似海,千門燈火夜如年

元宵節丨一曲笙歌春似海,千門燈火夜如年

在許多中國人的觀念里,正月十五才是年的最後一天。每逢此時,大街小巷,百里燈火不絕,我們用滿街的燈火通明盡情狂歡,也誠心祈願新的一年風調雨順,每一天都如同這個夜晚一樣光明幸福。

元宵節丨一曲笙歌春似海,千門燈火夜如年

01、元宵節:流傳久遠 火樹銀花

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人們慶賀新春的延續。正月是一年之始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對於元宵節的起源,自古便有幾種說法:第一種說法是漢文帝為了紀念周勃、陳平等在正月十五勘平諸呂之亂,於是把這一日定為元宵節。

第二種說法是漢代祭祀「太一」星神。《史記?樂書》云:「漢家常以正月上辛祠太一甘泉,以昏時夜祠,到明而終。常有流星經於祠壇上。使僮男僮女七十人俱歌。」

第三種說法是元宵節又稱上元節,來源於道教的「三元說」。道教將自然界分為天界、地界、水界三界,即上、中、下三元,分別由天官、地官、水官三官主管。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南宋吳自牧《夢粱錄》中說:「正月十五日元夕節,乃上元天官賜福之辰。」此時人間要殺牲畜以祭拜天官求福,所以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

元宵節丨一曲笙歌春似海,千門燈火夜如年

第四種說法是:元宵節燃燈的風俗源起於東漢明帝倡導佛教。佛教教義中把火光比作佛之威神,每逢佛教盛會都要大明燈火。據《僧史略》記載,佛祖釋迦摩尼示現神變、降伏群魔在西方的十二月三十日,即東土的正月十五。為紀念佛祖神變,這一日需要舉行燃燈法會。漢明帝時,恰逢摩騰竺法蘭東來傳教,漢明帝就下令在正月十五日這一天全國上下一律張燈,以表示對佛教的虔誠與敬意。

第五種說法是元宵燈節起源於古人對火的崇拜,古人認為認為火能夠趕走各種妖魔鬼怪,於是形成了後來的「儺」的儀式,到漢代逐漸形成了火把節。

元宵節丨一曲笙歌春似海,千門燈火夜如年

元宵節從隋唐時期開始出現盛大規模的盛典。在唐玄宗時,把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正式定為國家假日,官署停止辦公而觀燈。唐《朝野僉載》卷三中記載,唐睿宗時「先天二年正月十五十六夜,於京師安福門外作燈輪,高二十丈,衣以錦綺,飾以金玉,燃五萬盞燈,簇之如花樹。」同時命令宮女與少婦各千餘人,裝束華麗,徹夜踏歌,可見熱鬧之極。唐代的長安城其實是實行宵禁的,夜晚禁鼓一敲就禁止出行,但唯獨在元宵節,皇帝特許開禁三天,以方便百姓賞燈,稱為「放夜」。

宋代,從太祖乾德五年開始,把元宵節放燈活動寫進法律,上元放燈由原來的三夜增至五夜。由於放燈時間的延長,商人絞盡腦汁推出各種新型花燈。從宋代范成大《上元紀吳中節物俳諧體三十二韻》可知,在宋代燈的品種大概就有十幾種,如葡萄燈、蓮花燈、橋燈、鹿燈、犬燈等。宋代王安石《上元戲呈貢父》雲「車馬紛紛白晝同,萬家燈火暖春風。」從詩中我們可以看出宋代元宵佳節普天同樂的情景。由於宋代元宵節活動的豐富,平常身於閨中的少女們也走出門外,這為青年男女相識提供了一個重要機會,所以元宵節又有中國「情人節」之稱。歐陽修的《生查子?元夕》描述道:「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元宵節丨一曲笙歌春似海,千門燈火夜如年

元明清三代,元宵節仍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節日。明代,朱元璋登基以後,便規定正月初八上燈,十七落燈,連張十夜,這是我國歷史上最長的燈節。到明成祖永樂七年,還詔令從正月十一起,給百官放假十天。明代的元宵節放燈、觀燈等活動更加普遍,同時還增加了放煙火又一重要景觀,更是把節日的熱鬧氛圍推向了高潮。到了清代,則把元宵節的節期縮短為五天,但熱鬧的氛圍並沒有因此而減淡。紫禁城內在乾清宮設鰲山燈,在前一年的秋季就開始收養蟋蟀,上燈後就放入燈內。一面觀燈,一面聽蟲聲,頗有妙味。而此時也引進了冰燈,成為燈節的一大亮點。如今,元宵節的內容更加豐富多彩,增加了許多嶄新的景觀。

元宵節丨一曲笙歌春似海,千門燈火夜如年

02、元宵佳節 全民狂歡

元宵節經歷了兩千多年的發展,形成了極為豐富的民俗活動。俗話說:「正月十五鬧元宵」,每逢春節,人們從除夕開始就不斷進行各種慶祝活動,而到了元宵節,吃元宵、賞花燈、猜燈謎、耍龍燈、舞獅、踩高蹺、扭秧歌等各種活動更使春節的熱鬧氛圍達到高潮。

吃元宵

「鬧元宵,煮湯圓,骨肉團聚滿心喜,男女老幼圍桌邊,一家同吃上元丸。」中國幅員遼闊,歷史悠久,因而元宵習俗在全國各地也不盡相同。但吃元宵(湯圓)可以說是大江南北的共有習俗。雖然它的做法成份風味各異,但都代表著團團圓圓、和和美美的意義。

元宵節丨一曲笙歌春似海,千門燈火夜如年

關於元宵的來歷,據說和孔子有關。相傳在春秋時期,楚昭王過長江時,看見江面上有東西在漂浮,而且外白內紅成圓狀,嘗了一下味道很甜美。楚昭王不知是什麼東西便派人去請教孔子,孔子說:「這是浮萍果,得到的人就會有復興的好兆頭。」楚昭王十分歡喜,那天恰好就是正月十五。這個故事就是後來在元宵節吃元宵習俗形成的雛形。

宋代,元宵開始成了元宵節的應節食品。宋人周必大《元宵煮浮圓子前輩似未曾賦此坐間成四韻》:「今夕是何夕,團圓事事同。湯官巡舊味,灶婢詫新功。星燦烏雲里,珠浮濁水中。歲時編雜詠,附此說家風。」從詩中我們可以感受到元宵節的天上明月、碗里湯圓、團團圓圓這一美好意境。清代,北京城內最著名的制元宵高手是馬思遠,他製作的滴粉元宵遠近聞名,符曾的《上元竹枝詞》云:「桂花香餡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見說馬家滴粉好,試燈風裡賣元宵。」詩中所歌詠的便是赫赫有名的馬家元宵。

元宵節丨一曲笙歌春似海,千門燈火夜如年

賞燈猜燈謎

元宵節是燈的節日,所以元宵節又被稱為燈節。中國燈的歷史悠遠流長。傳說從漢明帝開始掛上各式彩燈。隋唐宋以來,張燈的氛圍更是盛大。歷代諸多詩人留下詠燈的佳句:如唐代王維《奉和聖制十五夜燃燈酺宴應制》「遊人多晝日,明月讓燈光」;唐代李商隱《上元夜聞京有燈恨不得觀》「月色燈光滿帝都,香車寶馬隘通衢」;宋代辛棄疾《青玉案》「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宋代范成大《元夕》「新年第一佳時節,誰肯如翁閉戶眠」……這些詩句都描繪出了唐宋時期元夕時節燈彩的輝煌奪目。明代最負盛名的是米家燈,有詩為證:「千家競買米家燈」。到了清代,元宵節的放燈更為壯觀。北京城內專門開了燈市,據說今日北京的燈市口大街,便是當年的燈市。伴隨著元宵節張燈習俗的歷史發展,燈的製作技術也更加精湛,規模也日益擴大。

隨著元宵節張燈規模的日益擴大,燈從宮廷走向民間,猜燈謎的活動也逐漸興盛起來。謎語最早源於春秋戰國時期,而將謎語懸之於燈,供人猜燈謎,則開始於南宋。南宋周密在《武林舊事?燈品》中說:「又以絹燈剪寫詩詞,時寓譏笑,及畫人物,藏頭隱語,及舊京諢語,戲弄行人。」隱語即謎語,藏頭是將謎底隱在每句的開頭,故稱藏頭,是隱語的一種。猜謎變成燈謎,還有個很有趣的故事。相傳很久以前,有個富人,人稱笑面虎,是一個極其勢利的人。見了穿著體面的人,就滿臉堆笑;見著粗衣破衫的窮人,就吹鬍子瞪眼。一次,有一個叫王少的青年去他家借糧,因衣服穿得破爛,被他趕出了大門。王少回家後,越想越氣。在元宵之夜,扎了一頂大花燈,來到笑面虎家大門前。這大花燈上還題著一首詩:「頭尖身細白如銀,稱稱沒有半毫分。眼睛長到屁股上,光認衣裳不認人。」

笑面虎看罷,氣得面紅耳赤,隨後就命家丁去搶花燈。王少忙挑起花燈,笑著說:「老爺,您莫猜疑。我這詩是一個謎語,謎底是『針』,你想想這『針』怎麼是對你的呢?難道是『針』對你說的,不然你怎麼會知道是說你呢?」笑面虎想想可不是這樣嘛,氣得灰溜溜走了,周圍的人都樂得哈哈大笑,這事不久就傳開了,等到第二年元宵,人們紛紛模仿王少,將謎語寫在燈上,供人猜射取樂,稱之為「燈謎」。《紅樓夢》、《鏡花緣》中有不少場面都是描寫清人制燈謎、猜燈謎的情景。猜燈謎奧妙詼諧,足以鍛煉思維,啟發性靈,的確是一種益智的娛樂活動。

元宵節丨一曲笙歌春似海,千門燈火夜如年

舞龍舞獅

舞龍燈也稱「舞龍」、「龍燈舞」,「耍龍燈」等,它是我國獨具特色的傳統民間娛樂活動。中華民族自古崇尚龍,把龍作為吉祥的象徵。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寫道:「龍,其形有九:身似蛇,臉似馬,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腹似蜃,鱗似鯉,爪似鷹,掌似虎是也。」我國自古即以農業立國,風調雨順對農業有至關重要的意義,所以古人極力希翼得到龍的庇佑,由此形成了祭祀時舞龍的習慣和元宵節舞龍燈的節俗。宋代開始,燈與龍開始結合。宋代吳自牧《夢粱錄》中說:「元宵之夜……草縛成龍,用青幕遮草,上密置燈燭萬盞,望之蜿蜒,如雙龍之狀。」從中我們可以看出,當時已經出現了供人觀賞的龍燈。我國自古就有舞龍的習慣,便自然出現舞龍燈的習俗。耍龍燈的表演形式多種多樣,有「單龍戲珠」、「二龍戲珠」、「大車龍」等。在耍法上,各地也具有不同的風格,各有特色。如廣東的佛山龍,溫州樂泉、永嘉等地的「首飾龍」和「燈板龍」,陝西漢中的「板凳龍」等等。少數民族形成了許多舞龍習俗,如苗族的「接龍舞」,仡佬族的「打花龍」,雲南彝族的「牽手跳龍門」等等。舞龍極具深刻意義,主要表現在祈雨祈福、娛神娛己及人丁興旺等,這也與我國古代農業社會有極大的關係。近代以來,舞龍主要發展為民間重要的娛樂活動。舞龍燈並非只有在元宵節才有,春節、中秋節以及各種廟會等都有此項活動。

元宵節丨一曲笙歌春似海,千門燈火夜如年

舞獅也稱「耍獅子」、「獅子舞」。古人將獅子看作勇敢和力量的象徵,認為它能驅邪鎮妖,保佑人獸平安無災,舞獅以求得生活吉祥如意,事事平安。舞獅習俗起源於三國時期,南北朝時期開始流行。據傳說,獅子最早是從西域傳入的,它是文殊菩薩的坐騎,隨著佛教傳入中國。獅子舞有「南獅」、「北獅」兩種表演風格。北獅即是我國北方的舞獅,主要流行於華北、華東、中原及中南等地,代表性的有河南雙獅等。另外,北獅還有雄、雌之分。北派舞獅以表演「武獅」為主,以獅子的騰翻、登高、奔跑、踩滾球等各種動作來表達其兇猛的習性;南派的舞獅,用布和裝飾都比較華麗精緻,小巧玲瓏,表演時以「文獅」為主,用獅子的瘙癢、抖毛、舔毛等各種動作表情來逗人喜樂。南獅以廣東為中心,同時風行於港澳、東南亞僑鄉等地。各種國際性的比賽也主要以南獅為主。南獅流派眾多,主要有廣州、佛山的「大頭獅」,東莞的「麒麟獅」等。

除了上述習俗外,元宵節有些地區人們還舉辦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活動,但無論何種習俗,都承載著人們對生活「繁花似錦」的美好祈願,承載著人們的渴望與追求,也許這就是這一傳統節日的初衷所在。

元宵節丨一曲笙歌春似海,千門燈火夜如年

03、燈月依舊 思親求圓

元宵節,這個中國古老的節日,有其頑強的生命力,是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它存在於地大物博、歷史悠久、民族眾多的國度中,經歷千百年滄桑卻歷久彌新,至今仍受到中華兒女的普遍歡迎。它為什麼會有如此恆久的魅力?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盛世時,人們借它慶祝狂歡,為親友祝福;戰亂時,人們借它祈禱平安,為逝者哀悼……時至今日,元宵節的意義與價值仍不斷地豐富和發展。元宵節,是人們與家人、親戚及朋友團圓和享受親情、友情的日子,是與鄰里甚至素不相識的人們同歡的日子,是人們寄予詩意、美好生活理想和追求的日子。

中國人自古就十分重視家庭、家族的團圓,凡事都希望有一個圓滿的結果,所以中國文化中自古就有一種對圓的崇敬之情。團團圓圓,和和美美,這是中國人對生活最詩意、最美好的祝願。元宵節是春節後的第一個月圓之夜,它是春節的繼續和高潮,也是中國人的狂歡夜,當夜幕降臨,大街小巷掛起漂亮的燈盞,燃起五彩繽紛的焰火,此時,天上照明月,碗里盛元宵,一家人團聚在一起共享美好節日,感受溫暖親情,這也許才是人生最大的享受。

本文參考書目為《中國傳統節日》轉載請註明。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發布,不代表今日頭條立場。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道知行 的精彩文章:

從漢高祖到乾隆帝,歷代帝王如何祭孔
《水滸傳》的「水滸」原來是這個意思!
胡適:哲學與人生
教授演講錄丨王陽明的坎坷人生與思想智慧

TAG:大道知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