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是你的「成績單」,不要因為你的焦慮「綁架」了孩子的童年!
↗↗↗回復「
500
」,
免費獲取500本繪本
文章來源 | 《中國家庭教育藍皮書(2015)》
轉載自 | 21世紀雙語學通社(
huanan21st
)
在這樣一個快時代,人人都在搶跑。「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彷彿成為所有家長的共識。
甚至還有家長在孩子剛剛出生的時候就計算出孩子距離高考還有6414天!
但是,北師大教授邊玉芳卻告訴父母,「搶跑」的心理焦慮多來自大人,其實過早套上補習班的枷鎖未必有助於孩子「起跑」,因為父母才是孩子的「起跑線」!
我若慢悠悠,孩子會落後嗎
新學期剛開始的時候,邊玉芳教授收到一封信,是一位80後的媽媽寫來的。她說,女兒在今年下半年開始讀小學三年級,她感覺到自己陷入了一個困境,不知道到底該如何教育孩子。
這個媽媽覺得孩子在小學三年級應該還是以玩為主,或者說以學科以外的發展為主。但她發現孩子班裡的大多數同學都報了各種補習班、輔導班。
如果女兒不報,會不會落後於其他同學呢?
媽媽的內心實在不安。她也加入了很多家庭教育的群,群里家長都在交流自己的教育思想,展示孩子成長的點滴。很多孩子都各有所長,有的小小年紀就獲了各種獎項和榮譽稱號,有的甚至出書了。這個媽媽開始感覺到了壓力:
現在女兒還沒有看出有什麼特別的才能,以後會不會變得優秀呢?如果女兒成了眾多大樹中間的一棵小草,如何才能沐浴陽光雨露呢?
有時候她也想退出這種群,但又覺得不能退出,於是在這樣的進退兩難之中,不知該如何取捨。在這樣一個快時代,
人人都在搶跑,我若慢悠悠,孩子會落後嗎?
我想這樣的困惑很多家長都有過。還有人在孩子剛剛出生的時候就計算出那天距離高考還有6414天,這是一個多麼可怕的事情!
其實,在2015年的六一兒童節,邊教授曾與我們《中國教育報》共同發起了一項調查,並專門討論「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話題。
調查的結果顯示,大概有19.0%的家長表示認同,有29.2%的家長是比較認同的,有超過一半的家長是不認同的(圖1)。
我們還問了一個問題,
「你認為哪裡是孩子的『起跑線』?是孩子出生的那一天?是幼兒園入學的那一天?是小學入學的那一天?是中學之後?還是根本就沒有『起跑線』?
」對於這個問題,家長的意見也不是完全統一的。雖然大家的想法各異,但是「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已經成為很多家長育兒焦慮的一個起點。家長都很愛孩子,也越來越重視孩子的教育。但同時,我們也看到另一個值得深思的現象,很多孩子並不認同家長的這種愛,或這種教育方式。
父母不恰當的愛其實是一種禍害
不知道大家是否聽說過一個叫作「父母皆禍害」的豆瓣小組。聽到這個名字大家可能就覺得非常吃驚了吧?這個小組在幾年的時間裡就迅速聚集了數萬人參與討論。我覺得家長應該去看看這個小組,會讓你對家庭教育有更多的思考。
家庭本來是人生的港灣,是最溫暖的所在,但是在這個小組裡面,家庭卻變成了世界上最不可饒恕的地方。大家可以看看他們的熱門話題,比如,
「父母毀掉你心中最珍貴的東西是什麼」「受到高等教育的父母更喪心病狂」「中國父母是如何把孩子變成剩女的」,還有「從小到大,父母愛的根本不是我,而是別人家的孩子」
。可能家長並不是那樣去想的,但是他們的很多行為卻傷害了孩子。
英國詩人菲利普·拉金曾經這樣說過,「
他們害了你,你的爸爸和媽媽,雖然不是故意的,但是他們的確害了你。
」這就是我們需要討論的一個問題。為什麼家長愛孩子,但是孩子卻感受不到,或者他們的感受和家長的初衷有非常大的差距,甚至完全相反?我們一直在討論「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問題。但實際上,父母才是孩子的「起跑線」。
大量的心理學、教育學、腦科學等方面的證據都可以證明,父母的言行和教養方式、父母的受教育程度、父母調節自身情緒的能力、父母的婚姻質量等等,都會對孩子的心理發展產生直接影響。
比如有一項研究,把父母的教養方式分成
權威型、放縱型、專制型和忽視型四種
,然後考察不同的教養方式下,孩子的生活滿意度、自尊水平以及抑鬱狀況。結果表明,在不同的教養方式下,孩子這三項指標的差異非常顯著。在權威型的教養方法下,孩子的生活滿意度和自尊都更高,抑鬱程度更低。而另外三種教養方法,都會導致孩子情緒和自尊方面的一些問題。再比如,一項研究發現,孩子早期生活的經歷,會對大腦產生永久的影響,會改變孩子大腦的體積和結構。該研究把孩子分成四組:一組是正常組;一組是生活條件差的,比如營養不良;還有兩組是教育缺失的,分別為被父母打罵的和被父母忽視的。
研究結果表明,與正常組相比,另外三個組的孩子的大腦都有明顯的改變。大腦左側的杏仁核、左側和右側的海馬的體積都變小了。
這意味著早期經歷對孩子的損害可能是不可逆的,是孩子產生心理問題和行為問題的根源,所以我們的教養方式和親子互動模式產生的影響是永久性的。
在那個名「父母皆禍害」的小組裡面,有一篇文章深深地觸動了我。一個男孩說他的媽媽非常喜歡養植物,但總是在抱怨,別人家的植物長得很好,為什麼她養的植物的葉子上就會有黃斑,導致葉子缺損而且難看。但其實,他媽媽只有在閑暇的時候,才會給植物澆水,忙起來就會忘記澆水,所以總是養不好。
他說自己的命運和植物簡直就是一樣的,媽媽忙起來,就放縱他,忽視他,然後還抱怨他沒有別人家孩子好。有一天,在搬家的時候,他媽媽摔碎了一盆植物,發現植物的根部長滿了不知名的蟲子,覺得很噁心。這個男孩就在想,是不是等我的「根部」都爛掉之後,媽媽也會有相同的感覺?所以,父母在抱怨孩子不好時,應該先從自己身上找問題。
「5+2=0」的困惑
還有很多家長會說,
孩子小的時候,跟我們相處得多,那上學了之後是不是就是學校負主要責任了呢?
實際上,有大量的研究發現,家庭教育會影響學校的教學效果,進而影響孩子的成長。
孩子在學校里接受一樣的教育,但是結果會不一樣,因為父母自身的狀況、家庭教育的狀況,都會影響學校對孩子的教育效果(圖2)。
如果家庭教育的理念與學校教育不一致,那麼學校5天教育的成果,在孩子回到家後,經過一個周末就蕩然無存了,即「5+2=0」。比如,學校說要減負,盡量減少布置的作業,但是家長說不行,覺得學校作業太少了,所以要加負,要布置家庭作業。比如,學校為了培養孩子的獨立性,鼓勵他們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但是在家,父母說:你要好好學習,其他的不用管,我們幫你做。再比如,學校里鼓勵孩子多嘗試、多展示,不要怕犯錯,父母的做法卻是打擊孩子,訓斥孩子:「你為什麼不如別人家的孩子呢?」這些矛盾都會導致學校教育的很多措施無法徹底落實,反過來影響教學效果,導致孩子變得無所適從。
另外,中國這幾年來教學改革如火如荼,但很多家長對學校開展的活動不理解,改革遇到很大阻力。比如,很多對孩子的全面發展有利的活動,家長認為會佔用孩子的時間,影響孩子上補習班。但這些補習班一方面會讓孩子對學習感到厭倦,另一方面,還會讓孩子覺得在學校里聽不聽講都無所謂,因為還有其他渠道去聽,這會影響學校的教育。
所以,無論是父母自身對孩子的直接影響,還是父母的教育對學校教育的調節作用,都說明父母才是孩子的「起跑線」,才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最重要資源。
父母做好自己,為孩子發展助力
只有父母做好自己,孩子的心理資源才能越來越多。
第一,孩子是孩子,不是父母的成績單。
有這樣一項很有意思也很簡單的研究,研究人員詢問中國的父母和美國的父母,你認為孩子是你的「成績單」嗎?這個「成績單」不是孩子學習的成績單,而是說孩子的表現是不是你的面子,是不是你在教育孩子方面成果的證明。如果孩子表現好,你就會覺得臉上有光。在中國和美國,對這個問題的答案是有顯著差距的(圖3)。
中國父母基本上接近了「非常認同」的值,而美國父母的認同度卻低很多。
也就是說相比於美國的父母,中國的父母更覺得孩子是自身的面子,是我的一張「成績單」,所以孩子是不是考上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對他們來說很重要。孩子是不是聽話,是不是按照家長的要求去做,有沒有實現家長沒能實現的那些夢想,這些對於很多中國家長來說很重要。家長應該將孩子視作一個獨特的個體,減少過度的控制
。這個中美對比研究還得出了一個結論,就是中國的父母之所以會覺得孩子是成績單,就是因為中國的父母總覺得孩子是自己的。比如,很多中國家長通常會說:「我是你爸/你媽,你必須聽我的,你將來就會明白,我這是對你好」。這其實就是沒有把孩子當成一個獨特的個體,所以才會過度地控制孩子。
美國的一個心理學家做了一個實驗,她把孩子分成兩組,並給他們布置任務,其中一組孩子完成所有的任務,另一組孩子只完成其中的一部分。結果發現,完成所有任務的孩子對這個任務的記憶不那麼深刻,而那些只做了一半的孩子,反而對這個任務會念念不忘。我們把這種現象叫做「自圓心理」,一件事情只有圓滿了,我們才會覺得放下了,如果不能圓滿,就會變成心中的遺憾,假如以後有機會了,就一定要彌補這個遺憾。所以很多的孩子成年以後,都想去彌補青少年時候的遺憾。
如果家長過度控制孩子,不把孩子當作獨立的個體的話,就會造成孩子的心理負擔。有研究證明,
當孩子被過度控制的時候,他遇到挫折的時候就容易逃避問題,喪失完成目標的信心,這也會削弱孩子的自立能力
。所以孩子的人生屬於他自己,父母不能夠包辦代替。也有很多心理學研究已經發現,當目標包括各種各樣的小目標,也包括人生的大目標,是自己設定而非他人強加的時候,孩子才更願意去努力付出,也能取得更好的效果。過度控制其實是剝奪了孩子的心理自圓。青春期是一個非常特殊的時期,家長會非常頭痛,孩子的自我同一性在這一時期不斷發展,因此孩子需要自我探索。實際上,
恰當的叛逆是孩子自我探索的體現,對孩子的成長是有意義的。
當然叛逆有好的開始,並不一定有好的結束,這就需要學校和家長共同做工作。但是如果阻止孩子進行自我探索,就可能會導致很多行為和情緒問題。所以很多人到了中年還要重走青春路,就是要重新去探索自己。
第二,父母是孩子成長最好的教材。
父母自身是孩子成長最好的教材。我們總會看到父母對孩子有這樣那樣的要求,但自己卻做不到。比如讓孩子別躺著看書,自己卻在躺著看書。孩子玩電腦的時候要求他們去睡覺,但自己卻在看手機。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榜樣,這個結論大家都知道,但是它的原理在哪裡?
有一個關於分享的實驗,實驗者把小學三到五年級孩子隨意分成四組。第一組,成人勸說孩子好的東西自己要留著,成人也沒有分享自己的好東西。第二組,成人勸說孩子要學會分享,成人也帶頭分享。第三組,成人只勸孩子分享,但是自己沒有分享。第四組,成人勸孩子好東西自己留著,成人自己卻分享了。這個實驗里存在兩個條件,一個是言語的勸說,一個是行為的榜樣作用。結果第二組的效果是最好的,成人不但勸說孩子要學會分享,而且成人也帶頭分享了。第四組的效果也要好於第一組和第三組,因為第四組雖然言語上勸說不要分享,但實際上有行為榜樣的作用。也就是說,口頭勸說對兒童沒有明顯的影響,實際行為的影響力更加重要。
攻擊性行為形成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們父母的言行。
著名的心理學家班杜拉做過一個實驗。他把孩子分成兩組,讓第一組孩子觀看成人對充氣塑料娃娃進行攻擊的情形,包括行為上的拳打腳踢和語言上的辱罵。第二組孩子觀看的則是成人平靜的玩塑料娃娃的行為。最後的結果非常令人吃驚。當兩組孩子隨後被帶到充氣娃娃面前時,觀看暴力模式的孩子們更傾向對娃娃使用暴力,且行為暴力多於語言暴力。其實學習的方式有很多種,包括觀察學習,模仿學習等。孩子天天跟自己的父母在一起,父母是他最直接的榜樣,最直接的觀察和模仿學習的對象。所以父母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必須做到。如果要求孩子彬彬有禮的話,那父母自己要先做到;要求孩子不亂髮脾氣,父母要先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要求孩子有良好作息和行為習慣,父母自己得先做到。
第三,良好的親子關係是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對幾萬個家庭和孩子的大數據調查顯示,親子關係每增加10%,孩子的積極行為會隨即增加,包括對學校的歸宿感、良好品德行為、學業成績和認知能力等。同時,孩子的負面行為會消減,比如沉迷網路。這說明了親子關係對孩子的成長非常重要。處在良好的親子關係之中,孩子會覺得更自信,有更積極的人際關係,也會減少負面情緒的發生。
良好的親子關係是分離的過程
親子關係和其他任何關係不同的地方,就是親子關係會越來越遠。剛開始的時候,孩子非常依賴父母,當孩子慢慢長大,越來越獨立,父母和孩子的關係就會越來越遠。家庭教育成功與否的一個標誌,恰恰是孩子是不是可以離開你,以及你是不是可以離開孩子。有很多的孩子,甚至是從國外學成歸國的孩子,還在家裡啃老,哪裡都不肯去。這其實是我們家庭教育失敗的標誌。
可能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父母會擔心,孩子怎麼跟我越來越遠了,其實這種遠是很正常的一種現象。在孩子成長的不同時期父母起到的作用是不同的。在學齡前,孩子非常依賴父母,父母起主導作用,親子的依戀關係就特別重要。但在孩子跟父母逐漸變得平等過程中,親子的溝通就變得更加重要。
2.0-6歲的依戀關係影響孩子一生
生命的早期,尤其是0-3歲,是建立親子依戀的重要階段,對孩子一生都有重要影響。孩子在父母的依戀關係里逐漸建構對自我、他人形象的認知,進而判斷這個世界是安全可靠的,還是冷漠危險的。在安全的依戀關係中,孩子會覺得自己是可愛的、被接受的、有價值的,他人是值得信任的、充滿愛心的,這個世界是安全的。而在不安全的依戀關係中,孩子感到自己是不被接納的、不被人喜歡的,他人是冷漠的、拒絕的,這個世界是可怕的。
在不同的依戀關係裡面,孩子讀書、玩玩具的時間,探索陌生環境的時間,跟父母溝通的時間,都會有顯著的差別。在積極的親子依戀下,孩子在很多方面的表現都會更好,包括語言的發展、自我評價、素質能力、人際關係,甚至是戀愛和婚姻的親密關係。
我們要從小與孩子建立安全的依戀關係,讓孩子擁有固定的撫養人,不要輕易更換撫養人或環境,要多給孩子社會性刺激,多跟孩子有各種接觸,同時要做一個敏感型的母親和父親。家長對孩子的這種感受或者需求的反應要及時、積極。
3.有效的親子溝通是良好親子關係的基礎
無效的親子溝通實際上是親子關係惡化的重要原因,也是親子衝突的催化劑,而有效的親子溝通是良好親子關係的基礎,也是解決親子衝突的開端。當孩子的年齡越來越大,他們會要求越來越多的話語權,父母要慢慢與孩子進行平等的溝通。不但要關注孩子的行為,更要關注孩子行為背後的感受,理解他們的期待和渴望,而這些東西恰恰是父母最容易忽略的,他們往往不理解孩子為什麼是這樣的。這就需要父母去找依據,去跟孩子溝通。
比如,孩子在青春期的時候情緒會比較多變,這實際上跟他們大腦的發育是有關係的。
主宰人們情緒的腦區是杏仁核,這個杏仁核在青春期的時候開始飛速發展,但是控制情緒的腦區要到青春後期甚至二十幾歲才能夠慢慢發育成熟。所以青春期的孩子是急需溝通的,他們的大腦更加容易衝動,父母要對他們有更多的理解。同時,父母還要掌握一些小技巧,比如,講明要求、不要嘮叨。比如說孩子的房間亂了,父母要求孩子把房間整理好就行了,不要延伸到他長大之後該怎麼辦之類的。
結束語
每個孩子都生活在由多種因素構成的生態系統中,其中最重要的系統是家庭,家庭是孩子最重要的成長環境,對孩子有直接影響,父母的素質和自身的成長、父母的婚姻關係、家庭的學習資源、父母與原生家庭的關係等,都會影響孩子的成長。
總而言之,家庭教育是非常重要的,父母要讀懂孩子,讀懂自己,父母才是孩子的「起跑線」。
(作者系北京師範大學腦與認知科學研究院教授、北京師範大學兒童家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文章來源 | 《中國家庭教育藍皮書(2015)》
轉載自 | 21世紀雙語學通社
免費資料
免費獲取500本故事繪本
今晚,陪孩子讀繪本 不用錢,也無需分享截圖,只需一步↓↓
長按掃描關注,回複數字
500
即可
薩提亞實用心理學
ID: satirxinli
只專註你的婚姻和孩子
※再好的教育也比不上孩子的內力覺醒 (深度好文)|年度精選
※異地戀想要幸福的秘訣
※報名|6個方法解決孩子問題
※什麼樣的女孩,長大會幸福?有女兒的一定要看
TAG:薩提亞實用心理學 |
※未成年綁架嬰兒都不是稀罕事了,還不看緊你的孩子
※你幫我帶孩子,但是不能成為以愛之名的綁架
※父母不要再用「我還不是為了你好」這句道德綁架的關心來傷害孩子了
※我不會綁架我的孩子,強迫把她的生活過成我以為的樣子
※「我都是為了你好」,家長們請不要用愛的名義綁架孩子!
※因為孩子不離婚是不是自我的道德綁架?
※絕不離婚,是我為了婚姻綁架了孩子,還是為孩子綁架在婚禮里?
※不要用「我是為你好」綁架孩子
※結婚不是一輩子的綁架,而是人生的選擇題
※是我用喜歡你,綁架了你,最後失去了你
※別再以愛之名「綁架」孩子和丈夫了,問題不在這
※別讓順產綁架了自己,這五種情況下,就不要堅持順產了!
※對孩子說「我為你好」,是對孩子人生的綁架
※別再用「懂事」綁架你的孩子了
※他綁架了我,還用那種方式檢查我是不是生過孩子
※抱怨王者榮耀綁架了孩子,是你不知道這些操作!
※你的思想被「綁架了」嗎?抑鬱症、焦慮症,請不要讓你的情緒被束縛住!
※為了給女兒一個伴兒,她竟然「綁架」了閨蜜的女兒!
※來看看你是否被你的手機綁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