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非川之戰的過程:大唐為何會以失敗告終
大非川之戰是發生在唐總章三年,也就是670年的四月到八月,在唐和吐蕃的戰爭中,唐與吐蕃為了爭奪龜茲、疏勒、于闐、焉耆四個鎮,而在大非川中的重要作戰。這場戰爭,吐蕃避實就虛,從不與唐軍精銳直接交鋒,而是斷了唐軍的糧草後,集中優勢兵力奪取了戰爭。而唐軍遠道出征,供給不足,特別是軍中的將領不和,終陷敗局。
戰爭的過程:
公元670年四月(唐咸亨元年),吐蕃大舉入侵西域,攻陷西域白州等十八個羈縻州,又合于闐聯手陷龜茲撥換城(今新疆阿克蘇),唐被迫罷安西四鎮。大唐再不出兵也不可能了,唐軍「以邏娑為出師之名,或許有勝利後直搗黃龍之意」。戰前唐方躊躇滿志,大膽深入。
二年,吐蕃以噶爾·贊聶多布為大相,由其弟名將噶爾·欽陵統兵駐節吐谷渾,以加強對河源地區(今青海西寧一帶)的控制,並尋機東進。三年,欽陵率軍號稱40萬北上,先取于闐、疏勒,再揮戈東進龜茲,而後攻佔焉耆以西數鎮,使唐朝在西域的地位發生動搖。四月初九,唐朝以左衛(一說右威衛)大將軍薛仁貴為邏娑道行軍大總管,右(一說左)衛員外大將軍阿史那道真、左衛將軍郭待封為其副,領兵5萬(一說10餘萬。《冊府元龜》《舊唐書本紀第五》《新唐書列傳第一百四十六上》說領兵五萬,有人根據作戰過程及李靖兵法分析,唐軍為5萬:大非川之戰的過程,薛仁貴出擊帶的是戰兵,輜重兵留給郭待封,郭待封部一共2萬人,所以輜重兵應該不多於2萬。
按照李靖兵法,唐軍每1萬人中輜重兵3千,按照這個比例,10萬的話輜重兵超過2萬,10萬之說有誤;5萬的話,輜重兵1.5萬加5千戰兵守輜重正好2萬。所以5萬之說正確。)反擊吐蕃軍,使吐蕃再次臣服,並「護吐谷渾還國」(《新唐書·吐蕃傳》)。薛仁貴率軍經鄯州(治西都,今青海樂都)至青海湖南之大非川。薛仁貴深知吐蕃軍兵多將廣,且以逸待勞,唐軍須速戰速決,方能取勝。而烏海(今豆錯湖)險遠,輜重車馬不便往行,又易喪失戰機,故留郭待封率2萬人守護輜重、糧草,令其於大非嶺上憑險置柵,構築工事,使之成為進可攻退可守的前沿陣地。隨後,薛仁貴即率主力,輕裝奔襲。
兩軍於河口(今青海瑪多)遭遇。吐蕃軍猝不及防,大敗,傷亡甚眾,損失牛羊萬餘頭。薛仁貴乘勝進佔烏海城,以待後援。但郭待封自恃名將郭孝恪之後,不服薛仁貴管制,擅自率後隊繼進,又未能及時與主帥會合。吐蕃軍抓住戰機,以20餘萬之眾邀擊其部,郭待封不能抵敵,輜重、糧草盡失。薛仁貴被迫退保大非川。八月,吐蕃軍在欽陵指揮下,以40餘萬大軍逼唐軍決戰。薛仁貴無險可據,更無糧草供應軍需,大敗,損失慘重,薛仁貴等「與欽陵約和而還」(《通鑒》卷201)。這是唐朝開國以來對外作戰中最大的一次失敗。戰後,吐蕃軍佔據了青海西部。
唐朝撤銷四鎮建制,安西都護府遷至西州(治高昌,今新疆吐魯番)(不久之後的675年,唐重新控制西域安西四鎮,《資治通鑒》:「以于闐國為毘沙都督府,分其境內為十州,以于闐王尉遲伏闍雄為毘沙都督。」7世紀末,雙方反覆爭奪安西四鎮,吐蕃失敗,論欽陵要求唐朝撤出安西,被拒絕,也無可奈何。《資治通鑒》:「大破吐蕃,復取四鎮。置安西都護府於龜茲,發兵戍之。」《舊唐書》:「論欽陵乃請去安西四鎮兵,仍索分十姓之地,則天竟不許之」。唐朝長期控制西域安西超過120年。)青海西部吐谷渾併入吐蕃,成為其別部。自此,唐蕃間衝突頻仍,連年用兵,展開了激烈的攻防戰。
大非川之戰的的地理位置是在今天的青海共和縣西南切吉平原,還有一種說法就是大非川之戰的地點是在今天的青海湖以西的布哈河。海拔在4000米左右.。位於青海湖南,東至磧石軍,西至伏羅川,由此往西可至於闐,東北至赤嶺,西北至伏俟城,南至烏海、河口,確實是青海的要津。唐朝的薛仁貴等人就是在這為吐蕃所敗。
這場戰役雖然叫作大非川戰役,但是實際上勝敗是取決於烏海。烏海自古都是青藏高原上的交通要道,文成公主入藏也就經過這裡的。薛仁貴在這場戰役中已獲先機,但郭待封的擅自行動使唐軍由勝轉敗。其實,郭待封的擅自行動也是唐軍失敗的重要原因所在。
大非川之戰是唐朝開國以來對外作戰中最大的一次失敗戰役,而吐蕃憑藉這場戰役一躍成為了與大唐分庭抗禮的西部豪強,吐谷渾也成為吐蕃別部。雖然吐蕃在這場戰爭中獲得了最終的勝利,但是他們的損失也不小。
大非川之戰分析
大非川之戰是大唐和吐蕃之間的戰役,在唐總章三年四月至八月時候,在大唐與吐蕃之間為了爭奪龜茲、疏勒、于闐、焉耆四個鎮,而在大非川所發生的重要戰役。這場戰役最後以吐蕃獲勝,佔據了青海西部而得以告終。那麼大唐為什麼會在這場戰役中失敗呢?現在就來分析大非川之戰的局勢吧。
薛仁貴在此戰已獲先機,但郭待封的擅自行動使唐軍最終由勝轉敗,所以說,郭待封的擅自行動行為是唐軍失敗的重要原因之一。現在就來分析大非川之戰中唐軍失敗的其他原因。首先,地利因素,使士兵們產生高原反應,讓疲憊不堪的唐軍戰鬥力削弱。唐軍出發點是在鄯州,這裡的海拔在2300米左右,是不會產生高遠反應的,到了海拔4000以上,就逐漸出現了高原反應。而薛仁貴指揮的是「輕銳倍道」,所以缺乏適應高遠環境的必要時間,並且體力消耗極大,因此造成的後果也就更加嚴重。
其次是戰略的意圖,圍魏就趙,他的目的是在於佔據邏娑。唐軍以「邏娑為出師之名,或許有勝利後直搗黃龍之意」。在戰前唐軍躊躇滿志,大膽深入。唐廷為了此次征戰下了很大一番功夫,薛仁貴使「圍魏救趙」的方法,同時西域布置的兵力也起到了牽製作用,戰略部署可以說是高明。
還有一點就是人和。在戰爭中,人和是極其重要的,想要獲得勝利,人和是必備的條件。在《新唐書》列傳第三十六中說到:「仁貴退軍大非川,吐蕃益兵四十萬來戰,王師大敗。」。
大非川之戰結果
大非川之戰是發生在唐總章三年,也就是咸亨元年四月至八月,共歷時四個月時間,這場戰爭是大唐與吐蕃為了爭奪龜茲、疏勒、于闐、焉耆四個鎮,而在大非川的重要戰役。這場戰役的主要指揮官是薛仁貴、郭待封、論欽陵等人。那麼大非川之戰結果是如何呢?
在大非川之戰中,吐蕃軍隊避實就虛,不與唐軍的精銳兵直接交鋒,而是斷了他們的糧草後,再集中優勢兵力,最後奪取了勝利。而唐軍遠道出征,並且兵力不支,供給不足,特別是軍中的將領不和,副將郭待封擅自違抗軍令,一意孤行,最終將戰役陷入了敗局。最後吐蕃大獲全勝,佔據了青海西部。
在這場戰役中,唐軍的兵力是五萬,吐蕃軍的兵力的四十萬。但是原本在這場戰役中,大唐是可以獲得勝利的,而郭待封的擅自行動是大唐失敗的重要原因,導致吐蕃軍反敗為勝。還有一方面大唐之所以會失敗的原因是因為地利因素,因為薛仁貴的「輕銳倍道」計劃,使大唐軍隊沒有適應高遠環境的時間,於是消耗了大量的體力,最後造成了嚴重的後果。
大非川之戰是唐朝開國以來對外作戰中最大的一次失敗,而吐蕃憑藉這場戰役一躍成為了與大唐分庭抗禮的西部豪強,吐谷渾也成為吐蕃別部。但是雖然大非川之戰中,吐蕃最後獲得了勝利,但是吐蕃在這次戰役中損失也是不小的。
TAG:伍佰藝書畫 |
※「大非川之戰」發生在哪一年?唐朝為何會失敗
※河馬捕食白鷺以失敗告終 嘴張再大也比不過大長腿
※順天應人的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以失敗告終:其原因何在?
※從蜀中無大將:解析歷史上諸葛亮失敗的用人之道
※潘瑋柏和吳昕大秀恩愛,殊不知竟曾和李易峰是情敵,爭搶一個韓國女星還以失敗告終!
※最大的失敗
※長平之戰,趙軍為何會失敗?
※吳三桂造反,大軍原本勢如破竹,為何最終還是以失敗告終?
※揭秘光緒皇帝與慈禧的「戰鬥」,多數以失敗告終!
※中國歷史上北伐戰爭為何均以失敗而告終?
※她是名副其實高材生,知性大方,曾和趙又廷低調戀愛卻以失敗告終
※大河馬竟成為雄獅的獵物,河馬失敗卻是非戰之罪!
※打上失敗標籤的百師大戰,為何是被低估的轉折之戰
※越挫越勇,經歷春秋戰國失敗挫折,終成大秦帝國
※二戰中;這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軍隊為何最後以失敗告終
※美國大名鼎鼎的特種戰爭無往不利,為什麼在越南戰爭中會失敗?
※抗戰期間,軍統刺殺大漢奸石友三為何會失敗?
※東吳失敗的三大原因
※闖王李自成攻破京師,最後卻以失敗而告終,原因讓人大跌眼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