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本書幫你讀懂愛情
「愛情不是相互凝視,而是一起注視同一個方向。」
關於愛情的小說相信大部分人都不會感到陌生,如《每日電訊報》「史上最佳浪漫小說」里列舉的作品:《傲慢與偏見》、《簡·愛》、《飄》、《看得見風景的房間》、《法國中尉的女人》、《英國病人》、《日瓦戈醫生》、《挪威的森林》……
所以我想推薦幾本關於愛情的學術著作,心理學的、社會學的、歷史的、哲學的。每一個愛情故事都是獨特的,學術著作則會從普遍的角度闡述愛情。
1
《戀人絮語》
羅蘭·巴特
《戀人絮語》源於法國思想家羅蘭·巴特於1975年在巴黎高等師範學院開設的一門討論課。這門課以歌德的名著《少年維特之煩惱》為分析對象,和青年學子們探討戀愛百態。浪漫的愛情故事在這本書里被羅蘭·巴特拆解成各種情境:嫉妒、瘋狂、困惑、焦灼、無解、絕望、相思難耐、舊病複發、輕生之念……
《戀人絮語》
《戀人絮語》為每一位戀人打開了一個創造性的空間。在這個語言空間中,每一位戀人都可以為愛情語言賦予自己的意義,創造出屬於自己的我-愛-你。
桑塔格在《論羅蘭·巴特》一文中說:「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在法國崛起的所有學術名家中,我最確信羅蘭·巴特的作品將流芳百世。其優雅、辛辣和思想力度遠遠超過了任何一個同時代的人。」
羅蘭·巴特
「巴特反覆把讀書比作性愛,把寫作比作引誘。他描寫了身體、品味、愛和孤獨;性愛的頹敗。巴特畢竟是相當柏拉圖式的。《戀人絮語》顯然是用一次失望的愛情故事為原型,其中的獨白以典型的柏拉圖式的精神幻象結束,較低級的愛轉化成較高層次和內涵豐富的愛。」
書摘
「
熱戀中的自我是一部熱情的機器,拚命製造符號,然後供自己消費。
我一生中遇到過成千上萬個身體,並對其中的數百個產生慾望,但我真正愛上的只有一個。
作為一個愛忌妒的人,我得忍受四重痛苦:由於我愛忌妒,由於我因此責怪自己,由於我擔心我的忌妒會有損於他人,又由於我自甘沒出息:因此,我因受人冷落而痛苦,因咄咄逼人而痛苦,因瘋狂而痛苦,又因太平庸而痛苦。
」
2
《愛的藝術》
弗洛姆
德裔心理學家弗洛姆所著《愛的藝術》出版於1956年,至今已被翻譯成32種文字。
《愛的藝術》
弗洛姆說,如果不努力發展自己的全部人格並以此達到一種創造傾向性,那麼每種愛的試圖都會失敗,如果沒有愛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謙恭地、勇敢地、真誠地和有紀律地愛他人,那麼人們在自己的愛情生活中也永遠得不到滿足。
弗洛姆進而提出,愛是一門藝術,要求想要掌握這門藝術的人有這方面的知識並付出努力。愛是人格整體的展現,要發展愛的能力,就需要努力發展自己的人格,並朝著有益的目標邁進。
書摘
「
另一種假愛情的形式是多愁善感的愛情。這類愛情最廣泛的形式是用代用品使自己滿足,那就是消費愛情電影、愛情小說和愛情歌曲。那些無力拆除自己與伴侶之間的那堵高牆的男女,當他們在銀幕上看到悲歡離合的情侶時,會身臨其境,感動得熱淚盈眶。
如果性愛不具有博愛的成分,那麼只會造成一種純生理的暫時的結合。性的吸引力雖然在一剎那間會造成兩者結合的幻覺,但是如果沒有愛情,在這次結合後留下來的只有陌生的感覺,他們之間的距離沒有縮短,他們仍是一對陌生人,他們不是覺得羞愧,就是相互憎恨。
天真的、孩童式的愛情遵循下列原則:我愛,因為我被人愛。成熟的愛的原則是:我被人愛,因為我愛人。不成熟的、幼稚的愛是:我愛你,因為我需要你。而成熟的愛是:我需要你,因為我愛你。
」
3
《法國人如何發明愛情》
瑪麗蓮?亞隆
美國斯坦福大學高級研究員瑪麗蓮·亞隆盤點了從中世紀至今900多年來愛情演變過程中的每一種獨特形態,毫無迴避地對待愛情中的出現過的每一種元素。書里敘述的那些或真實或虛構的名字,塑造著一代代人對愛情的理解和期望。從阿貝拉爾與愛洛漪絲,到克萊芙王妃,從福樓拜到普魯斯特,從喬治·桑、柯萊特到杜拉斯……愛情的觀念和面貌從不固定,一直在變,被人創造。
《法國人如何發明愛情》
書摘
「
情侶們的軌跡大致是這樣的:首先是性,然後是大量的性,接著(有時)情侶們才開始學習愛。
愛情不是相互凝視,而是一起注視同一個方向。
過去,人們只是按照騎士之愛、風流之愛或情感的法則投身愛情,而浪漫主義者則提高了籌碼:愛情或死亡,愛情和死亡,死亡中的愛情,作為最高生命價值的愛情。愛情值得人們為它們生存和死亡。
」
4
《愛的進化論》(小說)
阿蘭·德波頓
當愛情誕生,經歷一連串的驚喜與無聊之後,要如何保持浪漫的鮮度?在生存的壓力之下,愛的面貌會如何幻化?德波頓從哲學與心理學的細膩洞察告訴我們,浪漫主義總是幫倒忙,現實里極少有任何事物能夠達到完美。
愛了,然後呢?德波頓說我們要認清愛情本質之必要:我們認為自己在愛情當中尋求的是幸福,但真正追求的其實是熟悉的事物。
《愛的進化論》(小說)
生悶氣之必要:生悶氣是一種承諾,承諾我們的需求不需經由言語表達即可受到理解。
輪流洗衣服之必要:現代社會的期望是夫妻一切平等,歸根究柢其實是說兩人必須平等分擔痛苦。
性幻想之必要:幻想可讓我們置身一個世界而不至於摧毀另一個世界。
書摘
「
多交往幾個對象不是讓我們有機會找到對的人,而是認識到沒有這麼一個人。
適合對象的真正指針,不是完美互補,而是容忍差異的能力。兼容性是愛的成就,不該是愛的前提。
真正最適合我們的伴侶,不在於其各方面的品味都奇蹟似地與自己相同,而在於能夠以智慧和風度調適並接受雙方的差異。
」
5
《愛,為什麼痛?》
伊娃·易洛斯
作者是以色列一位社會學家,她說:「生活在當代的人鮮少能倖免於親密關係帶來的憂患。這些憂患形式多樣:在發現王子/公主的途中要親吻太多青蛙;大海撈針式的網上搜索;從酒吧、派對或相親回來仍是形影孤單。而當親密關係真的建立後,憂患並未遠離;身在親密關係中照樣可能感覺到厭煩、焦慮、憤怒等等;還有令人痛心的爭吵和衝突;又或者最終要經歷分手或離婚帶來的混亂、自我懷疑、壓抑感等等。以上列舉的不過是尋愛路上種種坎坷經歷中的少數幾種;現代男性和女性很難倖免於此。假如社會學家能聽到尋愛男女的聲音,他/她聽到的必是一連串悠長響亮的嘆息聲。」
《愛,為什麼痛?》
易洛斯提出,愛情的痛苦具備其特定現代形態:現代性這一文化維持甚至放大了愛情理想:愛情是一種能超越平庸生活的力量。然而愛情又被剝去了儀式性尊重的外衣,被驅散了環繞迄今的神秘光環。愛情中曾經聖潔的一切變得世俗,男性終於被迫以清醒判斷力來直面女性生活的真實狀態。
書摘
「
現代性令人們從強勢而甜蜜的幻境和錯覺中清醒過來,而這些幻境和錯覺曾經幫助人們忍耐人生之苦。失去這些幻想,我們的人生就失去了對更高原則和價值觀的恪守,失去了神聖感帶來的狂熱和極樂狀態,失去了聖徒們的英雄事迹,失去了神的誡命帶來的確定感和秩序感,而最重要的是,我們失去了能撫慰人心、美化現實的種種虛構物。
」
(本文圖片來自網路)
⊙文章版權歸《三聯生活周刊》所有,歡迎轉發到朋友圈,轉載請聯繫後台。
※擼起袖子,做個好夢
※《愛樂之城》,一個巨大的回憶磁場
※深夜屋台:那些與愛情有關的食物
※風柔夜暖,花影亂,笑聲喧
※埃科的最後一部小說《試刊號》
TAG:三聯生活周刊 |
※戀愛時,必讀的五本書!第五本,你必須要看!
※親子閱讀不可錯過的五本書,趕緊讀起來
※不可不讀!動漫中最神奇的五本書
※和妹子滾床單前,你一定要先看看這五本書!
※留學英國之前,這五本書一定要讀!
※蓋茨新推薦五本書:它們讓我廢寢忘食腦洞大開 今夏必讀
※奧巴馬度假兩周,要讀這五本書
※投資,必不可少的五本書
※假期讀了五本書:正經的和不正經的
※讓人腦洞大開的五本書
※一小時讀四百頁,一個月出十五本書,一周寫三篇導語
※改變了德波頓一生的五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