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有再造唐朝之功,位高爵顯,卻對一人記恨多年
唐朝建中四年(783年),涇原鎮士兵在長安作亂,擁立罷官太尉朱泚為主,進而朱泚稱帝,國號大秦,後又稱大漢。
繼安史之亂之後,唐朝天子再次被趕出長安。唐德宗及其宮廷逃往長安附近的奉天(乾縣),德宗是個有雄心,也有能力的皇帝,但是過於急進,連年對藩鎮用兵,有點窮兵黷武。
唐德宗
興元元年(784年),德宗下罪己詔,承認自己多年「征師四方,轉餉千里,賦車籍馬,遠近騷然」,「人怨於下而朕不知」。
為了實現王朝中興,對強悍藩鎮動武本沒有錯,錯就錯在不顧民力財力,連年用兵,德宗的反省是有道理的。但是,皇帝有錯,臣子就沒有錯嗎?
臣子也是有錯的,而且有的錯誤很嚴重!
藩鎮割據
朱泚之亂引發的奉天之難,最後是由名將李晟出兵解決的。這位李晟,是唐朝洮州臨潭人(今甘肅臨潭縣)人,字良器。
生於西北邊陲的李晟出身於武將世家,「世以武力仕,然位不過裨將」。看來,李晟家族的官位一直都不是很高,根據《舊唐書·李晟傳》記載,李晟的祖父李思恭和父親李欽「代居隴右為裨將」,但是李晟「數歲而孤,事母孝謹,性雄烈,有才,善騎射。」
李晟
李晟出生於唐玄宗開元十五年(727),那是大唐王朝強盛的開元盛世時代。軍人是李晟家族世襲的職業,也是榮耀,天寶三年(744年),十八歲的李晟跟了當時名將隴右、河西節度使王忠嗣抗擊吐蕃侵擾,「悍酋乘城,殺傷士甚眾,忠嗣怒,募善射者」,李晟受命出戰,一箭就射死了吐蕃統帥,「三軍歡奮」,王忠嗣稱讚李晟「萬人敵也」。
安史之亂爆發以後,唐朝西北邊防軍主力,大多調赴河南、河北抗擊叛軍,但是此時李晟仍留在隴右、鳳翔一帶防邊。
王忠嗣
唐代宗廣德初年,因進擊党項部落有功,李晟被授予太常卿銜,「累遷左羽林大將軍」。
代宗大曆初,吐蕃進犯靈州,李晟使用了圍魏救趙、即調虎離山的謀略,「由大震關趨臨洮,屠定秦堡,執其帥慕容谷鍾,虜乃解靈州去。遷開府儀同三司,以右金吾衛大將軍為涇原、四鎮、北庭兵馬使」。
不久之後,李晟又在對吐蕃作戰中取得戰績,封合川郡王。
李晟在西北邊防線上為大唐屢立戰功,後被徵召入朝,「為右神策都將」,成為神策軍這支唐中晚期禁軍的重要統帥。
吐蕃人
從邊防軍統帥到中央禁軍統帥,李晟的仕途走上一個新起點,李晟的作戰對象從西北異族變成了驕橫藩鎮,情況有很大不同。
代宗、德宗兩朝,神策軍得到很大發展,成為對驕橫藩鎮用兵的主力,李晟同樣建樹卓著。唐德宗遭遇朱泚之亂的時候,李晟正在河北用兵,得到情報,立即回師救援,擊敗圍困奉天的叛軍,救了德宗朝廷,可謂再造唐室。
唐德宗對李晟也是感激涕零,曾對人說:「天生李晟,為社稷萬人,不為朕也。」從建中四年(783 )末至興元元年(784)末,一年內,李晟的官職由神策行營節度使兼任河中、晉絳節度使,又兼京畿、渭北、鄜坊、商華兵馬副元帥。
唐軍
收復長安後,在原有職務的基礎上,李晟又加官晉級,兼任鳳翔、隴右、涇原節度使兼管內諸軍及四鎮、北庭行營兵馬副元帥。
在兵權不斷加大的同時,唐德宗又陸續授予李晟檢校右僕射、司徒兼中書令等最高文職官銜,又將爵位改封為西平郡王,實封1500戶等。
作為武將,李晟對朝政的態度是明智的,一般是不干預的,但是有一件事,他卻拚命反對。貞元元年,唐德宗要任命劍南西川節度使張延賞為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也就是進入宰相班子。沒有想到,身為武官的李晟卻上疏反對,說張延賞過去曾經侮辱過自己。
唐朝三省六部行政架構圖
德宗當時也真慣著李晟,居然朝令夕改,在張延賞已經來長安的半路上,又發出一道聖旨,改任為右僕射,也就是副宰相。
這個張延賞是什麼人?他和李晟又有什麼仇呢?
將相不和會給大唐王朝帶來什麼麻煩呢?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一個和尚幫此人造了一個神器,差點滅了唐朝,無奈天時不好!
※比魏忠賢權勢更大的太監,皇帝都得喊他乾爹,死得非常慘
※朱姓開國皇帝,除了朱元璋和朱溫,差一點還有這個人!
※生活待遇太低,討薪士兵決定去國庫自己拿,還綁架了部隊長官!
TAG:朱言論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