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把螃蟹在捆綁狀態下用蒸氣蒸死,而不是先殺死再烹飪,是否算是虐殺動物?

把螃蟹在捆綁狀態下用蒸氣蒸死,而不是先殺死再烹飪,是否算是虐殺動物?

作為一個總要提防動物保護組織的吃貨來回答問題。


以螃蟹為代表的甲殼綱動物,甚至其他所有非人動物,是不是能感覺到疼痛,一直都是爭議很大的問題。原先的高票回答長夜歌歌的說法雖然有錯誤,但也是爭議中的一種聲音。2005年挪威生命科技大學就發布過一份報告,認為大龍蝦(lobster)不可能感受到疼痛,因為它們的神經系統太簡單。雖然他們也承認現在的研究結果太少了,需要更多研究來確認,但他們覺得大龍蝦在沸水裡的掙扎行為只是對外界傷害性刺激的一種反射,並不涉及到意識。也就是說,龍蝦意識不到疼痛。


但是,這種說法近10年來已經減少很多了,而且考慮的相對比較單一。關於這個問題,動物學家和神經科學家早已有過大量的思考和爭論。

有爭議的根本原因在於,這個問題是沒法證明的。因為不同物種間,沒辦法用最能理解的語言來交流。我們人類彼此之間也不能理解對方的感受,不過能通過跟別人的交流,來用自己的經驗,體會對方的感受。但是當不能用語言交流的時候,就沒辦法體會了。比如說嬰兒,哭的時候是餓了,是困了,是哪裡疼了,還是純粹心情不好,幾乎無從判斷。國際疼痛研究協會(IASP)1979年對人類疼痛下的定義是:一種與已發生或可能發生的組織損傷有關的、不愉快的感覺和情緒體驗。而且當時IASP也提到了,大人和嬰兒沒法交流,但「即使不能交流,也不能否認一個個體感受到疼痛的可能性」。一個嬰兒沒法親口告訴你他/她能感受到疼,不代表他/她不會疼。動物可能也一樣。


1991年,英國著名動物學家Patrick Bateson提出判斷動物疼痛的方法。他認為只有全符合下列條件的動物,才能認為其有能力感受到疼痛:


擁有痛覺感受器(nociceptors),也就是可以檢測到對自身有害刺激的接收器,比如人的皮膚上分布有大量的痛覺感受器,其實是感覺神經元;


從痛覺感受器到大腦的通路;

可以處理痛覺信息的腦結構,類似人類的大腦皮層;


擁有阿片受體和內源性阿片物質(阿片物質與阿片受體結合產生止痛效果,我們常說的內啡肽就屬於內源性阿片物質,嗎啡等屬於外源性);


受到疼痛刺激後,再用止痛劑,會觀察到動物的負面行為和生理反應減少;


受到疼痛刺激後,動物學會避免再次接觸這一類刺激,而且是很快就能學會。


這篇文章當時建立了考慮動物疼痛的基本框架。可以看到當時對問題考慮的已經比較全面了,從疼痛可以產生的生理基礎(痛覺感受器-通路-處理痛覺信息的大腦),到生理指標變化(阿片類物質),止痛劑對痛覺的驗證,再到對疼痛的學習,都包含在內。後來又有人給他的理論做了補充,認為還缺少行為,如果一個動物除了符合以上標準以外,還需要有一定的行為標準,比如需要有保護性動作反應,包括減少對受傷位置的使用,照料受傷位置等等;再比如為躲避傷害做出一些權衡取捨等等。

疼痛的概念很複雜,但不管概念怎麼變,核心有兩個。


第一個是nociception,大概可以翻譯成傷害反應。傷害反應完全是一種反應,不涉及意識。就像人碰到燙的東西突然縮回來,這個動作的做出不需要通過大腦,是在人感覺到疼痛之前就做出的。


第二個是對疼痛的主觀感覺,就像人被燙到以後意識到的那種感覺。


傷害反應讓人面對外界傷害可以快速躲避,但如果沒有這種對疼痛的主觀感覺,人可能一次一次被燙到。正是由於集合了反應和主觀感覺,疼痛才能讓人學會躲避外界傷害。所謂「一次被蛇咬,十年怕井繩」,被蛇咬時候躲避動作是一種反射,但之後的害怕蛇類物體,就已經涉及到一種「高級神經活動」,遠遠不是反射那麼簡單。


那麼包括螃蟹在內的甲殼綱動物有沒有這種「高級神經活動」?它們符不符合上述感受疼痛的標準?

前面說了,人不能理解其他動物的感覺,所以其他動物的疼痛沒有辦法直接測量,只能測量其接受到外界傷害時的反應。在評估疼痛時,經常用類比論證(argument-by-analogy ),也就是把動物和人類比,如果再一個刺激下與人有相似的反應,那麼推測它也有相似的主觀感覺。


通過實驗和類比論證,科學家們對甲殼綱動物做了很多痛覺實驗來判斷它們是否符合標準:


感受器


很多回答都已經說了,甲殼綱是有痛覺感受器的,比如小龍蝦對高溫反應的異常迅速。

神經通路


神經通路也有,比如小龍蝦小龍蝦對於外界傷害性刺激也有外周神經纖維可以做出反應。


處理痛覺信息的腦結構


甲殼綱動物確實沒有類似人類大腦那樣集成化的結構。他們的神經系統和身體一樣,都是分成一節一節的,每一節里都有一個神經節,也就是神經元的集合。每一個神經節會分別感受和處理該節身體的信息,來讓身體對外部刺激快速做出反應;神經節之間也能互相交流,來協調身體的整體運動。因此,在十足目裡面(包括蝦和蟹),並沒有一個統一的大腦,而是分成了三部分。


這是學術界爭論的焦點,也是原來高票回答的主要觀點所在。過去十年里一度有研究者認為魚感受不到疼痛,因為魚沒有大腦新皮層(neocortex),所以沒有疼痛的意識。但同樣有其他的學者指出,就算沒有新皮層也可能有意識,因為不同的物種可能會用不同的結構去執行相同的功能。這幾年確實有研究發現,肉球近方蟹(Hemigrapsus sanguineus)在面對傷害性刺激時,中樞神經活動發生了長期的改變,這意味著痛覺信息可能經過了某種「中樞」的處理。只是我們還沒有發現、或者說理解這種「神經中樞」的位置和功能。


阿片受體和內源性阿片物質


研究發現甲殼綱動物也有δ和κ阿片受體。美洲龍蝦體內也發現內啡肽,主要位於血淋巴(haemolymph)和脊索(nerve cord)里。當美洲龍蝦的步足被切斷後,內啡肽在這些部位的含量會迅速上升,意味著美洲龍蝦可能會靠內啡肽來止痛。


生理反應


遭受電擊的歐洲濱蟹會比沒受過點擊的分泌更多的乳酸鹽,這是壓力上升的一種標誌。


保護性反應


殼對寄居蟹來說是很寶貴的東西,但它們遭受電擊以後,會離開殼,並且會長時間清洗摩擦遭受電擊的位置。如果對濱蟹的螯足注射甲醛(對機體有刺激性,會讓人疼痛),濱蟹會快速躲到角落裡顫抖,會顯得很煩躁,會抖動或摩擦螯足,而頻繁的摩擦有時候會造成螯足的脫落。濱蟹還會用未注射甲醛的螯足來保護已注射的螯足。這一系列複雜的行為已經超出了「反射反應」的界限。


學習


濱蟹在接受過一兩次電擊以後就會記住有電擊的籠子,逃到安全的籠子。小龍蝦(Procambarus clarkii)可以記住與電擊同時到來的燈光,建立起燈光和電擊的聯繫,當燈光亮起時,會快速跑到安全的區域。


動機權衡


寄居蟹受到電擊會從目前居住的殼裡跳出來,轉向其他的新殼。它們甚至會在電擊和殼之間做出取捨,電擊微弱的時候,它們會不太願意離開目前的殼,尤其是殼比較好的時候,但是電擊越強,它們就越可能離開目前的殼,越可能儘快選擇新殼。而在實驗里,研究人員並沒有在電擊的同時聽過新殼,說明它們這種選擇新殼的行為並不是遭到電擊時候的反射行為,而是保留了受苦的記憶。


從以上的證據來看,大多數甲殼綱動物,其實是符合具有感受疼痛能力的標準的。


歐洲食品安全局總結過,有幾種方法殺甲殼綱動物會讓它們感覺到疼痛:


活著的情況下讓腹腔和胸腔分開;


活著的情況下移除身體組織,比如爪子、肉等等;


把甲殼類動物放在冷水裡慢慢加熱到沸點;


直接把甲殼類動物放在沸水裡;


把海洋甲殼類動物放在淡水裡;


微波加熱身體,而不是頭部。


所以標題問蒸螃蟹算不算虐殺,很難說這是不是虐殺。以目前大多數研究結果來看,螃蟹是很有可能感受到痛苦和疼痛的。有的公司為此推出了電殺螃蟹、龍蝦的設備,把原來的幾十秒甚至幾分鐘縮短到了幾秒以內。目前看算是最人道的方法了。


當然我是很討厭這些研究的,根本不想讓人好好吃東西。常年在實驗室殺大小鼠的經歷告訴我,不管是實驗,還是吃飯,要學會不摻雜太多的主觀感情進去,面對這一類我們無法確定也無法體驗的事情,還是少糾結為好。


一般吃著吃著就忘了,真的。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知乎 的精彩文章:

大火成岩省或者說溢流玄武岩現象是怎麼形成的?近年地學界的主流對此研究有沒有新的進展?
海拉細胞與其它癌細胞相比有什麼特殊之處?為什麼?
超新星爆炸可以有多恐怖?
老人帶大的孩子有什麼不同?

TAG:知乎 |

您可能感興趣

對我來說,最好的狀態不是消滅腫瘤,而是能夠與癌共存!
水草養不出狀態,那是你沒有用它!不然造景再牛也白搭!
這種狀態,你是不是也經歷過!
有了小孩後,我家是狗窩狀態,尤其卧室,就跟被小偷洗劫了一樣!
忘得掉的時光,忘不掉的愛:他們不是痴呆,只是回歸孩子的狀態!
這樣的狀態,絕對可以泡妞,你有嗎?
這條神秘河流,每天都是「煮沸」狀態,經過動物都被「燙死」
你能體會徒成狗的多肉植物,再慢慢養好出狀態是一種怎樣的感覺?
多肉開花就是好狀態?等開花還是剪掉,一起來掃盲!
如果你的尿是這種狀態,那麼你可能已經身患疾病了!
金剛狼最強狀態,割掉的頭顱放在真空狀態下都不會死
喝過了真空狀態下打出來的果汁,覺得以前喝的都是假果汁
鏡頭下即將死亡的人們她們是什麼狀態的?
不想被男友嫌棄,愛情走進死胡同,女人不能擁有這兩種狀態!
打呼嚕是毛病嗎?睡眠質量低,白天狀態差 原來都是你惹的禍
時尚是種狀態,這樣偷懶也能瘦!
你有沒有想過,如果這輩子不結婚,會是什麼樣狀態?
腦外傷如何逃離「死不了,活不好」的狀態!
她說真愛就是,就算多肉不出狀態還是愛它如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