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怨盡時論濁清——康熙帝 「以漢殺漢」取得「三藩起事」之勝
恩怨盡時論濁清—— 「以漢殺漢」取勝的康熙帝
歷史,是勝利者的歷史;史書,是勝利者的意志!而我們後人研究歷史,肯定就不能完全相信當時統治者御用文人所編纂的史書。
由康熙想剝奪吳三桂等人的利益而起,三藩起事,如此一場驚天動地的政治、軍事大動亂,持續長達八年之久。為此,康熙帝對吳三桂恨之入骨,清朝史家也一直以 「逆賊」、稱呼吳三桂,並且把這場大事變定性為犯上作亂 「叛亂」。時至今日,我們今天不少歷史書中而已依舊沿襲清代名詞,把吳三桂、耿精忠、尚之信起事稱為「三藩之亂」。
恩怨盡時方論定。如果我們今人還是以清朝人的眼光看待歷史問題,刻意去貶低失敗者吳三桂、耿精忠、尚之信及其追隨者,顯然失於簡單和武斷。
吳三桂起兵叛清,開始絕非主觀故意,他和他的部將以及其他二藩將帥,為清朝血拚已久,封王裂土,名至實歸。但康熙繼位之後,從封建極權主義角度出發,刻意剝奪吳三桂等人的特殊利益,最終迫使諸人鋌而走險。
從吳三桂初起之時的社會反應來看,雲南旗幟一舉,天下喧喧,各地響應,四海沸騰!如果清廷在當時的統治深得人心,吳三桂不會得到這樣廣大的支持。顯然,揚州十日、嘉定三屠,前事不遠,加之滿洲人群對漢族百姓敲骨吸髓般的壓榨,使得漢族人民在內心之中並不認可滿洲異族的統治。
出於民族主義感情和利益的一致性,數十上百萬軍民紛紛參軍參戰。在極短時間內,使得清朝的國祚危如累卵。如果不是吳三桂過於謹慎在湖南逡巡不去,如果吳軍一鼓作氣過江直殺燕京,勝負成敗,殊難預料……
當然,吳三桂這個人,從個人品質上看,見利忘義,反覆無常。幸或不幸,此人生活在明清之際波瀾壯闊的大歷史環境下,他的個人抉擇,造就了他的機遇,也造就了他悲劇的產生。入清之後,如果不是康熙強奪吳氏集團的政治、經濟利益,吳三桂本來可以以「大清忠臣」的名義善終床簀。而且,待吳三桂病死,清廷也可以相當自然地撤藩削王,斷斷不會引致成百上千萬軍民死亡的政治大動蕩。
當然,吳三桂反清,雖然帶有鮮明的民族色彩,但他發動的這場戰爭,顯然不能和明末清初明朝遺民擁戴南明政權那種 「抗清起義」的正義事業相提並論。吳三桂、耿精忠、尚之信等人,既非不是明朝志士,他們起兵的目的也不是戮力同心於漢族榮光的恢復,而是徹頭徹尾是為了保全自己的利益。
但是,任何一場戰爭的鮮血都不會白流。吳三桂引發的戰爭,其巨大的衝力,使得滿洲統治者瞠目結舌,同時也忽然明悟了自己先前的統治是多麼不得人心和慘酷。所以,戰爭之後,清廷也及時調整了他們的政策,中國社會為此獲得了新的穩定和新的進步。
由康熙帝造成、吳三桂傾力發動的這場戰爭,從大一統帝國的角度上看,也在國內徹底根除了自明末以來尾大不掉的地方軍閥集團,使得清王朝最終取得了政治上的完全統一。
從權謀角度上說,在平滅三藩起事過程中,康熙帝性格中的虛偽、陰險,暴露無遺。特別是他對於漢人的沉猜態度,可謂處心積慮。「漢人叛亂漢人平」,康熙的這個著名敕諭,載於康熙十八年十月辛未《實錄》。當時,他派遣學士禧佛傳諭西北的張勇等漢將:「自古漢人逆亂,亦惟以漢人剿平,彼時豈有滿兵助戰哉!」……——凡此種種,不僅在當時,即使清朝滅亡之後,包括大史學家孟森在內,研修清史的人幾乎異口同聲,讚譽康熙帝的意旨在於對滿漢臣民平等相待,對漢將漢軍更是毫無嫌猜,所以能得漢將死力,最終平定三藩……
這種見解,實際上犯了簡單主義的毛病!康熙所謂的「漢人叛亂漢人平」,說白了就是「以漢殺漢」!其陰險本意,令人髮指!在整個平定三藩的戰爭過程中,但凡康熙帝表示說「不忍官兵慘罹鋒鏑」的「官兵」,基本都是指滿洲八旗子弟。
深恐維護統治的根底消耗殆盡,康熙帝一直對滿洲官兵呵護不已,戰爭期間,八旗軍隊輪番調回修整不說,在戰爭過程中康熙帝一直指令滿洲八旗軍隊擔任「接運糧餉」的「重任」——一來可以使得這些人充當監戰隊,二來可以飽食無憂,三來滿洲官兵可以一直躲在相對安全的第二線,自有綠營漢軍衝鋒陷陣當炮灰!
三藩起事,確實也使得滿洲官兵的虛弱暴露無遺。早在清軍剛剛入關之後對南明諸政權的平定戰爭中,八旗兵馬已經顯露出疲態。入關30年後,一直受到處處優待、常年過著腐朽寄生生活的八旗子弟,從將帥到士兵,更是衰頹至極,他們在戰場上的表現,更是膽怯懦弱,不堪一擊。即便如此,平滅三藩之後,為了給滿洲壯膽,給清朝統治塗脂抹粉,康熙帝還大言不慚地說:「幸賴上天眷佑,祖宗威靈,及滿洲士兵之力,逆賊授首,奸黨悉除,地方平靖。」(《康熙起居注》)——也就是說,他最終還是把戰功歸於滿洲士兵,根本不提漢族官軍的功勞。
三藩平滅後,對於漢人的「易變難治」驚恐未消,康熙帝就開始以儒教做裝飾,拜孔子,崇儒教,以此來拉攏漢族士庶人心,並且在各種場合大講特講「自古得天下之正莫如我朝」!
滿洲八旗入關得國,純屬僥倖和趁人之危。他們入關後的剃髮易服之舉,更使得上千萬漢族百姓身首異處,血流成河。自順治以來,清王朝對國民更是敲骨吸髓,竭澤而漁,幾蹈亡秦之跡。
至於康熙一朝,由康熙帝本人因為缺乏政治經驗而惹起的三藩事變,導致無數人命喪失,更加造成當時國內百姓困苦不堪。而後,但凡言及康熙,不少學者都大講特說康熙一朝的「德政」——包括康熙後起國庫積銀四五千萬兩之巨,包括康熙五十年實行三年內全國輪蠲一遍,包括清廷還曾實行過「滋生人丁永不加賦」政策……——歷史上,確實有過這些政策,但絕非康熙一朝和當代某些學者津津樂道的那樣,是清朝什麼天大的「德政」!
康熙一朝,包括被御用學者吹噓的「康乾盛世」,當時清朝的國民生活水平根本沒有任何提高,依舊是水深火熱,賦稅沉重。
但凡懂得一些經濟學原理,隨便對比一下明清賦稅數字,我們就可以發現,清初全國的賦稅總額,是以明朝萬曆末期至崇禎時期的橫徵暴斂為基準。直至康熙末年,清朝的人口土地也並沒有超過明萬曆時期,但清政府的賦稅收入卻較明朝萬曆初期增加了許多倍——這說明了什麼?那就是清朝康熙一朝百姓承受的賦稅壓力,要比明朝大多了!
清廷統治者入關後立國的基礎,就是無比沉重的高額賦稅。
康熙一朝實行大量而頻繁的「蠲免」,史學大家錢穆先生早已經說明是「朝三暮四」的欺騙伎倆,而絕對不是滿洲民俗學者閻包衣淚眼閃閃之時讚譽的「深仁厚澤」!這種變換手法的所謂「蠲免」,其實虛偽至極——清廷把竭澤而漁也無法獲得的那部分空頭賦稅,宣揚成朝廷的德政和惠政,確實真不要臉。
康熙統治60年,政治上確實取得一些成績,但絕非清朝臣子諂諛的「千古一君」。當時後世,諂媚者均對康熙帝無限拔高,說他不僅僅在政治上英明神武,還多才多藝,文史哲不用說了,什麼音韻、數學、科學等等,都是頂級「專家」——如果讀過在康熙身邊陪侍多年的義大利傳教士馬國賢的回憶錄,我們肯定會對康熙的「天才」啼笑皆非:
皇上認為自己是個大音樂家,同時還是一個更好的數學家。但是儘管他在科學和其他一般認識上的趣味都不錯,他對音樂卻一竅不通,對數學的第一因也所知甚少。
每座殿堂里都放了音叉或古鋼琴,可無論是他自己,還是他的妃子們,都不會彈奏。有時候皇上的某一個手指確實觸摸了鍵盤,就已經足夠讓他陷入被奉承的狂喜了,正如我經常見證的那樣。(《清廷十三年:馬國賢在華回憶錄》)
馬國賢是康熙帝的西學老師,他對弟子的回憶,絕對沒有水分;對皇帝徒弟的水平,他也心知肚明。而且,這位「天縱英明」的康熙帝,還能從地理格物角度考證出「泰山發源於長白山」,可見,我們就可以領略這位千古一帝的「科學」水平,遠非其馬屁臣子和當今某些學者吹噓的那樣是個「萬事通」!
言及康熙對吳三桂等三藩勢力的平滅,清朝臣子皆奉承說是「本朝」「盛世」起點。縱觀我們中國歷史,強盛如秦漢,當時並沒有「盛世」一詞;魏晉之後,時人逐漸開始以「盛世」二字讚美當朝;即使大唐榮光赫赫,也只有「貞觀之治」、「開元之治」一說;到了清朝,滿漢臣工阿諛本朝的那種「盛世」辭彙,到處堆積,前所未有!要知道,即使到了晚清,天天被洋人按在臭褲襠底下打,清朝文人們依舊說自己的大清朝是「盛世」……
而「康乾盛世」一說,在整個清朝都不曾出現過。自從多爾袞入關以來,皇權專制,民族歧視,封禁思想,窮兵黷武,國富民窮,文網之密,前所未有——所有這些,與我們中國歷史上的漢唐氣象、魏晉風度、兩宋文明、大明胸襟相比,哪裡有一點「盛世」的影子!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滿清陰險奴才趙良棟和大義凜然吳世璠
※?秋後算賬狂報復——滿酋康熙帝的陰險面目
TAG:赫連勃勃大王 |
※課本中「武昌起義」成「武昌起事」,台學者:清朝遺老觀點
※陳羽凡竟是個「偽君子」!接二連三挑起事端只為黑白百何?
※闖王起事時,想盡辦法毀了此風水寶地,原因很簡單,朱家祖墳在這
※強大的海軍意味著什麼?清末這兩起事件可以告訴答案
※圖說傳奇故事 劉邦起事,怒斬攔路蟒蛇
※小哈士奇平時笨笨的樣子,做起事情來真暖心!
※精氣神大好的生肖馬明天起事業一帆風順,日子越來越紅火!快看
※他看透了洪秀全,起事之初就斷言太平天國必亡
※图说传奇故事 刘邦起事,怒斩拦路蟒蛇
※實拍越南民警叔叔弔兒郎當,可做起事來猛如虎
※洪秀全起事後,咸豐首先徵調守衛北京的騎兵是哪支?
※舊同事:生得像林妹妹,為人像寶姐姐,做起事情來,又像是鳳辣子
※當女人們搞起事情來,可不是說說就OK的!
※做起事情來猶豫不決,扭扭捏捏患得患失的生肖!
※這些星座情侶在一起事事不和,最好趁早分手!
※當你老了,記不起事走不動路,我該如何照顧你?
※藏起事業線,蒼井空也有清純可愛的一面!
※五代十國的混亂時代源自於哪起事件?
※挑起盧溝橋挑起事變的幾個日軍得到了什麼下場呢?幾乎無一善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