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兩次攻打孫權竟占不到任何便宜,最後只能用這個嚇唬人
公元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當年七月,劉備為了重新奪回荊州和為關羽報仇,率兵大舉進攻東吳,夷陵之戰爆發。
孫權為了避免兩面作戰,便派人向曹丕稱臣,並歸還了戰俘于禁。面對孫權的臣服,魏國的朝臣都來祝賀,只有謀臣劉曄說曹丕說:孫權無故求降,必有內急。孫權在襄樊戰役中襲殺關羽,劉備必然大興兵為關羽報仇。東吳外有強寇,眾心不安,又害怕我們乘機攻擊他,所以稱臣求降,一來退我們魏國之兵,二來還想藉助我們的聲援,來加強自己而使敵人疑惑。天下三分,中國十有其八。吳、蜀各保一州,阻山依水,有急相救,此小國之利也。今天他們卻互相打了起來,這是天要滅亡他們了,應該大興師,徑渡江襲擊東吳,蜀攻其外,我襲其內,吳國的滅亡不出旬月也。吳亡則蜀孤,就是把吳國的一半送給蜀國,蜀國也不能久存,何況是蜀國得其外,我得其內乎!
劉曄的這條計策其實是很高明的,深得乘人之危之妙。然而他的建議並沒有被曹丕接受。
第二年,劉備兵敗夷陵。其實面對這一結果,曹丕挺失望的,曹丕不聽劉曄之言,本是想讓雙方互相撕殺以收漁翁之利,曹丕心底里的算盤是想讓孫權損失相當的實力,至少是慘勝劉備。
沒有辦法,劉備輕易被孫權打敗了,現在只能自己動手了,於是,借口向孫權要人質,來達到開戰的目的,他明知道孫權不會委派孫登為人質,依然不給孫權任何可以迴轉的餘地。而孫權明知道「委質太子」只是曹丕的借口,依然「卑辭上書,求自改厲」試圖避免再次征伐,其實就是當年對待曹操的「足下不死,孤不得安」的翻版,更試圖施行緩兵之計贏取更多的時間來部署和調整。九月曹丕發兵三路攻打孫權,十月孫權與曹丕談判破裂後被迫改元黃武並與劉備講和,委派陸遜抵禦劉備的同時全力抵抗曹丕。
曹丕這一生征伐過孫權兩次,但兩次均無戰果。第一次在黃初三年十月,三路出兵:叫曹休帶了張遼與臧霸,進兵(安徽和縣西南的)洞口;叫曹仁打(安徽無為縣東北的)濡須,叫曹真帶了夏侯尚、張郎、徐晃,圍攻孫權的南郡首縣江陵。
江陵一役,雙方的表現都說的過去,但魏軍圍孤城六個月,江陵城內瘟疫橫行,能戰的士兵只有五千人,而魏軍卻始終攻不下來,自己的營寨反被對方攻破了兩座。魏軍雖然一度攻佔百里洲,但最後卻退兵狼狽,被東吳兩路追擊,仍然算不上勝利。
曹丕第二次對孫權用兵,是在黃初六年十月。他御駕親征,到了(江蘇江都的)廣陵,渡不了江。這一年冬天天氣極冷,江水一部分凍成冰。曹丕的水軍無法行駛他們的兵船。曹丕所能做的,只是:把十幾萬兵陳列在長江北岸,把旌旗排成了幾百里,嚇唬嚇唬孫權而已。
其實,孫權不是一個他可以嚇唬的人。當年,他的父親曹操,帶了號稱八十萬的大軍,也不曾嚇唬倒了孫權。
※三國最沒道德的一個皇帝,殺兄弟納父親小妾被母親罵豬狗不如
※日本偷襲珍珠港第二天,這名美國將軍制定了一份轟炸台灣報復計劃
TAG:老兵軍事 |
※朱元璋生前落下遺囑:這個國家絕對不能攻打!但一人不信,打贏後卻後悔了
※忽必烈兩次攻打日本都失敗,不是軍隊不強,我來說鮮為人知原因
※楚懷王從繼位以後,哪裡受過這樣氣啊,他就發兵攻打秦國
※知道敵人要來攻打,主帥卻獨自撤離,臨走說:「我要是不在,敵人必定投降!」果真如此
※忽必烈有足夠實力為何不直接攻打大宋?而是先滅了它
※朱元璋嚴令禁止攻打此國,但一人偏要打,結果打贏了卻十分後悔
※朱元璋想滅了日本,可惜他沒這個,只好把日本列為永不攻打的國家
※蒙古人打仗再牛X,攻打這裡時,還不是栽了個大跟頭
※皇太極繼位後, 為什麼迫不及待的攻打這個小國家?
※《火影忍者》手都不用動,他就能攻打一個國家!
※這位皇帝想攻打鄰國找不到借口,最終竟利用親妹妹得手
※秦始皇滅掉六國,卻沒能統一天下,因為有一小國他不敢去攻打!
※哪怕國破家亡,隋煬帝也要三次攻打高句麗,致使隋朝被拖垮,為何
※十六國·曹操攻打東吳慘敗,他也亦步亦趨有樣學樣,可惜兩人結局不一樣!
※曾誓死效忠於朝廷,卻因一個女人而沉淪,攻打自己國家很賣力
※日本多次發動挑釁,朱元璋卻終身不攻打,原因讓人敬佩
※朱元璋本想滅了日本,可惜他沒有這個,只好把日本列為永不攻打的國家
※朱元璋面對日本挑釁,不僅沒有舉兵攻打,還告誡子孫不要進攻日本
※全球最不起眼的小國,連軍隊都沒有,別國還不敢攻打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