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哀悼!「總總師」、最後一位「中國航天四老」逝世

哀悼!「總總師」、最後一位「中國航天四老」逝世


最後一位「中國航天四老」任新民於2017年2月12日下午3時離開人世,享年102歲。


中國航天事業第一代創始人錢學森和航天四老(任新民、屠守鍔、黃緯祿、梁守槃)在天堂重聚。


任新民


中國航天四老之任新民


任新民,我國兩彈一星元勛之一,中國科學院院士。我國導彈總體和液體發動機技術專家,中國導彈與航天技術的重要開拓者之一。


他曾作為運載火箭的技術負責人領導了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的發射;曾擔任試驗衛星通信、實用衛星通信、風雲一號氣象衛星等6項大型航天工程的總設計師,被親切地譽為是航天的「總總師」。


任新民1915年12月5日生於安徽寧國,航天技術與液體火箭發動機技術專家。


1940年畢業於重慶軍政部兵工學校大學部;1945年赴美國密歇根大學研究院留學,先後獲機械工程碩士和工程力學博士學位;


1949年8月回國。曾任七機部副部長、航天工業部科技委主任、航空航天部高級技術顧問。


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在中國航天界,任新民的名字如雷貫耳。


他與黃緯祿、屠守鍔、梁守槃一起,被稱為「中國航天四老」。


上世紀50年代至今,從新中國第一枚導彈的成功研製到第一顆地球衛星——東方紅1號被送入太空,直到83歲高齡時依然擔任「風雲一號」衛星D星的工程總設計師,乃至神舟飛船升空。中國航天事業的每一個里程碑和功勛簿上,幾乎都能找到任新民的名字。


然而對於足以堪稱輝煌的事業成就,任新民卻總是看得很淡,說自己

「一輩子就干一件事,研製了幾枚火箭,放了幾顆衛星而已」。


航天四老




一封電報結緣航天


1948年9月,美國布法羅大學第一次聘任了一位年輕的中國人為講師,他就是任新民。




然而在此執教不到一年時間,新中國即將成立的消息震動了大洋彼岸,任新民辭去美國的大學教職,輾轉回國投身新中國建設事業。




回國後,任新民被安排在華東軍區軍事科學室擔任研究員。1952年的一天,他突然接到一封電報,通知他趕去北京。受命急忙北上,陳賡將軍接見了他,希望他參與協助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的成立工作。


「我在美國學的是機械工程,並非導彈、火箭。」儘管任新民頗感意外,但他決定服從組織的安排,「就這樣,一封電報讓我和航天結緣。」


哈軍工成立後,他被任命為炮兵工程系教育副主任兼火箭教研室主任,主要講授固體火箭課程。




1956年,中央發出「向科學進軍」的號召,提出發展火箭、原子彈等新興技術,並於當年10月成立了我國第一個專門的導彈研究機構——國防部第五研究院,而

作為該機構的組建負責人,錢學森將任新民招致麾下,讓他擔任總體研究室主任、設計部主任等職。


東風-1近程彈道導彈


中國國的航天事業是在一片空白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當時第五研究院參與其中的人也多是外行,只有錢學森在美國從事過相關工作。


任新民到任後的第一個任務,是去接收從前蘇聯引進的P-1導彈模型,並以此為基礎進行測繪仿製,探索導彈和火箭知識,大家互教互學。




在導彈研製衝刺階段,因中蘇關係緊張,蘇聯專家全部撤走。




「我國的導彈是被逼出來的。」




任新民記得很清楚,就在蘇聯專家撤走後的第83天,1960年11月5日,我國仿製的第一枚近程導彈發射成功。


「雖然仿製成功,但因為射程太近,並沒有投入生產。」




一年後,任新民被任命為「東風二號」導彈總設計師,力求在仿製導彈的基礎上能夠達到更遠射程,而

作為導彈的心臟,發動機直接影響到導彈射程


「東風2號」發動機的改型率超過60%,技術難度極大。


1962年1月,我國第一台自行研製的液體火箭發動機試車成功。



隨後「東風2號」首次試飛,但飛行69秒後墜落在距離發射地點300米外的戈壁灘上。


作為總設計師,任新民在當時承受著巨大的壓力。經過進一步改進,第二次進行的飛行試驗最終取得成功。


此後,任新民相繼參加了中程、中遠程、遠程液體彈道式地地導彈的多種液體火箭發動機的研製、試驗,以及向太平洋預定海域發射遠程彈道式導彈的飛行試驗工作。




「總總師」與「倔老頭」


自20世紀70年代中期起,通信衛星工程成為我國航天事業發展的重點任務之一。


1974年3月31日,任新民參與制定的《關於發展衛星通信問題的報告》得到中央批覆,由此拉開了中國航天史上著名的代號為「331」的通信衛星工程大幕。


眾所周知,航天工程是一項極為複雜的系統工程。而通信衛星工程則由通信衛星、運載火箭、發射場、測控通信和應用通信等五大系統組成。


長征系列運載火箭




「每一個系統都有總設計師或總指揮,而我當時是那些總指揮的『統帥』。」


由此,任新民被大家稱為「總總師」。




領銜如此龐大的工程,任新民說他當年心理上承受的壓力,很多時候會大於技術方面的壓力。


「光環是屬於大家的,而失敗的原因一定是『總總師』沒有做好工作。」任新民不僅需要解決技術問題,還要用心讓團隊和諧相處。「三過家門而不入」,他幾乎每天都和同事們待在一起,工廠里的工人都喊他「倔老頭」。




回首「331」工程,任新民最難忘的當屬氫氧發動機的研製。


「長征3號」運載火箭為我國通信衛星的發射曾立下汗馬功勞,輝煌背後,則有一段關於「長征3號」運載火箭第3級,究竟該採用常規發動機還是氫氧發動機的激烈爭論。




「氫氧發動機在當時是一項新技術,只有一兩個國家採用過,風險比較大。」深知困難重重,任新民還是堅持要採用氫氧發動機,甚至立下了軍令狀。




任新民認真對比了二者的每一項性能,他知道科學需要創新,但「也絕對不可以盲目地冒險,因為搞科研是高成本的活動」。




然而探索之路畢竟充滿曲折坎坷。1978年,氫氧發動機首次試驗,由於違章操作導致10人受傷。這次失敗,導致上報給原國防科工委審批的機要稿中,常規發動機成為第一方案,氫氧發動機次之。


聽到消息,任新民連夜從日本回國,再次力主將氫氧發動機列為第一方案。




「氫氧發動機是當時的先進技術,研製成功後將極大提高火箭運載能力。」任新民一直覺得,如果當年沒有堅持把它做出來,恐怕此後都很難實現,「因為外國人有了,就會讓我們直接買他們的技術」。


日本H-2B運載火箭(資料圖)




任新民沒有想到,挫折還會再次降臨。1984年1月29日,攜帶「東方紅2號」的「長征3號」火箭只把衛星送到遠地點6480公里的小橢圓軌道上,未達同步軌道。既定目標沒有完成,問題就出在氫氧發動機上。



時隔6年,爭論再起,很多人開始對氫氧發動機持懷疑態度。




「那時候我的壓力非常大,氫氧發動機是在我的堅持下研製的,而現在卻成為發射失敗的主因。」面對技術問題,任新民其實並沒有那麼倔。他相信,化解爭論最好的辦法就是做實驗,「同時要容忍、聽取別人的意見,這比堅持自己的意見重要」。




1984年4月8日,「長征3號」搭載「東方紅2號」試驗衛星騰空而起,標誌著中國已經掌握了發射地球同步衛星的能力,由此成為中國衛星通信工程事業發展的一個分水嶺。


「長征3號」成功背後的「英雄」,被公認為是氫氧發動機。




載人航天布局人


「東方紅2號」升空,同時意味著中國航天事業的「三抓」任務宣告完成。




上世紀70年代,國家制定了當時航天事業發展的三項重點任務,被稱為「三抓」,即在上世紀80年代前期,向太平洋預定海域發射遠程液體彈道導彈、從水下發射固體戰略導彈以及發射地球同步軌道試驗通信衛星。




「任務完成了,你們下一步幹什麼?」當年,曾有一位媒體記者向任新民如此提問。這一問,也的確把他給問住了。


也正是那一年,第七機械工業部正式改名為航天工業部,任新民任航天部科學技術委員會主任。然而那時的中國航天人,面臨著航天事業何去何從的問題。




任新民的說法是,中國航天走過了「沒偷懶」的前30年,但還不知道後30年怎麼辦,幹什麼,如何干。


「從那以後,我開始考慮一些戰略問題。」任新民深知,如果沒有大工程帶動,航天事業的下一步很難發展,人才培養也會面臨問題。而從世界潮流來看,發展載人航天是大勢所趨。




1985年7月,具有開創意義的中國載人航天的話題第一次被中國航天界提到議事日程上來。在任新民的倡導下,中國首屆太空站研討會在秦皇島召開,這是中國載人航天發出的最早聲音。




按照任新民的想法,發展太空站「進可以為國防服務,退可以搞科學研究」。


秦皇島會議後,任新民在為《太空站討論會文集》所作的序言中寫道:「搞太空站和太空梭是一個大的國策,搞這一事業是需要一筆較大的投資的,也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但其技術意義、軍事意義、經濟意義和政治意義都是非常巨大的,所取得的科技成果是可以轉化為生產力的。從一定意義上講,到一定的時候,我們的投資會本利全收的。」




此後,「863」計劃為中國的載人航天事業開闢了道路,技術總體方案和具體路徑隨之開始進行全面論證,「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科學大會戰再次開啟。


究竟是發展太空梭,還是發展載人飛船?一場圍繞中國載人航天如何起步的學術爭論持續數年,僵持不下。


1990年12月,航空航天部成立了載人航天工程領導小組,任新民擔任首席顧問。




直到1992年9月21日,《關於開展我國載人飛船工程研製的請示》得到中央批准,提出要像當年抓「兩彈一星」工程一樣,抓載人航天工程。至此,中國載人飛船工程正式批准立項,並於當年開始實施。




此後,任新民參加了我國載人飛船的全部立項論證工作,並擔任方案評審組組長。


1999年11月20日,他趕赴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為第一艘神舟號試驗飛船出航送行;


2003年10月15日,88歲高齡的任新民再赴酒泉,目送「神舟5號」飛船將中國航天員楊利偉送入太空。




「我幾乎是看著中國航天事業成長起來的。對它有非常深的感情,想要付出自己的全部力量。」到了晚年,任新民說自己「人老心不老」。




就像與自己大半生相伴的火箭助推器一樣,任新民將中國航天事業推向一個又一個制高點。




正是一次又一次零的突破,成就了這位中國航天史上的傳奇人物。







來源:環球時報微博




聲明:若文章涉及版權問題,請原作者聯繫我們,我們會儘快刪除,十分感謝。


聯繫電話:400-640-5800


回複數字可看一周精彩文章


這一股神秘的力量讓特朗普對中國低下了頭 回復 1



告訴你的朋友圈:這六大領域,中國已傲世全球 回復 2


隨時可以動手 北京或不再為台灣統一設立時間表 回復 3


蘇-35來華後 沈飛這一戰機地位無比尷尬

回復 4


今天輪到中國人對西方國家說:貿易若停止 戰爭將開始 回復5


公眾號ID:國科環宇


軍工領域最受歡迎的微信公眾號!


這裡「閱讀原文」,查看更多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科環宇 的精彩文章:

解惑:朝鮮今日疑似試射導彈為了試探誰?
殲-15的零件還在用手工打磨 是落後的標誌?
半天21萬點贊,第一次被「吹牛」感動了
中國強勢崛起,美國黯然退場,這根定海神針將決定中國的未來!

TAG:國科環宇 |

您可能感興趣

中國最後一位「航天四老」逝世,他用一生澆築了中國航天的豐碑
「中國航天四老」之一任新民逝世 傳奇一生奉獻航天
中國神秘太空計劃再奪世界第一,中國航天讓國人欣慰
中國航天事業發展史上最偉大的人——中國航天四老
中國第一位飛向太空的女航天員!
彈指一揮間,中國航天之路六十年!
31年前中國航天走向國際:一小國雪中送炭一大國下黑手
中國航天人的奮鬥:中國航天世界領先,僅次美俄兩超級大國
「嫦娥」將再訪廣寒 今年中國航天三大任務世界矚目
阿聯酋航天局成立三周年——細說一個中東國家的航天夢
中國航天捷報連連!量子糾纏,世界首次!一領域反超國外半世紀
第二個「中國航天日」在即,航天主題4月刊華麗上市啦!
5G 國產晶元 航天航空多重概念於一身,節前最後一隻翻倍黑馬股
從「兩彈一星」到航天大國:中國憑什麼這麼牛!
5G 國產晶元 航天航空多重概念於一身,節前最後一隻翻倍黑馬
美俄空間站將退休:中國會成世界唯一的航天站國家嗎
景海鵬刷新一項紀錄:中國首位三次上太空的航天員
中國航天員重溫入隊誓詞 慶祝首個「中國航天日」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我國直接拒絕美國航天員登上我國空間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