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村上春樹的青春,怎麼完整?
朝日新聞網2017年1月11日報道說,日本新潮社1月10日宣布,村上春樹的新作名為《殺死騎士團長》,將於2月24日發售。這是村上自《沒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禮之年》以來,時隔4年再次出版長篇小說,距他上次出版的多卷本小說《1Q84》已經過去了7年。
出版社沒有透露村上新作具體的故事情節,據說上卷名為「念頭顯露篇」,下卷名為「隱喻改變篇」。屆時,多達2000張的400字作文稿紙將分成2冊同時出版。這樣的篇幅也驗證了《紐約時報雜誌》評論員薩姆·安德森幾年前的說法:「多年來,村上的小說傾向於變得越來越長、越來越嚴肅,書中的情景喜劇指涉已經基本讓位給了交響樂。」
村上春樹
村上自己曾說:「我就像一個大水壺。要花些時間才能沸騰,但沸騰後我會一直熱著。」在安德森看來,村上已經猛烈、持續地沸騰了。
我們為什麼這麼愛讀,或者,至少曾經愛讀村上春樹?
本刊記者採訪日本學者藤井省三時,他說在日本,「村上熱」從未減退:「每次村上的新作品、新長篇一出,還是會成為熱門話題和現象。……每次他的書甚至譯作出版時,大家還是會高高興興等待新書。而且,他的新書一定是暢銷書。所以,村上的高峰期從《挪威的森林》後一直到現在,還在繼續。」
「青春」「迷茫」「孤獨」是讀村上繞不開的三種狀態,也因此,我們總與自己的青春、迷茫和孤獨拿來比對。村上春樹的譯者施小煒認為,村上一些作品比如處女作《且聽風吟》《挪威的森林》是循著日本「私文學」的道路的。「人與客觀事物的關係,越是從外界向內部作用,越是私;越是向外作用越是公,比如一個人改變了歷史進程。村上又有大量作品是將私文學與公文學結合在一起,而且結合得相當成功。」
電影《挪威的森林》劇照,改編自村上春樹的同名小說
他的小說是「流行文化元素包裹下的嚴肅文學」——在1979年的《且聽風吟》里,第一人稱的「我」曆數了自己交過的三個女友,第二個是地鐵上遇到的無棲身之處的嬉皮士女孩,「新宿爆發聲勢最為浩大的示威遊行的夜晚,不論電車還是汽車,一律癱瘓」;第三個是大學裡的法文專業女生,「轉年春天她在網球場旁邊一處好不凄涼的雜木林里弔死了」。
這本小說的時間跨度是1970年8月8日後的18天,學潮已經過去,情節相當簡單,以「我」與一個酒吧醉酒少女相逢又擦肩而過的「雁過無痕」的故事為主線,寫了一個「大三」學生在暑假裡的日常。「村上的作品主角是商品目錄少年和符號少年,在看似輕鬆虛無的表象背後,隱藏著深深的絕望。」這是日本文學評論家川本三郎的話,他認為《且聽風吟》為流行的青春小說帶來新鮮的血液。
而村上春樹在大量的隨筆中,則和讀者分享自己的故事。從小說里的村上世界,到村上式生活方式,人們跨過了虛擬和現實的邊界。
日本蘆屋市一處海岸。村上春樹在這裡度過少年時光(黃宇 攝)
隨筆是「村上工業」中一類重要且特別的產品,很少有作家如此事無巨細地寫自己的生活。對那些來異鄉漂泊的年輕人來說,這些用看似坦誠的態度和文字寫作的隨筆,讓他就像一個青年導師,一個客觀且充滿善意的朋友,教年輕人在大城市裡如何生存,如何做人。
他為這個世界上千千萬萬正在追尋自我的年輕人提供了一個精神偶像:做一個不與世界深度摩擦,但真誠善良,具備良好德性的個人主義者。他用自己的故事為「獲得良好德性」提供了一條如真理般簡捷的路徑:堅持,像苦行僧一樣堅持。比如堅持寫作,堅持跑步,堅持做一個簡單、勤奮的人。這給予年輕讀者一種頗振奮人心的可到達感。「與其他困難比起來,堅持是一件多簡單的事啊。」
東京街頭(黃宇 攝)
然而,作為日本人的村上春樹,又是一個特別不「日本」的作家。2011年,《金融時報》編輯戴維·皮林撰文說,村上春樹的小說風靡全球。「他的小說是非日本的,他小說中的人物更喜歡吃比薩而不是壽司,更有可能穿T恤衫而不是和服。跟創作他們的人一樣,他們聽爵士樂、讀美國小說,不會經常鞠躬、脫鞋。他的大部分主人公都是孤獨、漂泊、古怪的人,他們經常在夜裡或者社會的黑暗層面活動。他們早就厭倦了無止境的經濟增長,轉而從其他方面尋求意義:性或者哲學,神秘的事物或者法國烹飪。
他說在他的成長時期,他不喜歡日本社會,像一個中途放棄的人,想離開。他就這麼做了,先是逃離到陀思妥耶夫斯基和馮內古特的小說中,接著是日本的地下音樂現場,最後在他30多歲時,在美國待了8年。正是他對日本事物的漠視甚至蔑視導致他在國內如此流行。因為許多日本人渴望一種對他們自己的社會的另類的觀點。」
當我們面對一個陌生世界不知所措時,當因為這種迷失需要安慰時,村上的文字以一種誠懇、簡單的方式提供著安慰。
蘆屋圖書館。村上春樹少年時代常來看書的地方(黃宇 攝)
文學評論家們承認他在文學上的局限性——他寫的題材不夠宏大,少有顯現深刻的苦難,即便他曾經想在這方面突破自己,最後仍然跌回到挖掘個人孤絕的小世界中,也成為「村上式安慰」的一部分。但他在文學評論家眼中的局限性又是如此契合這個「小時代」——如何成為個體才是此時的命題。他對都市人精神困境的描寫有多妥帖,他的局限性就有多頑固,但同時,對身處「小時代」中的年輕人的安慰力量就有多強大。
在我們給這期雜誌確定主標題時,探討了很多方案,最終的這個結果是幾位記者編輯各自貢獻出一個想法而成,代表著多數人內心的共鳴——「身為村上春樹——暢銷的青春、迷茫和孤獨」。這其中最大貢獻其實來自村上春樹本人,他貢獻了自己持續暢銷的名字。(文/ LIFEWEEK)
轉自「三聯生活周刊」微信公眾號(lifeweek),騰訊文化合作媒體,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五本書幫你讀懂愛情
※擼起袖子,做個好夢
※《愛樂之城》,一個巨大的回憶磁場
※深夜屋台:那些與愛情有關的食物
※風柔夜暖,花影亂,笑聲喧
TAG:三聯生活周刊 |
※青春是什麼,你的青春又是什麼
※有春天在,青春怎肯老去?
※這是青春,這就是青春,這特么就是青春啊!
※沒有青春痘的青春
※青春 是什麼?
※誰的青春不迷茫?青春期的「熊」孩子到底怎麼教?
※少了他們的青春,怎麼能算完整?
※過了青春期,為什麼還長青春痘?
※奇異的《那年青春我們正好》,真是青春一去不復返!
※青春就是一場上進的春夢
※這是青春,這就是青春,這特么就是青春啊!內含劇透
※?國產的青春是什麼模樣?淚目,這才是我們的青春
※沒有誰比他拍的青春更青春了!
※為什麼「青春」沒了,「痘」還在怎麼辦?
※國產的青春是什麼模樣?淚目,這才是我們的青春
※國產青春片,沒有青春只有發春
※都在聊青春,其實青春的完成也是要靠……
※誰的青春里沒有一首五月天,你青春里有誰
※宋冬野:有什麼不會隨青春一笑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