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小棣:有緣千里未相會,相識何必曾相逢
孫康宜,現任美國耶魯大學東亞語文系文學教授,並為該系兩任系主任。
有緣千里未相會,相識何必曾相逢
文|朱小棣
(財新文化專欄作家)
我同耶魯大學的孫康宜教授至今尚未謀面,只是有過一函之緣。1987我赴美留學時,曾懷揣一封南京大學趙瑞蕻教授的舉薦信,到達波士頓以後,立刻從郵局寄出。不幾日,便收到了孫教授彬彬有禮的回信,可惜後來多次遷居,早已不知丟往何處。類似本應珍藏的大學者函件,還包括周汝昌先生的來信。幸好身邊尚余趙朴初先生及韓素音女士的來信,保存完整。
因為有過一函之緣,那天在圖書館裡邂逅孫康宜教授《我看美國精神》,如獲至寶,立刻借回家中翻看。不僅如此,題目剛好正是我所感興趣的內容,迫切地想要看看孫教授如何看待美國精神,或者說什麼才叫美國精神,尤其是從一個移民美國的東方學者眼裡看到的美國精神。
不料翻開全書才知道,其實這是一本散文雜記,裡面甚至包括了她替幾位耶魯華裔同仁出版的書目所寫的序言,而抓吸我眼球的書名,不過是出版社約稿時設定的一個寬泛題目。但畢竟作者是耶魯大牌教授,翻看這樣一本閑書,豈止是開卷有益。由於內容豐富雜陳,我無法一一敘及,只能是掛一漏萬,重點談談某一方面的感受。
孫教授幾次三番談到歷史感,讓我感覺正中下懷。近年來我對國內許多熱門爭論,都深感無奈甚至滑稽,就因為覺得辯論雙方似乎都缺乏歷史感,哪怕爭論的是歷史命題。孫教授在書里首先談到美國的牛仔文化,切入點就很有意思。先是指出牛仔生活的艱辛,與牛仔文化象徵的浪漫,之間其實有著巨大的差異。接著指出時間上的距離,那一兩百年前,白人與印第安人的故事,其實是後來好萊塢在二十世紀的三四十年代里所編篡,才得以光大,家喻戶曉。至於Levi』s牌的牛仔褲,風靡成為時尚,更是後來的事情,連它的製造商老闆,也沒有想到會有如此巨大的商業價值。
孫教授的這篇散文,其實是寫前任耶魯大學校長、美國西部歷史專家Lamar教授的,他認為牛仔精神就是追求自由與自力更生,吃苦耐勞和英雄主義。所謂英雄,無非是指那些能吃苦而最終站起來的人。文章最後以這樣的詼諧幽默結尾,「我想他是一直以『牛仔』的刻苦精神在耕耘他的人生道路的——雖然我從沒見過他穿過牛仔裝」。
《我看美國精神》
陳康宜 著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7年05月
帶有歷史感地看問題,不僅能像上文所述融會貫通,還可以看清歷史沿革、與時俱進。例如說到當下中國人很關注的美國通才教育,孫教授的文章里指出,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美國的一般大學還以背書為主要教學方式。六十年代以後,才漸漸開始加重「參與式的研討」。現如今,不僅大學,連中學也越來越多地注入了這種教學模式。
這讓我想起,我最近一次給國內高中生和家長們的演講中,以及在剛剛由山東教育出版社出版發行的《遊學看美國》一書里,也都一再提到中國高中教學模式的歷史沿革問題,刻意指出今日我國的教學現狀,其實並非中國一貫的傳統。不要動輒就把今日中美教育現狀的異同對比,上升到國家民族文化差異的高度上去扯談。要防止被狹隘民族主義或民粹主義情緒所挾持,動不動就要求堅守自我故我,非要比出個高低上下。有了歷史感,就能看清楚事物的演變過程,進化與倒退,成長和回歸,這才能夠心平氣和地討論問題。否則,盲目地堅持所謂民族模式或曰中國模式,都是不利於學習進步與革新改革的。而所堅持的所謂中國民族特色,很有可能與真正的中國民族傳統,八杆子都打不著。
世界變化之快,也不僅只在中國。我從孫康宜教授的書中讀到她對耶魯大學著名文學教授布魯姆的訪談。後者在耶魯執教的五十年間,為了他的文學信念,就曾涉及四次大論戰。第一次是反對新批評派對英文詩歌傳統的破壞。第二次是反解構,不同意結構主義者叫囂「詩歌怎麼會存在意義」。第三次是反對「對抗文化」使大眾文化和學術界喪失美學原則,逐漸被種族、性別、性傾向等考慮所支配。第四次是反對大家普遍提倡的哈利·波特文學,他說人們甚至要讓它取代傳統的兒童文學,為此他非常地不滿。姑且不論每一次他的立場觀點是否正確、能夠以理服人,就憑這一次又一次的文化衝突,我們就可以窺見西方學術界的戰火硝煙是何其頻繁。如果沒有一點歷史感,你又該當把哪一派、哪一波學術潮流,看作是西方文化的代表,來與所謂的中國文化、中國模式對陣呢?
我和孫康宜教授雖然近三十年來至今仍未謀面,但也都經歷了一次語言文化上的回歸。孫教授移民美國讀書教書多年,原本一直以英文寫作。後來在耶魯同仁的勉勵下才開始用漢語寫作,日有所進,月有所成。而我自己,也在用英語出版了兩本書以後,又回歸用母語寫作,連續出版了四本書話隨筆集。孫教授在書的序言中,說她「忍不住輕撫鍵盤,敲打起感性的中文短章。從某種程度上說,這神秘的『繆斯』給了我寄寓情感的愉悅」。這一小段話,恰也剛好說出了我自己的心聲,遂起共鳴,莞爾會心,不僅平添一層「愉悅」,亦大有尋獲知己的那份快感。
刊於財新網文化頻道。
分享點擊右上角按鈕,選擇發送給朋友或分享到朋友圈。
訂閱點擊右上角按鈕,長按左側二維碼識別添加 或查看公眾賬號或 搜索財新文化。
特別聲明
財新文化由財新傳媒出品。財新文化所刊載內容之知識產權為財新傳媒及/或相關權利人專屬所有或持有。歡迎在朋友圈分享,未經許可,禁止進行轉載、摘編、複製及建立鏡像等任何使用。
※布魯克林的復活
※張宗子:如何藏好一本書
※寫一封歌舞情書給夢想與愛情——專訪《愛樂之城》導演達米安·沙澤勒
※如果故鄉不能給你安慰,異鄉就更不能
※鄭孝燮:城市不能不要文物
TAG:財新文化 |
※你我相逢,何必曾相識
※同是天涯帶娃媽,相逢何必曾相識!
※同是天涯淪落屋,相逢何必曾相識
※一場相識,既相知,莫相忘
※相識相愛一何易,相守相依一何難
※相遇相識,皆因有你
※相知相識相愛卻沒相守
※詩歌:彷彿從未相遇相識
※白居易感慨與琵琶女,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終有一天,相遇相識
※相識是緣,相見恨晚!
※搞笑: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閉上眼睛吧
※千迴百轉,才與瑜伽相識,相知
※謝謝你愛過我,只是我們有相知相識的緣分,卻沒有相守下去的勇氣
※相遇到相識,相識到相知
※有幸相見 無幸相識相守 不如當初不識君
※茫茫人海中,相遇是緣起,相識是緣續,相知是緣定
※相親, 相知, 相識, 相愛, 結婚這幾個階段怎麼排序
※相識不如相愛, 相愛不如相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