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暗渡陳倉造洲際導彈 印度一箭104星 他倆哪家強
大家好,歡迎來到迷彩虎軍情。話說隔壁家的三哥最近又開掛了,看著2月15日印度發射的一箭104星壯舉,璐璐表示什麼一輛摩托車拉一個排都弱爆了。不過對於這個消息,不少小夥伴還是表示細思恐極。畢竟常言道,運載火箭和彈道導彈就是換個彈頭的區別。
印度如此豪邁的舉動,是不是表明此後就有能力給烈火換上海量分導彈頭呢?今天璐璐就和大家聊聊,民用航天技術是否能輕易轉做軍用。
首先,儘管一箭多星和分導技術的確有相通之處,然而與民用航天只管上天不同,多彈頭分導技術,更多還是關注如何再入大氣層去攻擊地面目標。
一箭多星只能說是完成分導的第一步,後面的核彈小型化以及複雜的再入系統才是真正的技術瓶頸。面對核彈小型化的難題,英國放棄自研轉而抱住美國大腿,法國更是傳說得到東方的神秘力量。三哥嘛,只能自求多福了。
至於再入系統嘛,中國在1981年就成功實現一箭三星發射,1986年也使用東風4彈道導彈驗證了多彈頭技術。而直到本世紀的東風5B,中國才真正掌握了實用型分導式多彈頭技術,中間隔了這麼久,其技術難度可見一斑。
三哥採用的集束式多星發射技術,只能把衛星同時發射到同一近似軌道上。而多彈頭分導式則要做到母艙逐個釋放不同軌道的子彈頭。難怪有人說,印度的一箭多星技術就好比是在一個軌道上扔了一麻袋土豆,連分導技術的門檻都沒摸到。
集舉國之力,當掉褲子也要掌握兩彈一星的民族意志,並不是那麼容易複製的。要是再考慮到五常在這種戰略殺器上難得的默契,航天上的民轉軍恐怕不是那麼容易的。
說起航天領域的民轉軍,最值得關注的還是我們身邊那並不安分的鄰居。近年來關於日本一個月造出30枚核彈,H2火箭秒變彈道導彈之類的說法甚囂塵上。彷彿日本離搭載核彈頭的彈道導彈,就隔了一層窗戶紙。
如果說日本一個月造核彈還比較扯,那麼火箭改彈道導彈的說法就比較有市場了。畢竟在長征5號飛天之前,日本的H2火箭是當之無愧的東亞最大竄天猴。那麼日本的火箭能否搖身一變成為彈道導彈呢?
日本目前最出名的兩款火箭,一個是採用液體燃料的大推力H2火箭,一個是固體推進的艾普斯龍火箭。從液體到固體的改變,加劇了人們對日本的擔憂。然而衛星上天是一碼事,彈頭落地則是另一碼事。
衛星上天后,主要藉助地面和航天器上的無線測控系統配合完成指令;而彈頭再入之後的制導與控制,如偏離彈道自毀、搜索、跟蹤、攻擊這一系列動作都要依靠導彈自身完成。兩種截然不同的控制方法並沒有經驗上的互通之處。
此外再入大氣層的彈形、彈道設計以及隔熱材料都需要大量的試驗來去測試,高速再入對彈頭內部設備的影響更是難以靠模擬得出,這些都是大國絕不可能售賣的技術。
彈道導彈的定型需要大量的發射試驗,缺乏彈頭防熱材料的印度,烈火導彈往往只試射數次就宣告成功,數十年間問題多多。連試射機會都沒有的日本,只怕要用更多的時間,在以小時計算的現代戰爭中,日本顯然難以承受研發彈道導彈的時間成本。
1969年美日簽訂宇宙開發備忘錄,規定日本不得開發具有軍事用途的返回式衛星,在此基礎上日本得到了美國的火箭技術。儘管1980年以來日本相繼展開數次返回試驗已積累相關數據。但在美國監控下聊聊幾次民用級別的測試,很難說積累了足夠技術基礎。
日本看似強大的航天產業,事實上和其畸形的軍工業一樣,嚴格來說只能維持自身科研製造能力。正如發達的汽車製造業並沒有帶來一流的裝甲車輛一樣,航天領域的子系統取得突破性進展也往往難以形成完整的體系。
更何況,作為二戰戰敗國,日本如今依舊被美國緊緊控制。偷襲珍珠港是美國獨立以來最大的外敵入侵,唯一實戰應用的原子彈也由美軍扔在日本。至於有些人說美國為了某種目的將不惜鬆綁,這樣的言論不知道美國聽了會不會怕。
和平開發的航天科技是人類的福祉,而一旦用錯方向也會成為災難;對某些歷史認知不正確的國家加以管控無疑是全人類的福音。
※哥薩克與中原王朝的碰撞 揭開西伯利亞塵封往事
※中國霸氣小護照 054A脫下炮衣仗劍護僑
※中國為什麼受人尊敬 出口戰略導彈挽救一國命運
※大洋之上的天降正義 中國海軍的反潛導彈
TAG:迷彩虎 |
※中國造洲際導彈的要造4000公里時速高鐵 吹牛還是真牛
※朝鮮進行火箭發動機測試 美推測:造洲際彈道導彈
※米茲創造洲際冠軍紀錄,成為WWE「歷史第二人」
※日本核技術的領先地位是世界公認,具備製造洲際導彈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