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世寧繪畫作品欣賞
郎世寧(Giuseppe Castiglione,1688-1766),義大利人,原名朱塞佩·伽斯底里奧內,生於米蘭,清康熙帝五十四年(1715)作為天主教耶穌會的修道士來中國傳教,隨即入宮進入如意館,成為宮廷畫家,曾參加圓明園西洋樓的設計工作,歷任康、雍、乾三朝,在中國從事繪畫達50多年。由於郎世寧帶來了西洋繪畫技法,向皇帝和其他宮廷畫家展示了歐洲明暗畫法的魅力,他先後受到了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的重用。他是一位藝術上的全面手,人物、肖像、走獸、花鳥、山水無所不涉、無所不精,成為雍正帝、乾隆帝時宮廷繪畫的代表人物。他的代表作品有《聚瑞圖》、《嵩獻英芝圖》、《百駿圖》、《弘曆及后妃像》、《平定西域戰圖》等。
郎世寧1715年他以傳教士的身份遠涉重洋來到中國,就被重視西洋技藝的康熙皇帝召入宮中,從此開始了長達五十多年的宮廷畫家生涯。在繪畫創作中,郎世寧融中西技法於一體,形成精細逼真的效果,創造出了新的畫風,因而深受康熙、雍正、乾隆器重。儘管如此,洋畫家郎世寧也必須遵守作畫前繪製稿本,待皇帝批准後再「照樣准畫」的清宮繪畫制度,目前保留在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的郎世寧《百駿圖》稿本就說明了這一點。郎世寧還將歐洲的繪畫技法傳授給中國的宮廷畫家,使得清代的宮廷繪畫帶有「中西合璧」的特色,呈現出不同於歷代宮廷繪畫的新穎畫貌和獨特風格。
郎世寧原系來華傳教的耶穌會教士,但他在清廷官封三品,一直忙於為皇帝作畫竟沒有機會傳教。他擅於採納中國繪畫技巧而又保持西方藝術的基本特點。今日全球各大博物館都有他的作品陳列。
1688年郎世寧生於義大利米蘭市,19歲入熱那亞耶穌會。不久即運用他的藝術才華為該市修道院內小教堂繪了兩幅宗教畫。那時歐洲知識分子對中國文化極為嚮往,年甫弱冠的郎世寧就請求該會派他前往中國。
【名稱】清 郎世寧 嵩獻英芝圖
【年代】清代
【簡介】圖軸,絹本,設色,縱:242.3cm,橫:157.1cm。故宮舊藏,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
在這件作品中郎世寧充分展示了他紮實的素描基本功和利用明暗來表現凹凸立體效果的本領。畫面正中是一隻兀立於石上的白鷹,鷹首轉向畫的右側,鷹目炯炯,利喙彎曲,鷹爪緊緊抓住石頭。畫面的右邊是一棵彎曲盤繞的老松,蒼老斑駁的樹榦和前後掩映的松枝彷彿可攀可撫,一棵藤蘿攀繞著松樹枝幹,凹凸玲瓏有致,松樹的根部和石頭的縫隙之間有靈芝數株,其邊沿捲起,表現出了靈芝的厚度。畫幅左邊為坡石,一條急湍的溪流順勢而下,在山石隙谷中曲折繞行,激起無數的水花。在這件作品中,郎世寧運用了歐洲的明暗畫法,光線從畫面左側上方照射,故而樹石的右半邊均處於暗部,樹榦上還留下了陰影,白鷹則剛好位於最顯眼的中央,明暗交織,立體感極強,似呼之欲出。
在色彩上,郎世寧也施展了自己的才華,鷹的白色、松樹的綠枝、棕紅色的靈芝、粉紫色的藤蘿花、絳色的土坡等都十分鮮明、絢麗、濃重,與傳統的中國水墨畫面貌和趣味迥異。
這幅《嵩獻英芝圖》軸雖然有著明顯歐洲畫法的因素,但是其畫中所含的內容卻完全是中國的。圖中的白鷹、松樹、靈芝、巨石、流水等均是中國繪畫中習見的物象,畫家們經常用以為人祝壽、祈福。中國傳統的花鳥畫中,並不單純將花和鳥作為植物和動物來加以描繪,而是賦予這些自然界中的生物以某種喻意,也就是說寄託了畫家或觀賞者的理念和感情。很顯然,郎世寧畫中的白鷹、松樹、靈芝、巨石也都含有歌頌、祝福的意思,畫幅的名稱「嵩獻英芝」,其實就是松、鷹、芝的諧音,這些動植物在中國人的喻意中象徵著長壽、強壯、靈敏、吉祥等等。
根據畫上的署款,此圖畫於雍正二年(1724年)十月,當我們得知雍正皇帝的生日在十月份時,那麼這幅《嵩獻英芝圖》軸的內容和含意就不言而喻了。這是一幅專門為皇帝「萬壽節」(皇帝的生日稱為萬壽節)而畫的祝壽圖。作為一個外國畫家,在清朝的宮廷內供奉,不管是中國人還是外國人,都完全要按照中國的習慣行事,這就是宮廷畫家的職責和工作。
【名稱】清 郎世寧 弘曆哨鹿圖
【年代】清代
【簡介】立軸,絹本,設色,縱267.5cm,橫319cm。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名稱】清 郎世寧 孔雀開屏圖
【年代】清代
【簡介】絹本,設色,縱328厘米,橫282厘米。中國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此幅花園中有兩隻色澤鮮艷的孔雀,各以開屏及站立姿勢正互相炫耀著,在其身後的牡丹、櫻桃、玉堂、月季等植物,亦以雅緻的姿態綻放著,相較之下牡丹花的嬌媚與孔雀的光彩奪目,恰巧形成明顯的對比色。
【名稱】清 郎世寧 郊原牧馬圖卷
【年代】清代
【簡介】絹本,設色,縱51.2cm,橫166cm。故宮博物院藏。
郎世寧 郊原牧馬圖卷局部(李梨截圖)
此畫又稱《八駿圖》,畫面上八匹駿馬散放於郊外曠野之中,或卧,或立,或吃草,或嬉戲,自在悠閑,放牧者在樹下休憩觀望。放牧題材的畫作不是對單匹馬的寫生,而是綜合、融匯了各種馬匹的形象,所以在創作過程中畫家更能充分地發揮想像力,使馬匹顯得活潑自然、生動有趣。
畫家藉助了西方追求如實表現物象體積感和立體感的繪畫技巧,將馬的各種姿態刻畫得活靈活現,甚至連毛髮的光澤也清晰地呈現在觀者眼前,令人有呼之欲出之感,這是中國藝術史中以郎世寧為首的「海西畫派」所獨有的藝術風格。圖中背景的樹木、山石、花草全用明暗變化來表現形態,由此判斷該畫應是郎氏在雍正年間所創作,因為到了乾隆時期,在郎世寧的繪畫中往往自己僅畫出人物、鞍馬,背景則由中國畫家補繪。
駿馬是郎世寧作品中常見的繪製對象,他筆下的馬匹真實生動,更重要的是他領會了馬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象徵意義。自古以來,馬是社會賢良的象徵,封建帝王命宮廷畫家以馬為題材進行創作寓意著尊重社會棟樑、求賢若渴的殷切希望。郎氏以「八駿」入畫並非偶然,淵源有自。據傳古代周穆王有八匹良驥,一說是綠耳、盜驪、白義、逾輪、山子、渠黃、華騮和赤驥(見《穆天子傳》),另一說為絕地、翻羽、奔宵、超影、逾輝、超光、騰霧、挾翼(見《拾遺記》),周穆王曾經駕馭這八匹駿馬遨遊西方。於是,圖寫八駿亦有為君主歌功頌德、彰顯威儀的含義。
【名稱】清 郎世寧 平安春信圖
【年代】清代
【簡介】絹本設色,縱126.3厘米,橫67.9厘米。故宮博物院藏。
這是一幅人物肖像畫,此幅畫上並沒有作者的款印,但畫面上方有乾隆皇帝自題的一段詩文:「寫真世寧擅,繢我少年時,入室皤然者,不知此是誰?壬寅暮春御題。」
下鈐:「古稀天子」等印章兩方,畫面的上端騎縫處自右至左還鈐有 「太上皇帝之寶」、「古稀天子」、「八徵耄念之寶」三方印章。壬寅為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題寫詩句時,乾隆皇帝為七十二歲。看來是年逾古稀的老人,看到自己年輕時的模樣,有感而發寫下的四句詩;那幾方收藏印章還說明,乾隆皇帝八十歲以後,甚至當了太上皇以後,還曾經觀看過這幅作品。從乾隆皇帝的詩中,可以確認畫幅的作者是供職清廷的義大利畫家郎世寧;當然,我們在分析畫面繪畫風格時也能得出同樣的結論。
【名稱】清 郎世寧 聚瑞圖
【年代】清代
【簡介】立軸,絹本,設色,縱109.3厘米,橫58.7厘米。上海博物館藏。
郎世寧先後分別於雍正元年及三年畫過二幅《聚瑞圖》軸,可以看出,早期的一幅上郎世寧雖用得是中國畫的顏料、技法,但卻強調了造型的立體感及質感,尤其加入了西方繪畫中所強調的光影變化,本質上,更接近於西方靜物畫。而後一幅則遵循中國傳統工筆重彩花卉技法,淡化了光的明暗變化,以顏色的深淺來體現層次感和空間感。但在青瓷花瓶的描繪中,加入了高光來強調花瓶晶瑩圓潤的質感,是一幅中西結合的佳品。在此所選的即是後一幅作品,前一幅藏於中國台北故宮博物院。
【名稱】清 郎世寧 百駿圖
【年代】清代
【簡介】圖卷,絹本,設色畫。縱:94.5公分,橫:776.2公分。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
郎世寧 《百駿圖》局部(李梨截圖全6幅)
本幅畫姿態各異之駿馬百匹,放牧游息於草原的場面。馬匹們或卧或立、或嬉戲、或覓食,自由舒閑,聚散不一;在具體的表現手法上,郎世寧發揮了西洋畫法中常應用的前重後輕、前實後虛、前大後小等寫景方法,使畫面產生空曠深遠的景界,草木、山水、人物無不寫實精緻。全幅色彩濃麗,構圖繁複,形象逼肖,郎氏擅以中國傳統繪畫技法加入西洋光影透視法及西畫顏料,以顯示中西趣味兼容並蓄的畫面。如畫中馬匹、人物、樹木、土坡皆應用了光的原理,使物象極富立體感;而如松針、樹皮、草葉等的墨線勾勒,石塊土坡的皴擦等仍含有中國傳統手法,即使是馬匹及樹榦上的陰影表現,亦是以中國傳統的渲染方法來完成。此圖繪於雍正六年(1728),堪稱郎氏早期典型代表作品之一。
【名稱】清 郎世寧 高宗帝後像
【年代】清代
【簡介】絹本著色,高52.9厘米、長688.3厘米。現藏美國克利夫蘭博物館。
郎世寧 高宗帝後像局部: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發布,不代表今日頭條立場。
※趙少昂國畫欣賞
※品一品《水墨小品》
※清代 高岑《江山千里圖》
TAG:沃德利成書畫院 |
※郎世寧繪畫作品欣賞!
※黃筌繪畫作品欣賞
※黃胄繪畫作品欣賞
※吳徵繪畫作品欣賞
※夏圭繪畫作品 欣賞
※趙佶繪畫作品欣賞
※宋朝繪畫作品欣賞
※周掄園繪畫作品欣賞
※黃君璧 繪畫作品欣賞
※清 吳歷繪畫作品欣賞
※清 吳歷 繪畫作品欣賞
※傅抱石繪畫作品欣賞
※石魯繪畫作品欣賞
※梁樹年 繪畫作品欣賞
※闞愛萍繪畫作品欣賞!
※元 唐棣繪畫作品欣賞
※長江繪畫作品欣賞
※趙孟頫繪畫作品欣賞
※清 艾啟蒙繪畫作品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