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大年|山鄉踩馬鬧新春
春節,作為我國最傳統、最重要的節日,不同的地域有著不同的風俗。這幾天,我們就來分享幾個地域有特色的過大年習俗。如果你的家鄉也有很有意思的習俗,留言跟我們一起分享吧!
池州儺戲源於圖騰崇拜意識,主要流傳於中國佛教聖地九華山北麓方圓百十公里的貴池、石台和青陽等縣,尤其集中於貴池劉街、梅街、茅坦等鄉鎮幾十個大姓家族,史載「無儺不成村」。
無職業班社和專業藝人,至今仍以宗族為演出單位,以戴面具為表演特徵,以祭祖、驅邪納福和娛神娛祖娛人為主要目的。2006年5月20日,池州儺戲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貴池茅坦鄉山湖村老屋唐、新屋唐、陽春王、項家四個自然村結成一個儺戲會,共用一堂(共十九尊)面具。每年正月十四和十五兩日,唐、王、項三姓進行踩馬為主的儺事活動。
踩竹馬逐疫,有地馬和高蹺馬兩種,多扮成勇武之士,作征戰狀,把踩高蹺馬扮花關索、鮑三娘看作與祈子民俗相結合,凡生兒育女者,向竹馬獻紅蛋,謂之獻馬杯,希望求子的人則向花關索、鮑三娘乞求紅蛋,謂之接馬杯。山湖村的踩地馬由四名十二歲至十四歲的男孩擔任,用於請神和出聖,在請神儀式後抬面具游村。
請神在神堂舉行,將面具之神一一傳遞陳列於龍床時,四少年童子皆身著戰袍,扎竹馬,排一字形橫隊面向神案站立,然後由執事長者替他們戴上面具,開始踩馬,稱踩啟聖馬,之後出聖,以旗鑼鼓傘為先導,後面是吹奏樂、彩旗、面具箱、獅子箱和童子四人的地馬隊。童子穿武將服,腰間扎竹馬。竹馬用竹篾編成橢圓形的無底筐為馬身,再扎馬頭捆紮於筐的一側,根據馬的顏色糊以色布,如關索騎紅馬,鮑三娘騎白馬,還有黃馬、黑馬。踩地馬有發令(舞令旗)、溜馬、交戰等動作,盡展戰將風采。出聖至各村踩完地馬後,隊伍返回本村,在神堂前踩落聖馬。
晚上,開始在露天空場上踩高蹺馬,由四名青年承應,各踩在兩根杉木製成的木蹺上表演。踩馬前須淋浴凈身,四人穿好綵衣褲後,要同時在神(面具)前三拜九叩,獻香酹酒。鑼鼓、嗩吶奏鳴,執事人捧戰袍遞給四踩馬人,在蹺上自己穿衣戴盔。然後執事人自神堂再捧一木盤上場,盤中依序放著四枚面具,至踩馬人前雙手舉過頭頂,踩馬人接過面具,上下拉動馬頭,使馬鈴頻頻作響,以示感謝。
高蹺馬的動作套路與地馬相似,作征戰之勢,四匹馬先舞令旗,意為發兵。最重要且精彩的是對陣,由紅臉頭馬使用長柄大刀與二、三、四馬分別交戰,其中白馬戰將使用雙劍與紅臉頭馬交戰多個回合而最終握手言歡。
正月的鄉村充滿歡樂,如今純樸的鄉民們在承續傳統的同時,更多地把踩馬這一民間儺事的傳統習俗,作為歡度春節、迎接新春的娛樂活動,使踩馬古老習俗又煥發出新的風采。
關於作者:
陸士德 (大陸)
陸士德 (網名大陸),曾經兼任中央在皖集團企業導報總編、攝協副主席兼秘書長,現為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安徽攝影家協會會員。2010年開始學習攝影,近年來,先後有200幅作品在國內、國際影展獲獎,先後參加多個國際攝影展,多幅作品入選慶祝建國65周年「中國人 中國夢」全國攝影藝術展,在國家博物館展出;作品選入影像「中國夢」攝影藝術展在全國巡展;多幅作品參展第十一屆中國藝術節攝影作品展覽。
本文來源:陸士德 (大陸)
TAG:鳳凰微視覺 |
※年味十足迎新春 喜氣洋洋過新年
※「年味·鄉愁」迎新春
※山東:丁酉年郵政拜年戳慶新春
※新春祝福、雞年大吉
※新春走基層:萊州麵塑添年味 吉祥如意過大年
※大年初三新春賀歲:牛馬大戰 勇士開拓者季後賽預演
※呂梁:汾陽市迷人燈展 扮靚雞年新春
※杭州部分景區新春大廟會,傳統年新玩法
※新春大拜年!寫新年祝福語拿變美好物!
※小魚恭祝大家新春快樂,雞年大吉
※恆隆廣場「年來福滿」鬧新春
※穿新衣過大年《遠征》新春時裝搶鮮看
※新詩賀新春 胡少山
※發大願迎新年 新春送福送吉祥
※雞年大吉!迎新春隸書春聯送給您
※「網紅」賢二的新春生活:回老家龍泉寺過年
※新年第一投!海外新春攝影大賽,等你來
※大年十一新春賀歲:沃爾大戰歐文 馬刺灰熊強盾之爭
※大年初四新春賀歲:詹姆斯攜手諾天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