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鼓藏節里的鬥牛文化
在長期的農耕生活中,苗族人民與牛結下了特殊的情感,把牛視為健康、勤勞、力量的象徵。在苗族的節日中,鬥牛是最受熱捧的競技活動,鬥勝的牛會被稱為牛王、牛神、牛聖,為主人和村寨帶來榮譽。
貴州省凱里市三棵樹鎮板溪苗寨鬥牛。蘇志平攝/光明圖片
鬥牛文化在苗鄉
苗族鬥牛一般以水牛為主。在苗族人的心裡,水牛是具有靈性的。鬥牛活動是苗族人節日里熱鬧而隆重的活動,每當一村一寨開展鬥牛活動,百里之外的苗族同胞必當不辭辛勞而來,鬥牛場上觀者如潮。更有一些飼養了水牛的愛好者,哪裡有鬥牛就拉著自家的牛去斗,圖個快樂。
牛角裝飾。張繼輝攝/光明圖片
苗族鬥牛又分私牛和牯藏兩種:私牛是鬥牛愛好者自養的水牛,農忙時耕田,農閑時邀約相鬥,娛樂生活;牯藏鬥牛則為家族共同出資購買、飼養的鬥牛,不事農耕,專於相鬥,可以說是「職業選手」,一般此類鬥牛都具有相當的實力。牯藏鬥牛也是苗族鬥牛文化的精髓,傳承著千年的祭祀禮儀。
貴州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鬥牛文化歷史悠久,底蘊深厚,鬥牛文化逐漸成為帶動當地旅遊產業發展的新動力。越往鄉里走,鬥牛所釋放的節日激情就越濃烈。
農民畫家繪製「百牛圖」。張繼輝攝/光明圖片
從劍河縣城出發,經岑松集鎮,至六府村,有一塊窪地叫「彎窩鼓藏堂」。這裡是周邊苗族人民銘記先祖、傳承民俗、過「鼓藏節」的莊重之地。「鼓藏節」是苗族人民展示信仰文化、服飾文化、飲食文化和歌舞文化的重要節日。
「彎窩鼓藏堂」每一屆的鼓藏節,各鼓社要先推選產生一名「鼓主」,隨後各村的各房族也選出本房族的「牛主」,同時還選出宰牛祭祖的「抬杠手」和「宰牛手」。鼓主、牛主等鼓社組織人員,在屆內沒有任何私權,也沒有任何報酬,他們是鼓社人的榜樣,農事由他們帶頭,鼓社活動由他們主持,他們得到的就是一份為人楷模的榮耀和一對供奉於房屋中柱的牛角。
貴州省劍河縣久仰鎮巫溜苗寨的鬥牛活動。楊文斌攝/光明圖片
新一屆鼓主組織的第一項鼓社活動是「起鼓」。因為上屆鼓主屆滿後,各鼓社所有村寨都禁吹蘆笙和禁跳蘆笙舞,要由新一屆的鼓主來換購新蘆笙和起跳蘆笙舞。起鼓是鼓藏節的正式開始,各家各戶邀四方親朋來吃祭祖肉、跳蘆笙舞、對苗族民歌,鬧寨三天三夜。
起鼓活動結束後,各鼓社鼓主就帶頭召集房族成員集資購買牯藏牛,然後再去催促其他牛主購買。
牯藏牛關乎全房族人的榮耀,不僅要英勇善戰,更要能給族人帶來吉祥平安。所以購牛擇牛是非常慎重的事,各房族都有自己祖傳的一套擇牛經驗:總觀牛之體型,看身的長短及腰的線條;明察牛身細節,辨旋渦析牛角,識牛齒別牛眼,觀皮毛察腳趾。各房族牯藏牛的挑選都得牛主、抬杠手、宰牛手三人以上中意才能購買。
人們對牯藏牛是以萬分虔誠之心來照料,牯藏牛不允許放養,每個房族都用新木料在牛主家附近修建牢固的新圈來圈養,全房族一天一戶輪流飼養,精心伺候。
各房族的牯藏牛基本購齊,就相聚「彎窩鼓藏堂」鬥牛了。
蘆笙飛歌齊歡慶
鬥牛先要選個好日子。由幾個鼓主商定,一般都選子日或午日,再通知各牛主拉牛到彎窩鼓藏堂相聚。鬥牛當日,家家戶戶都在辰時前盛好酒肉、備齊衣物,各房族的男女老少自成一支隊伍,牯藏牛和蘆笙隊在前,挑行李帶小孩的在後,笙歌不斷,吆喝不斷,浩浩蕩蕩向「彎窩鼓藏堂」進發。
一個房族一支隊伍,幾個鼓社的四五十支隊伍,分別從不同村寨出發,各路都是歌聲笙聲,趕著趟兒向鼓藏堂會集,猶如部隊會師。隊伍到齊,先祭先祖,各鼓主聚鼓藏堂中央,擺刀頭倒米酒,焚香化紙,拉牛游堂,相互敬酒,禱告先祖,祈禱平安。
祭祖儀式完畢,鬥牛開始了。
鬥牛的第一架是鼓主牛對鼓主牛,斗的時間不長,兩三分鐘就拉腳了,只是為開個好頭,求個和諧平安。
鼓主牛斗完,就集中各房族的牛主和房族代表一起,商議下面誰與誰的牛對斗。商議好了,四五十部蘆笙同時奏起,響徹天穹,千萬觀眾吆喝不斷,震蕩山崗。一架接著一架打,每一架都有不同的看點,有勇猛直碰的,有摳翻倒地的,有暗中偷襲的,有互探功夫的,有相互追趕的……架架出精彩,架架撼人心。
其間,松樹林里,大楓樹下,一曲曲高亢的苗族飛歌傳來,那是苗族小伙用歌召喚他們的情妹去戀愛。樹林里,幾對情侶手牽著手,以歌訴情,悠悠歌聲,聲聲纏繞,情深深意切切,情到深處贈信物。
未時末,鬥牛完畢,各牛主牽牛游鼓藏堂。這時各家各戶的遠方親朋好友都來賀牛,每位親友的禮物是一對篩子大的糍粑、一隻綠頭肥鴨、一壺米酒、一匹綢緞,掛得牛角牛背滿身是禮物,並鳴鞭炮放禮花。千萬發禮花齊沖雲霄,各色煙霧絢麗多姿,聲震山川,色染蒼穹,熱鬧非凡。牛兒得意揚揚,主人喜氣洋洋。
鞭炮聲落,鼓藏堂邊,每個房族排成一排,用芭蕉葉等擺起了地攤待客宴。
家家去邀人,戶戶去請客,來賀牛的親戚,來攝像的行者,來擺攤賣貨的商販,來戀愛尋伴的小伙,只要到場,都拉去做客。你拉我家的客,我拉你家的客,爭搶客人,比的是誰家客人多,哪家更熱情。各自獻上備好的美食,一字排開,有紅燒魚、清蒸雞、臘豬肉、糯米飯、紅豆飯、小米酒、糯米酒、辣椒魚……山珍海味,口齒留香,傳統佳肴,樣樣可口,回味無窮。
宴席未散,蘆笙響起,每個鼓社為一個蘆笙舞場,幾十支蘆笙聚一起齊奏,姑娘們身著盛裝,頭戴銀冠,個個裝扮如花似玉,紛紛進入蘆笙場,她們在比誰的舞姿美,比誰的姿色靚,也比誰的媽媽心靈手巧做的衣服好。
跳舞的人越來越多,有穿盛裝的,有穿便裝的,有竄到其他鼓社舞場跳的,圈子越圍越多,里三層外三層,百人吹笙千人跳舞,蔚為壯觀。有的邊跳邊唱,笙聲歌聲銀鈴聲,聲聲悅耳,交織起來,奏出了一曲曲雄壯動聽的苗族交響樂。
這裡的人們忘了憂傷與不快,有的只是歡歌笑語,天黑了才戀戀不捨地牽牛回家。
延續千百年的鼓藏節,觀鬥牛不收門票,吃宴席不收餐費。敬畏生命、緬懷先祖、尊老愛幼、和睦相處、勤勞善良、幸福安康等是這裡永恆的主題。(文/邰再學 吳映璇)
※黃龍溪:扇面上的田園牧歌
※莎士比亞:眾說紛紜四百年
※「飛花令」與中國古代酒令文化
※一份穿越千年的藝術如何在今天「重獲新生」
※雞年話雞畫
TAG:光明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