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單玉堂論汗的辨證及處方(乾貨薦讀)

單玉堂論汗的辨證及處方(乾貨薦讀)

導讀內經有云「陽加於陰,謂之汗」,汗為心之液,故陰陽失調,五臟失司,情志心神受恙,都是導致病汗的原因。本文詳述單玉堂老中醫論治汗的辨證及處方,見微知著,從「汗」得以窺見中醫整體辨證的診療之道。

單玉堂論汗的辨證及處方(乾貨薦讀)

單玉堂論汗的辨證及處方(乾貨薦讀)

《論汗的辯證及處方》原稿手跡

汗者,人體玄府排出之水也。《素問·宣明五氣篇》雲「心為汗」;《陰陽別論》雲「陽加於陰謂之汗」;《評熱病論》雲「陰虛者陽必湊之,故少氣時熱而汗出也」;又雲「人所以汗出者,皆生於谷,谷生於精」;《經脈別論》云:「飲食飽甚,汗出於胃;驚而奪精,汗出於心;持重遠行,汗出於腎;疾走恐懼,汗出於肝;搖體勞苦,汗出於脾。」《靈樞·五癃津液別論》雲「天熱衣厚則為汗」「天暑衣厚則腠理開,故汗出」。

按:以上《內經》所論之汗,乃汗的生理之常。汗為人體流質之一,因暑熱或體力勞動或精神緊張而排出於皮膚之外,正常汗液是人體散熱與排邪的主要途徑之一。

然病理之汗,若按部位、程度與病機分類,大致可分二十幾種,現擇其要者論述如下:

單玉堂論汗的辨證及處方(乾貨薦讀)

1、頭汗

指汗液但出於頭齊頸而還之謂。

乃濕熱上蒸或陽明蓄血結於胃中,迫津液上逆所致。蓄血頭汗出齊頸而還者,宜犀角地黃湯;兼喜忘者,宜抵擋湯下之;

頭汗、小便自利、渴不欲飲、少腹急結之太陽蓄血者,治宜桃核承氣湯;

若胃熱上蒸見額汗、發黃、小便不利者,治宜茵陳五苓散,甚則茵陳蒿湯合調胃承氣湯微利之;

食滯胃脘熱氣上炎而頭汗者,宜保和丸倍用薑汁炒川連;

頭汗出兼胸脅滿、小便不利、渴而不嘔、往來寒熱、心煩者,宜柴胡桂薑湯;

身微熱、表虛頭汗出不已,或因醫者發汗太過,以致表虛者,宜黃芪湯;

濕邪搏陽見頭額汗出者,宜用勝濕湯或調衛湯;

水結胸無大熱,見頭額汗出者,宜小半夏湯加茯苓;

注意:病後產後但頭汗出者,屬虛陽上越,預後不良;傷於濕邪見額上汗出下之微喘者死,下後小便不利者亦死;凡見頭汗,服調和營衛、理氣化濕、豁痰散瘀葯,或發寒熱下體得汗者,為營衛氣通日漸向愈之機也。

2、額汗

指不論冬夏額頭常有汗出之謂。

此額汗多為醉後當風所致,足陽明胃經「循髮際,至額顱」,酒後陽氣虛張,循經上於額面,治宜葛花解酲湯(李東垣方),或辨證選用丹參、當歸、茯神、地黃、棗仁、黃芪、酒芍、葛根、枳椇子等。

單玉堂論汗的辨證及處方(乾貨薦讀)

3、胸汗

指胸部多汗之謂。

多因思慮過度所致,為病在心。宜天王補心丹或生脈散加當歸、棗仁;亦有平素心氣不足,感寒服解表葯後心悸汗出以手護胸者,治宜桂枝甘草湯加黃芪。

4、腋汗

指汗出於腋窩甚則延及脅下之謂。

此系少陽挾熱,為半表半里之證,治宜小柴胡湯或逍遙散加龍、牡;外用牡蠣、黃丹(炒)、枯礬研為細末擦之。

5、陰汗

指前陰處常有濕汗甚則延及兩股潮濕之謂。

一般多為濕熱下注所致,但落實到具體治療,仍需觀其脈症,隨症治之:

腎虛陽衰者,宜安腎丸(《和劑局方》);

面色萎黃、腳軟無力、陰汗常濕者,宜補肝湯加溫腎之品,外用牡蠣、蛇床子、干荷葉、破故紙、官桂各等分,蔥白數莖,煎湯去渣熏洗;

陰囊汗出,久而生瘡,癢甚苦搔之不已,其後疼痛者,宜龍膽瀉肝湯加祛風葯、當歸龍薈丸(《宣明論》)、二妙散加牡蠣粉、枯白礬、麻黃根、赤石脂之屬;

溺黃臊臭淋漓、睾丸如冰、陰汗浸及兩股、陰頭亦冷者,治宜清震湯(《東垣先生試效方》);

陰汗不止,服青娥丸(《和劑局方》),外用爐甘石25克、蛤粉5克干撲,或用密陀僧、蛇床子研末撲之;

陰汗濕癢者,用蒜泥同淡豆豉和丸如梧桐子大,硃砂為衣,每服30粒,以大棗2枚、燈芯草數莖煎湯,空腹時送服;

腎囊濕爛,先以吳茱萸煎湯外洗,再用吳茱萸、樟腦、蛇床子各15克,黃柏6克、輕粉3克、硫磺6克,寒水石、白礬、檳榔、白芷各9克,共研細末摻於患處;

日久腰痛者,以全蠍(酒浸後焙乾)3克、玄胡索15克、杜仲3克,共為細末,空腹時黃酒糊丸,作一服,三服痊癒;

癢甚抓搔有滲出者,以筧菜根莖葉洗凈晾乾燒存性,研末敷之,配合蛇床子、蒼耳草煎湯洗。

單玉堂論汗的辨證及處方(乾貨薦讀)

6、半身汗

指汗出止於半身之謂,多發於夏月。

此因氣血不充內挾寒飲,為偏枯甚至夭亡之兆,不可不慎。宜十全大補、人蔘養榮、大建中等湯加通經豁痰葯治之。待元氣稍充,即用小續命湯一劑以開表,或防己黃芪湯加川烏以散寒濕。此證雖有血虛,慎不可用四物湯等陰葯,以其閉滯經絡故也。

7、手足汗

指手心足心常自汗出之謂。

多由於脾胃濕蒸旁達四肢所致。外感表邪入里化熱之陽明實熱證,亦可見手足濈然汗出。具體論治:

胃中熱聚逼汗外出於手足者,宜大柴胡湯、白虎湯、三承氣湯酌情使用;

陰虛相火妄動者,宜知柏地黃加黃芪;

陰陽不和經絡不調見手足汗出諸葯不效者,宜八珍湯加半夏茯苓川烏(或炮附子);兼熱者宜二陳湯加川連酒芍;兼寒者宜理中湯加烏梅;因虛者宜十全大補湯去川芎加五味子;

雙手汗出如洗,用黃芪、葛根各30克,荊芥、防風各9克,水煎熏洗三次;或用白礬葛根各等分為末,煎十數沸,洗數日有效。

腳心汗出屬濕熱者,宜牡蠣、黃丹(炒)、枯礬共研細末,外擦足心;或白礬、粉葛各15克,煎湯連洗五日可效。

8、自汗

指不因天熱衣厚體力勞動而頻頻汗出之謂。

此證初起多因胃熱,繼而漸為表虛,體肥胖腠理疏者多患之。治宜涼膈散、玉屏風散、玉泉丸(《沈氏尊生書》)之屬,內清腸胃之熱,外固腠理之氣。若久延不治,則津虧液耗易成損證。

9、多汗

指極易汗出,較正常排汗量為多之謂。

《素問·平人氣象論》云:「尺澀脈滑謂之多汗」。《靈樞·邪氣臟腑病形篇》:「肺脈緩甚為多汗」。《決氣篇》:「腠理髮泄汗出溱溱是謂津」,「津脫者腠理開汗大泄」。

按:藏於內者為血,發於外者為汗。汗多有由於衛氣疏者,有由於營氣熱者,有由於營衛不和者,亦有由於痰滯者。大抵腠理疏豁之人,其脈必緩,兼浮者為風,兼滑者為痰,兼大者為熱,兼弱為衛虛,兼遲為氣虛陽虛,兼細為血虛陰虛,兼芤為失血。治療以玉屏風散為主方,兼風者宜桂枝湯,挾痰者宜二陳湯,挾濕者宜羌活滲濕湯,因陽明熱者宜涼膈、承氣之屬。

單玉堂論汗的辨證及處方(乾貨薦讀)

另可參考偏方:取健豬肚一個洗凈,以糯米裝滿,用線封口,置於砂鍋內水煮極爛,將肚與湯食盡,糯米晒乾為末,每用一小盞,空腹時米湯調服。

又:五倍子枯礬等分為末,口水調勻填肚臍中,用紗布敷定;牡蠣粉絹袋撲之有效。

自汗服諸止汗葯不應,葯愈澀而汗愈不收者,宜理心血,用大量黃芪加酸棗仁治之;有微熱者加石斛;氣血俱虛者宜十全大補湯半劑加炒棗仁15克;

若胸膈煩悶不能勝陰葯者,宜生脈散加黃芪6克當歸3克 炒棗仁9克,即效;

凡病人脈緊數有力,見汗出不止,呼吸有聲者,為危重;汗出而喘(肺絕)或脈脫身痛甚(血竭),發潤至巔,或汗出如油如珠如膠,或淋漓如雨者(真陽外越),主死,不治。

10、盜汗

指寐時汗出醒則無汗,如盜賊乘人不備而竊取之謂。

《素問·臟氣法時論》云:「腎病者......寢汗出,憎風」。《六元正紀大論》云:「太陽所至為寢汗,痙」。《氣交變大論》云:「歲水太過,寒氣流行...... 甚則腹大脛腫,喘咳,寢汗出,憎風」。《金匱要略·血痹虛勞病篇》:「男子平人,脈虛弱細微者,喜盜汗也。」

按:此證在平時,則由衛虛不能鼓其脈氣於外,不能約束津液,當目暝之時,衛氣行陰,血氣無以固其表,故腠理開而汗出,醒則行陽之氣復散於表,則汗止矣。

有外感則屬少陽陽明經之鬱熱,以當歸六黃湯主治。體虛者減芩、連、柏而倍加黃芪;身熱者加地骨皮、柴胡、黃芩、秦艽;肝虛者加酸棗仁;肝實者加膽草;肝火者用當歸龍薈丸;右尺脈實大者加知、柏;心煩者加黃連、生地、當歸、辰砂、麥冬;脾虛者去芩黃加白朮、山藥、芍藥、扁豆、浮小麥等;余如參苓白朮散、牡蠣散,亦可酌用。

另:盜汗不已,用霜桑葉為末,合米飲調服。或以豆豉微炒,酒漬服。或以五倍子或何首烏為末,津唾調填肚臍中,紗布固定。

又:人蔘、苦參、龍膽草、麻黃根各9克,共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服30粒,燒麩湯送下,服至數日斷根。

又:蓮子、黑棗各7克,浮小麥、馬料豆各一合,水煎服,數日可效。

單玉堂論汗的辨證及處方(乾貨薦讀)

11、黃汗

指汗出粘衣汗色正黃之謂。

《金匱要略·水氣病篇》云:「身腫而冷,狀如周痹,胸中窒,不能食,反聚痛,暮躁不得眠,此為黃汗。」「黃汗之為病,身體腫,發熱汗出而渴,狀如風水,汗沾衣,色正黃如柏汁,脈自沉...... 以汗出入水中浴,水從汗孔入得之,宜芪芍桂酒湯主之。」「黃汗之病,兩脛自冷,假令發熱,此屬歷節。食已汗出,又身常暮卧盜汗出者,此勞氣也。若汗出已反發熱者,久久其身必甲錯,發熱不止者,必生惡瘡。若身重,汗出已輒輕者,久久必身瞤,瞤即胸中痛,又從腰以上必汗出,下無汗,腰髖馳痛,如有物在皮中狀,劇者不能食,身疼重,煩躁,小便不利,此為黃汗,桂枝加黃芪湯主之。」

按:此證因脾熱汗出以水浸浴,水入毛竅所致,主用芪芍桂酒湯。晝熱加防風,夜熱加當歸,食少加白朮茯苓;若挾表邪者,其脈必浮,宜汗之,用桂枝加黃芪湯;挾里實者,腹必脹痛,宜下之,用大黃硝石湯。

又:以蔓荊子為末,平旦以井華水服一匙,逐日漸加至兩匙,以去為度。於每夜小便時浸少許帛於便盆內,其黃色漸淡至色白者為瘥,不過五升即愈。

12、心汗

指別處無汗,獨當心一處汗出津津之謂。

《素問·經脈別論》云:「驚而奪精,汗出於心。」

驚從外來,恐從內生。人受驚嚇則神傷,易神氣外浮,「陽內薄之」而汗出;內傷多由思慮太過、心血暗耗所致,可辨證使用天王補心丹、當歸補血湯等;

若火不生土心脾兩虛者,用歸脾湯倍加黃芪,或生脈散加當歸、棗仁、茯苓,以豬心煎湯送服。

另:用豶豬心一個剖開,帶血納入人蔘當歸各一兩,煮熟去葯,食之。

13、絕汗

指汗出如油如珠粘著不流,乃內臟精氣將絕之謂。

《素問·診要經終論》云:「太陽之脈,其終也,戴眼,反折瘛瘲,其色白,絕汗乃出,出則死矣。」《靈樞·經脈篇》云:「六陽氣絕,則陰與陽相離,離則腠理髮泄,絕汗乃出,故旦占夕死,夕占旦死。」

按:此證因胃中陽衰,不能溫養分肉,營衛化生無由後繼所致。傷寒環口黧黑,柔汗發黃者,為脾絕;陰毒面青黑,額上手背冷汗不止者,為營衛絕;他如氣絕則汗出如珠,粘膩不流;氣散則汗出如油,喘促不休者,皆為死症;若虛極見冷汗淡汗不止者,亦非吉兆。

單玉堂論汗的辨證及處方(乾貨薦讀)

14、戰汗

指正邪交爭體表見周身寒戰,正勝邪卻作汗外達之謂。

《傷寒論·太陽中篇》云:「凡柴胡湯病症而下之,若柴胡湯證不罷者,復與柴胡湯,必蒸蒸而振,卻發熱汗出而解。」

按:此證原由正邪交爭充斥體表,必先振栗,汗出而解。故治療主用小柴胡湯加桂枝倍人蔘,助正驅邪達表。

15、經絡汗

指汗從經絡而出,經氣外泄之謂。

多由風寒之邪在表,營衛不和,腠理不閉所致。屬太陽中風表虛證者,主用桂枝湯;

若屬失力閃挫,經絡瘀滯,日久化熱迫津外泄者,宜用調榮活絡飲(《證治準繩》)。

16、臟汗

指因神勞體勞房勞過度而汗出之謂。

《素問·經脈別論》云:「驚而奪精,汗出於心;持重遠行,汗出於腎;疾走恐懼,汗出於肝;搖體勞苦,汗出於脾;......生病起於過用,此為常也。」

按:腎者封藏之本,腎氣不足而汗出,當助其封藏之力,治宜都氣丸或金貴腎氣加五味子之屬;

肝氣虛之汗,當禁用疏泄之品,宜當歸芍藥散或逍遙散,可酌加山萸肉、棗仁、烏梅之品;

脾氣不足而汗出者,當壯其中氣,宜補中益氣湯加山藥之類;

《素問·靈蘭秘典論》云:「肺者,相傅之官,治節出焉。」肺主皮毛,是調節津的主要臟器。肺氣虛衛外不固多自汗,法當固其皮毛,宜玉屏風散或黃芪六一湯之屬。

「汗為心液」,心與汗的關係甚密,前已專節論述,此處不贅。

單玉堂論汗的辨證及處方(乾貨薦讀)

17、胃虛汗

指因胃氣虛弱,水谷氣散而汗出之謂。

《素問·評熱病論》云:「人所以汗出者,皆生於谷,谷生於精。」一部《傷寒論》,儘管條分縷析千頭萬緒,然一言以蔽之:保胃氣,存津液。治病千變萬化,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

仲景群方之魁的第一方桂枝湯治汗,原理是內調脾胃中調氣血外調營衛,即脾胃——氣血——營衛,這樣三個層次,服藥後「啜稀粥一升余以助藥力」,為什麼?就是壯水谷之氣以保胃氣。當補氣益胃運脾為主,治宜桂枝湯、小建中湯、六君子湯加生黃芪之屬。

18、陽虛汗

指陽氣虛衛表不固而汗出之謂。

蓋陽虛者陰必乘之,見體倦四肢發厥而自汗。治宜黃芪建中湯或芪附湯,偏脾陽衰大便稀溏者用術附湯,偏腎陽虛畏寒明顯者宜參附湯。

19、陰虛汗

指陰血不足陰不斂陽而汗出之謂。

蓋陰虛者陽必湊之,入晚尤甚,症見肌膚枯燥,甚者以手捫之灼熱,脈細澀數尺有滑象,治宜當歸六黃湯、知柏地黃湯,酌加歸、芍、麥、味、生龍、牡一類;燥熱不顯者,宜黃芪建中湯加當歸、熟地。

單玉堂論汗的辨證及處方(乾貨薦讀)

20、產後汗

指產後元氣大傷氣血兩虛,致腠理不固而汗出之謂。

《金匱要略·婦人產後病篇》云:「新產婦人有三病:一者病痙,二者病郁冒,三者大便難。」「新產血虛,多汗出,喜中風,故令病痙;亡血復汗,寒多,故令郁冒;亡津液,胃燥,故大便難。」可見婦人產後諸病,多汗失血傷津液是其主因。茲詳述之:

(一)產後汗出色紅如血者,乃氣血虧耗,血中之津液外溢所致,治宜補腎固表、收斂止血,用蝟皮散(《沈氏尊生書》)加當歸、龍骨煎湯調散,米飲送服;

(二)產後大虛見汗出不止,陰血傷於下而虛陽獨發於外,若遇風則成痙,或變為虛羸少氣、身體枯瘦、唇口乾燥,久則津液竭絕,經水不行。因臨產時驚恐過度消耗而汗出不止者,不可即用斂汗葯,宜先服生化湯三劑以消瘀塊,繼而以加參生化湯止汗;

(三)若見半身汗出者,乃氣血不充兼有寒痰留滯,治宜大補氣血兼行經豁痰,用十全大補湯或人蔘養榮湯,加南星、半夏、川烏,體胖者酌加豁痰行氣之品;

(四)若汗出不止小便難、四肢拘急、難以屈伸者,用炙甘草30克、淡附子15克、桂枝、芍藥各45克、當歸身15克、炙黃芪30克,混合搗碎,每次取10克,水一盞,生薑四片,大棗一枚,煎至七分,去渣,空腹時溫服;

(五)身倦甚、濈然汗出、形色並脫者,此亡陽之象也,宜大劑參芪煎湯救之;繼而用四逆湯以回陽;若仍汗出不止者,為難治;

(六)產後氣虛作喘,飲湯即汗者,以蘇木、當歸、黃芪、熟地適量煎湯,不應者,宜大補心腎,宜腎氣丸加白芍、棗仁、五味子之屬;

單玉堂論汗的辨證及處方(乾貨薦讀)

(七)產後血虛身熱自汗者,宜逍遙散加炒棗仁、烏梅之屬,不可妄用補氣葯助熱傷津;

(八)產後外感而汗出者,宜黃芪建中湯;

(九)產後氣血俱虛,因汗多而發柔痙者,宜栝蔞桂枝湯;不應者,宜十全大補湯加附子;

(十)產後眩暈而汗出者,胃汗也,急用人蔘、黃芪、炙甘草各6克,熟附子3克,水煎服;

(十一)產後聞聲響即自汗淋漓,神志昏憒,諸葯到口即嘔者,脾氣虛敗是也,宜用參附細末為丸如梧桐子大小,時含3—5粒,隨唾液咽下,逐漸加量至3克/次,若不吐者再服參附湯;

(十二)產後昏冒不識人,四肢無力,口乾頭暈者,宜全生活血湯(《全生指迷方》);

(十三)產後但頭汗出身無汗者,責之濕熱或瘀血,宜茵陳蒿湯或血府逐瘀湯,詳辨虛實加減治之;

(十四)產後體虛自汗不止者,可酌用人蔘湯、芪附湯、當歸補血湯、麻黃根散之屬;

(十五)【附】驗方三個:

黃芪24克 白朮、牡蠣(煅)、茯苓、防風、麥冬、生地黃各12克 大棗7枚 搗碎,水二升煮取七合,去渣,分溫兩服。

當歸 黃芪各30克 麻黃根60克 搗碎,每付10克,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渣溫服。

淡竹葉30克 煎湯三合 溫服,須臾再服。

(十六)凡產後汗出如雨手拭不及,或氣喘虛乏補而不受者,難治。

單玉堂論汗的辨證及處方(乾貨薦讀)

21、陰盛格陽汗

指陰寒太盛,逼迫陽氣不得內藏,陰陽不能相互維繫,陽格於外而汗出之謂。

證見身冷、自汗、卻躁動欲坐水中,脈虛大浮數按之空豁。法宜溫經回陽以防亡陽之危,急用通脈四逆湯或真武湯,冷服;若寒格拒葯不受,可尊仲景法,宜白通加豬膽汁人尿湯,以咸寒之品導姜、附熱葯下行。

22、陽盛格陰汗

指陽熱太盛,逼迫陰氣不得入營,陰陽不能相互維繫,格陰於外而汗出之謂。

證見四肢厥冷濈然汗出,甚至神識昏蒙,煩渴喜冷便難溺赤,脈沉滑重按有力。法宜急下存陰以防陰竭,先用三承氣法主攻陽明;待大便暢行熱退神清,繼用白虎加人蔘湯益氣養陰,兼清餘熱以善其後。

23、大汗亡陽

指誤發虛人之汗,陽亡於下陰竭於上見汗出不止之謂。

《傷寒論·少陰病篇》云:「少陰病,但厥無汗,而強發之,必動其血,未知從何道出,或從口鼻或從目出者,是名下厥上竭,為難治。」

按:此證因素體陽虛,強發其汗,致腎中龍雷之火上越,見冷汗淋漓味淡微粘,手足冷肌膚涼,口不渴或渴喜熱飲,氣微,脈浮濡而空,真陽亡脫在頃刻。

亦有如仲景言「必動其血」者,最能迷惑俗醫而用寒涼葯直折其「火」,此深誤也。治宜附子理中湯、回陽救急湯,或大劑參附湯佐以童便、牡蠣咸降之品,水煎後冷服,直達下焦引真陽下降,則龍雷之火復歸其位,而汗遂止。

單玉堂論汗的辨證及處方(乾貨薦讀)

24、酒風

指周身發熱四肢倦怠,短氣惡風,汗出如洗之謂。

語出《素問·病能論》,云:「有病身熱解惰,汗出如浴,惡風少氣...... 病名曰酒風。」並直接給出治方:「以澤瀉、術各十分,麋銜五分,合以三指撮,為後飯。」

麋銜,藥名,味苦平,微寒,主治風濕。明·張景岳云:「一名無心草,南人呼為吳鳳草」。 「三指撮」即用三個指頭撮葯末,以計算劑量。

25、漏風

指飲酒後肌膚疏鬆汗出而風氣侵入之謂。

語出《素問·風論篇》,云:「飲酒中風,則為漏風。」又云:「漏風之狀,或多汗,常不可單衣,食則汗出,甚則身汗,喘息惡風,衣常濡,口乾善渴,不能勞事。」

按:此證由風邪挾酒陽氣散越所致,故多汗,食後尤甚;因汗多腠理疏鬆,每每惡風;「常不可單衣」是惡風的互詞,即因漏汗惡風而欲加衣以遮蔽之。

酒食之人陽氣虛張,故食則身熱多汗,口乾善渴;或見虛損氣弱,酒積嘔噦者,治宜白朮散(《蘇沈良方》)或葛花解酲湯(《東垣試效方》);或先以五苓散熱服取微似汗,繼用黃芪建中湯加白朮、澤瀉,醒脾化濕,養胃安中。

單玉堂論汗的辨證及處方(乾貨薦讀)

26、漏泄

指表虛里熱傷風之人,因飲食致腠理蒸發汗液外泄之謂。

語出《靈樞·營衛生會篇》,云:「人有熱,飲食下胃,其氣未定,汗則出,或出於面,或出於背,或出於身半...... 此外傷於風,內開腠理,毛蒸理泄,衛氣走之,固不得循其道,此氣剽悍滑疾,見開而出,故不得從其道,故命曰漏泄。」

按:熱在上焦,飲食下胃,因衛表本虛,食後熱氣蒸騰,使衛氣不循常道「見開而出」,以致面、背、上半身皆熱汗蒸蒸,是為「漏泄」,治當清降胃熱,固表止汗,主以白虎加人蔘湯;

又:《傷寒論·太陽病篇》云:「太陽病發汗,遂漏不止,其人惡風,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湯主之。」若虛人外感過汗,重傷津液致陽虛漏泄不止者,法宜桂枝加附子湯急救回陽,不可不知也。

論汗大體如上。

嘗謂:學中醫,基礎課要學好,基本功要練好。苦讀經典,勤於臨證,善於思考,倘若持之以恆,自會生出圓機活法,則於古聖之旨,思過半矣。

單玉堂論汗的辨證及處方(乾貨薦讀)

本平台為雲南省中醫藥管理局主辦的官方今日頭條號,如您還未訂閱,請添加訂閱,免費獲取更多實用權威健康養生內容,或可關注「雲南中醫」微信號(yunnanzhongyi)。

溫馨提示:本平台分享健康圖文信息,僅供大家參考學習,不作為醫療診斷依據。如有需要,請在中醫師指導下使用。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雲南中醫 的精彩文章:

出汗暗示身體問題 從出汗看健康,很准!
美容不僅僅是敷面膜,還和五臟有關係
眼科名方「洗刀散」
樊正倫教授詳解春季中醫養生秘訣(附預防流感秘方)
膳養生丨一味小葯就能潤肺護身你信嗎?反正我是信了!

TAG:雲南中醫 |

您可能感興趣

從厚朴七物湯談經方辨證(推薦)
中醫精髓:湯方辨證論的意義
精細解讀:湯方辨證及其臨床思維!
劉渡舟:論八綱辨證與六經辨證的關係【收藏】
鄧鐵濤醫話—辨證論治
葉天士「衛氣營血」辨證標準與理法方葯一:衛分證的辨證標準,純乾貨
辨證論治的背後
蔡念寧教授:白癜風臨床診療中的辨證論治
葉天士三焦辨證治「濕」(三):下焦濕病之辨證論治
葉天士「衛氣營血辨證」標準與理法方葯二:衛分證的理法方葯,衛分證本證、挾證、兼證
臨診碎玉辨證論治《謙齋醫學講稿》 感冒
葉天士「衛氣營血辨證」標準與理法方葯五:營分證的辨證標準,營分證本證、兼證、轉歸、傳染病營分證的辨證
中醫治療早泄的辨證用藥方、單方驗方、按摩、針灸療法
葉天士「衛氣營血辨證」標準與理法方葯七:血分證的辨證標準
中醫:方證辨證不等於方證對應
薦讀|中醫對中風的定義和辨證施治方
葉天士三焦辨證治「濕」(一):上焦濕病辨治,杏仁、苡仁、通草、半夏、知母、連翹、銀花、枇杷葉、茯苓皮
張仲景六經辨證與八綱辨證之關係
葛根湯治療陽痿,臨床方證辨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