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服飾專欄|遺失在歷史中的古代流行色
時尚圈每年都會公布流行色。比如2017年的尼加拉瓜藍(Niagara)、櫻草黃(Primrose Yellow)、火焰紅(Flame)等等,都被選為在未來的一段時間內主導服飾流行的時髦色。不過在很久以前的中國,人們就已經在這方面有了某些初步的概念了。古人也會追流行色~
@洛梅笙
自由撰稿人
尤其關注中國傳統服飾文化
與西方時裝史
摯愛明朝及民國服飾
以及新藝術主義和Art Deco風格
火焰紅、尼加拉瓜藍、櫻草黃
中國傳統服飾中所存在的「時尚流行色」包含了兩方面:一種是早期延襲下來的色彩崇拜傳統(這個具體以後再說);另一種則是針對全民的一種流行風尚。比如宋代流行白色。天聖三年即宋仁宗時曾下過禁令,禁止社會上的女性穿著白色和褐色的衣服。但在中國的服裝史上,有一點很詭異——上面禁止什麼,到了民間到反而時興什麼。所以在北宋後期到南宋,不僅衣服流行白色,白色的珍珠頭飾、白角梳白角冠等等也流行了起來。即使皇帝認為殊不吉利也沒辦法擋住女性愛美的心。
宋代繪畫中身穿白色服飾的女子
南宋小品畫中的女子,也以白色或偏輕柔的色彩居多
南宋至明初,褐色也是當時的代表色之一。比如在元代的《碎金》和明初的《輟耕錄》中都出現了大量的褐色系,比如金茶褐、秋茶褐、鷹背褐、檀褐、枯竹褐、駝褐、迎霜褐、油裹褐、露褐等近二十種。但問題是,當時人們概念中的褐跟今天認為的褐有一定的差別。在這些褐色系中,比較符合我們印象中的褐色的,主要是山谷褐、秋茶褐、鷹背褐、藕絲褐或者已經更偏於黃色系的駝褐等。褐在當時可能更多是中間色系的指代。
茶褐色花鳥刺繡半臂 內蒙古集寧路故城遺址出土
明初 以皂色衣裙搭配檀褐色半臂的女子
不過到了明中期,人們更偏好一些濃艷的色彩。以《金瓶梅》(其寫作年代為中期偏晚)為例,其中提到44種色名,寫的最多的顏色是大紅,其次是翠藍,接著是青與綠色。這種色彩的流行趨勢在當時的一些繪畫作品中也能得到體現。在這些濃度很高的色彩上使用金色的裝飾,是這個時期的特點。
明代中期最常見的女性服飾配色 濃度很高的紅、藍與綠的撞色搭配
明中晚期(正德至嘉靖) 綠色與杏黃,綠色與大紅、銀紅的搭配
明中晚期 孔府收藏 綠地織金圓領衫
步入晚明後,色彩的流行變得更加柔和。天啟和崇禎時代,玄色,皂色與白色等素色系開始大行其道。崇禎的皇后在後宮帶頭穿白衣,還被崇禎贊為白衣大士,意思說她穿著白衣的樣子像觀世音一樣聖潔美麗。這種風氣一直延續到清代康熙前期。不過清早期有一種色彩後來者居上,那就是青色。在這一時期的畫作或小說寫作中,可以見到大量的青色或藍色的描寫,典型的如《紅樓夢》。到了乾隆時期,玫瑰紫和暗紅色也很流行。《紅樓夢》中薛寶釵就穿著玫瑰紫的衣服。也許對當時的讀者來說,感覺更像是在看一本時尚小說,因為即便是言必稱「守拙」的薛姑娘,身上穿的其實都是當時流行的東西。
清康熙年間所繪豪門佚樂圖中所展示的明末清初的流行色包括玄色、醬色、白色、月白、青色等
清代早期的花蝶圖案的玄色戲衣,疑似是前朝的織物所做
月白幾乎可以算得上清代的服裝代表色之一
《雍親王題書堂深居圖屏·桐蔭品茶》局部,人物身上的玫瑰紫氅衣搭配駝絨色夾衣,相比之下薛寶釵搭配的密合色是更淡的淺黃色
清代以後,染色技藝的提高讓更多的色彩成為可能。到了近代,在介紹刺繡的書籍《雪宦綉譜》中,可以使用的色彩已經達到了九十多種。中國本來有自己的一套傳統色系,但在民國時代遭遇了重創。英國人W.H.Perkin發明了合成染料後,中國人乾脆逐漸放棄了自己原有的礦物及植物染料,大量使用西方的化學染料。以至於在今天的東亞,中國是保持傳統色方面最差的一個國家,很多人只能拿著日本的傳統色卡望梅止渴了。
※電影里的刀鋒女戰士現實中居然拿奧運冠軍當模特還到處演講?這可以說是非常厲害了~
※學宋茜、Bella花式穿條紋,從此再也不會迷失在「斑馬線」里!
※芭莎牽手Jennifer Lawrence、Madonna邀你走進精彩二月
※張柏芝重現《喜劇之王》,不同的時空卻是一樣的18歲少女肌!
TAG:時尚芭莎 |
※遺失在歷史中的古代流行色
※正在逐漸遺失的中國建築文化
※中秋 遺失的中國情味
※服飾色彩絢麗的羌族 據說是以色列遺失十個支派中後裔
※《奇蹟重生:遺失的大陸》公測進行中
※遺失在悠遠歷史中的那些智慧
※遺失的中國文明記憶,活在中國人記憶中的一組照片
※被遺失的古藥鋪文化
※遺失在夢境中的色彩,如何敢用在現實中
※探秘大西國:遺失在海底的外星人世界
※一種即將遺失的中國美
※世界各地的尋寵啟事——愛、遺失和友誼的故事
※中國人,別遺失你的信仰
※遺失的遠古黃金——藜麥
※探秘大西國:遺失在海底的外星人基地
※黑龍江遺失在內蒙古境內的「明珠」,雖為一個區實力卻堪比地級市
※六座令人難以置信的失落古城,那遺失在歷史中的文明
※二戰時期日本人住進美國集中營的遺失黑白照
※夜鶯島:像是一塊漂亮的翡翠,遺失在海外的中國領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