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烏托邦墮入集中營,俄國先鋒藝術最後輝煌的15年再現倫敦
▲ 伊薩克·布羅德斯基(Isaak Brodsky)《列寧與示威者》(V.I.Lenin and Manifestation )圖片來源: ? the State Museum and Exhibition Center
倫敦。1932年,藝術評論家尼古拉·普寧(Nikolai Punin)策划了俄羅斯藝術史上意義最為重大的展覽之一「15年間的蘇聯藝術家」(Artists of the Russian Federation over Fifteen Years),展覽在100個展廳中彙集了超過3000件藝術作品,這場展覽以一個懸掛著紅旗和蘇維埃旗幟的樓梯為入口,忠實地記錄了自俄羅斯革命以來俄羅斯藝術發展。而今時隔近百年之後,英國《衛報》(The Guardian)這樣評價這場歷史性的展覽:「它是俄羅斯藝術史上的一個里程碑,標誌著斯大林集權統治前夜俄羅斯先鋒藝術最後的輝煌。」
▲卡濟米爾·馬列維奇《黑色方塊》,1915年,圖片來源:Foxtrot Films
普寧策劃的這場展覽中邀請了後革命時代現代派藝術先驅,如帕維爾·菲洛諾夫(Pavel Filonov)和弗拉基米爾·塔特林(Vladimir Tatlin)等,普寧特別為卡濟米爾·馬列維奇(Kazimir Malevich)的作品設置了獨立展廳,展示他著名的作品《黑色方塊》(Black Square),這件作品而後被認為是俄羅斯先鋒主義藝術的標誌性作品,馬列維奇以純色塊創作抽象主義繪畫,探索符號與立體主義現實之間的差異,嘗試消除作為具象藝術根基的形式與內容之間的對立,以及孤立「純粹」的符號。作為俄羅斯「至上主義」藝術的代表人物,馬列維奇的參展顯示出普寧希望展示出真實歷史的理念,而不僅僅是向時代的意識形態與精神宣傳屈服。
▲ 馬列維奇在畫室教授學生學習至上主義思想,1925年,圖片來源:the charnel house .org
▲ 馬列維奇《動態的至上主義》(Dynamic Suprematism)1915年,圖片來源:Tate
倫敦皇家藝術研究院(the Royal Academy of Arts)於2月11日舉辦的「革命:1917-1932年俄羅斯藝術」(Revolution:Russian Art 1917-1932)是1932年那場俄國藝術展覽盛況再現,以普寧策劃的展覽為藍本,當年展覽中馬列維奇的獨立展廳將在本次展覽中也得以重新展出,以此為"後革命年代"錯綜複雜的俄國視覺藝術史為切入點。展覽作品還包括馬列維奇的30多幅畫作、抽象石膏以及建築作品。這些作品都曾在1932年在位於列寧格勒(即現在的聖彼得堡)的國家博物館亮相。
▲ 「革命:1917-1932年俄羅斯藝術」在倫敦皇家藝術研究院開幕,圖片來源:Russian Embassy
1917年,兩場革命橫掃俄國,結束了數百年的沙皇統治,弗拉基米爾·列寧(Vladimir Lenin)領導的布爾什維克黨從臨時政府手中奪走了政權,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維埃俄國。一個短暫的時期里,革命的理想主義與先鋒性的思考相互碰撞在一起,為藝術製造了新的未來。「沒有任何的社會團體像藝術家、作曲家與作家一樣緊緊跟隨著大革命時期精神,他們當時的抱負與雄心——很可能是俄羅斯歷史上第一次——與這個國家統治者完全達成一致:不僅相信藝術可以超越其本身,而且能夠為重塑整個國家助力。」《衛報》藝術評論撰稿人勞拉·卡明(Laura Cumming)在展評《當一切曾經都可能》(When anything was possible)中如此形容那個時代。從海報、壁畫到工廠工人們的制服和俄國領袖托洛茨基使用的茶杯,這種精神成為一套新的視覺系統浸淫著俄國每個角落。
▲ 尼古拉·德克文(Nikolai Demkov)設計的手帕將列寧、馬克斯、恩格斯等作為圖案,1924年,圖片來源:? Burilin Ivanovo Museum of Local History
在鮑里斯·米哈伊洛維奇·庫斯妥基耶夫(Boris Mikhailovich Kustodiev)的《布爾什維克》里,一個象徵革命分子的巨人舉著紅旗跨步穿越城市,人群在他腳下雀躍地迎接新的時代。康斯坦丁·榮(Konstantin Yuon)想像著一個嶄新的星球放射著彩色的光線,借鑒了「輻射主義」(Raynoism)畫家米哈·馬尤辛(Mikhail Matiushin)筆下夢幻般的彩色條紋。這些作品描繪了人們在革命後初期感受到的昂揚的希望,這種對新時代的天真的信任壓倒了警惕和束縛。
▲ 鮑里斯·米哈伊洛維奇·庫斯妥基耶夫《布爾什維克》,1920年,圖片來源:State Tretyakov Gallery, Moscow
▲ 康斯坦丁·榮《新星球》(New Planet),1921年,圖片來源:? State Tretyakov Gallery, Moscow / DACS 2017
新的思想在1917年之前迅速從歐洲傳到俄國。當畢加索發明了立體主義,馬列維奇很快就適應了這種新的流派。鮑里斯·格里戈里耶夫(Boris Grigoriev)以塞尚描繪聖維克多山的手法為布爾什維克黨領袖描繪肖像。後印象主義、未來主義和野獸派的空間實驗等最先鋒的藝術思想此時給俄國藝術帶來了空前的革命。
▲ 瓦西里·康定斯基《藍嵴》(Blue Crest)1920年,圖片來源:the Royal Academy of Art
瓦西里·康定斯基(Wassily Kandinsky) 在1914年回到俄羅斯投身藝術教育。革命期間,受到莫斯科先鋒藝術氛圍的影響,他的作品中出現了更強烈的幾何元素,引領了20世紀初的「抽象主義」運動。馬克·夏加爾(Marc Chagall)在十月革命期間出任維捷布斯克地區藝術人民委員,著手在當地創辦美術學院和博物館。然而,布爾什維克新世界裡的貧窮、饑荒和政治暴力讓兩位藝術家很快意識到革命對於藝術自由的威脅,因此兩人先後離開俄羅斯去往法國。
▲ 馬列維奇《邊緣群體…農民》(Marginalised … Peasants),1930年,圖片來源: State Russian Museum
▲ 弗拉基米爾·塔特林設計的《第三國際紀念碑》模型,圖片來源:the Royal Academy of Art
俄國本土的先鋒藝術家不得不在失去康定斯基和夏加爾的局面下尋求發展。在斯大林領導的蘇維埃政權內的藝術家們,卻開始面臨著更加嚴酷的禁錮。馬列維奇被迫放棄創作的無臉肖像,弗拉基米爾·塔特林以構成主義思想設計的《第三國際紀念碑》(A Monument to the Third International)方案也在1920年被政府拒絕,他最後一件重要作品,目前被懸掛在國家博物館內的形如金屬鳥的人力飛行器創作於1932年。在俄國「社會主義寫實主義」繪畫興起後,塔特林只能以畫靜物花朵躲避政府的非難。自1930年代開始,俄羅斯藝術的多元而自由的局面走到了盡頭,俄羅斯的先鋒主義也開始逐漸沉寂。
▲ 弗拉基米爾·塔特林的飛行器在展廳內,圖片來源:the Royal Academy of Art
▲ 普寧在監獄時拍攝的肖像照片,圖片來源:the Royal Academy of Art
在這場展覽的最後,是一間黑盒子式的小型放映廳名為「記憶的房間」(Room of Memory)。幻燈片播放著俄國官方存檔的在斯大林「大清洗」運動中被流放、或被迫害致死的藝術家與作家們的照片,而其中就包括為1932年「15年間的蘇聯藝術家」展覽的策展人——藝術評論家尼古拉·普寧,1949年因「謀劃反蘇」的罪名普寧被逮捕,最終死於沃爾庫塔勞改營。
作為俄羅斯聖彼得堡埃爾米塔日博物館(Hermitage Museum)的策展人,他一生中保護了許多藝術藏品和重要畫作,甚至為捍衛它們的價值不惜與蘇聯當局對抗。本次展覽的策展人娜塔莉·穆雷(Natalia Murray)是曾為普寧寫作過傳記藝術史學者,在接受《藝術新聞》國際版(The Art Newspaper)採訪時,她引用傳記的書名將普寧評價為俄羅斯先鋒藝術的「幕後英雄」。(編譯、整理/黃天然、楊卓琳)
革命:1917-1932年的俄國藝術
倫敦皇家藝術研究院 | 展至4月17日
※講真,好的瑜伽墊比男朋友還難找
※瑜伽十大誤區,你練對了嗎?
※多倫多游-第一日-多倫多大學
※張柏芝把這套中國風穿出了靈氣,杜鵑終於有對手了!
※90 公斤,看男神如何逆襲
TAG:輕芒 |
※阿拉斯加:俄國賣給美國,2012年美媒曾建議再賣給中國
※120年前俄國沙皇莫斯科加冕大典:李鴻章率團祝賀
※中國離俄羅斯最近的地方,俄國美女如雲
※烏克蘭將這個大寶貝賣給中國!俄國總統至今仍後悔
※蔡國強俄羅斯首展「十月」,反思俄國革命百年
※17世紀時沙皇俄國的軍隊
※水下輝煌,110年來的俄國潛艇
※歐洲史上第一個戰神,先後打敗丹麥、俄國和波蘭,還佔領德國大部
※沙皇俄國為什麼會在1650年向中國清朝宣戰?
※俄國最後一位沙皇尼古拉二世的人生
※中國唯一的俄羅斯將軍,酒桌上放倒17位俄國將軍,拿下最先進戰機
※美國鄒市明成就職業拳擊金滿貫,再勝俄國泰森超越梅威瑟
※美國鄒市明再戰俄國泰森了斷恩怨,一場頂一龍和播求打十年
※俄國海軍開放日,主角竟成中華神盾052D的天下
※美國鄒市明重拳暴揍俄國泰森,逆天成就比肩阿里梅威瑟
※小米6登陸俄羅斯,「俄國佬」沸騰
※張惠明:1909年奧登堡領導的俄國考察隊在吐魯番的考古發掘
※中國又領跑!殲20用上世界頂尖技術,連俄國都來拜師
※美國:俄國已經用1000輛坦克進入了烏克蘭!美國決定要出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