茨維考的先知——再洗禮派的悲劇
1521年12月27日,三名來自茨維考的激進派宗教改革修士來到維滕堡宣傳他們的理論。這三個人被稱為「茨維考的先知」。
16世紀的維滕堡
絕對威權的消解往往意味著混亂的開始。中國近代史及這幾年伊斯蘭世界所發生的事件無不驗證了這個規律。歐洲宗教改革也是如此。既然民眾已經認為教廷沒有解釋《聖經》的權威,五花八門的各種學說就紛紛跳上歷史舞台。這些學說的發明者有的是飽讀經典的知識分子,也有剛剛脫掉文盲帽子的普通工人和農民。這些理論裡面有些比馬丁·路德更加激進,其中一些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否定嬰兒受洗。他們認為,受洗必須要等信徒成年後通過學習,認識到真理後再自己做出選擇。因此,嬰兒受洗是無效的。對於天主教和路德宗、加爾文宗的信徒來說,這一觀點簡直荒謬絕倫,他們給這些激進改革派起了一個名字「再洗禮派」(瑞士宗教改革家茨溫利是第一個使用這個名稱的人)。1521年12月27日,來自茨維考的先知就是再洗禮派最早的信徒。
此時馬丁·路德正被新教貴族「保護性」拘禁在城堡里。其他新教人士,包括梅蘭希頓也不是伶牙俐齒的先知的對手。維滕堡內出現了劇烈的宗教衝突和嚴重的信仰危機。半年之後,馬丁·路德被迫出山連做了8次佈道,維滕堡的這場危機總算消解了下去。
但再洗禮派的思想從此傳播開來。3年之後,再洗禮派大師托馬斯·閔採爾利用農民戰爭推行再洗禮思想,不幸兵敗人亡。1527年,再洗禮派於沙夫豪森附近的施拉特召開學術研討會,通過了一份文件,名為《上帝之兒女關於七條信綱之兄弟聯合聲明》,通常簡稱為《施萊特海姆信綱》。這是再洗禮派的思想總結,主要是強調再洗禮、政教分離、愛及不反抗原則。1533年初,低地地區的再洗禮派與德意志的同志協作,控制了明斯特城,然後他們遭到德意志新教軍隊的圍攻。堅持了一年多之後,城市被攻破,城內所有居民被屠殺殆盡。偉大的法國作家瑪格麗特·尤瑟納爾在其名著《苦煉》詳細描繪了這一悲劇性事件。
再洗禮派運動大概消失於17世紀。無論如何,這些人提出的寬容和信仰自由的請求、以及他們在遭遇逆境時堅韌不屈的表現均是人類歷史上寶貴的財富。
TAG:讀讀歐洲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