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胡傳吉:不忍之心是節制之美,大於文學倫理

胡傳吉:不忍之心是節制之美,大於文學倫理


胡傳吉:不忍之心是節制之美,大於文學倫理



胡傳吉,中山大學中文系副教授。著有《自由主義文學理想的終結》、《中國小說的情與罪》、《文學的不忍之心》等。近年主要考察近現代中國文學思想史、胡適與現代學術思想等。

受訪者:胡傳吉(中山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採訪者:傅 華(中山大學文學博士,西華師範大學文學院副教授)


傅華:2011年,你在台灣出版《中國小說的情與罪》,林崗教授在序文《狐狸的智慧》中指出你的批評「將學院的視野和知音式的鑒賞結合起來」,懂得學院風格對批評的好處,有些篇目與瑪格麗特·艾特伍德的《還債》有異曲同工之妙。由《中國小說的情與罪》到《文學的不忍之心》,我覺得你有意識地在文學審美之維注入了精神、思想層面的考辨,個人風格突出,文體實驗色彩明顯,你的文學思想史及經驗史研究,別開生面,很獨特很有價值,與一般意義上的文學批評有很大的不同。你是否認同我的這個觀察?


胡傳吉:林崗老師的判斷是對我莫大的鼓勵。我覺得文學除了抒情言志敘事審美之外,還有精神世界需要探索。畢竟,文學是跟靈魂世界最近的世俗學問,這一點,可能被現代意義上的學科和專業界限給抹殺掉了。人們更多地從技術層面去解析文學,但事實上,技術本身,也有其思想意味,這些,都是值得探討的。與其說個人風格突出,倒不如說我在讀書過程中思考了一些問題,有一些自己的發現。加上我本科學的是歷史學,由本科到博士,乃至博士後,都相當於是不同的專業,學文學是半路出家,所以出拳就有「怪」招式,路子也可能有點不同。需要學習的地方還很多,林崗老師說得好,「來日方長」。

傅華:北嶽文藝出版社今年出版的你的新書《文學的不忍之心》,書名就很有意思很奪目。將本書的主旨確立為「在考辨文心的基礎上,思考現代性激活古代性的可能」,其中的「文心」作何解?


胡傳吉:《文學的不忍之心》源於2008、2009年我在《小說評論》開設「精神生活」專欄的思考。自此,我慢慢從思想史的角度思考古代性與現代性的關係。如果說《文學的不忍之心》有一個「道」的前提,可以說,這就是此書的「道」。不得不說,「文心」二字,源於當年學習劉勰《文心雕龍》的經驗。西方文論智慧無窮、脈絡清晰,但本土文論除了智慧之外,還對審美有天然的親切感以及近似本能的反應,這是本土文明的教養。傳統禮法不可能使這個文明打破古典與現代的疆界,但我相信審美教養能貫通古今,再怎麼強調「後現代」,我想潘金蓮的顏值也是不會被顛倒的,「三寸釘,谷樹皮」的武大郎成不了武二郎,「文心」換成「文腦」、「心碎」變成「腦碎」,就美感全無。美在這個文明裡,自有其神聖不可侵犯的傳統,蔡元培先生當年提出「以美育代宗教」說,不無道理。「文心雕龍」這個表述本身就既含傳統趣味,也含現代性的可能,「雕龍」無疑有廟堂之想,但「文心」是以「人心」為魂的,人能從古代來到現代,文心也可以。本書對不忍之心、同情、情愛激情、羞感、意義等問題的思考,都有以現代性激活古代性的嘗試,文學在這裡,是一個載體。我不知道這種嘗試是否有意義,也許只是一種理想主義,但希望能藉此思考古代道術之現代裂變的相關問題。以「好德如好色」這種問題為例,你不能否認古代之德對審美教養的約束與養成是有功勞的,但到了現代,「德」這個東西失效了,美怎麼辦?這恐怕是我們要去思考的。現代人信仰平等,但不代表不可以批判蛇精臉的審美趣味。


傅華:就你所借用孟子的「不忍之心」與文中所用的「不忍之心」,你是如何激活這一古代概念的現代性?「不忍之心」對你的批評觀有何改變?你如何理解「不忍之心」與「文學倫理」之間的關聯?


胡傳吉:本書對「不忍之心」的理解與闡釋,確實融合了傳統與現代的眼光。傳統意味上的不忍之心,既強調人與畜的區別,也強調悲天憫人之「憫人」,但現代人可能把「不忍之心」窄化為同情苦難的同情心,這是一個蠻大的遺憾。現代無法妥協的鬥爭趣味,很大程度就來自於這種狹隘的理解。為了進一步闡釋不忍之心,書中還有一節談同情——受亞當·斯密的影響,專論同情的複雜性及現代命運。無論中西,在古代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強調節制。節制是統治術或者城邦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這種道德哲學無意中促進了智慧與審美之大成。按我的理解,「不忍之心」可以說是現代社會裡非常缺乏的節制之美,它的內涵,大於文學倫理。我不是復古主義者,但我相信古人有些智慧,確實被今人錯失了,而古人的許多惡,也沒有引起今人的足夠警惕。技術必須勇往直前不斷更新換代,但作為一個人,適當的時候,要往回看一看。


傅華:在《羞感之於內心》中你論及羞感的珍貴、高貴與靈性,指出「羞感是人類通往自我,發現自我的重要感覺」,「羞感既為身體穿上衣服,亦為內心披上衣服……羞感守護的,是身體,但更是內心」。這裡的羞感和恥感是同一概念嗎,如果不是,這裡的羞感與恥感如何辨識?

胡傳吉:羞感與恥感是不同的概念。兩者可能都是文明教化的結果,但思想淵源不一樣。恥感通常是道德教化的結果,譬如說女子被強暴被偷窺,道德教化的結果是輿論讓當事人產生恥感,而不是去懲罰並譴責施暴者犯罪者。羞感則是靈魂感知的結果,譬如見到中意的人,很多人會緊張會害羞會臉紅,這個是來自靈魂而不是道德的反應。羞感讓人間變得莊重,中國式的恥感很大程度是自損人格的反應。當然這是很大的話題,一兩句話說不清楚。


傅華:謝有順教授在《批評如何立心——讀胡傳吉的文學批評所想到的》中指出,你的批評「更像是一種精神的考據」,道出了你文字筆端具有的考據實證之義理高度。他又指出「這一人心的考據,遠比材料的考據要艱難得多」。在人心考據與材料考據之間你是如何理解或者說平衡的?


胡傳吉:我覺得兩者皆不可偏廢。文獻研究是學問之根基,中國的文史研究,尤其不能放棄對「小學」的重視,無論你的專業是面對古代還是現代,學問的原道還是要清晰。但文學有其獨特性,畢竟人的精神及靈魂世界無法用材料句句坐實,很多時候,還是要有對人心的考據。但材料之考據的話語權太大,往往就遮蔽了人心之考據的價值。


傅 華:你對當下中國文學及文學批評的總體狀況有什麼看法?你在批評方面呈現的獨特性使我很想問這個問題。


胡傳吉:這個問題實在是太大了,只能簡單談幾句印象式的判斷。體制化的文學評價體系,一般不會看錯文學作品,但會看漏文學作品。「成熟」而「安全」的創作及批評趣味,往往是異質文學與新生力量的最大阻力。對於批評而言,可能最大的難度,就是要突破文學史書寫及文學制度下的既定陳規。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北京日報 的精彩文章:

82歲王蒙出新書:反覆讀,更覺出孟子的智慧與可愛
《論語譯註》一年賣45萬冊 讀者熱衷經典閱讀
「咬春」是什麼?夏至該吃什麼?郵戳上的「二十四節氣」亮相
老照片:老北京的消遣
許嘉璐:民族文化的擴散和內省

TAG:北京日報 |

您可能感興趣

勇哥說歷史:敬畏之人節制,節制之師則無敵
「讀書會邀請」淡而有味、哀而不傷——是枝裕和的節制美學
伊能靜說活著的樂趣就是美 為了美麗飲食相當節制
周公解夢之夢見辣味:自我節制,凡事不能操之過急的解析
合理的飲食要做到「三節」:節制、節律、節忌
諸葛亮北伐五丈原之戰,大將軍司馬懿怒而請戰,是辛毗節制諸將!
美女傾心的男人們,他們是如何節制自己的飲食的?
節制是心靈的閘
普羅泰戈拉的美德定義,除了正義、節制,還有虔敬!
除了瘋狂運動,保持合理和節制的飲食習慣才是王道!
有品質的簡樸、有節制的豐盛才是理想的生活
揭秘澳大利亞的賽馬會後的狂歡活動,每個人都毫無節制,醉酒失態
即是有節制的飲酒也會導致大腦衰弱
女名媛們聚眾抽煙太銷魂,怪不得體育明星愛不釋手,格里芬要節制
素食,快樂與節制並存
李孝利夫妻濟州生活飽受影響 李尚順再發文吁觀光客節制
大家公認的垃圾食品,再喜歡吃你也要學會節制
節制,在今天是如此迫切!
清朝乾隆皇后烏喇那拉氏為何斷髮?勸皇帝節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