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 | 漢武帝的這一舉措,沒想到竟引發了幾百年後的亂世
○
歡迎讀者轉載分享到朋友圈,其它公號如需轉載,
請回復『轉載
』了解事項。
它是窮人進身的階梯
還是門閥世族的一場大秀?
歷史大學堂官方團隊作品
文:朔雪漁翁
隨著世卿世祿制被推翻,誕生了新的官員選拔制度,但是隨著漢武帝一紙詔書,平民百姓還是漸漸失去了改變命運的機會,選舉變成了名門望族為主導的一場大秀。
當秦朝以二十級軍功爵位制提高軍隊戰鬥力,結束了春秋戰國幾百年分裂的局面,封建世襲制土崩瓦解,漢太祖劉邦又推翻秦朝,建立漢朝,天下一統後,就需要一種選拔官吏的制度來幫助統治,提高國家凝聚力,面對這種問題,劉邦首下求賢詔,要求郡國推薦具有治國才能的賢士大夫,開創了察舉制的先河。
到了漢武帝時,採用董仲舒建議,國家設立太學,凡太學畢業考得甲等,即為郎,郎官聽命於光祿勛,是皇宮內的侍衛,當政府需要人才,就會從中挑選,漢武帝為了加強中央集權,採用推恩法,大小官吏諸如三公、九卿、郡太守、縣令等官職逐漸都由朝廷直接任命,郎官就為任命提供了人選。
同時如果太學考得乙等,則為吏,當時朝廷直接任命的官員,可以自由選擇手下幕僚,是為掾屬,而乙等學生作為補吏,就成了掾屬的主要人選,不要小看這些補吏,諸如魏國大將張遼、徐晃等人,都是郡吏出身!
(圖)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漢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唯心主義哲學家和今文經學大師
再說選舉制度,也就是所謂鄉舉里選,主要分為三種,第一種如新君即位,亦或遇到天災人禍,會下詔要求地方推舉人才,這種人才被稱為賢良,如東漢末年的劉焉,在陽城山講學,後被舉為賢良方正,徵辟到司徒府,才正式開始政治生涯。
這種選舉是無定期的,具體的選擇方式是由政府機關提問,把一些政治問題寫在竹簡上,是為策問(策即是竹片的意思),而賢良們的回答就叫對策,根據他們對於政治問題提出的意見,進行挑選任用,如漢文帝時,任太子家令的晁錯,被推舉為賢良,因為在對策的一百多人中,晁錯回答深得漢文帝嘉許,結果晁錯由太子家令升為中大夫。
再如漢武帝時,董仲舒被舉為賢良參與策問,正是針對漢武帝的「天人三策」,他闡述了天人感應,論述了神權與君權的關係,並提出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
這種人才,不僅三公九卿、政府官員可以推舉,地方百姓也可以推舉,如漢武帝即位之初,征舉天下,東方朔與上千士人一起上書自薦,結果東方朔脫穎而出,得以提拔。
(圖)東方朔,西漢時期著名的文學家。
第二種是特殊條件的選舉,諸如出使西域諸國,要會外語,吃苦耐勞,臨機應變,再如治理水患,需要懂得天文地理的人,這些都可以下詔徵求,只要自己認為可以勝任,就可自由參選。
或者民間百姓知道誰是這樣的人,也可以推舉,這就好比劉寶瑞的單口相聲「鬥法」,琉球國來了個會打三十六手啞謎的老道要來鬥法,結果皇帝下詔到民間找能人異士,不過相聲里找來的是殺豬的孫德龍。
第三種屬於定期選舉,也就是察舉制,察舉科目有孝廉、秀才、明經、明法、賢良方正、直言極諫、孝悌力田等不下十幾種,有利於招攬各類人才,而其中最主要的方式就是舉孝廉,漢代雖然一向有這個制度,但是沒有強制要求,可能被選出來也沒有多少好處,所以不論是地方政府還是民間百姓,都不太積極。
直到漢武帝之後,才形成常規方式,以致到了東漢時,漸漸發展到,舉孝廉成了步入仕途的最主要手段,前兩種不定期的選舉方式都被擱置。
翻開《三國志》可以看到,許許多多的文官都有舉孝廉這一履歷,有意思的是,編撰《三國志》的陳壽,就是由西晉時期政治家、文學家、藏書家,西漢留侯張良的十六世孫、唐朝名相張九齡的十四世祖張華舉為孝廉,而後授官佐著作郎。
在察舉制下,社會背景、家庭出身都不再是選士的唯一依據,只要你有真才實學,有社會威望或值得稱頌的道德品質,就很有可能成為察舉對象,進而步入仕途,許多出身卑微如主父偃、東方朔、司馬相如等,都在漢武帝時得到重用,而這在世卿世祿制下是根本不可能的。
(圖)漢武帝
而之所以漢武帝後被舉孝廉的人變多,主要還是因為他的一次下詔,因為漢武帝認為有些郡一個孝子或廉吏都選不出來,絕對是地方官吏失職,沒有盡職盡責。
為此漢武帝還想要公議出一個罪名來懲罰不舉孝廉的地方長官,結果各郡每年都要舉出一兩個孝子廉吏來塞責,東漢時,和帝採納丁鴻和劉方的建議,改以人口為單位,郡國人口不滿十萬的三年舉孝廉一人,不滿二十萬的兩年舉一人,滿二十萬一年舉一人,滿四十萬一年舉二人,以此類推,直至滿一百二十萬的一年舉六人,外圍郡國則適當放寬(人數在兩漢間一直在隨著政策變化)。
這些孝廉被舉上朝廷,大多還是被安插在皇宮裡做一個郎官,這也就出現了太學考取乙類的補吏,在地方上服務幾年之後,很可能又被推舉到皇宮,和甲類學生一樣,成為宮廷侍衛,由於漢代郡縣較多,慢慢宮廷侍衛都成了讀書人,這也就出現了之前提到的,像張遼、徐晃之輩,只能在地方作為郡吏。
後來發展到,這些郎官、孝廉,經由中央政府的再次考試之後,就可以正式入仕,孝廉成了入仕從政的正途,從理論上來說,這種方式選舉出的官吏,都是讀書人,老百姓只要讀書,就有出人頭地的機會,可是從另一個角度考慮,就會發現,其實這種制度存在很大的弊端。
首先先說說客觀條件上,雕版印刷術直到唐朝中後期才開始普遍使用,所以在漢代,你要想獲得一本書,主要依靠祖傳或者抄錄兩種方式,雖然官位不能世襲,但是書籍是可以傳下去的,這就導致了名門望族的誕生。
不論使用竹簡還是相對更貴的帛,以及人口稅的壓力下,普通百姓都沒有精力、財力去抄書、讀書,所以可以說當時的書籍,已經成為了一種資本,掌握這種資本,才會有機會步入仕途。
同樣,官宦人家同時也是讀書家庭,這也就形成了一種循環,像袁紹所謂「四世三公」(漢章帝劉炟時袁安為司徒,其子袁敞為司空,其孫袁湯為太尉,曾孫袁逢為司空,袁逢之弟袁隗為太傅,四世居三公位)的望族才能產生,這也就反映了另一個問題,也就是舉誰的問題。
只要一個家族中有人做到二千石以上的官職,便有權察舉,經他察舉的門生故吏,如果再做了大官,情理上自然會偏袒他的舉主,進而藉機察舉他的後人,諸如魏武帝曹操,舉孝廉,而察舉他的,是司馬懿的父親,京兆尹司馬防,後來曹操掌權後,又徵辟司馬朗、司馬懿兄弟。
再如本就是官宦人家,自然被察舉的機會就大,如袁術,「四世三公」;荀彧,父親荀緄是濟南相,叔父荀爽任司空;賈詡之父賈龔,任輕騎將軍;王凌,叔叔是司徒王允。
還有些就算親戚不是大官,可是屬於世家大族,如長社鍾氏的鐘繇。
(圖)司馬懿
本來察舉制是用來為國家選擇人才,通過按郡縣選舉,可以平衡全國各地發展,讓全國的人才都有進入中央政府的機會,同時為了防止地方政府陷入地方性,任命官員不能任命當地人,這也使得各地文化風氣相互融合,增加國家的凝聚力,可是最終卻導致了名門望族、官宦人家逐漸做大,更是間接促成了東漢末年群雄割據的局面。
後來當魏文帝曹丕聽從吏部尚書陳群的建議建立九品中正制時,門閥世族已經完全把持了官吏選拔之權,才德標準逐漸被忽視,家世變得越來越重要,甚至成為唯一標準,最終到西晉時,已經形成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局面。
可以說察舉制在實行之初,確實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是隨著官僚的搪塞,不重視,以及變了味的察舉原則,使得本來可以讓百姓進身的機會都變成了門閥世族入仕走的形式。
「稿酬作者招募」點擊詳情
※圖文 | 中國50處世界遺產榜單,個個都是中國驕傲!
※探究 | 古裝劇常提及的「西域」到底是指哪些國家和地區?
※探究 | 一場兄弟間的家庭冷戰,曾國藩到死也沒弄清原因
※品讀 | 西遊記中最深情的妖,十多年面對女妖誘惑沒一次出軌
TAG:歷史大學堂 |
※漢武帝的這一舉措,沒想到竟引發了幾百年後的亂世
※幾年前買了一隻呆萌的小貓咪,沒想到幾年過去了它卻長成這樣了!
※她幾年前養了一隻鴨,沒想到最後這隻鴨反而幫助了自己……
※她幾年前養了一隻鴨,沒想到最後這隻鴨反而幫助了自己
※六年前生了一雙龍鳳胎,沒想到六年後這竟然成了一場悲劇
※叫了這麼多年的雞,沒想到今天被雞上了
※沒想到,這些老蠟幾百年前竟是一家人!
※翻修幾十年了的老屋,沒想到看到了傳說中的龍
※李世民怎樣都沒想到,兩百多年後,竟然1個乞丐做了唐代皇帝
※毀童年,亂了亂了,這回真遇到狼了,沒想到你是這樣的小紅帽
※去年的舊紅包拿出來折了一隻雞,沒想到看了的人都跟著做了!
※小伙河邊釣到魚,沒想到一不留神,出現了這一幕,讓他傻眼了
※一條鱷魚追殺一隻斑馬,沒想到晚了一步就看到這麼心塞的場面
※為了反攻大陸,沒想到當年蔣介石做了這麼多準備,可惜幾天就敗了
※這個秘傳幾百年的方子,沒想到它竟然是痛風的剋星!
※拉了這麼多年的屎 沒想到連姿勢都是錯的!
※社工每天照看的狗狗突然不見了,沒想到2年後看到這驚人的一幕
※沒想到不孕這麼多年,都白治了!
※一千多年前的一個治療咽炎的方子,沒想到竟會如此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