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民俗專家解讀:二月二,為何龍抬頭

民俗專家解讀:二月二,為何龍抬頭

點擊上方「民俗學論壇」可訂閱哦!

民俗專家解讀:二月二,為何龍抬頭


民俗專家解讀:二月二,為何龍抬頭



春節、元宵節的喜慶還餘味繚繞,「二月二」又如期而至。這是個什麼樣的節日?它有哪些特色和文化內涵?它曾帶給我們的祖祖輩輩什麼樣的體驗和感受?望著它遠去的身影,身處現代社會的我們有沒有挽留的衝動?它有沒有讓人留戀不舍的價值?就這些問題,本報記者近日對山東大學民俗學研究所所長、《節日研究》主編、山東省民俗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張士閃教授進行了採訪。

民俗專家解讀:二月二,為何龍抬頭


「二月二,龍抬頭」


無論你過還是不過,二月二都在那裡


記者:「二月二,龍抬頭」,恐怕是關於二月二這個節日流行最廣泛的一句俗語了。這句話是怎麼來的,二月二是個什麼樣的節日呢?


張士閃:二月二的由來可謂歷史悠久,最初與農耕生活中人們對大自然的觀察有關。最晚在西周時代,人們就已用二十八宿來表示日月星辰在天空的位置,以此判斷季節,提醒農時,這在《禮記·月令》中有大量記載。二十八宿中的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組成一個完整的龍形星座,其中角宿恰似龍之雙角。在農曆二月二這天,大約夜晚9時半左右,「龍」的兩隻「犄角」(即角宿一星和角宿二星)就從東方地平線上慢慢升起,這時整個「天龍」的身子尚隱沒在地平線以下,故稱「龍抬頭」。

從節令物候來看,二月二的節期在驚蟄前後,正是春回大地、萬物復甦的時節。「驚蟄地氣通」,隨著土地解凍,冬眠的昆蟲、動物日漸活躍,龍是百蟲之長,「龍抬頭」就成為一種象徵。此後雨水增多,俗謂龍王司雨,龍在二月二中的特殊地位就奠定了。二月二又稱「青龍節」、「春龍節」、「龍頭節」、「興龍節」等,都不能不說與此有關。


二月二的主要節俗傳統定型於唐代,但從民俗學「層累」的眼光來看,它的源頭可以追溯得更為久遠,自古及今融匯了驚蟄節、春社日、填倉節、龍頭節、中和節、挑菜節、花朝節等節俗。

民俗專家解讀:二月二,為何龍抬頭



龍的節日祈求風調雨順

二月二是一個與農事活動密切相關的複合型節日


記者:看來,「二月二」和龍有著不解之緣。在二月二節俗活動中,龍是一種怎樣的形象呢?


張士閃:二月二期間的許多節俗活動,的確寄寓了民眾與龍有關的許多樸素意識,可以說是「龍的節日」。在民間信仰中,並非千龍一面,有的龍善良而富於獻身精神,有的龍調皮,有的龍懶惰,還有的龍兇惡。在二月二期間,對這主管雨水的神靈,人們或者崇拜有加,以香燭供品進行祭祀,或者設下種種禁忌,避免惹其不高興。對於懶龍、惡龍就不客氣了,人們會用敲擊梁頭、吃炒豆(崩龍眼)、吃面(吃龍鬚)、吃餃子(吃龍耳)、吃麵餅(扯龍鱗)等方式刺激一下。這些做法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讓它興雲布雨,令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千萬不能耽誤職司。


各地龍抬頭節的習俗內容十分豐富,按其性質可以分為活動和禁忌兩大類。活動主要有祭龍、撒灰、擊房梁、熏蟲、汲水、理髮、兒童佩戴小龍尾、兒童開筆取兆、嫁女歸寧、食豬頭等,禁忌則主要有停女工、清晨忌挑水等。比如,華北大部分地區都曾有過二月二理髮的講究,俗稱「剃龍頭」,這裡面就有以龍自喻、獨佔鰲頭之類的吉祥寓意了。

在山東各地,「打囤」曾經是最流行的二月二節俗活動。打囤又稱「打灰囤」、「圍倉」、「畫倉」、「填倉」等,在二月二一大早就起身,用簸箕盛上草木灰,握一根木棒邊走邊敲簸箕沿,讓灰慢慢落下,灰線拼成倉囤樣圖案,在灰囤外撒成梯形,再在囤里投放五穀雜糧少許,預兆囤高糧滿豐年在望。看著大爺大娘們一邊念叨著「二月二,龍抬頭,大倉滿,小倉流」謠諺,一邊悠然自得地打囤,就知道親手操作儀式是何等愉快的事。這其中,既寄託了人們對於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的強烈願望,又具有親手把握幸福、品味生活的一種藝術美感。

民俗專家解讀:二月二,為何龍抬頭



「二月二那碗糕」


對年味兒的不舍和終結


記者:從您的介紹中可以看出,「二月二」這個節日與「年景」、「收成」等詞密切相關,寄託了老百姓應時而動的願望和情感。除此之外,它還有哪些文化內涵?


張士閃:節日,作為一種文化設置,是中國人以年度為周期的時間制度安排,每個節日都承擔著一定的社會功能。在我國傳統的時間制度中,以正月為主體,每年一度都要發生「世俗與神聖的二度轉換」。第一次轉換是「過了臘月就是年」,第二次轉換是具有「出正月」標誌意義的二月二,這時整個年節至此宣告結束,人們要從春節期間香煙繚繞、恍兮惚兮的氛圍中,重新回到正常生活的軌道,開始春耕大忙。在這一切的背後,隱藏的更是人們發自內心的精神需求:在長時間循規蹈矩的世俗生活之後嚮往在神聖名義下的狂歡慶典,而在經歷了過大年的歡樂體驗之後,又總是眼光向下地渴望曾經有過的世俗情趣。二月二的設置很有意思,它是年的一個尾巴,又是新一年農事活動的起點。


記者:這麼說來,「二月二」帶給人們的感受還是相當複雜的。


張士閃:是啊!老百姓的語言特別生動形象,一句話可以濃縮非常多的東西。比如說「過了十五過十六,過了十六就照舊」,表達的是對年味兒的戀戀不捨,和對大好年節時光似水流逝的無奈。說起「二月二那碗糕」,則代表了與年節有關的一抹溫情。


仔細品味這兩句俗語,其中寄寓著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在傳統社會中,一般人家從大年初一這天起,享受著一種坐吃成穿的日子,這情形一直延續到正月十六。特別是在飲食上,一般過了十六就改換成平日的吃食,這叫「換飯」。但是到了「換飯」之時,並不是把過年吃的東西全都吃完,主婦必在這時留出一點麵食,至少留出一碗年糕,到二月二再端上飯桌,使全家人再享受一次過年的滋味。別小看這碗年糕,它讓心靈得些許慰藉,為生活添幾分韻味。


吃了最後的年糕,過去的一年就過去了,新的一年的一切又得從頭去爭取。要再吃年糕,就要靠新一年的勞動去創造。在這種創造的成果沒有到來之前,再也沒有了吃年糕的機會了。因此,當某人錯過了時節或失去一去不復返的機會,而還想成事的時候,別人便會對他說:「過了二月二,再沒有那碗糕了。」二月二那碗糕,在人們口中成為一個特別機會的代名詞,這一引申,當然就另具一種人生滋味了。


從前到了二月二這天,許多地方的農民都要舉行拜犁、試犁的儀式,念唱喜歌:「犁破新春土,牛踩夏收畝;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籽。」然後牽牛在田地里象徵性地犁起一壟,充滿辛苦也充滿希望的勞作就這樣開始了。

民俗專家解讀:二月二,為何龍抬頭



傳統節日讓人「返本還源」


記者:據我所知,一般人只知道二月二吃炒豆,對另外很多節俗活動都已淡漠了。毋庸諱言,二月二正離我們越來越遠。


張士閃:是的。像二月二這種在農耕社會中定型、成熟的節日,很難與現代社會相對接,這或許是它在今天走向衰弱的主要原因。它和其他一些傳統節日一樣,在講究時間分割、節奏快捷、提供服務和接受服務界限分明的現代化潮流中已然處於絕對劣勢。伴隨現代化的發展,人對大自然的依賴感降低了,對大自然的敏感度也同樣降低了。人的生活方式發生了改變,住著西式樓房,享受冷暖空調和現代化辦公設備,不過我相信,越是現代化、全球化、都市化,人們其實越渴望人與人之間的深度溝通,渴望在人與大自然密切交流、和諧相處意義上的「返本還源」。正是在這一點上,傳統節日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記者:時至今日,在吃喝穿用的意義上,傳統節日與日常生活的界限已經趨於模糊。這是不是意味著,節日對於我們來說主要是一種更高文化層次的體驗和認同?


張士閃:這是顯而易見的。很多二月二節俗活動我們未必願意遵從,但關於二月二的文化記憶和民族感情,千百年來已經滲入每一個中國人的血液,成為一種集體意識或集體無意識。我們在時光流逝的過程當中,總是不斷地返回到我們的文化認同。我注意到,很多上了年紀的人都對二月二津津樂道。我覺得這絕不僅僅是一種懷舊心理,更是在記憶重溫中對自身人生閱歷的意義追認,和對自己所處民族國家精神家園的矢志回歸。


貼近傳統節日,看似是相對於現代化運動的逆向而動,其實在今天是具有重新尋找「天人合一」境界、找回身心健康的深刻意義的,傳統節日是我們尋找、建構「詩意地棲居」的生活方式時不可凌越的象徵符號。在此我願向大家呼籲,關注我們共同的節日吧!親力親為,尊重我們節日的符號與儀式,充實內涵,創新形式,讓我們的生活更有滋味,讓我們的節日重新煥發出生機活力。


文章來源:中國新聞網-齊魯晚報 2011年03月05日


圖片來源:網路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民俗中國 的精彩文章:

前世今生
《百鳥朝鳳》:中國民間神曲從哪裡來?
行酒令
雨水有雨,一年多水
文化類節目何以贏得口碑

TAG:民俗中國 |

您可能感興趣

《道德經》解讀第三講,我在陽春三月等你!
《紅樓夢》金陵十二釵判詞解讀之二
9月12日,農曆七月二十二,十二生肖喜忌及運氣解讀
《紅樓夢》金陵十二釵判詞解讀之三
中國神秘文化解讀,為何八字中的月令最重要?
第四期詩詞品讀:看各位詩友如何解讀這首《夜雨》的?
看道家是如何解讀三魂七魄的
《紅樓夢》金陵十二釵判詞解讀之一
解讀易經(第三十七卦)——家人卦
名家解讀「永字八法」
解讀《孫子兵法》:《九變篇第八》
獨家:中文譯者周小進解讀,石黑一雄如何展現你與世界間「深淵」?
英豪解讀: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積陰德五讀書
預告‖《道德經》解讀第三講,我在陽春三月等你!
9月13日,農曆七月二十三,十二生肖喜忌及運氣解讀
《紅樓夢》金陵十二釵判詞解讀下
解讀易經(第二十二卦)——賁卦
《易學解讀:何謂「五行」?》
一位民間中醫對陰陽、六經等問題的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