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老子教導世人保持沉默,為什麼還留下《道德經》五千言

老子教導世人保持沉默,為什麼還留下《道德經》五千言

哲學家朱德生教授年輕時在北大求學,聽老一輩的哲學家熊偉講海德格爾。朱說,好多人反映聽不懂。熊回答說,海德格爾的哲學就是在德國也很少有人懂,上哲學課就是要學那個聽不懂。

老子教導世人保持沉默,為什麼還留下《道德經》五千言

熊先生的這個回答很有意思,說出了哲學的一些特徵,哲學追求的是普遍性的智慧,但這種智慧的表達高度個體性的。哲學智慧能否通過語言來傳達,這是一個問題。

大多數的哲學家回答是能,這些哲學家寫了很多書來傳達他的思想。熊十力晚年時寫了很多東西,當時沒有條件出版,他就請人抄寫了多份,他還很有信心的對子女說:將來總有人要看他的書。許多哲學家都有晚年定論,年老的時候把自己的思想作一總結。這樣的哲學家大都認為思想是能用語言來表達的。

但也有些哲學家認為思想不能用語言來表達。比如中國古代的《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意思是哲學道理不能用語言和概念來傳達。老子教導人們要沉默,但還是留下了《道德經》。

老子教導世人保持沉默,為什麼還留下《道德經》五千言

《史記》記載,老子看到周朝衰落,要出涵谷關隱居,把關的尹喜對他說:「你快要隱居了,給我寫點什麼再走吧。」於是老子不得已寫了五千字,《道德經》就是這樣來的。

維特根斯坦的《邏輯哲學論》原文只有兩萬多單詞,翻譯成中文也不過五萬字左右。全文共分七個部分。第七個部分,只有一句話:「對於不可說的東西我們必須保持沉默。」能說的哲學已經說出來了,不能說的永遠說不出來,我們只有在沉默中感悟、敬畏。

對於哲學家來講,沉默也常常是一種語言,有時沉默所傳達的信息,比任何語言表達都更深、更廣。懂得以沉默交流思想和感情的人才是最懂得運用語言的人,所以才有沉默是金、一默如雷等說法。

老子教導世人保持沉默,為什麼還留下《道德經》五千言

希波戰爭中,波斯軍隊來到小亞細亞的愛菲斯城幫。城幫里的人們召開公民大會,討論如何擺脫眼前的困境。許多人滔滔不絕,但沒有人敢揭露事情的真相,說出城幫並不缺少必要的糧食,只需限制貴族們的奢侈揮霍就行了。後來,人們看到會場上有個人一言不發,默默地吃著大麥面,喝著水。與會的市民領會著他的沉默的意義,便紛紛散去。這個人就是哲學家赫拉克利特。

最奇特的哲學語言大概是禪宗的語言。禪宗是不立文字,但大量的公案、語錄還是通過語言留下來。禪宗的許多話頭超越常識,不合正常的邏輯,如:

首山首念禪師――問:「如何是古佛心?」禪師回答說:「鎮江蘿蔔重三斤。」

南台勤禪師――僧問:「如何是祖師西來意?」師曰:「一寸龜毛重七斤。」

延慶子榮禪師――問:「如何是祖師西來意」師曰:「穿耳胡僧不著鞋。」

定州崔善禪師――僧問:「如何是祖師西來意?」師曰:「定州瓷器似鐘鳴。」

老子教導世人保持沉默,為什麼還留下《道德經》五千言

最後甚至發展到索性語言也不要了,作出各種稀奇古怪的動作,這些動作有:棒,喝,豎拂子,彈指,吐舌,作女人拜,頂坐具,這樣做的寓意是什麼,常常很難解。舉兩個例子,都是在《五燈會元》里的:

雪峰義存禪師――有僧禮拜,師打五棒。僧曰,過在什麼處。又打五棒。

五觀順支禪師――僧問,如何是西來意,師豎拂子。僧問:「莫這個便是?」師放下拂子。

臨濟義玄禪師――上堂,僧問:「如何是佛法大意?」師豎起拂子,僧便喝,師便打。又僧問:「如何是佛法大意?」師亦豎拂子,僧便喝,師亦喝。

禪宗的語言、動作許多不可解。不可解,還有沒有價值?值得我們思考。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南通成雲雷 的精彩文章:

漢代「強項令」,依法處死豪強地主,殺死公主管家

TAG:南通成雲雷 |

您可能感興趣

老子寫下的千古流芳的道德經 老子是何許人 老子出名嗎
老子《道德經》,天下第一《解人經》
老子——《道德經》中的七句名言,道盡人生真諦!
【老子社群】為什麼叫《德道經》而不是《道德經》?哪個對?
老子三寶的意思是什麼 道教始祖老子的名言有哪些
我讀老子道德經
老子道德經:教你做一個絕仁棄義的人,不再被道德綁架!
怎麼理解道教始祖老子智慧 道教始祖老子後人還在嗎
老子在為什麼能寫出《道德經》?
《老子道德經》王弼註:第一章
《老子》十五言,道盡人生真諦!
二十九,老子《道德經》原文和譯文,供老子愛好者研讀
解密《道德經》:老子教你明哲保身的策略,大智若愚的修養境界
第二講 老子《道德經》與黃帝《陰符經》
四十九,老子《道德經》原文和譯文,供老子愛好者研讀
老子《道德經》第三章釋義
手抄經典第四天,老子《道德經》四
五十六,老子《道德經》原文和譯文,供老子愛好者研讀
五十二,老子《道德經》原文和譯文,供老子愛好者研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