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的大俠只服此君,霍元甲的好友,冒死法場為革命黨收屍埋葬
戊戌變法是晚清時的重要事件,又叫做「百日維新」。
在歷史學家的眼裡,歷來被認為是帶有濃厚知識分子色彩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
毋庸置疑,戊戌變法的創始人康有為、梁啟超確實是當時最富盛名的大儒,而其下的戊戌六君子也都是知識分子的楷模。
但,這並不代表,戊戌變法只是少數讀書人的革命,其中有有一位大俠也參與到了其中,他就是大刀王五。
大刀王五,並非此人真叫王五,他的真名叫王正誼,出生於滄州。是霍元甲的好友,清末武林大俠,是民間廣泛流傳的「晚清十大高手」之一。他居家排行老五,所以叫王五,又因為他的武藝非常好,刀法嫻熟,人們就送他一個名字叫「大刀王五」。
但是,同同時代的幾位大俠,比如燕子李三、霍元甲、黃飛鴻相比,他的名聲確實要差一些,那是因為王五這個人並不適合演主角,他在很多歷史事件中匆匆留下了自己的身影。但是,這並不代表他的英雄形象就比那些英雄差多少。
相反,我一直都認為大刀王五絕對是晚清最為耀眼的一位義士。
王五家境貧寒,12歲便出來做學徒。據周寶忠《大刀王五》一書記載,王五原為漢族人,經人引見,他認識了當時十分了得的武術家李鳳崗。
李鳳崗是一名鏢頭,擅使雙刀,他的成興鏢局在黑白兩道都很有影響。王五十分崇拜李鳳,便一心想要拜他為師。這李鳳崗也看出王五是個練武的好材料,再加上王五的老家滄州本就是武術聖地,在那裡出來的人大多有些武術的底子,教起來也不費勁。但是,李鳳崗卻有些犯難。
因為李鳳的刀法是屬於回族的刀法,這個刀法祖上有訓,只能傳給本族人,不能傳給外族人。王五知道李鳳的難處,為拜李鳳崗為師而「棄漢入回」。李鳳崗見王五如此有誠意,便欣然接受了這個徒弟,王五也順勢成為了李鳳崗成興鏢局的一名小鏢師。
因滄州地處河北、山東之間的交通幹道上,成興鏢局專給北運的南貨押鏢,跑關外的蒙古買賣。少年王五跟著師傅李鳳崗出居庸關、越八達嶺、縱覽燕山群峰,踏遍了熱河、張家口、綏遠、包頭的山山水水,並深入到蒙古高原的腹地。十幾年的塞上走鏢生涯,不但使王五由一個習武少年變成了一條而立之年的壯漢,而且使他成為了一名老成練達、膽略過人的真正鏢師。
武藝學成,王五在江湖上也算小有名氣,於是他便有了獨自闖蕩江湖的想法,他把目標定在了北京,毅然做了一名「北漂兒」。
1874年,王五進京創辦源順鏢局。當時,正是鏢行的興盛時期,北京外城一帶鏢局比比皆,競爭可謂十分激烈,沒有點真本事,干這行非給餓死不行。
時有歌謠傳唱:
「走鏢者,英雄也。白龍馬,梨花槍,走遍天下是家鄉。雖然力勇武藝強,江湖話兒要說講。遇事穩開口,總要升點把黃。走鏢人洋洋得意,吃的山珍海味,穿的綾羅綢緞,行走跨騎駿馬,腰中緊別鏢旗。到處要喊,怕人不知。」
可見,走鏢這行雖然十分風光,卻也危機四伏。王五初來乍到,並不被人看好。
源順鏢局就開在前門外東珠市口西頭的繁華商業區,誰都沒有想到,王五進京後憑著十幾年闖練出來的膽識、經驗和閱歷,事業上竟然一帆風順,源順鏢局辦得還挺興隆。
很多人都認為,王五是因為武藝高超才能在鏢局林立的北京獨樹一幟的,這當然是一條不可辯駁的理由,但是王五的鏢局開的紅火,卻還有著更為深層的原因,那就是王五很有商業頭腦。
王五的源順鏢局在當時來說是一家小鏢局,可是「小而專」、「小而精「,辦得很有特色。所謂「專」,就是專走北道,所謂「精」,就是從業人員不多,但素質高、隊伍精悍。王五為人豁達,勇於進取,善於接受新事物,這在重傳統、重正統、偏於保守的鏢師隊伍中,確是難能可貴的性格。
王五當時為源順鏢局設立了四條規矩:第一,重要的鏢車親自押送;第二,凡是來訪的朋友,只要提到大刀王五的要熱情款待,走的時候還要返還給他盤纏;第三,冬、夏要為貧困的人施捨衣服,冬天要施捨寒衣、夏天要施捨單衣;第四,春節期間,鏢局的車馬裝上東西去周濟窮人,要做好事。
決定人命運的並非武力,也並非智商,應該是情商!而這種情商也並非是那種只會溜須拍馬的人才懂得,這種情商來源於一種品格,一種修養,甚至是一種超自然的感觸。
王五創辦源順鏢局後,在一般人的心目中已是功成名就的掌柜了,而且當時雙刀王正誼在北道也確有些名氣。
但王五卻沒有因此而自滿,別看王五在江湖上很混的開,但是他清楚要想混鏢局,武藝還是第一位的,這是硬實力。就像一個國家,外交再好,也不如有兩枚洲際導彈,最好還是帶核彈頭的那種,只有那樣才能更加震懾敵人。
王五在實踐中發現雙刀有些「虛」,於是毅然又拜武林高手「山西董」為師,改學單刀。
由於王五臂力過人,所以手中的單刀又大又重,為名匠所鍛造,是世間稀有的上乘兵器他「大刀王五」的稱號也由此生出。這把大刀不但威震塞外,而且享譽京華。但王五為人處世,從不以威相壓,而是以誠相待,以義相交。鏢界同仁,感其仗義疏財,曾送王五「義重解驂」的金匾一塊,此匾現今仍在王五故居中。
對於武學,中國人的心態搞的有點像專利技術,如果要讓別人知道了其中的奧秘,自己還怎麼混?所以,大多數中國武術家講究不教徒弟,或者是少教徒弟,一派宗師,總是只有少數幾個傳人。
但是,王五卻沒有這樣的心態,王五為人處世,從不以威相壓,而是以誠相待,以義相交。朋友想找他討教幾招,他都傾囊相授,絕不隱瞞。
他還開辦「文武義學」,免費招青年入學,特聘有名的學者教授經史、新學,自己傳授武功。此外,他還對當時一件事非常感興趣,那就是維新變法。
公元1894年到1895年,中、日之間發生戰爭,這就是歷史上所謂的「甲午戰爭」。結果中國戰敗,被迫與日本簽訂了《馬關條約》。條約中割地賠款,使中國喪失了大量主權。但腐敗無能的清政府,反而把戰爭失敗後的損失轉嫁到全國的老百姓身上,加重了各種課捐雜稅,加緊搜括民脂民膏,由於賠款數額巨大,幾乎家家戶戶都得作出貢獻。由於《馬關條約》的簽訂,清朝政府的腐敗和賣國的本質暴露無遺。
中國自鴉片戰爭後,洋務派試圖購買先進的武器裝備救中國,但是北洋艦隊的全軍覆沒預示著洋務運動的徹底失敗。這時一大批有識之士,力圖學習近鄰日本,變法維新,以圖強國。
變法的領袖康有為、梁啟超正在發展一大批有識之士,參與到變法之中去,大刀王五也在梁啟超等人的招募之列。王五在源順鏢局期間行俠仗義,除強扶弱,劫富濟貧,梁啟超在《飲冰室詩話》中曾贊其:「王五生平以除強扶弱為事。」
當然,如果要論和大刀王五有交情,還給說是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譚嗣同。
譚嗣同字復生,號壯飛,湖南瀏陽人,1865年3月出生於北京。他的家庭世代為官,他出生時,父親譚繼洵已官至戶部員外郎,又過了幾年,轉任甘肅省鞏、秦、階道道台。
譚嗣同的童年和青少年時期,就是在甘肅度過的。由於出生於一個世代為官的家庭,因此,譚嗣同從五歲起就開始接受教育,苦讀四書五經之類的儒家典籍。但是,他生性厭靜好動,所以他又喜歡習武。在少年時代,譚嗣同拜了兩位師父,一文一武,文的是他的同縣人歐陽中鵠,武的即是大刀王五。王五與譚嗣同的交往源於1875年,這是源順鏢局開張一周年的時候。當時燕京著名的五路鏢師之一的胡致廷向王五推薦譚嗣同為徒。王五教譚嗣同單刀和七星劍的本領。
在我上中學時時曾看過一個電視劇,名字都忘了,但清楚的記得那裡邊的譚嗣同武功了得,一開始還認為是編劇胡編,後來看過歷史記載,才知道原來譚嗣同雖然稱不上是個武術高手,但是手底下的功夫也應該不是很弱。
從此,譚嗣同既習文又練武,空餘時間更歡喜與家丁或同伴們去山野森林練習騎射打獵。
對於這樣的一段生活,十九歲時的譚嗣同曾作詩述志:
「策我馬,業我裳,天風終古吹琅琅!何當直上崑崙巔,曠觀天下名山萬迭來蒼茫!」
從詩里可以看出,譚嗣同並不滿足於讀書、練武和射獵,他不是那種想做官發財或玩物喪志的人,他心中藏著「天下」,他有他自己的抱負和追求。
由於王五來自於民間,了介民間的疾苦,這對於出身於世代為官家庭的譚嗣同來說,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使他了解到許多他原來毫不知曉的發生於民間的事,也使他簡接地了介了老百姓的艱難困苦。譚嗣同也是一個豪爽之人,因此兩人一見如故,雖是師徒關係,竟成了忘年之交(王五比譚嗣同大10多歲),到後來又發展成生死之交。
當然,王五並非是個目光短淺的武夫,能和譚嗣同這樣的學問人成為好朋友,他自然也是有自己獨特的想法能夠打動譚嗣同。
王五就曾經對譚嗣同說過:「出了居庸關,乃東北千里之地,大山連綿、森林茂密,還有一片遼闊的土地,水草豐盛,人煙稀少,我打算買下一批駱駝、牛馬在那裡放牧,再召集遊民發展農牧經營,建立一個塞外王國。我奉你為主,也可以利用這些經營資助你的朋友繼續干你的事業。」這段話被譚嗣同寫在了自己所著的《鐵樵傳》中。王五建立游牧政權的想法,是很吸引譚嗣同的。
原來,譚嗣同是個厭靜好動之人,對功名利祿又淡如秋水,因此他雖然讀過不少書,卻對於參加科舉考試非常不積極,一開始還參加了幾次,由於態度消極,準備又不充分,自然幾次都名落孫山。到了後來,他甘脆不再參加考試,徹底放棄了這條通過科舉考試慢慢往上爬的做官道路,二十歲以後,他開始漫遊全國,時間竟然長達十年之久,放在今天他就是個標準的「驢友」。
十年的漫遊生活使得譚嗣同開闊了眼界,增長了知識,並結識了一些與他志同道合的人。更為重要的是他認識了社會,感受到了民間的疾苦,他覺得清政府的很多做法不合理,需要改良。通過十年漫遊,他深切的感到中國的河山如此壯美,但中國老百姓的生活卻如此悲苦,實在不相稱。
1896年至1897年,譚嗣同完成《仁學》一書。《仁學》一書中的某些言論是在利用佛學、儒家學說和西方學說三合一的理論批判清政府已經落伍,政體必須改變,在清末思想界中產生過相當的影響。
在譚嗣同寫《仁學》期間,維新運動也正在各地開展。1895年,康有為發動「公車上書」,後來又多次上書,提出變法的要求和主張。康有為、梁啟超、嚴復等人又在北京、上海、天津和廣東等地創辦報刊,成立學會,大力宣揚變法。
譚嗣同認為找到了中國變革的方向,一下子投入到了革命中去,搖身變為了變法的骨幹人員。
1897年11月,德國強佔膠州灣。接著,沙俄強佔旅順、大連,法國強佔廣州彎。中國成了一大塊任人宰割的肥肉。在這種形勢下,康有為又兩次趕往北京,上書給光緒皇帝,全面地提出維新變法的具體內容。
光緒皇帝也深感各國列強的咄咄逼人,如果再不變法圖強,不但國家不保,連自己的皇帝之位也搖搖欲墜。1898年6月11日,光緒皇帝下「明定國是」的詔書,正式宣布變法。
同時,譚嗣同的變法維新思想也反過來影響了王五。後來,譚嗣同還寫了《贈舞人詩》送給王五,希望他能夠加入到維新變法的行列。
譚嗣同以為朝廷毅然變法,國事大有可為,非常有信心。隨後,譚嗣同被擢升為四品卿銜軍機章京。王五非常支持譚嗣同,他對譚嗣同說:「維新變法是富國強民之路,也是王五所願,能與復生(即譚嗣同)同道、同志乃王五之福分。」
王五是老江湖,老江湖自然能嗅到一種特別的味道,他知道譚嗣同身邊殺機四伏。
從變法之日起,譚嗣同的衣食住行就都由王五來操持,他選派精壯的武師來護衛譚嗣同的住所。王五感到重任在身,因為他擔心維新變法會受到挫折,所以他在譚嗣同的秘密支持下廣交武林豪傑,來發展贊同變法的人,希望他們能夠加入維新的行列。但此時的清廷正陷於以慈禧、榮祿為代表的後黨和以光緒為代表的帝黨鬥爭,譚嗣同等人希望維新變法,苦於手中沒有實權。
光緒帝、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等為首的改良派準備以武力來解決這個問題。
而以慈禧太后和榮祿為首的反對新法的舊勢力,也準備在秋季天津閱兵時發動兵變,罷黜光緒帝,廢除所有新政。
這個消息傳到改良派那裡,使他們驚恐不安。他們想方設法,商討對策。當時駐紮在京津一帶共有三支武裝部隊,由袁世凱、聶士成和董福祥分別統領。聶士成和董福祥是榮祿的人,肯定不會聽你改良派的,而袁世凱則態度不明朗,但平時對變法顯得頗「熱心」,且加入過康有為建立的「強學會」。何況三支軍隊中以袁世凱統領的一支為最強,是一支有七千人的新建陸軍,當時也是清朝軍隊中最強的一支。在情急之下,雖然也擔心袁世凱不一定靠得住,但還是把希望寄托在袁的身上,希望袁看在光緒皇帝的面上,能站出來「救駕」,從而也能挽救維新派的命運。那麼誰去袁那裡做這個說服袁能夠「救駕」的工作呢?譚嗣同自告奮勇去當說客,要說服袁世凱舉兵殺西太后的親信直隸總督榮祿,並派兵包圍西太后的住地頤和園,救出光緒皇帝。
9月18日夜,譚嗣同獨自一人前往北京法華寺,當時是袁世凱的住地。袁世凱很客氣地接待了他。
譚嗣同見袁世凱態度忠誠激烈,當即信以為真,就將他們的計劃和盤托出,談話結束以後,他就趕回去向康有為等人報告「喜訊」。
但是,人家袁世凱心裡邊也有小九九,如果政變成功,袁世凱能得到什麼呢?他的地位肯定不會和康有為、梁啟超和譚嗣同地位一邊高。但是如果政變失敗,袁世凱就必然身敗名裂,這樣的買賣還做嗎?
這件事在兩天後有了分曉,事隔二天,即到了9月20日,袁世凱趕到天津,把譚嗣同他們的計劃全部告訴給榮祿。榮祿當晚即乘專車到北京,下車後直奔頤和園,向西太后告發。第二天,即1898年9月21日凌晨,西太后下令軟禁光緒皇帝,接著,又宣布自己再次「臨朝聽政」,並開始大肆搜捕改良派和所謂的「帝黨人物」。
戊戌變法僅僅持續了103天最終失敗了。變法失敗後,在譚嗣同被捕的前一天上午,他去看望已避居外國使館的梁啟超,將自己所有的文稿、書信等物交給了梁啟超。梁啟超緊緊握住譚嗣同的手,執意勸他留在使館不要走了,下午使館中的友人又到瀏陽會館敦請他趕快去使館暫避一時,譚嗣同直言謝絕了朋友的安排。
晚上,大刀王五再次趕到瀏陽會館,力勸譚即刻移居源順鏢局,天明城門開啟時,混在鏢師之中,隨鏢車出城。
譚嗣同此時笑道:「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日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並直言要求王五馬上離去。王五長嘆一聲,知道譚嗣同殉難的意志已決。臨別時,譚嗣同把隨身佩帶的「鳳矩」寶劍贈送給王五,並希望王五能繼承他的改良事業。
王五跺了跺腳離開了譚嗣同的家。
譚嗣同把最後的時間留給了自己,他給自己寫了一封信,信的內容是以他父親的身分而寫,信中都是責罵自己的話,什麼大逆不道,什麼不忠不孝,什麼變法改良是逆天行事……並最後表示要與他脫離父子關係。他這樣做的目的,是想讓他的父親免受牽連。果然,後來就由於有了這封信,他的父親僅被撤職了事,家屬也未受連累。
9月25日,譚嗣同在自已的住所瀏陽會館被捕。被捕後,譚嗣同在獄中只關了三天。他回顧往事,將自己的遭遇與漢朝的張儉和杜根作比較,覺得有相似之處。他想到自己能逃而不逃,甘願引頸就刎,是否符合聖賢所說的「殺身成仁」這一條。他又想到康有為和大刀王五,他們兩人一個已逃離北京,一個還留在北京,希望他們繼續努力,去完成未曾完成的維新變法事業。想到這一切時,他從地上拾起一塊煤屑,在牢房的墻壁上寫下一首詩:
望門投宿思張儉,
忍死須臾待杜根。
我自橫刀向天笑,
去留肝膽兩崑崙。
9月28日下午四時,譚嗣同在北京菜市口刑場慷慨赴死。臨刑前,他叫監斬官剛毅走過來說:「我有一言要對你說!」但剛毅不予理睬。譚嗣同口中念著「有心殺賊,無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譚嗣同、楊銳、林旭、劉光弟、康廣仁和楊深秀等六人於1898年9月28日,被斬首於北京菜市口刑場,史稱「戊戌六君子」。
譚嗣同死時,北京沒有他的親人,他的親人都在湖南。而朋友們則是死的死,跑的跑,也沒有什麼人了。這時,總算還有一人挺身而出,親自為譚嗣同收屍埋葬。這人就是大刀王五。
王五冒著附逆的風險為譚收屍,將譚嗣同入殮以後,王五在自己的居所密設靈堂,祭奠了七日,才把棺材送往瀏陽安葬,然後年末返回北京,遵照譚嗣同的意思聯絡武林豪傑,等待時機再次變法。
第二年,王五又與譚嗣同的家人一起,把譚嗣同的骨骸運回湖南瀏陽老家,造墓於城外的一處石山下面。
同時,王五計劃秘密刺殺榮祿等人,為譚嗣同報仇,但是因為防範比較森嚴,多次都沒有得手。
從此,王五的鏢局大院成了一個大講堂,正是在那個滿座高朋縱論時事的鏢局院子里,王五完成了從武夫向志士的身份轉換。
八國聯軍進中國後,在中國燒殺強擄,無惡不作,義和團應運而生。
義和團運動興起後,義和團大師兄張德成久慕王五之為人,由天津赴京,親臨源順鏢局,懇請王五齣山,赴天津共建滅洋大業。王五慨然答應。
到天津後,王五協助張德成整訓團民隊伍。
後來,他的一把大刀殺了很多洋鬼子,自己帶領的敢死隊勇冠三軍,是八國聯軍統帥瓦德西的心腹大患。
義和團在天津的老龍頭火車站、北倉等地和八國聯軍展開了浴血奮戰,以血肉之軀與後膛槍炮相拼搏,前赴後繼,王五率集訓的大刀隊衝鋒在前,刀劈洋鬼子多人。
戰罷擦著刀上的血,王五對徒弟趙崇斌說:「這把刀,今天才成為真正的刀,因為它開了洋葷,沾了鬼血,我王五也不虛稱大刀王五了,對得起這把刀,也對得起祖宗了。」
有一次,敢死隊被八國聯軍困住,受到了重創,從此八國聯軍對外宣稱打死了王五,其實王五是身受重傷。
八國聯軍退出中國時,瓦德西還是對王五念念不忘,切齒之恨,要求慈禧嚴懲王五。
之後,清政府曾經抓住王五和一群義士,在貴人幫助下王五死裡逃生,因為滄州離北京太近,王五來到了河南陳州府北楊集鄉谷孟庄,準備再次起義。慈禧為了永訣後患,命令對王五知根知底的袁世凱對王五執行追殺令,有敢維護王五的,格殺勿論。
袁世凱就派陳州府尹圍住了王五的院子,因為王五和一干人的頑強抵抗清軍只好燒院子,因為當時的房子木質結構火勢很大,有的人燒焦了、有的人燒成一把灰,是誰都分辨不清楚了。
當然,對於王五的結局還有很多種說法,有的人說王五再次死裡逃生,逃到了南陽。但還流傳著另外一個王五結局的版本。
義和團運動失敗後,王五返回北京,本想出走塞上,再謀發展。可是許多北京的友人都來投奔大刀王五,把源順鏢局當做避難之所,外櫃、內櫃三十多間房住得滿滿的。這些人攜老帶幼,既不能隨王五齣走關外,又不能丟下不管。於是王五冒著風險留了下來。
1900年,因不滿王五與義和團,清朝官兵圍剿源順鏢局,王五團隊寡不敵眾,皆力戰而死。王五也中槍而亡,時年56歲。後清政府將王五首級懸掛於城門示眾,並派官兵看守,家人無法為其入殮。身在天津的霍元甲聞訊後,連夜趕至京城,將其首級奪下,並埋葬。
至此,興盛一時的源順鏢局人散鏢空。
大刀王五的故事就此結束,義士之魂卻永不泯滅,在這個故事裡,王五是俠客,是義士,譚嗣同也是,戊戌六君子都是!中國的義士,從來就不是以武功高低而劃分的,而是一種情結,一種報復,甚至是一種理想。
這種理想之光不滅,中華民族就仍然能在黑暗中再次復興。
《夜狼文史工作室》特約撰稿人:大鬍子二零/文
大鬍子二零,原名尹劍翔,著名歷史作家,出版作品有《稗官女史》系列、《青銅時代的妖嬈》、《他們曾經這樣狠》、《曹魏亂世智囊團》,長篇懸疑小說《鑒寶》、《絕望的密室》等
※法國最傳奇的女預言家是個醜八怪,曾成功預測了拿破崙等人的生死
※曾經叱詫香港黑白通吃的四大華人總探長,是怎樣退出歷史舞台的?
※香港電影黃金期最經典的二十六套系列電影,每部都是滿滿的回憶
※上世紀香港五大賊王,他們的故事比影視劇還要傳奇
※二戰後期幾人的骯髒交易,造成一百五十萬平方公里與中國永久分裂
TAG:夜狼文史工作室 |
※退伍老兵的身體革命,健身房就是新戰場,肌肉半獸人的崛起
※他官居山西巡撫,卻是革命黨潛伏的偽裝者,慘死於刺客槍下!
※黑鏡頭:遭槍殺後的革命志士被野狗吃掉,現場畫面太殘忍!
※身為晚清皇室貴族的他,為何死後被葬入了八寶山革命公墓?
※女性主義走到今天,女人們穿的衣服也經歷了幾場革命
※滿清皇族中最後的良才,不為朝廷所重用,最後被革命黨炸死!
※棄醫從戎、拋妻棄子、殞身革命,他是搖滾精神的代言人,至死還在呼喚這個時代的勇氣!
※當革命黨碰到滿清遺老,好有喜感的畫面
※他是洪門大佬,死後周恩來親自主持公祭,遺體安葬八寶山革命公墓
※蔣介石為何要自毀長城殺此人?他的死讓『革命早十年成功』
※真正的革命聖地:人人為革命後代,戶戶為烈士軍屬
※他姓愛新覺羅,最有骨氣的親王,死後骨灰葬入八寶山革命公墓
※她,為革命犧牲的女英雄,無人敢為其收屍,臨刑時七個字令人感慨
※她是唯一敢與皇帝離婚的女人,也是「刀妃革命」的第一人
※蔣介石為何自毀長城殺此人?他的死讓革命早十年成功
※孫中山先生的兄弟姐妹們,為革命做出了巨大的犧牲,卻一直默默無聞
※川島芳子的弟弟,同時皇族後裔姐弟,一個做了漢奸,一個卻投身革命
※為保革命英雄後代,懷孕的她被日軍慘殺,死前一句話漢奸憤恨不已
※蔣介石拋棄糟糠之妻,真的是為了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