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門宴上項伯為什麼要保護劉邦?
鴻門宴向來被認為充滿殺機和變數,其實,在當事人看來,鴻門宴卻是波瀾不驚的一場會晤,為什麼?因為劉邦的背後站著項羽的叔父項伯。鴻門宴前,項伯為什麼會向劉邦通風報信?鴻門宴中,項伯為什麼又會挺身而出保護劉邦?項伯為什麼要保護自己侄子項羽的政治對手?他這樣做到底出於何種用心?
時至今日,「鴻門宴」依然是一個暗含驚心動魄、暗藏刀光劍影的名詞,同時,「鴻門宴」也是一個充滿了精神分裂氣息的名詞,它包含了一種鮮明的張力,它將殺機和宴會、微笑和刀鋒巧妙地結合在一起,進而成為漢語里一個特殊的自身相互否定的辭彙的代表。如果拋開這些病態的抽象認識,提及「鴻門宴」,大多數人會莫名其妙地長吁短嘆,他們會為「死亦為鬼雄」的項羽再三惋惜:那麼好的機會居然錯過了!如果當時果斷出手,在鴻門宴上砍下劉邦的狗頭,怎麼會有後來的「不肯過江東」的凄慘結局。有人進而捶胸頓足地說,這——就是項羽的「婦人之仁」!
然而,更多時候,很多人知道歷史由不得假設的道理,但心裡又無法接受曾經有過這麼一場不堪回首的宴會。是啊,歷史上怎麼會有項羽這樣的笨蛋,讓煮熟的鴨子撲楞楞一飛衝天。因此,按正常的邏輯,鴻門宴是不可理解,不可思議的。項羽為什麼會放走劉邦,以至弄得自己最後一敗塗地,無可挽回?項伯為什麼會傻到為敵人通風報信,置自己的侄子於不顧?范增「素好奇計」,為什麼范增的奇計會不為項羽採用?……諸多疑點為鴻門宴憑空製造出了諸多不解之謎,諸多不解之謎讓諸多智力低下食古不化者百思不得其解,縈繞在他們心頭的一句話就是「怎麼可能,怎麼可能」,他們在歷史的情景劇中左衝右突,卻找不到出口,於是「聰明者」開始義正辭嚴地拒絕承認有這麼一次宴會存在。他們堅持認為「鴻門宴」「可當故事看,難當信史讀」。以至於由某位歷史學家編寫《通史簡編》竟隻字不提鴻門宴事。然而,在承認鴻門宴的眾多人中,卻往往認為鴻門宴是一場意義重大的宴會,就是這場宴會,註定了劉邦必勝,項羽必敗。所以,無論如何,鴻門宴都是一場被無限神話、無限誇大的宴會。可是,當我們的目光越過史籍的塵埃,認真打量那場兩千多年來的宴會,我們就會發現,那一場宴會的實質早已被我們遺忘。
不錯,鴻門宴是由偶然事件引發出來的,但如果能夠避開的文字的迷惑,我們就會發現,問題遠遠沒有那麼簡單。
「鴻門」之所以有「宴」,一個人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此人就是項伯。當項羽決定「旦日饗士卒,為擊破沛公軍」,劉邦命懸一線的關鍵時刻,項伯私下跑去會見張良,「張良是時從沛公,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私見張良,具告以事,欲呼張良與俱去。曰:毋從俱死也」。項伯的為什麼這樣做,表面的原因是項伯「素善留侯張良」。和張良特殊的關係,成了項伯通風報信的原因,也成了《史記》文本敘事的動力。
似乎所有的問題都出在了「素善留侯張良」上,到底張良和項伯是什麼關係呢?對此,劉邦也有過疑問,張良給出的解釋是,「秦時與臣游,項伯殺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來告良」。項伯殺人,張良曾經予以搭救,讓項伯保住了一條性命,因此,項伯和張良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誼,在決定歷史命運的關鍵時刻,項伯挺身而出,決定向張良提供信息,以回報張良曾經的活命之恩。項伯和張良之間的具體細節已經難以考究,但無疑雙方對於這一份情意都銘記在心,因此,項伯才會在關鍵時候通報張良以免玉石俱焚。
表面上看,這樣的解釋無懈可擊,但細而思之,這樣的解釋卻大有問題,歷史的多樣性和複雜性就這樣被張良後來的讀者給簡化了。其實,項伯沒有那麼糊塗,張良的個人魅力也遠遠沒有那麼大,項伯的通風報信也自有別的原因。到底別的原因還有什麼,這就需要我們儘可能地通過《史記》來還原一下當時的大致情況。
楚懷王的有意偏袒,劉邦的吉人天相,使得劉邦的軍隊率先入關。根據事先的約定,先入關的劉邦具備了稱王的資格和條件,因此,從他入關的那一天起,他就可以名正言順地稱王。可貴的是,可以稱王的劉邦根本都沒有稱王,不僅沒有稱王,而且連自己的部隊都駐紮在秦都之外。這樣一來,劉邦用自己的行動封住了天下人的嘴巴——劉邦沒有貪天功為己有,劉邦和天下諸侯還保持在同一起跑線上。劉邦用自己的行為把自己天然地放置到了一個道德制高點上,劉邦沒有給任何人留下絲毫的把柄。
這樣做的重要性很快就顯示了出來。
兩個月之後,項羽的大軍姍姍來遲。一邊是劉邦的先入為主,在關中安心以逸待勞。一邊是各路諸侯軍的靜觀其變,在各地等待鷸蚌相爭。況且,劉邦手裡還握有十萬重兵,雖然劉邦的十萬重兵和項羽的四十萬大軍尚有一定差距,但經過劉邦團隊幾個月的苦心經營和周密部署,遠道而來的項羽未必能夠佔到太多的便宜。因此,綜合考慮,尤其是在劉邦「政治正確」的前提之下,項羽的道德窘境顯露無疑。
是的,項羽愛殺人,他殺過秦朝官員殷通,殺過宋義,屠過城,甚至坑殺過20萬秦朝降卒,但如果認真思考一下就會發現一個問題,那就是項羽一直堅持著君子愛殺,屠之有道的原則。項羽自己心裡最清楚,從參加革命那一天起,他殺人都是有原則的。殺殷通是因為殷是秦朝的郡守,是革命的對象;殺宋義是因為宋是一個投機取巧霸佔了項氏家族軍事指揮權的一個小人,是革命的絆腳石;屠城是因為城裡的民眾有過強烈的不合作行為,是革命的對立面;坑殺降卒也是降卒有不軌言行在先,是革命的累贅物……除了這些之外,項羽是一個「仁愛「的人,甚至有人誇張地說他有「婦人之仁」。所以,從骨子裡說,讓項羽對曾經的盟友並且目前殺敵有功的劉邦發動突然的進攻,他絕對有心理障礙。況且,各路諸侯之所以跟隨他項羽入關,很大的原因就在於他代表了正義,代表了革命前進的方向,代表了反秦的民間意志。如果這個被目為反秦鬥士的勇士突然對於革命同志大開殺戒,誰能說出各路反秦武裝會做出什麼舉動出來。因此,無論是主觀抑或是客觀,都不允許項羽對同一陣營的劉邦大開殺戒。
但是卻有人錯誤估計形勢,對此不以為然,此人就是范增。
無論怎麼說,范增都是一個很令人討厭的人,他曾經建議項梁立楚懷王的孫子熊心為王,以此來增強項梁的號召力。歷史證明範增的建議是歷史上最餿的主意,本來只是被當成傀儡立起來的熊心居然是個胸懷大志之人,在項梁死後,熊心乘機擴大自己的權力,三招兩式就把項羽的軍權給收了,後來儘管項羽憑藉自己的努力,幹掉了被楚懷王熊心封為大將軍的宋義,但這樣做的危害卻很明顯,至少在形式上,項羽的行為是沒經楚懷王允許的擅殺,讓項羽為此背上了無窮無盡的負面政治遺產。所有人都知道這是個錯誤,但范增卻以高明自許,每每在項羽面前炫耀自己的聰明才智。
儘管項羽外表孔武有力,「力能舉鼎,才氣過人」,實際上他卻是個沒有長大並且拒絕長大的孩子。如果對他進行常規的心理分析,我們就可以發現,其實項羽有強烈的父親崇拜意識。他始終都離不開一個有力量的父親形象。無疑,在項羽的成長歲月中,他的叔父項梁充當了最早的父親角色。叫他讀書識字,教他十八般武藝,教他兵法謀略,教他做人處世……但是,項羽卻如同一個淘氣的孩子,從來沒有認真學習過一樣能保證自己受用終生的東西,甚至連如何做人都沒有學會。當然,生逢亂世,這些也由不得他。當項梁犧牲之後,范增填補了項梁留下來的「父親角色」這一空白,項羽也就順理成章地將范增奉若神明,呼之曰「亞父」。這並不是一個簡單的稱呼,它準確地反映出來,被天下視為革命領袖的項羽,其內心是何等的脆弱,何等的柔軟,何等的需要呵護……項羽就是這樣一個外表冷漠,內心脆弱的人。知道了這一點,我們就拿到了理解項羽性格的鑰匙。他的殺人,他的打仗……其實都是一種類似於童年的遊戲,遊戲自然有遊戲的規則,他遵循著適應於兒童世界的規則進行著一場場遊戲,樂此不疲。項羽的幸運在於,當他需要「父親」的時候,他真的擁有了「父親」,而他的悲哀在於,他所擁有的「父親」卻是一個沒有任何政治頭腦的笨蛋。
面對形勢,范增是一個蹩腳的政治家,而面對項羽,他卻是一個成功的父親。
當項羽帶領各路諸侯軍強行入關之後,范增的蹩腳政治家形象表露無疑。看到劉邦率先入關,他覺得自己眼在流淚,心在滴血。他與項羽以及諸侯軍奉命在黃河北岸和秦軍主力章邯惡鬥,而劉邦卻奉命西征,一路過關斬將,如同一把匕首直接插入了秦始皇的心臟。劉邦固然可惡,但可惡的劉邦能有今天難道不是楚懷王有意為之嗎?當年在楚懷王發號施令之時,「亞父」范增完全有力量有可能改變當時的局勢,可是那時候的「亞父」在做什麼?而今看到了生米做成了熟飯,「亞父」卻心生惡念,不顧客觀條件,必欲除劉邦而後快。這那裡像有一點點政治頭腦的人所作出的決定?
但是,「亞父」在哄騙項羽發兵攻打劉邦方面卻自有一套。他是這樣激將的:「沛公居山東時,貪於財貨,好美姬。今入關,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氣,皆為龍虎,成五采,此天子氣也。急擊勿失。」這段說辭看似有理,認真分析起來卻是放屁。他列出了必須進攻劉邦的兩個理由:一是認為種種跡象表明劉邦有大志,二是斷定劉邦已呈現天子氣相,所以,「急擊勿失」。劉邦有大志、有王氣,當然可以作為除掉劉邦的理由,但是,這僅僅說明了除掉劉邦的必要性,卻無法說明除掉劉邦的可能性。到底有沒有可能除掉劉邦,偉大的「亞父」語焉不詳。除了純粹主觀的臆斷之外,我們沒有看到范增任何有說服力的地方。甚至所謂的「天子氣」之類的說法,也純粹是鼓敵人的鬥志,滅自己的威風。試想,如果劉邦那邊真的出現了天子之氣,你項羽又有什麼必要和上天作對?因此,范增就是徹頭徹尾的志大才疏,徹頭徹尾的自以為是,徹頭徹尾的欺世盜名!如果一切按照范增的餿主意行事,不僅將陷項羽於不義,同時,也必將加速反秦陣營的提前大分裂,最終必將迅速導致表面上繁花似錦的項氏反秦大業分崩離析。這不是危言聳聽,這是任何一個有政治頭腦的人都可以預見的政治現實。有范增這樣的笨蛋在,十個項羽也註定要失敗。殺劉邦是一種缺乏政治眼光的惡劣舉動,但范增卻有一種時不我待之感,唉,他畢竟已經70多歲了,時不我待啊!
「旦日饗士卒,為擊破沛公軍!」
項羽發號施令的聲音如此響亮,這聲音深深刺痛了項伯的耳朵,更深深刺痛了項伯的心臟。
從血緣上來看,項伯和項羽關係更親密、更直接,他是項羽的季父。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反秦事業就是他生命的一部分,對於項羽,他也有著比別人更甚的感情,項羽畢竟是他的侄子,他們的血管里同樣流淌著項氏高貴的血液,因此,他更在意項羽的成敗,這是一份實實在在的最樸素的情感。他也是項羽情感上的父親,只是他的光環已經徹底被所謂的「亞父」所掩蓋,在「亞父」的陰影之下,他這個「季父」就顯得十分渺小,十分無奈。
有了「亞父」的鼓噪,項羽如同箭在弦上,只等明天就去砍劉邦的狗頭,全然不顧身邊危機四伏。怎麼辦?怎麼辦?項伯狂躁得汗流不止。大難臨頭了,危機到來了,項氏的反秦大業馬上就要玩完了!
於是我們看到了項伯的自救,他不能眼見項氏家族的偉業毀於一旦。
突然,一個人影在他的腦海閃現——張良!
張良此刻就在劉邦營中,他和張良的私交完全過硬,這是此時此刻,唯一能夠拯救項氏大業的人選。試想,如果不是張良這個最佳橋樑,項伯如何接近劉邦?即使能夠接近劉邦,項伯又有何證據讓劉邦相信自己是出於一番善意,而不是詐騙?天下之大,救項氏的只有張良一人啊!
後來的事情也果然是按照項伯的計劃發展,劉邦也果然質問張良和項伯是什麼關係,這一句質問並不是劉邦過於多疑,而是劉邦要全面分析信息的準確度,只有這樣,他才能作出準確的判斷。同時,劉邦的這句質問,不恰恰說明了項伯所找到的張良是多麼合適的一個人選嗎?
抱定這樣的信念,項伯打馬如飛,在第一時間趕到了張良的駐地。項伯處理得十分藝術,他只是「欲呼張良與俱去」,「勿從俱死也」。項伯知道,自己對於張良的判斷一點都不會錯,張良有足夠的謀略和膽識,同時也有足夠的義氣和忠誠,他必然不會置劉邦一人於不顧而獨自求生。張良也找了一個充分的理由:「臣為韓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義,不可不語。」於是,張良將項羽即將發兵攻打劉邦的重大軍事機密第一時間向劉邦做了通報。一切全按項伯的計劃進行。試想,在整個劉邦大營之內,你還可以找到第二個像張良這麼合適的人選嗎?
當受張良的邀請跟隨他走進劉邦大帳的那一瞬間,項伯感到自己心頭的一塊石頭落了地。面對明天即將到來的災難,劉邦顯得極為慌亂,愛罵人的劉邦,趾高氣揚的劉邦此時竟如此卑躬屈膝,他畢恭畢敬地用對待兄長的禮節來對待項伯,為了表達自己的誠意,他還臨時起興,非要和項伯攀為兒女親家。項伯掩藏著自己心裡的鄙夷,他最清楚,他不是來救劉邦的,他是通過救劉邦來救項羽和項氏家族的,劉邦大可不必如此興師動眾,感激涕零。
只有在這個意義上,我們才能洞悉項伯對於項羽的無私情感,才能洞悉張良對於項伯的戰略價值。
因此,哪有什麼「漢奸」和叛變,哪有什麼賣主求榮和一時糊塗,這完全是項伯對項羽的最大關愛和幫助,是項伯對項氏反秦事業的最大貢獻和付出。幾千年的罵名滾滾而來,但項伯已經顧不了那麼多了。這才是真正的大忠若「奸」!只是後人讀史不精,誤把項伯當小人,到郭燦金說出真相之時,歷史已經過去了兩千餘年。真乃「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但是,張良畢竟也不是等閑之輩,他巧妙地抓住了這一稍縱即逝的歷史機遇,果斷地將這一重要信息在第一時間向劉邦作了通報,從此一躍而進入了劉邦陣營的主流。這其實也是一種回報。
張良的發跡史耐人尋味。
本來,張良根本不是劉邦的班底,早期的革命實踐中,劉邦主要靠的是蕭何、曹參和樊噲等一批故舊相識。在星火燎原之時,張良自己也拉起了部隊,由於規模太小,張良一直需要依附於別的大樹。他最早是準備投靠別人的,結果半道遇見了劉邦,就中途改變了主意,決定跟隨劉邦鬧革命。
劉邦這人最大的優點就是捨得封官封地,但面對投靠過來的張良,劉邦卻小氣得不可思議,僅僅封他為主管馬匹的廄將。這個官職是一個很好玩的官職,善於拍馬的張良直接被劉邦趕進了馬廄。張良從此開始拍馬,以小人物的身份接近劉邦。他的辦法是常常向劉邦提建議,主動製造和劉邦接觸的機會,出來之後就吹噓他和最高領導交往的所有細節以此來神化自己。可以說,很長一段時間,在劉邦陣營中,張良基本上處於搭不上話的局面。
張良之初露頭角源於他對於神話劉邦所作的歷史貢獻。
張良很快發現,單純的拍馬很難有什麼效果說到劉邦,張良最喜歡說的一句話就是「殆天授也」,意思是,像劉邦這樣的英才估計是上天都在幫他。對比劉邦早期的革命經驗,我們就知道張良的這句話有多麼重要。蕭何、曹參他們推舉劉邦實在是別有用心,用司馬遷的話就是:「蕭、曹等皆文吏,自愛,恐事不就,後秦族其家,盡讓劉季。」意思是說,蕭何、曹參等人都是文官出身,膽小怕事,恐革命不成,自己的命反而被革。因而,他們奉行決不當頭的方針,竭盡全力蠱惑劉邦當領銜主演。劉邦歪打正著,白拾了個革命領袖桂冠,但其合法性卻從來沒有得到正面的證實。是張良則別開生面,為劉邦最後走向皇位進行了全方位的理論準備,在秦末漢初那場盛大的造神運動中,張良是除了劉氏家族之外唯一一個不遺餘力的重量級人物。除了張良之外,那些人就顯得十分缺乏政治眼光。他們了解劉邦所有的過去,那些喝酒泡妞的「糗事」他們耳熟能詳,在那一幫子泥腿子中,張良的策略顯得極其正確,是張良將劉邦扶上了神壇。但是在很長時間,張良一直是很邊緣化,在鴻門宴之前,張良從來沒有進入過劉邦的決策圈子和主流
外圍的張良一直在等待機會,項伯讓張良成為了最大的受益者。所以,在得到了項伯的絕密消息之後,張良在第一時間向劉邦作了彙報,從此,張良就成為劉邦的紅人。所以,對於項伯,張良一直心存感激,後來,劉邦曾賞給張良黃金百鎰,珍珠二斗,張良馬上就將這些轉給了項伯。
鴻門宴只是一場匆匆忙忙的宴會,是不速之客與毫無準備的主人之間的一次小聚,是項伯為了保全項氏的反秦大業所作的一場無私努力,是項伯引進外力對抗范增的一詞大膽嘗試。
顯然,劉邦的到來打亂了項羽的行動計劃,本來已經決定了要一鼓作氣滅掉劉邦,怎麼會想到這小子卻低三下四、唯唯諾諾地前來賠罪?這小子笑容可掬,沒有任何戒備,一臉的討好與謙卑,怎麼看怎麼像一個小妾。告訴我,假如你是項羽,你會怎麼辦?你好意思怒髮衝冠,拔出寶劍,直取劉邦的首級嗎?人家可是來自首的啊!
劉邦的赴宴,是建立項羽根本不會殺人這一前提之下的,如果說項羽是反秦的紅一方面軍總指揮,那麼劉邦則是紅二方面軍的總指揮,既是友軍,項羽殺劉邦就師出無名,所以,劉邦才敢放心前來,這裡面有一個基本的遊戲規則在。
因此,我們要理解項羽,理解項羽為什麼要備下酒宴招待劉邦。這場後來被命名為「鴻門宴」的宴會,儘管是臨時安排,卻準確地顯示了項羽的風度。也許這種風度妨礙了項羽成就事業,卻是項羽的性格必然。
這是一場倉促的宴會,項羽沒有任何思想準備,項羽的智囊團也沒作任何準備,因此,他們對於宴會的議程、宴會的祝酒詞、宴會的用餐標準、宴會的白酒檔次……都幾乎沒有作任何安排。然而,客人劉邦的準備卻相當充分,他掌握了項羽的底牌,也知道項羽的真實態度,有了這些至關重要的信息,劉邦就知道了該如何應對,該如何說第一句話,就席之上該如何調節氣氛,該如何控制局面……所以,對於賓主雙方來說,這是一場信息不對稱的宴會。由於有了這樣的不對稱,才會出現剛一見面,項羽就出現了不小的社交失誤。
劉邦是這樣表達自己的委屈之情的:「我進駐函谷關以後,秋毫不敢有所犯,登記官民戶口,查封各類倉庫,盼星星盼月亮地等著您的到來,您就是我們的主心骨啊!對於您,我沒有也不敢有一絲一毫的其他心思。我想,一定是有小人說了我的什麼壞話,才使得您和我之間產生了誤會。」因為項羽沒有任何準備,他的思路就一直跟著劉邦的思路在走。聽完劉邦的話,項羽突然感到十分慚愧,是啊是啊,我怎麼就誤解起劉邦了呢?作為一種正常的自我解脫心理,他很自然地說道:「那些話都是您的左司馬曹無傷說的,不然,我怎麼會這樣!」
其實,這句話剛一出口,項羽就感到十分不妥,這豈不是要害死曹無傷嗎?就這樣,從二人見面的第一刻起,佔了天時地利的項羽就一直在心理上處於被動狀態,為了緩解這種狀況,他決定置辦酒席,跟劉邦喝酒。他知道,劉邦這小子雖然好酒好色,但酒量實在差得遠,項羽決計要在酒桌上找回自己的自信。因為存了這樣的念頭,項羽處處顯示出盛氣凌人的樣子。
項羽一上來就一屁股坐在了主位,下面就是整個酒席的座位安排:項羽和叔父項伯在上席,坐西面東,首席智囊范增面朝南坐,劉邦面朝北坐,張良面朝西陪侍著。宴會進行中間,范增好幾次給項王遞眼色,又好幾次舉起身上佩戴的玉訣向項羽示意,不知道為什麼項羽一直保持沉默,一點反應也沒有。也許是事前準備不足,也許是配合還不默契,項羽的思維一直處於僵硬狀態,范增實在忍無可忍,只好親自出去叫來項莊面授機宜:「該你露一手了,你進去上前獻酒祝壽,然後請求舞劍,趁機刺死劉邦那小子。切記切記!」
然後,就是著名的「項莊舞劍」,就如同後來的那句成語所說的那樣,「項莊舞劍,意在沛公」,沛公就是劉邦。局面驚心動魄,劉邦命懸一線。多虧項伯常常用身體掩護,劉邦才得以逃過生死劫。
整個宴會之上,范增的表現就像小丑,他拿著一塊玉玦來回擺弄,將自己凌駕在項羽之上。項羽是個有原則的人,項羽是個貴族,項羽決不會因為范增丫的擺弄擺弄玉玦就去殺人。有這樣殺人的嗎?後來,范增的舉動更加扯淡。當項羽改變了主意,決定不殺劉邦之後,范增居然將項莊弄了進來,在實質上說此時的范增是在謀反,他謀殺的不僅僅是劉邦,他謀殺的更是項羽的高大形象,這決定了項羽決不可能聽之任之,項羽從來就不是傀儡,他也不可能作范增的傀儡。因此,才會有項伯的挺身而出。
見此情景,張良只好借如廁之機找來樊噲,樊噲是劉邦的連襟。樊噲帶著寶劍拿著盾牌闖進軍門,項羽為樊噲的虎虎英氣所吸引,讚歎道:「真乃壯士!賜他一杯酒!」手下的人給他遞上來一大杯酒。樊噲將滿碗高度酒一飲而盡,場面出現了一次小高潮。
可以想像,在樊噲進來之前,整個酒席之上的氣氛是沉默的,詭異的,一邊是劉邦點頭哈腰,低眉順眼,一邊是項羽頤指氣使,愛理不理;一邊是范增老謀深算,暗含殺機,一邊是張良冷眼旁觀,沉著應對;一邊是項莊舞劍,意在沛公,一邊是項伯挺身而出,及時搭救……這不是宴會,這是生死場;這不是把酒言歡,這是鬥智斗勇。但是樊噲的出現,使得場面稍微有些活躍了,因此,項羽有了眼睛一亮的感覺,他看著豪放的樊噲,大聲說道:「再賞給他一隻肘子!」手下的人遞過來一隻整豬肘。樊噲把盾牌反扣在地上,把豬肘放在上面,拔出劍來邊切邊吃。這時候,場上的氣氛更加活躍,項羽喝彩道:「好一位壯士!還能再喝嗎?」樊噲從容答道:「我連死都不在乎,一杯酒又有什麼可推辭的!」大塊吃肉、大碗喝酒的樊噲讓項羽來了興緻,是啊,酒不咸不淡地喝了半天,氣氛卻壓抑得要命。喝酒的男人都知道,酒席之上,真正讓男人佩服的就是對方的酒量,項羽似乎被樊噲的酒量所折服,幾乎有了和樊噲一拼酒量的念頭,然而樊噲卻突然開始發表演講:「對於秦始皇,我有幾句話要說。那秦王有虎狼一樣的兇狠之心,殺人無數,好像惟恐殺不完;給人加刑,好像惟恐用不盡,結果弄得眾叛親離。今天,沛公如此勞苦功高,您不僅沒有給他絲毫的賞賜,反而聽信小人的讒言,要殺害有功之人。我覺得這是走秦朝滅亡的老路!」
剛才還在興頭上的項羽沒有想到樊噲還有這麼一手,頓時張口結舌,只好一個勁地說:「坐!坐!」
宴會上的氣氛更加撲朔迷離,項羽心亂如麻,劉邦抓住這稍縱即逝的機會,借上廁所的機會悄悄逃離了殺機四伏的宴會,撒丫子跑回了軍營。
可以這樣說,如果算錯誤,鴻門宴也僅僅項羽無數次失誤中最不足道的一次小失誤,也許根本就不是失誤,而是楚漢交手中項羽的一次輝煌勝利。在我看來,鴻門宴上的項羽,其表現堪稱完美,值得高度肯定,是項羽人生歷史上少見的正確選擇和行動。鴻門宴上項羽以自己優異的表現為自己加分不少。
鴻門宴本身也是一次小概率事件,根本稱不上是楚漢相爭的轉折點。不是嗎?即使過了若干年之後,到了漢楚彭城大戰之時,項羽仍然具備徹底擊垮劉邦的實力。
鴻門宴後,劉邦作出了巨大的讓步,至少表面上依然十分服從項羽的領導,並全力支持項羽西進。項羽一路燒殺擄掠,耀武揚威的進入了秦都咸陽,而後,大封天下。
立劉邦為漢王,統治巴、蜀、漢中之地,建都南鄭。立章邯為雍王,統治咸陽以西的地區,建都廢丘。長史司馬欣,以前是櫟陽獄掾,曾經對項梁有恩;都尉董翳,當初曾勸章邯投降楚軍。立司馬欣為塞王,統治咸陽以東到黃河的地區,建都櫟陽;立董翳為翟王,統治上郡,建都高奴。改立魏王豹為西魏王,統治河東,建都平陽。瑕丘申陽,本是張耳寵幸的大臣,首先攻下河南郡,在黃河岸邊迎接楚軍,所以立申陽為河南王,建都洛陽。韓王成仍居舊都,建都陽翟。趙將司馬卬平定河內,屢有戰功,因此立司馬卬為殷王,統治河內,建都朝歌。改立趙王歇為代王。趙相張耳一向賢能,又跟隨項羽入關,因此立張耳為常山王,統治趙地,建都襄國。當陽君黥布做楚將,戰功在楚軍中一直屬第一,因此立黥布為九江王,建都六縣。鄱君吳芮率領百越將士協助諸侯,又跟隨項羽入關,因此立吳芮為衡山王,建都邾縣。義帝的柱國共敖率兵攻打南郡,戰功多,因此立共敖為臨江王,建都江陵。改立燕王韓廣為遼東王。燕將臧荼跟隨楚軍救趙,又隨軍入關,因此立臧荼為燕王,建都薊縣。改立齊王田市為膠東王,齊將田都隨楚軍一起救趙,接著又隨軍入關,因此立田都為齊王,建都臨淄。當初被秦朝滅亡的齊王建之孫田安,在項羽渡河救趙的時候,曾攻下濟水之北的幾座城池,率領他的軍隊投降了項羽,因此立田安為濟北王,建都博陽。田榮多次有背於項梁,又不肯率兵跟隨楚軍攻打秦軍,因此不封。成安君陳余因與張耳發生矛盾,拋棄將印而離去,也不跟隨楚軍入關,但他一向以賢能聞名,又對趙國有功,知道他在南皮,因此把南皮周圍的三個縣封給他。番君吳芮的部將梅鋗戰功多,因此封他為十萬戶侯。從這個分封名單我們可以看出,當時整個反秦陣營裡面的諸侯們的關係多麼錯綜複雜。其中有一批本來就是劉邦的朋友或者支持者,如果鴻門宴上項羽膽敢對劉邦痛下毒手,其後果一定不堪設想。
分封過眾人之後,項羽自立為西楚霸王,統治九個郡,建都彭城。
被項羽封為漢王之後不久,劉邦就國。
⊙版權聲明:文章源於網路,如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投稿信箱:tg@weizy.cn(歡迎您原創投稿)
⊙責任編輯:小雅(微信號:13823765842)
燕草如碧絲,秦桑低綠枝
明代大儒王陽明
長按二維碼「識別」關注
薦語:陽明心學集儒、釋、道三家之大成,是500年來中國人最精妙的智慧。王陽明為什麼能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一沒有爭議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聖人?為什麼能成為曾國藩、梁啟超、蔣介石、稻盛和夫等中外名人共同的心靈導師?一起走近大儒王陽明吧。
史記
薦語:司馬遷曾欲以一支史家之筆,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讓我們一起領略上古風騷,秦漢故事!
詩詞大會粉絲團
薦語:賞中華詩詞,尋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關注詩詞大會,獨享江南塞上之詩韻,逍遙唐詩宋詞之遠方。
青梅酒待知音,點擊『閱讀原文』邀您談古論今!
※李世民如何處理微妙的君臣關係
※唐肥宋瘦:古代女性為了追時尚蠻拼的
※李世民和李隆基誰治理下的朝代才是真正盛世?
※唐朝美女最愛元宵節?
※唐代美女巧妙對付色狼!
TAG:唐朝那些事兒 |
※項伯為什麼要在鴻門宴上幫劉邦脫險?
※鴻門宴中保護劉邦而被封為射陽侯 項伯為什麼幫劉邦?
※鴻門宴上,項伯為什麼要幫劉邦坑自己的親侄子項羽?
※劉邦為什麼能得天下 項伯為什麼幫劉邦
※項伯作為項羽的伯父,在鴻門宴上為什麼不幫項羽,而去救劉邦呢?
※項伯為何要幫助劉邦?項伯和項羽的關係是被劉邦策反了嗎?
※項伯為何要給張良通風報信讓劉邦逃走?
※項伯為什麼幫劉邦,項伯怎麼死的
※鴻門宴上項伯為何替劉邦擋劍,僅僅是因為張良和他有交情嗎
※項伯為什麼要幫劉邦坑害自己的親侄兒項羽?真相讓人心驚膽寒!
※項伯為何要幫助劉邦奪天下,而坑死自己親侄子項羽呢?
※專家解密:如果沒有項伯,項羽會打敗劉邦嗎?
※項伯是項羽的親叔叔,為什麼要胳膊肘往外拐暗中支持幫助劉邦呢?
※項伯為何要再三地害項羽?項家人最後全被劉邦改姓了劉
※項伯:叛徒?忠臣?義士?
※《史記》夾縫裡的項伯:明明是項羽的叔叔,為什麼卻幫劉邦?
※為何項伯給張良通風報信?是對項羽的背叛嗎?
※項伯為何再三地害自己的親侄?項家人最後全被劉邦改姓了劉
※《鴻門宴》項羽的叔父項伯為何背叛他,助劉邦躲過一劫?原來另有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