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趙匡胤的陳橋兵變,乾隆皇帝是這樣評價的
後周顯德六年的十一月,後周恭帝柴宗訓在龍榻上屁股才剛剛坐熱時候,就從邊境線上傳來一個令所有人吃驚不已的消息:契丹人與北漢聯合進犯!這讓所有人聯想到了當年柴榮剛剛登基,北漢與契丹人趁朝局動蕩出兵犯邊的事情,歷史在重演!
京師中人心惶惶,城中紛紛傳言:將在出師之日,冊立點檢作天子。在提心弔膽之中,終於迎來了顯德七年春正月。就在小皇帝柴宗訓與符太后正端坐在朝堂接受朝臣的賀正旦時候,北地邊關告急的文書再次送到了京師。幾個宰輔重臣商議之下,決定派殿前都點檢趙匡胤率軍北上抗敵!
正月初二日,殿前副都點檢慕容延釗為先鋒,率部離京出征。初三日,趙匡胤親自率軍出發。在他的治下,軍紀嚴明、秩序井然。等到兩位點檢都離開了京師,也沒有發生人們擔心的事情,城內人心漸安。
按常理揣度:救兵如救火,是片刻不能耽誤的大事。軍隊出師就應該是急行軍才對!而趙匡胤率軍離開京師之後,一路北行,直至晚上才行到陳橋驛。即使是用過午飯離京,距晚上時候也應該有三個時辰,六個小時的時間。陳橋驛距汴梁城按42里地計,那麼在英明神武的趙匡胤將軍率領之下,號稱天下精銳的後周禁軍每小時的行軍里程為七里地。這根本不能視為行軍,與閑庭散步無異。
原來,就在三軍信馬由韁的北行之時,軍中出現了咄咄怪事——軍中一個自學成才的小校,名叫苗訓,走在道間忽然煞有介事的指了天對身周的同袍泄露天機:日下復有一日!眾軍士在他的引導之下,抬頭仰觀天象,影響了行軍速度。
中國人的好奇心極重,相信千餘年前也是如此。一個人抬頭望天、口中再故作神秘的念念有詞,定會引起旁邊人的注意。繼而會產生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萬的蝴蝶效應。
大軍屯紮在陳橋驛之後,軍中對於日下復有一日異象之事已經傳的盡人皆知。更有人相聚倡議:主上幼弱,如何會知道我輩出死力破敵?不如冊立點檢作天子,再去北征,為時也不晚!
第一個說出這種大逆不道話的人已不可考,但是從事情按部就班發生來分析,幕後一定有神秘推手!有理由認定陳橋兵變一事與未發兵之前的謠言都是相關聯的,可以有如此縝密思維的人除了趙光義就是趙普。
匪夷所思的是:這個載入史冊的夜晚,陳橋兵變一事的男一號趙匡胤卻在醉卧。倘若真的認為趙匡胤是喝醉酒的話,那麼喝醉的人怕是閣下了。
流傳至今的宋代官方文獻,都是把陳橋兵變之事說成是在趙匡胤完全不知情的情況下發生的。
之所以有意把兵變之事描摹成突發事件,也是為尊者諱之曲筆,洗涮趙匡胤篡奪政權的千古罵名。酒與斧伴隨他一生。他不但善飲,更是個得酒中真趣的高人!綜合趙匡胤一生可知,酒與斧伴隨他一生,趙匡胤不但善飲,而且是個得酒中真趣的高人!
三十歲時候就拜為節度使一職的趙匡胤是有資本驕傲的。他是後周朝中最為年輕的將星,而且是正處於冉冉上升階段。有宋一朝,另有一位超級牛人也是在三十歲年紀時候做到了節度使一職,這個人正是世人耳熟能詳的抗金名將、民族英雄岳飛。
史稱明君、七百年後的清帝高宗乾隆對此事的認識是:陳橋兵變,論者疑宋祖實與其謀。蓋彼時匡義(趙光義)以手足之親,趙普以心腹之寄,毅然部分,復入帳中密白,使非微窺宋祖隱微,豈至若此?且其受命而出,因變而返,遽行禪代,絕無愧辭,更足啟後人訾議。雖當時朝不易位,市不易肆,其後布武修文,撥亂反正,而其得國之不以道,又豈能曲為原諒哉?
從乾隆的筆端也可以窺知朝不易位、市不易肆的朝代更迭之事,歷史上也僅此趙家、別無分號的!
趙匡胤代周一事——事實俱在、證據確鑿,就是有意遮掩也只能是適得其反、欲蓋彌彰。其實他完全沒有必要刻意去掩蓋事實真相,行非常之事就要有擔當。趙匡胤結束了五代以來禍亂相尋的局面,是有功於歷史的。
老百姓沒有那許多的花花腸子,只要能過上安定的小日子,對於誰做皇帝、如何上位這種細枝末節的問題其實並不在意。
乾隆皇帝之所以會對宋太祖趙匡胤禪代之事略有微詞,應是他從帝王的角度出發考慮問題的。他內心中要極力維護儒家思想中的正統思想,對通過篡逆上位的事情看不在眼中,固有此議!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這個女人不尋常,生了五個兒子,兩個做了皇帝
※紅葉有意流水無情,擺一擺「紅葉題詩」凄美、浪漫的愛情故事
※盧照鄰到底有什麼牛皮的,居然被唐高祖十七子譽為寡人之相如?
※現代人喜歡各種曬,宋代司馬光喜歡曬什麼呢?
※家家有本難念的經,英明神武的唐太宗,差點因家事而自殺
TAG:唐風宋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