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成慶:書店衰落了,社會的整體精神很難提升

成慶:書店衰落了,社會的整體精神很難提升

成慶:書店衰落了,社會的整體精神很難提升



文 | 成慶

還記得十五年前初次來到上海,匆匆遊歷了外灘之後,便向人打聽上海有何標誌性的書店,答案當然是陝西南路的季風書園。直奔而去,尋到書店,雖然書的數量與品種並沒有讓我感到太大的驚艷,這緣於在武漢讀大學時就常常遊歷在各種書店之間的經驗。上海與武漢,差距並不明顯。但那個夜晚在「季風」尋書時所聽到若隱若無的小提琴曲,讓初來乍到的我感到一陣前所未有的舒緩。對於一位前途未卜而又嗜好讀書的年輕人而言,在受到外灘繁華的衝擊之後,「季風」似乎像是一個避風的港灣。


從此,定期去季風買書,和朋友聚會,參加講座,幾乎成為休息日的常課。可是,在線書店的興起,「季風」的人流慢慢減少,越來越多的人只是路過,拍一拍有興趣的新書封面。書籍的價格敏感度,似乎比美食與服裝要高的多。

成慶:書店衰落了,社會的整體精神很難提升


季風書園


慢慢的,我聽到了「季風」書店經營虧損的傳聞,那時候,幾位愛書的朋友仍然會堅持去季風買書,動機則不約而同地變為「支持民營書店」,有點悲壯,也很無奈。


後來,我也越來越習慣於在網上購書,不僅僅是折扣,還有便利。「季風」的進書頻率也越來越緩慢,要買的書也不容易尋到。於是,「季風」似乎真的變成了「季風」,只是偶爾路過的時候才會如候鳥一般停留。


這時,「誠品書店」的概念在台灣方興未艾,2012年,去台灣旅遊,第一次看到「誠品」,震驚的不是書,而是絡繹不絕的人流,那一刻,我想起了久違的「季風」。「誠品」的成功,有很多原因,但是其中一個最直觀的原因,或許是,作為一個公共空間,他讓人感到了「潮流感」。在那裡,我們可以把逛書店變成一件具備消費意義的行動,儘管大多數人來到這裡,並不是為了閱讀,而只是去感受閱讀的氣氛。

成慶:書店衰落了,社會的整體精神很難提升


誠品書店


與「誠品」相映成趣的是,台灣傳統的書店一條街——重慶南路已經迅速衰落。商務書局、三民書局都顯得老態龍鍾,雖然仍然能夠在那裡淘到一些好書,不過如果我是普通的遊客,大概沒有興趣進入這樣一個洋溢著衰敗氣息的空間,知識不經意間地已經變成了文物。而在那一年,我有感而發,在騰訊·大家上寫了一篇名為「那些沉默的書局」的專欄,目的想要去彰顯一下那些小書局的堅持,可是內心也知道,大勢所趨,命不久矣。


再後來,我去了大阪和東京,逛了梅田和神保町,那裡的「古書店」對於我而言,算是真正的天堂,心儀的書籍舉目皆是,大概唯一擔憂的只是自己的荷包而已。比如,佛教典籍和刻本標價都是數千一套,雖然不算天價,但在如此豐富的庫藏前面,單價也就顯得格外的刺眼了。而且,神保町的「古書店」涵括了藝術、漫畫、攝影等各種門類,我就很輕鬆地淘到了土門拳拍攝的《古寺巡禮》,品相上佳。購書稍累,隨便在對街處找一家咖啡店,一邊喝上拿鐵,一邊摩挲剛剛尋到的戰利品,看著對面鱗次櫛比的書店與摩肩擦踵的人流,便會想起劉檸兄在《東京文藝散策》中所描寫的狀態,不過他常常找的是拉麵館,點的是札幌生啤。


但這畢竟不是正常的新書門店,日人對於「古書」的保存與流通也與中國國情相差甚遠,於是我又專程去了代官山的「蔦屋書店」,聽說那是東京的閱讀新地標。從池袋出發,乘坐地鐵從北到南,距離不算近。離得遠遠的,看見燈火通明的小樓,我的第一感覺是,哇,好溫暖。

成慶:書店衰落了,社會的整體精神很難提升



蔦屋書店


走入店內,一股書籍環繞的親切感悄然而至,雖然書架密集,但是並不壓抑,零零散散的座位還可以讓你在書店內邊翻閱書,邊喝咖啡,這幾乎不像是書店,而是某日下午的家中。看到好幾位「潮男潮女」,打扮入時,卻也在窗邊靜靜地讀書,在中國,這類裝扮的大概都在奢侈品店和夜總會遊盪吧。或許,「潮」也分內功和外功,人家屬於內外兼修。

因此,蔦屋書店算是一家時髦的書店,除開裝潢布置的考究,來往的人流也烘托起這家書店的中產階級趣味。但這種「趣味」不需要否定,這正是一個成熟社會應該具有的空間。反過來想,如果一個社會的中產階級不以閱讀為榮,你會覺得那是正常嗎?國內的書店,還不具備類似引領潮流的作用,上海的「鍾書閣」名氣雖大,裝修華麗,可是那更像是一個景點,不僅書未有經過嚴格挑選,且多淪為了牆面裝飾的道具。當然,這並非鍾書閣的錯,而是這個時代閱讀的真實處境。


蔦屋書店的設計顯然有許多考量,比起那種一目了然的書店布置,蔦屋的分類書架是一個個的小房間,當你從一個房間走入另外一間時,也意味著你進入了新的知識領域。而且,這種分割讓你少了一些壓抑感,似乎會有一種感覺:哦,這個房間的書我可能看的完!


一遍遍地在裡面徜徉,相比空間而言,書籍理應更加重要。可以看得出,蔦屋的定位非常明確,就是面對一般公眾的知識需求,所以書店裡不會像國內的書店那樣,常常充斥著一大批過度專業的研究著作,而是基本上介乎於學術與流俗暢銷書籍之間。比如佛教專櫃,我就看到了日本著名佛教思想史家末木文美士的好幾本著作,多是岩波書店出的口袋本,而且都不算太專業化,適合一般讀者閱讀。最近大陸翻譯出版的《日本宗教史》,就是我在蔦屋書店買到的。


國內的書店為何無法在專業閱讀與公共閱讀之間作出區分?原因大概很多,但是其中很重要的一個,應該是專業研究者往往不重視公共文化的培育,更不願投入到公共寫作中去,而政府與社會對於公共文化從業者的壓制與吝嗇,也使得公共文化雪上加霜,反倒成為一種奢侈消費。要麼去聽於丹,要麼只能去硬著頭皮去讀章太炎的國學。顯然,這是一種深刻的公共智識危機,它不僅限制了國人的閱讀樂趣,反而加劇了知識鴻溝,它讓專業研究者越來越遠離公共的知識需求市場,而且多少還有一些孤傲的自鳴得意;另一方面,「無良書商」攢集著各種不可靠的雞湯知識讀本,獲取豐厚的利潤。所以,這帶來一種奇怪的現象,就是每年的圖書市場碼洋並不會減少,但是適合公共閱讀的書卻未見增長。


回到源頭,公共寫作與閱讀是什麼?它應該是基於專業的知識文化普及。甚至可以說,沒有合理的公共文化與知識的大規模傳播,一個社會的整體精神狀態是很難提升的。因此,書店的功能之一就是傳播公共文化的「公共空間」,但在過去,它大多隻承擔著流通書籍的功能,但在今天,購書越來越便利化,甚至演變為滑鼠鍵盤的操作流程而已,閱讀的「價值呈現」與「意義分享」卻幾乎消失。


所謂「呈現閱讀的價值」,是要讓閱讀行為本身不停地暴露在公共空間之中,包括各種各樣的講座、活動,都構成了閱讀的一部分。前不久,影星艾瑪在紐約的地鐵里出現,在各個角落放置了許多本她推薦的書籍,裡面甚至附上她手寫的紙條。可是,同樣的活動,在北京舉行時,卻演變為一場「鬧劇」,大量的書被作為垃圾遺棄。為什麼?除了公眾沒有閱讀習慣之外,那些參與活動的明星們,大概自己都沒有認真讀過他們所推薦的書吧,他們的推薦又有什麼典範意義呢?因此,呈現閱讀的價值,其實是要讓自己成為真正的閱讀者和推薦者,而不是商業活動的促銷者與裝飾者。


經過那一年季風書園陝西南路店的續租紛擾,書店最終搬離,而且悄然易主。從依傍霓虹醉迷的百盛商圈改為依隨書香逼人的上海圖書館,「季風」在一段時間內,似乎讓人遺忘了,我們都在猜想,或許不久的一天會聽到關閉的消息。


可是,隔了兩年,「季風」似乎再度的活躍,這次的活躍,是從講座、活動的消息開始,季風那間不大的活動空間舉辦著各種的讀書活動與觀影會,儘管我很少去參加,但是會隱約有一種「季風復甦」的感覺,不過,每次去,買書的人流依然稀少。


後來,季風書園開始舉辦系列的講座課程,並且邀請我前去講佛教通識課程,這才重新開始密集地接觸季風。這一次,季風似乎想作一些知識文化的公共傳播工作,所以邀請了許多學者前來授課,雖是收費的課程,聽眾不算少,求知慾也很強。一些免費課程,甚至吸引了上百人的聽眾,在這個城市,潛在的文化需求者仍然龐大。


我對書店的理解,也讓我有興趣為季風貢獻一點微薄之力。最近,因為特殊的機緣,我推薦了兩位台灣的生死學專家來到季風,與大家分享台灣這二十年來生死學方面的成果,這當中不僅有學理的,還有大量關於台灣臨終關懷和安寧照顧方面的臨床經驗。這些問題,其實都直接關切到我們作為一個人所必然面對的處境,「生死」對個人而言,表面看是私人性的,但是對於社會而言,卻是普遍與公共的議題。


課程的反響十分熱烈,聽課的學員們提議在季風書園舉辦「生死學」讀書會。這也讓我想起這幾年來季風在「呈現閱讀」與「傳播公共文化」方面所作的努力,這些活動大多是免費的,但是卻在為上海這個都市貢獻著不可或缺的影響,儘管你可以看到很多缺陷,但是,如果這樣的書店有朝一日徹底消失,你大概會感受到上海文化的「失重感」。不是因為沒有其他的場所舉辦類似的活動,而是因為,作為一家地標意義的民營書店,它代表著上海這個都市是否具有社會活力的指標。

成慶:書店衰落了,社會的整體精神很難提升



這幾年,我很少參加公共的活動,閱讀、生活也越來越「私性化」,雖然這是人生軌道的正常切換,但每當去台灣、日本訪問旅行時,總會覺得有很強的失落感。缺乏作為公共空間的書店,我們的閱讀和思考越來越「孤島化」與「私人化」,所接觸的大學生,也對公共問題置若罔聞,我也很少在課堂上談宏大的社會議題,因為對於年輕人而言,那太沉重,也過度的嚴肅,不具備「小確幸」的「文化正確」。他們追求個性,口頭禪常常是「別煩我」,對嚴肅文化的尊重與社會的進步,也多少失去興趣。在他們的精神世界裡,單人稱的「我」已經取代了集體人稱的「我們」。這種個體化雖然也催生了許多亞文化群體,但是,這只是面對主流價值的自然閃避,那些思考公共問題的年輕人,在成長的過程中都悄悄地消失了,他們也就基本上失去了在公共空間呈現自己閱讀意義的機會。


對於這一切,我很理解,也常常在課堂上用笑話消解他們的小確幸和小幸福,畢竟他們的精神狀態仍然受制於社會的主流價值,我們也根本無法觸動時代癥候的根源。但是季風書園這樣的書店不斷地倒閉消失,讓有類似關切的閱讀者慢慢地變為精神的孤島,雖然他們可以在網路上相互交流,但總覺得,能否看到真實的人,才是讓閱讀去影響社會的介面,我們的思考與表達最終才能變成真正的社會實踐。


畢竟,我們所面對的,還不是「阿爾法狗」控制的世界。


本文原標題《書店的衰落與閱讀的孤島》


【作者簡介】


成慶| 騰訊·大家專欄作者


【精華推薦】


·END·


大家∣思想流經之地


微信ID:ipress


洞見 · 價值 · 美感


※本微信號內容均為騰訊《大家》獨家稿件,未經授權轉載將追究法律責任,版權合作請聯繫ipress@foxmail.com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大家 的精彩文章:

祝勇:顛沛半生,蘇東坡從來不失浪漫與尊嚴
郭爍:偉大的異議者走了,美國最高法院要來個年輕人
王勤伯:「分享」和「點贊」長大的一代是民粹領袖的天然盟友

TAG:騰訊·大家 |

您可能感興趣

兒童極易習得成人的社會偏見,成人的身教比言傳更重要
肥胖成了社會性問題,特別是男性朋友為了應酬而形成的啤酒肚!
成為女神的她們,或許很難再融入真實社會!
造成抑鬱症的社會原因
社會底層是怎樣連成的?
歷史上反腐倡廉最成功的皇帝,打造封建社會的巔峰時代
社會很現實,請不要讓善良成為人生的絆腳石
從社會發展來說,未來婚姻會變成這樣!
史上最成功的黑社會轉型,孫中山也曾跟他們反目成仇
貴族精神,是社會已經階層固化的表現,你還羨慕么!
一次廁所的恐怖經歷,瞬間成為了社會的焦點
解讀 | 史上最成功的黑社會轉型,孫中山也曾跟他們反目成仇
中國變成了一個拼爹的社會嗎?
貴族精神,是社會已經階層固化的表現,你還羨慕么?!
單身不是社會問題,是社會把單身變成了「問題」
假如我們發展成為了魔法社會,並非科技文明,你將變成什麼樣?
社會搞笑漫畫,打得太好了!
上層社會越來越富的真相,太精闢了!
魯迅的話,只有走入了社會才能理解的更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