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李廣旭:作為一種方法的小城鎮及城鄉文學新變

李廣旭:作為一種方法的小城鎮及城鄉文學新變

李廣旭:作為一種方法的小城鎮及城鄉文學新變 點擊播放 GIF/45K



【編者按】

前不久,平台推送了《探索與爭鳴》2016年第12期學術工作坊上「城市化運動中鄉村與人的命運」討論會的全程實錄;推出之後,反響積極,討論熱烈。值此春節返鄉之際,平台將陸續分享各位與會人員為討論會準備的發言內容,供讀者就相關話題展開進一步地研讀和交流。本篇文章是上海大學中文系博士生李廣旭為討論會準備的發言稿,特此推送,以饗讀者。


作為一種方法的小城鎮及城鄉文學新變


李廣旭 | 上海大學中文系博士生

李廣旭:作為一種方法的小城鎮及城鄉文學新變


今天的會議主題是城市化,英文即urbanization。如果依照中國現實,城鎮化的說法可能會比城市化更貼切。一提及城市化,頭腦中往往泛濫的是北上廣的摩天大樓,城鎮化則不然,它與農村的距離更近,雖然與城市化為同一詞源,但立足中國現實的話,townization顯然更為準確


《呼喊在風中》的一個不容忽視的寫作背景是中國的社會結構在今天已經悄然發生了改變,根據2012年中國社科院發布的《城市藍皮書:中國城市發展報告No.5》,中國城鎮人口首次突破了50%,給城鎮與鄉村誰為主體的問題提供了一個可見的答案。2014年3月,《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的出台將小城鎮建設提升到了新的戰略高度。路遙在80年代初的時候提出了「城鄉交叉地帶」的概念,而小城鎮就處於這一城市與鄉村相互交叉的地帶之中,生活方式及思想意識等方面在交叉的過程中必然產生難以自抑的陣痛。但中國的小城鎮發展目前還不夠成熟,在承上啟下的作用上不夠明顯,小城鎮應當有自己的特色,提高對農村的吸引力,而非單調地均以大城市為發展模版。解決磊光在書中所訴求的種種農村問題,也許從沒有所謂的根本方法,都是一個又一個方法的累加,用小城鎮來給農村未來造夢即是方法之一


磊光的書給了我很多的啟示,引發了更多基於文學的思考。文學是反映社會現實的一面鏡子,中國關於農村題材的作品,不論是小說散文,還是近年來大熱的非虛構,大多與城鄉之間的變遷相關,在文學上表現為三個轉向。


1

從鄉土中國敘事到城鄉中國敘事:關注重心的偏轉


作家與學者們敏銳地把握到了城鎮化與中國社會結構的變遷給文學帶來的影響。雷達在與張繼紅的訪談中表示,當代文學已經發生了從「鄉土中國」敘事到「城鄉中國」敘事的轉變,這樣的語境轉變本身便體現了城鎮化及其問題的文學表現。90年代甘陽、秦暉等學者倡導鄉土中國重建的願景今天看來似乎依然任重道遠,擔負重建鄉土中國重任的年輕人正一個又一個頭也不回地離開,鄉土中國重建的迫切性正在被城鄉中國新建所替代。


費孝通先生曾寄望城鄉流動加劇下農民能做到「離土不離鄉,離鄉不背井」,但當前顯然偏離了這一期許。尤鳳偉的《泥鰍》、劉慶邦的《到城裡去》、閻連科的《受活》、賈平凹的《高興》、王安憶的《上種紅菱下種藕》等作品均反思了糾葛的城鄉關係問題。《呼喊在風中》讓人感到沉重的一點便是其筆下的人物都被現實所規訓,與世俗文化和經濟活動糾纏在了一起,遠方的好生活讓心中的家鄉成為不能回或不願回的那個地方。

李廣旭:作為一種方法的小城鎮及城鄉文學新變


返鄉成為近年來的一大主題,梁鴻的兩部非虛構作品《中國在梁庄》與《出梁庄記》讓越來越多的學者用田野調查的方式重新審視鄉土中國。如果說梁鴻還是靠舊媒體發聲的話,那麼王磊光的《一位博士生的返鄉筆記》、黃燈的《一個農村兒媳眼中的鄉村圖景》及賀雪峰主編的《回鄉記》等一系列與新媒體結合的寫作產生了進一步的推動,由走出象牙塔的學者們所著的作品進一步讓關於鄉土的寫作賦予了「在地性」,直接拷問劇變中的農村現實問題,冷靜殘忍地給他人也給自己一點點剝去了故鄉的「美好」,化為內在的生命體驗。


「在地性」的歸來不是為了重構鄉土,而是使鄉土中國的烏托邦想像失效,由福柯意義上的異質、矛盾、在場的異托邦所取代。這批學者勾勒出了一個日益凋敝的鄉村圖景,從字裡行間中看到現代性對關於鄉土中國的美學想像的無情穿刺。眾多返鄉記之所以能夠在網路和學界引起巨大的反響,很大程度上緣於他們說出了鄉土中國所一直穿著的「皇帝的新衣」,田園牧歌成了支離破碎的存在,讓人從夢中驚醒——也許田園牧歌從來都沒有存在過,只是消費美學的市場所提供的幻象。


2


從高加林問題到塗自強問題:個體生存境遇的轉變

如果說《人生》、《平凡的世界》里的城市夢還只是夢想的話,那麼在今天,夢想已經能夠照進現實。1984年以來的幾次戶籍制度改革強有力地推動了農村人口的自由遷徙和向城鎮轉移,中國社會結構變得繁複。方方用「分享艱難」的方式在其小說《塗自強的個人悲傷》中塑造了一個富有悲劇色彩的農村進城青年形象,塗自強比高加林幸運,因為他是真正意義上的自由人,可以不用被制度禁錮在土地上。塗自強又比高加林不幸,因為他連農村都無法回去。雖然他擁有更多的知識與更高的學歷,但城市對他依然是拒斥的,這種拒斥不同於看不見的制度性拒斥,而是一種看得見的物質性拒斥。今天不斷開放的市場創造了大量農村青年就業的機會,有知識有文憑的可以進入體制內,缺少學歷教育的也可以通過開店鋪、進工地等方式留在城市。

李廣旭:作為一種方法的小城鎮及城鄉文學新變



近年來,以王十月、張偉民、鄭小瓊等為代表的一批打工文學作家也再現與回應了這一現象,塑造了一批富有時代烙印的新工人形象,審視了裹挾在全球資本運動浪潮夾縫中的打工者的無奈,呈現出中國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底層人群的身份困境以及中國城鎮化乃至全球化進程中浮現的種種弊端。簡言之,高加林們面臨的不再是能不能進城的問題了,而是如塗自強那樣應該如何在城裡過上好日子的問題了,個體生存境遇問題發生了從高加林到塗自強的根本性轉變,而這也是《呼喊在風中》所關注的一個側面


3


從「二元對立」到「三足鼎立」:小城鎮文學趨於成熟


這一城鄉文學特點是躍出磊光作品的。社會學概念里的小城鎮是當前的一個學術熱點,但在文學中尚且不足。傳統意義上的小城鎮是由農村孕育並逐漸成長起來的,是農村變革的現實產物,以城市為發展目標,但和農村的關係更為密切,路遙所關注的城鄉結合部在今天成長為了小城鎮。小城鎮在現實社會裡的日益繁榮是促使小城鎮文學能夠得以興起的一個重要原因,但城與鎮在文學上的割離要鮮明得多。文學範疇內的小城鎮概念源於社會學,但並不完全等同於後者。

李廣旭:作為一種方法的小城鎮及城鄉文學新變



與都市文學、農村文學不同,小城鎮文學這一概念的出現時間相對較晚,是一個仍在不斷發展和衍變的產物。學者吳福輝、楊劍龍、逄增玉、熊家良、周水濤等人先後明確地提出存在著都市文學、小城文學和農村文學這樣三元並立的結構,將小城文學與小鎮文學統一起來。小城鎮文學與農村近,離城市遠。具體而言,小城鎮文學是指以小城鎮為寫作對象與寫作背景的文學作品。


其中小說成就最為顯著,「經過復甦、發展、勃發等階段之後,跨入21世紀的小城鎮敘事小說進入了成熟階段。」之所以判斷其趨於成熟是基於四個標準,我們可以看到《大老鄭的女人》《上種紅菱下種藕》等以小城鎮為直接審視對象的作品已經出現,魯敏、阿乙等一批優秀作家們將其筆墨的著眼點多放在承接城鄉的小城鎮上,陳世旭、孫方友等人在寫作的過程中用明確的小城鎮寫作意識構建了潁河、陳州等文學地域,以及該題材作品是否大量湧現,如《人民文學》《北京文學》等重要期刊上幾乎每一期都有關於小城鎮的作品刊登。既有文本明確地以小城鎮為核心寫作對象的作品,如孫方友的「小鎮人物系列」等,也有作品裡的小城鎮只是作為文本外圍存在的,可以看作為是對小城鎮文學的一種重要補充。透過小城鎮文學就能看到小城鎮社會生活在社會轉型期的縮影,它的崛起與成熟是城鄉中國敘事的一個重要標誌。


END


人文社科學者的平台


《探索與爭鳴》


唯一官方微信平台


投稿郵箱:tansuoyuzhengming@126.com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探索與爭鳴雜誌 的精彩文章:

朱軍:作為一種地方性知識的鄉愁
劉鐵芳:圍爐夜話不再有,心中火種何以傳?
今天下午「修齊講堂」開講啦,京劇表演藝術家尚長榮上了第一堂課
包剛升:中國的自我想像與中國的世界想像
鄧曉芒:哲學涵養是文學批評一切力量的終極源泉

TAG:探索與爭鳴雜誌 |

您可能感興趣

此小城被稱「鬼城」,各種陰曹地府建築和造型,中國城市的奇葩
皖北的一座小城亳州市是歷史文化古城人文薈萃、是曹操和華佗故里
此小城被稱「鬼城」,各種陰曹地府建築和遺址,中國城市的奇葩
瀑布小城—芙蓉古鎮
萬山小城鎮建設讓舊城煥發新活力
華南新體驗,廣東這三個美麗的小城市
新疆石河子:文化小城 魅力盡顯
詩情畫意小城——廣西陽朔
異域風情的小鎮,中國特色的古城,最美邊境小城
探尋蘇北小城-豐縣的地方特色美食小吃
這座被作家路易艾黎稱作中國最美小城之一「鳳凰古城」建於康熙時
鄉村和小城鎮,未來中國最有意思的地方
繪畫-林海音《城南舊事》美麗的小城,回憶!
城市鬥法,南方名城被附近小城欺負,造兩個塔解決問題
沈從文故里,中國最美麗的小城:湖南鳳凰
最寧靜、清新、浪漫的泰北小城——難府
烏斯懷亞是世界最南端的城市,這是一個別緻、美麗的小城
華龍網攝友南蠻作品:小城光影
呂勝中:美國小城的皖南民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