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渡舟:對《傷寒論》一書的深刻總結
對《傷寒論》一書幾個問題的探討
《傷寒論》是一部什麼書
《傷寒論》為後漢人張仲景著。它是同疾病作鬥爭的產物,反映了我國醫學在後漢時期的光輝成就。《傷寒論》原名叫《傷寒雜病論》,因當時被兵火破壞,已殘缺不全。後經晉人王叔和整理,到宋朝「至平」中,校正醫書時,先將《傷寒論》十卷頒行於世。從此一書分為二書,一名《傷寒論》,一名《金匱要略》。
《傷寒論》問世以來,深受廣大醫家推崇,為辨證論治的理論體系,提供了極其寶貴的經驗。由於《傷寒論》在醫學上的科學成就,被奉為中醫學必讀之書。但是,對此書還存在一些認識上的問題。如有人把《傷寒論》當做治外感的專書,還說:「外感學仲景,內傷法東垣」,我認為《傷寒論》不是專治外感,而是一部辨證論治的書。為了說明這個問題起見,從以下幾點進行敘述。
張仲景在原序中,很自負地說:「雖未能盡愈諸病,庶可以見病知源」,從這兩句話,可以體會張仲景著書目的在於廣治諸病,並不只治一個外感病。方有執能體會書中的精神,他在《傷寒論條辨》寫道「論也者,仲景自道也,蓋謂憤傷寒之不明,戚宗族之非命,論病以辨明傷寒,非謂傷寒之一病也。」方氏把「論病」髙於傷寒之上,則與「原序」的精神互相契合,認識了《傷寒論》是辨證論治的書,不落於專治外感的偏見,無疑是正確的。
或有人問:如果傷寒同雜病未分前的《傷寒雜病論》,說是辨證論治的書,還可令人接受。如今兩書已分,只剩下《傷寒論》了,還強調它有「雜病」的辨證論治內容,這樣說是很難理解的。對這個問題,我想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解答。首先從六經分證來說,《傷寒論》的六經分證是廣義的,包括雜病在內。試看六經分證的提綱,只提「太陽之為病」……「厥陰之為病」,其中並不提「傷寒」二字,這就看出,六經分證是廣義的,包括了雜病。舉例來說:屬於雜病範圍的宿食和中寒的吐瀉,在《傷寒論》的陽明、太陽兩經中,無法可以分出它只是外感而不是雜病。所以,傷寒一過了太陽經,其中就包括了雜病的內容,這也是臨證的事實。換言之,即使是外感,其中也難免有雜病。
為什麼這樣來說,如以正虛感寒為例,論中有「傷寒尺脈遲……」,「傷寒心動悸……」,或太陽病反見少陰沉脈等等。這時,外感之邪與正氣之虛比較,而正虛是主要的矛盾方面,治療的原則應先扶正固本為主,對外感來看則亦退居於第二位,非是當務之急。那麼,扶正固本治正氣之虛,其辨證已介於雜病之間,所以,只講外感,不講雜病是不現實的。何況,外感發病,多有夾雜,如夾飲、夾食、瘀血、寒熱等問題,如論中的「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的「寒飲」;「傷寒胸中有熱,胃中有邪氣」的「上熱而中寒」;「大下後,六、七日不大便,煩不解,腹滿痛」的「宿食」均可以反映出來,《金匱要略》雖然分出以後,雜病的內容,固未嘗少。若是《傷寒論》沒有雜病的內容,反是不符合發病的客觀規律,而《傷寒論》也不成其為一部辨證論治的巨著。再從《醫宗金鑒》提出的「氣同病異」的理論分析,主要是在「內因」的根據上找原因。要看到男女不同性,老幼不同氣,臟腑有厚薄之分,體質有強弱之別。既要做具體分析,那就不能只講「傷寒」而不及於雜病。
很多的醫家認為:凡《傷寒論》的條文,不冠傷咨之名,系指雜病而言。如論中的「病如桂枝證」,「病脅下素有痞」,「病常自汗出」……,本來皆與外感無關,以達成外感與雜病相提並論之美,所以書名叫《傷寒雜病論》。《金匱要略》另自成書以後,對傷寒中講雜病並未失其原義。「壞證」在《傷寒論》中大約佔了三分之一的篇幅。張仲景借「誤治」的機轉,在寫《傷寒論》的同時又寫雜病。借汗、吐、下的變化,過渡到雜病方面,而辨雜病,它是把外感與雜病交織在一起而融會貫通。試看,論中的六十三條至七十條的內容,顯然是辨五臟雜病與治法的。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傷寒論》的內容,是通過外感與雜病的具體事實,來反映它的辮證論治的方法,這樣,就不能認為傷寒論是治傷寒的專書,或者是治外感的專著,而應當是辨證論治的書。
六經的概念
《傷寒論》的辨證論治的物質基礎是「六經」。六經,就是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對六經同樣也有認識方面的問題,如把六經當做六種證候的概括,不承認它是賍腑經絡的體現。有一個日本人叫喜多村的,在所著的《傷寒疏義》的序文里說:「本經無六經字面,所謂三陰三陽,不過假以標表裡寒熱虛實之義,固非臟腑經絡相配之謂也。」這種觀點不但在日本,在我國持這種觀點的也不乏其人。
我認為,如果「六經」不代表臟腑經絡的生理病理,而只是毫不相關的名稱,那就大有問題了。讀《傷寒論》必先觀其序,然後方知著者用意所在。原序明明白白指出:「經絡府俞,陰陽會通」,這就看出六經不可能不與臟腑陰陽相關。如果它同臟齙經絡絲毫無關,只是六經症候群,那麼反映疾病所產生的病理變化究竟在什麼地方?可以說,沒有臟腑經絡的病理變化,決不可能孤立地出現六類症候群。所以,六經概括了手足十二經,內屬於臟腑,也是不容你疑的事實。
六經分證的方法,在當時是臨床醫學一個突破,它解決了臨床方面帶有關鍵性的幾個問題:(1)解決了「病位」所在。如太陽經主表病,陽明經主里病,少陽經主半表半里病。三陽經反映六腑的病變,三陰經反映了五髒的病變。(2)解決了病的寒熱屬性。如三陽經病多見熱證,三陰經病多見寒證。(3)解決了邪正的虛實關係。如三陽經病,邪雖盛而正氣不虛,三陰經病,陰邪盛而陽氣已衰。(4)解決了病性的陰陽。如三陽病,以發熱為主,是病發於陽而為陽證:三陰經病,以惡寒為主(不發熱),是病發於陰而為陰證。
以上,六經分證,解決了表裡、寒熱、虛實、陰陽八類證候綱領,起到「八綱」辨證的先驅,在臨床上,確有綱舉目張,執簡馭繁的作用。
六經臟腑表裡關係
六經分陰陽,陰陽有表裡,以成陰陽會通,互相聯繫的作用。例如六經中的太陽與少陰為表裡,而示腎與膀胱相聯繫。如太陽為病,表受邪,則太陽之氣向外抵抗,由於太陽與少陰為表裡,若少陰里陽已虛,則太陽之邪,飛渡少陰者,亦恆見之。論中的「病發熱頭痛,脈反沉,身疼痛」的少陰傷寒證;或者是正氣恢復,拒邪外出,如論中的「少陰病,八、九曰,一身手足盡熱者,(以熱在膀胱必便血)」的熱迫膀胱證,皆可反映臟腑表裡出入的相互關係,這對疾病的預防和治療都有指導意義。
附醫案一:唐叟,年逾古稀,冬月患感,頭痛發熱,鼻流清涕。自服羚翹解毒丸,前後共服六丸,自覺精祌甚疲,而且手足發涼。其子懇余診,切脈未久,進即側頭欲睡,提其手,果涼而不溫,切其脈不浮而反沉,視其舌則淡嫩而白。余曰:此少陰傷寒,背陽已虛,如再進涼葯,恐生叵測,法當急溫,以回腎陽予四逆湯,服一劑而神轉旺,再劑手足轉溫而愈。
六經的傳變原則
六經為病,或由表傳里,由陽入陰;或由里出表,由陰出陽,都可叫「傳經」。六經的傳變,從原則上講,主要有三個方面:(1)有關正氣的盛衰:正氣充足,抗邪有力則不傳,正氣虛衰,抗邪無力則傳經。若正氣恢復,有拒邪外出之力,則可由陰轉陽,或「戰汗」作解。(2)有關邪氣的強弱:感邪勢盛,所向披靡而內傳。若邪氣不盛,或日久而衰則不傳經;或已內傳的,可轉為外出之機。(3)有關治療:治療及時,護理得法,可杜絕內傳之機;反之,邪氣無制而得逞,正氣抗邪而無助,勢必導至向內傳變。
以上這三個原則,其中以正氣的盛、衰為決定傳與不傳的關鍵。由此可見,不能按六經的排列順序,機械地計算某日傳某經。論中有:「傷寒一日,太陽受之。脈若靜者,為不傳;頗欲吐,若躁煩,脈數急者,為傳也。」證明了辨證是否傳經應以脈證為根據。
六氣對辯證的意義
祖國醫學不但認為自然界里有六氣,而人體之中亦有六氣。六氣的存在是以六經為基礎的。如太陽經的寒水之氣,陽明經的燥金之氣等等。六經若被邪傷時,則反映其所主之氣而為病。以太陽經為例,在發病中出現的寒水之證較為突出,如真武湯證,苓桂術甘湯證,苓桂棗甘湯證。為什麼太陽病而有寒水之證?這與太陽主寒水之氣有關。因為太陽受邪之後,氣不能化津,陽不能制水,水氣便會猖獗,因而出現水證。其它五經,以其氣而類推。
六經六氣,反映病證,這一理論,對辨證論治是有意義的。因為它可以解釋每經的發病特性,做到心中有數。另一方面,可以解釋六經對六氣的生理和病理的變化而辨證論治。
主、兼和變的臨床意義
《傷寒論》的六經證候,有「主證」、「兼證」和「變證」之不同。如以桂枝湯證為例,其主證是頭痛、發熱、汗出、惡風、脈浮緩。兼證則有或喘,或項背強几几等。主證是辨病之常,兼證是辨病之變,對兼證的加減治法,頗耐人尋味,而開拓治療思路。
至於「變證」就是誤治後的「壞證」。前已說明,它包括相當一部分的「雜病」,其所涉及的範圍較廣,是《傷寒論》—個重要的組成部分。
以上所介紹的三類證候,它和孤立的癥狀有所不同,它有內在的聯繫,反映了客觀規律,有其辨證的特徵。所以,依據證候去辨證,則事半功倍。並且證候記的熟,則反映的快,治療效率就要提髙。為了說明問題起見,附下列三個病例證實:
附醫案二:明朝的李念莪,治一個六、七天不大便,而又頭痛、身熱的患者,切其脈則浮,問其小便色清而不黃。李辨為太陽表邪不解,治用桂枝湯發汗。一醫不解問曰:為什麼六、七天不大便,你還用桂枝湯發汗?李曰:「《傷寒論》說:『傷寒不大便六、七曰,頭痛有熱,其小便清長,知不在里,仍在表也,當鬚髮汗,宜桂枝湯。』今病雖不大便,而脈浮尿清,故病不在陽明仍在太陽也。用之果愈。」(《醫宗必讀》)
附醫案三:陳慎吾老大夫,生前治一女孩,五、六日發熱不退,服藥無效。陳老診脈時,患兒矢氣甚臭,乃問其母,大便已數日未解。陳老曰:《傷寒論》云:「轉失氣者,此有燥屎也。」況脈滑,舌紅皆應之,乃投承氣湯,大便瀉下而愈。
附醫案四:李XX,女,38歲。長期嘔吐,兼見低燒,服藥已百餘劑不效。舌苔白滑,時有進修醫生陳君在側,問曰:此何證也?余曰:「嘔而發熱者,小柴胡湯主之」,果服三劑而吐止燒退。
從以上三例體會,可見證候對辨證是很重要的,掌握了證候,繼承古人的經驗,臨證時則少走彎路。
《傷寒論》治療法則
《傷寒論》有治療的方法和指導治療的原則,這是《傷寒論》科學成就的一個重要方面。辨證的目的在於治療,用什麼方法去治療,用什麼觀點去指導治療,確是臨床的一個重要課題。《傷寒論》在治則上確立兩個前題,一個叫「陰陽自和」,一個叫「保胃氣,存津液」。「陰陽自和」是說治病的最終目的,不是別的,而是促使其陰陽自和而愈。
因為,致病因素雖有千頭萬緒,總結起來,皆因陰陽不和而成,所以,古人有「治病必求於本,本於陰陽」之說,在治療時,從陰陽的大前提入手,則不失其戰略上的價值。可能有人問:《傷寒論》的陰陽自和,泛指誤治以後的待期自愈機轉,如今又說它是治療的前提,恐非《傷寒論》的原意吧。我認為,自愈的「陰陽自和」與治療達到的「陰陽自和」理本無二,都是為了陰陽自和而已。但是古人認為陰陽本身可以自和的,其實是陰陽在鬥爭中始能得和,「斗」是絕對的,「和」是相對的,沒有「斗」的前提,就沒有「和」的結果。從臨床治療,用手段或糾陰陽之偏,或促進自和條件,才能使消極變為積極,變被動為主動。論中的「急下存陰」、「急溫存陽」等法,無非是補不足,損有餘,達到陰陽自和的目的。
「保胃氣,存津液」這句話,是清人陳修園從《傷寒論》中總結出來的。它的精神是:治病時要把人、病、治三方面的關係擺正,其中「人」是主要的。治療服藥,無非為的是「人」,因此,治病就不要傷人,提出「保胃氣,存津液」的理論。因為正氣不傷,則能抗邪御病,而立於不敗之地。要沒有這個原則,很可能先傷了正氣,則抗邪之力下降,導致邪氣的滋長,使治療處於被動的地位,至於其它原則從略。
附醫案五:張某,男,35歲。患溫病經治療2月,它證皆除,惟遺有「呃」發作不止,飲食俱廢,諸醫束手。不得已,經人介紹新民縣某老醫生,專程來治。診視畢,語其家人曰:此病汗、下之法屢用,津傷而胃氣耗,今稀粥尚不能進,況於葯乎?囑濃煎大米令飲其湯,少調洋參末,每日服三次。至第五日,呃止而思食。有魏醫者問老醫曰:公之方無非是輕描淡寫,竟治癒大病,能為余輩言耶?老醫嘆曰:《傷寒論》不云乎「凡病若發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陰陽自和者,必自愈。」此證胃陰虛而胃氣耗,陰虛則津少而氣逆,氣耗則胃弱而不食。若用竹葉石膏湯雖亦對證,慮其胃虛已甚不能運葯。改用大米煎汁所以養胃。五穀養胃勝似藥物,以其性和而不偏,少加洋參以滋胃之氣陰,量少則運,多則滯矣。治法不得不輕描淡寫,君以為如何?
從《傷寒論》體會,它在治則上,具備了「保胃氣,存津液」的宗旨。例如:它對大青龍湯發汗的要求:「溫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溫粉粉之。」對大承氣湯的瀉下要求:「得下,余無服。」可見它用汗下之法,格外謹慎,其中具備了「保胃存津」的精神。另外,《傷寒論》還有積極的治病法則,從而保存了氣津,如大承氣湯的急下存陰,四逆湯的急溫存陽,把寒熱之邪,消滅於陰陽未亡之前,亦起到保胃存津的作用。
至於治法,就是治病的具體方法。從《傷寒論》的治法上看,有麻桂的汗法,瓜蒂的吐法,硝黃的下法,姜附的|法,芩連的清法,參草的補法,蟄蛭的消法,柴芩的和法等等。「治療八法」,從《傷寒論》而體現,被後世醫家所重視,治病卻邪,離不開「八法」的範圍,它有戰術上的意義。但必須在「治則」的指導下而進行。
《傷寒論》的方劑
中醫最早的方劑記載,見於《內經》它僅載一十三方,不能滿足臨床的需要。到了西漢由於藥物的發展,方劑這才隨之增多。從出土的西漢木簡來看,其中不少關於方劑的記載,反映西漢時期的方劑已具有相當水平了。由此推論,《傷寒論》所載的一百一十二方和九十一味藥物,非盡出張仲景之手,但張仲景保存了西漢或更早的醫藥遺產,並與辨證論治的理論結合起來,形成了理、法、方、葯的治療體系,確是一個重大的貢獻。
《傷寒論》的方劑成就有下述幾點:(1)體現了治療「八法」在臨床的具體應用,如麻黃湯的汗法,瓜蒂散的吐法,大承氣湯的下法,小柴胡湯的和法,四逆湯的溫法,白虎湯的清法,炙甘草湯的補法,抵當丸的消法,它提供了方以法立,法以方傳的科學成就;(2)組方精簡,配伍嚴密,有簡、便、廉的優點,很受農村的歡迎;(3)方與證結合的嚴密,療效顯著,科學性很強;(4)組方不拘一格,隨證施處,不偏於一家之見,可為後世法。此外,學習《傷寒論》的方劑,還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方的加減法,如小青龍湯證渴減半夏加瓜蔞根;方的煎煮法,如大承氣湯先煎枳實、厚朴,後下大黃等的煎藥法;服藥法:如桂枝湯先服一升等的服藥法;劑量:使用《傷寒論》的方劑,如不參考它的組方劑量,則必影響療效。
由上述來看,使用「經方」的範圍:要注意加減法,煎服法,劑量的輕重,服藥後的要求,然後方能發揮治療之作用。
結束語
《傷寒論》是一部把傷寒與雜病融會貫通的書,它既有理論又有實踐,有機地把理、法、方、葯一脈相聯。並以六經分證的方法,客觀的反映了臟腑經絡發病的規律,構成了比較完整的辨證論治的思想體系。
六經分證方法,包括了臟腑和八綱的辨證內容,它總其大成有機地結合起來,因而為後世的辨證發展奠定了基礎。《傷寒論》的辨證方法,往往從正反兩方面加以分析,用以反映病位、病理、病性、正邪、治療宜忌等一系列問題,它具有樸素的辯證法。所以,在六經的主證、兼證以外,又論述了各種「變證」。
《傷寒論》雖僅有一百一十二方,但其科學價值直至今天猶有現實意義。《傷寒論》由於其歷史的局限,其中當然不可避免的存在這樣和那樣的問題,限於篇幅這裡就不再敘述了。至於文中錯誤之處,希望得到指教。
找不到好中醫?不如自己學中醫!想走近經方的世界,優酷視頻《小道經方》等你來學習~
親愛的朋友們,如果您有任何關於《小道經方》的疑問,可以聯繫小道經方工作人員,我們會為您做專業、詳細的解答。
新浪微博:@小道經方
小道經方QQ群:470543119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發布,不代表今日頭條立場。
※人體有一個多氣多血之經,一定要重視!「己安先生講傷寒」
※適合當代人身體特點的養生治病方法
※立春已至,丁酉年正式開始!今年要注意的,都在這裡
※什麼妙法?她不去理髮店,頭髮卻越來越美了!「跟己安先生學中醫」
※楊冪Angelababy 女神素顏為什麼那麼難看?「精選」
TAG:小道經方 |
※劉渡舟:《傷寒論》中的七個寒熱錯雜方
※劉渡舟:怎樣學習《傷寒論》!
※劉渡舟:當歸四逆湯講稿
※劉渡舟治腹痛陰抽案一則
※劉渡舟教授講傷寒
※劉渡舟教授講傷寒(八)
※劉渡舟教授講傷寒(七)
※劉渡舟治音啞案一則
※劉渡舟:論八綱辨證與六經辨證的關係【收藏】
※傷寒大家劉渡舟:經方一劑起沉痾!
※劉渡舟:談談人體的「津液鏈」
※劉渡舟治陽郁挾飲案一則
※劉渡舟:使用經方的關鍵在於抓住主證
※劉渡舟版「東垣名方全講」
※劉渡舟:六經經絡學說之我見
※劉渡舟:苓桂術甘湯的臨床運用
※劉渡舟:談談自學中醫的方法
※劉渡舟:抓主證,使用經方的治例
※劉渡舟講述經方小故事6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