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醫生告誡:別再拔鬍鬚了!

醫生告誡:別再拔鬍鬚了!

從現代生物學的角度來看,鬍鬚確實沒有多大用處,甚至對健康還有一定的危害。


作者 |沁雪殷梅


來源 | "醫學界"微信號

鬍鬚,髭、須、髯統稱也(嘴唇上方的鬍子為髭,下方的為須,兩頰的為髯),其與腋毛、陰毛一樣,屬男性的第二性徵,人類性別標誌中的重要符號之一。

醫生告誡:別再拔鬍鬚了!



鬍鬚的一般特性

鬍鬚是毛髮中的一種,在結構上和身體其他部位的毛髮一樣:露出皮膚外面的部分叫毛干,藏在皮膚裡面的部分叫毛根。毛根末端膨大部分叫毛球,毛球下端凹陷部分叫毛乳頭,毛乳頭裡含有神經末梢和血管,它供給毛髮營養並接受毛髮的感覺。正因為鬍鬚有豐富的血管供應營養外加雄激素的刺激作用,使用鬍鬚要比頭髮長得快得多,平均每天生長約0.4mm(頭髮每天生長約0.27一0.4mm),而且男性生殖機能越旺盛,鬍鬚長得越快。

醫生告誡:別再拔鬍鬚了!



鬍鬚不單比頭髮生長的快,而且也要較頭髮硬。其由三層組織構成:


外層為毛小皮,可保護鬍鬚不受外界化學物質的侵蝕損害,且使之不易斷裂;中間層則為含有色素的皮質層;

裡層是髓質,作用未知,在顯微鏡下,其橫截面直徑為0.06一0.08mm,呈橢圓形形、圈形或三角形。


鬍鬚有黑色、棕色和紅色之分,是由於鬍鬚中間層(皮質層)內的色素中所含不同金屬元素而造成,黑色鬍鬚含銅、鑽和鐵;棕色鬍鬚含鈦;而紅色鬍鬚則是鉬在起作用。


而生活中我們看到周圍的人,有的鬍鬚稀疏、有的人鬍鬚濃密;有的人是絡腮鬍子、有的人是山羊鬍子等鬍鬚差異都是生理差別,不足為奇,只有種族、年齡和遺傳上存在差異,才會導致鬍鬚在分布、數量和色澤上出現差異。

醫生告誡:別再拔鬍鬚了!


男子大約到20歲左右,嘴唇周圍細軟的茸毛才逐漸長成真正的鬍鬚,一般成年人的鬍子約有25000根,根據不同個體,差異比較大。男性從13—14歲嘴角周圍開始長茸毛,30歲左右最茂盛,到了30歲以後會慢慢減少,因此鬍子不見得是越剃越多的。

醫生告誡:別再拔鬍鬚了!



該不該留鬍鬚?

談論鬍鬚該不該留,就涉及到男人鬍鬚作用的問題,而這個問題人們爭論近幾個世紀,其中一個有趣的說法是,鬍鬚是天然的領巾,用來保護脆弱的喉部和取暖。


其實鬍鬚沒有那麼大的作用,鬍鬚之於男人而言,僅僅是男性的第二性徵、一種旗幟,對於一個有分量的男人,鬍鬚可能是一種傳達個性的信號。因此,有不少青少年為了顯得成熟一點,往往會留鬍鬚,並渴望它長得濃密。


但是鬍鬚具有吸附有害物質的特性,人在呼吸時,可排出多種有害的化學氣體,而且均可滯留在鬍子上;大氣中含有多種重金屬微粒,尤其在繁華的街道,汽車尾氣排放出的多環芳烴、鉛也會被鬍鬚吸附;吸煙者,煙霧中苯丙毗等致癌物質,也會在鬍鬚上停留。


此外,長鬍須的表皮上油脂分泌較多,平時用清水洗臉時又較難洗去,而油脂又具有粘灰塵和微生物的特性。刮下來的鬍鬚,在顯微鏡下,可見有大量的微生物及多種有害物質(二氧化碳、氮氧化物、鉛等重金屬)。這些有害物質有可能隨著人的呼吸作用,被吸回呼吸道,而危害人體健康,從這點來說不建議留鬍鬚。

醫生告誡:別再拔鬍鬚了!



能不能拔鬍鬚?


鬍子越刮越長,即使在青春期的男孩心中也是一個不成文的秘密,而那個年齡段的男孩偏偏稀稀疏疏的鬍鬚爬上了唇周,青澀的少年本以為拔掉這為數不多的鬍鬚就可以維持自己青春洋溢的臉龐,無奈鬍鬚越拔越長、越拔越多、越拔越黑。


拔鬍子時,有可能損傷毛髮旁的皮脂腺,以及毛根周圍的毛囊,形成一個小小的創面,細菌很容易侵襲而引起炎症,如毛囊炎、皮脂腺炎等,嚴重時形成癤腫或導致嘴唇甚至面部腫脹,癒合後還可能形成瘢痕,我們在臨床中遇到過很多這種病人,不僅影響美觀,而且造成很大的痛苦。


此外,口唇邊的鬍子正位於面部「危險三角區」,這個部位的血管與顱腔內的海綿竇相通,在這個區域形成創面,受到細菌侵襲,細菌很容易經血管網進入顱內引起腦炎或腦膜炎,其後果不堪設想。即使引起的皮膚感染能夠治癒,也有可能因為損傷過重而會在表面遺留疤痕、硬結或色素沉著,結果是愛美不成反而變得更難看。而且拔去鬍子會留下後遺症,拔一根鬍子,留一個坑,時間一長,腮幫成了「橘子皮」。


有的人誤認為拔鬍子可以使鬍鬚減少一部分,殊不知,由於拔鬍子一般只能拔掉毛干、毛根,而拔不掉毛球、毛乳頭和毛囊,鬍子日後仍然可以再長出來。所以,修理鬍子需要剃、而非拔!

醫生告誡:別再拔鬍鬚了!



剃鬚的科學方法


把握恰當剃鬚時間早晨面部與皮膚處於放鬆狀態,便於操作,可減少被刮傷的幾率。但也不宜起床後急著刮,否則可能不到下午就會有新鬍子茬兒冒出來。最好起床半小時後施行,以保持一天的面部清潔。


奧妙在於剛起床時,經過一夜的休息,生殖機能旺盛,鬍子生長也快,經過半個小時的消耗,體內的雄性激素已沒那麼旺盛了,鬍子的生長速度下降,這時再刮,就不會很快長出來。


不過,洗澡前、運動前不要刮臉。前者皮膚毫無準備,很可能產生刮臉後燒灼感;後者汗液會刺激剛剛刮過的皮膚,有引起皮膚感染(如生癤子或誘發毛囊炎)之虞。


謹防剃刀腫塊大多數男性錯誤地認為,把面頰颳得像嬰兒的皮膚那樣光滑才算好,正是這種行為造成了「剃刀腫塊」(剃鬚後,胡茬太短,往皮膚里生長,就會使皮膚出現異物反應而出現小膿包),因為只有極短的鬍子才能重新鑽回皮膚里去,鬍子颳得越乾淨,那些很短很短的鬍子就越容易往皮膚裡面生長,造成難忍的疼痛。

醫生告誡:別再拔鬍鬚了!



剃鬚小技巧


剃鬚前:洗凈面部,避免剃鬚刀刺激皮膚或碰傷皮膚後引起感染。塗抹剃鬚膏不但能潤滑鬍鬚,還能減少剃刀對面部的直接傷害。質感柔軟的獾毛刷,能像海綿一樣留住水分,並全面地把剃鬚膏潤入肌膚;


剃鬚時:適當繃緊皮膚,既可減少剃刀運行的阻力,又能防止碰破皮膚。面部鬍鬚的生長方向不同,首先要了解鬍鬚的紋理,沿著從左至右,從上到下,先順毛孔,再逆毛孔的剃鬚順序,讓剃鬚膏有更多的時間柔軟短須最硬的部分。順著紋理剃鬚能減少皮膚髮生紅腫、疼痛。


剃鬚後:用溫水洗凈後,塗抹須後水。

醫生告誡:別再拔鬍鬚了!



鬍鬚與性愛關係


鬍鬚的生長本來就和雄激素有密切的聯繫,而雄激素與性慾之間......相信你懂得!


在英國研究人員追蹤調查了威爾士地區的2500名中年男子,發現每天不刮鬍子的人中,藍領工人居多,他們一般結婚率較低,性頻率與性高潮次數都少,有些人還得了心絞痛。


解釋是:不經常刮鬍子的人睾丸激素水平低,反映出他們沒有穩定婚姻和性生活次數少的特點,換言之,簡單的刮鬍剃鬚行為與體內的性激素有關,進而對性愛發揮出正面影響。

醫生告誡:別再拔鬍鬚了!



有一句話說得好:剃鬚,讓男人離猿猴更遠些。從現代生物學的角度來看,鬍鬚確實沒有多大用處,甚至對健康還有一定的危害,所以男同胞們注意了,愛自己、從打理鬍鬚開始!


(本文為"醫學界"微信號原創文章,轉載需經授權,並在文前顯要位置標註作者和來源。)


過往的君子給我贊~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醫學界 的精彩文章:

「神葯」阿司匹林,使用需謹慎!
真有地方要搞「免費醫療」了!
警惕!女性陰道出血可能是這幾種情況
全院會診都說「要手術」,外科醫生為啥不同意?
醫生應該知道的36個奇葩病例!

TAG:醫學界 |

您可能感興趣

二胎媽媽經歷順產和剖腹產,告訴你別再聽醫生的話了
婦科醫生:記住這9點,你就能告別「難言之隱」了!
一名醫生的告白:我們為什麼憤怒?
絕了!《夜班生存法則》,告訴你醫生不能說的秘密!
醫生為什麼不能告訴你胎兒的性別?
醫生支招:如何鑒別自己是被蜱蟲叮咬了?
醫院的檢查報告,這樣一看就懂,以後別再問醫生了!
醫院的檢查報告,這樣一看就懂,以後別再問醫生了!
驚呆了!醫生都不會告訴你的唐篩秘密!
醫生告訴你剖腹產的真相了嗎?驚醒
來自醫生的忠告:牢記這9點,為你守健康!
醫生說的這些話早已告訴你胎兒的性別了,你聽明白了嗎?
白髮蒼蒼的「老醫生」瞄了一眼我的鋇餐報告,告訴我得了乙肝!
資深獸醫告訴你:愛寵病了要找醫生還是問度娘?
北京著名教授:女人身體這一處「黑色」的話,別再猶豫了,馬上去醫院看醫生了
醫生和記者打起來了!
日本醫生給孩子洗澡的正確姿勢,爸爸媽媽千萬別再做錯了!
「大醫生」於松做客春雨醫生:告訴你生娃要趁早!
生第二胎和生首胎有什麼區別?婦科醫生來告訴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