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喜法師:佛教徒應當怎樣做慈善?
導 讀
2016年12月14日上午,上傳下喜法師接受新加坡知名佛教雜誌《佛友資訊》專訪,「佛教慧日」微信平台擷其精華,饗言讀者,共沾法喜 。
佛教的布施體現了佛陀的慈悲精神,體現了佛教不共的特色:佛教對生命的終極關懷——斷煩惱、了生死。皈依三寶之後,福慧圓滿的佛寶是我們做人的目標;法寶,是我們依循踐行、積累資糧終至圓滿的方法;僧寶,住持三寶,引領我們正確地學習佛法。不管是出家人還是在家的居士,都以三寶為皈依境,其所謂的修行之路,就是積累福慧二資糧的過程。
傳喜法師接受《佛友資訊》專訪(攝影:釋善聽)
佛教以財布施為方便行與眾生結緣,最終目的是施眾生以無畏
佛教中有小乘、大乘、金剛乘三乘:小乘道追求出離三界,自我解脫。小乘道的實踐,讓人們知道生命是可以解脫的;進而更加堅定地行菩薩道,充滿信心地幫助其他眾生得解脫,所以大乘是小乘的升華,小乘是大乘的基礎,自利才能利他。作為菩薩行儀,在攝受眾生利他行當中,以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四攝法來攝受眾生,其中布施就包括財布施、法布施和無畏布施。
雖然財布施,能幫助眾生解決物質上的拮据,予眾生以暫時的安樂;但眾生內心的煩惱才是一切痛苦的根源,待因緣具足了,再告訴他們佛法的智慧,進行法布施;眾生依法修持,最終解決了物質和精神上的困境,達到生命的圓滿,遠離怖畏,跳出三界,這就是無畏布施。所以財布施只是與眾生結緣的一種方便,其究竟目的還是為了施眾生以無畏,幫助有緣眾生超越生死,解脫輪迴。
雖然現在有法師專門做財布施,也有法師專門做法布施或無畏布施,但我們整個佛教界是一個整體,是一個僧團。因為在全球一體化大背景下,文化是多元的,甚至種族、信仰也是多元的,在幫助別人的時候,如果附加上自己的教條,很有可能會遭到排斥。所以在做慈善、做財布施的時候,既給予他物質上的幫助,又尊重他的信仰,不侵犯他的文化,這就是佛門的慈悲:幫助別人又不打擾別人,讓別人切身感受到「佛教真的很好」。 佛教的這種尊重、這種慈悲之懷,打破了宗教狹隘的觀念,實際上這也是宗教,是大宗教。
是以,如果有佛教團體著重行財布施,去做慈善,為需要者提供物質上的幫助也是合理的。但是佛弟子在做財布施的過程中,不能喪失自己佛弟子的身份,要更加勇猛精進地修行,甚至要修得法無畏,自己離怖畏了,才能更勇猛地行菩薩道。
佛教徒該以什麼形式來做慈善?
佛教有三種境界的布施:財布施、法布施和無畏布施。財布施是在物質、肉體層面的的布施;法布施更偏重於精神、智慧的層面;幫助治癒眾生身體和精神的疾病,放生救命,救眾生於塗炭的恐懼,都是無畏布施。
佛教徒做財布施,更有公信力
現在有些地方只需非常簡便的手續,就能設立一個慈善機構,雖然世界上做財布施的慈善團體數量不少,但魚龍混雜、真假難辨,普通的社會大眾很難識別這些慈善機構的公信度。
在佛教中,一個人能夠做法布施和無畏布施,證明他的佛教修養達到了一定的高度。如果這時候他來做財布施,因為他懂因果,能夠獲得社會大眾的廣泛信任,相信他會善加利用所有善款。
僧團做慈善,其本身就有一種公信力,能夠做得更大、更有規模。台灣的慈濟為什麼能在全世界都這麼有名?就是因為其創辦人證嚴法師,本身就是一位非常優秀的出家人,慈濟又是由整個僧團共同經營,堅持不懈將近50年的時間,讓慈濟有了公信度,更容易得到社會大眾的支持。
佛教徒應當更加註重法布施和無畏布施
我們沉淪三界,為貪嗔痴所惱,每個人自身的煩惱都足以打倒我們。一個擁有大量財富的人,可能是精神的貧乏者,也可能是人生方向的迷失者。怎樣才能不被負能量所控制,把生命釋放在一個祥和陽光的生命狀態?這就需要法布施和無畏布施。
再來看我們現在所面臨的社會問題,除了由貧富差距所造成的危機之外,人自身的精神狀態、人生的迷失是更大更普遍的一個危機。在解決社會問題方面,佛教法布施和無畏布施的範圍更加廣闊,服務的人群更加廣泛,能更加有效地解決社會危機。
所以,佛教不共的法布施和無畏布施,是社會上很多慈善團體有錢也做不了的,是慈善的「藍海」區域,空間廣闊,非常重要,卻少有人能做。有條件的話,佛教徒應當更加註重法布施和無畏布施,因為這是由佛教的能力所產生的一種社會功能,這是其他的宗教或者慈善團體無法涉及的。
佛教徒應該以怎樣的心態做慈善?
儒家說「有心為善,雖善不賞」。但儒家說這句話的前提是,儒家提倡人發自本能的善,如惻隱之心是人所本具的,由本具的惻隱之心,而引發的善是一種天良的流露。如果經過後天的比較,覺得「做好事可以贏得大家的尊重」、「做好事能給我帶來社會財富」,以這樣的心態對比之後再去行善,就是一種後天的善,很有可能是偽善。發自本能的善與經對比而產生的善,兩者相較,肯定是本能的善更具正能量。
我們把本能的善稱為「感性的善」,把後天對比產生的善稱為「理性的善」,這兩種善社會都需要。「感性的善」是人為善的最初本能,以「感性的善」為動機,保護這種善意的本能,然後延續它,使它變成理性的,變成一種為善的堅持,進而把為善制度化,使其成為有規劃、有組織、有計劃、可實踐的「理性的善」,這樣才能在更大範圍造福社會。當我們實施「理性的善」時,不要忘了:我們為什麼要做?我當時的動機是什麼?這即是佛教所講的「不忘初心」。
所以「理性的善」要不斷地用「感性的善」來修復,讓「理性的善」能回歸到為善的初心。「感性的善」要通過「理性的善」去實踐,形成規模化、組織化,進而利益社會、造福社會。
佛教徒做這些事情的時候,他所展現出來的佛教修養、智慧,乃至佛教全然利他的慈悲情懷,會感動受施者和所有的參與者。
慈濟並沒有以佛教的形式出現在世人面前,但是,前幾天印尼地震,造成幾百人傷亡,慈濟第一時間為災民送來大米、飲料等生活必需品。當這件事被新聞報道出來的時候,所有看到新聞的人,不同種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都被這個行為所感動,無形當中就已經彰顯了佛教的特質。
——摘自2016年12月14日新加坡《佛友資訊》雜誌專訪
——摘自《祝你幸福》雜誌
聲明:本文由「佛教慧日」微信平台原創、配圖來源網路,轉載請註明出處。
愛出者愛返 福往者福來 隨喜轉載 功德無量
※憑兒女口述畫出的媽媽肖像,在掀開畫布的那一刻……淚奔
※傳喜法師:吉祥人生
※春天的渡口
※傳喜法師:什麼是真正的放生?
※好家風是個寶,這些老規矩要教給孩子!
TAG:佛教慧日 |
※傳喜法師:佛要幫你,你願意嗎?
※聖嚴法師:如何讓別人更喜歡你?佛教有辦法!
※聖嚴法師:佛教徒應以怎樣的態度來賺錢?
※傳喜法師:念佛的不同方法
※傳喜法師:怎樣把福德變成功德?
※傳喜法師:讓善知識長久住世,我們該怎麼做?
※佛教 凈宗法師:如何做到不生氣?
※印光法師:怎樣才是真正的善?
※傳喜法師:為什麼我們看不到阿彌陀佛?
※靜波法師:誰說漢傳佛教沒傳承?
※聖嚴法師:佛教徒可跟異教徒通婚嗎?
※聖嚴法師對話龍應台:什麼是真正的信仰?
※傳喜法師:善知識怎樣才能長久住世?
※濟群法師:怎樣理解佛法所說的精進?
※傳喜法師:什麼是真正的放生?
※慧律法師:教導什麼叫一切法不受呢?
※黑法師怎麼養的好?
※想當魔法師的教授不是好神棍
※慧律法師:什麼叫做煩惱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