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才真的很難考的!不要嘲笑孔乙己了!
古代的秀才有多難考?
程曦所著「中國歷史佚聞」一書中統計了科舉時代的一些數據:
可能成為未來官吏的讀書人需要背誦下列書籍,「論語」11750字;「孟子」34685字;書經25700字;「詩經」39234字;「禮記」99010字;「左傳」196845字。以上合計四十萬七千二百多字。
這些都是歸屬倫理教材。背誦之外還要融會貫通。為了達到融會貫通之目的,必然要幾乎是倒背如流般地熟悉幾十倍於四十萬字的各家注釋。就算十倍吧,也就是要幾乎是倒背如流般地熟悉四百萬字的注釋!?遠不止此,還要涉獵浩如煙海的,以儒家歸屬倫理為主線寫出的諸朝「正史」、典籍、和文學書籍!
這就是為什麼,絕大多數選擇「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讀書人,皓首窮經,年過古稀仍然考不上科舉制度台階中最低的級別——秀才。
孔乙己可是能穿長衫的
科舉制度到了明朝,已經完善到無以復加的程度。科舉分為八個階段的考試:縣試、府試、院試,這個初級三段考及格者為秀才。中秀才後每年都要重考一次,叫「歲試」,以防不進則退。歲試合格者才能拿到考「舉人」的門票。
在清代,秀才只能得到一點點有限的利益:可以穿長衫,(普通人有錢也不允許做長衫穿)見縣官不用下跪的社會地位,所能得到的經濟利益極少,完全不足籍以為生。要獲得籍以為生的讀書囬報,必須考上「舉人。」「儒林外史」一書中對此有生動描繪。
「舉人」階段的考試叫「鄉試」。秀才中舉的概率遠小於十分之一。中舉之後,首先在省城進行「複試」,複試合格者才有進京趕考的入場券。
為什麼叫進京「趕考」?看一下考試時間表就懂了。舉人之考一般在秋季之未舉行,下一階段的「進士」之考一般在春節過後不久舉行。間隔大約一百天左右。那時可沒有火車、汽車、飛機,有錢的人家還可雇車騎馬或買舟代步,沒錢的只好步行。
以中國幅員之遼闊,長江以南、乃至珠江流域的考生要在一百天內完成:回鄉祭祖、與族人共享中舉大喜;籌措路費;逶迤北行三五千華里(步行路可沒有鐵路和高速路那麼直)翻山涉江,艱難困苦非現代人所能想像,尤其每個考生千里迢迢,也必帯一個幾十斤重的大書箱,以備沿途隨時複習。如此可怕而急迫的長途旅行,不「趕」行嗎?「進京趕考」所含的酸辛,也往往不是現代人能理解的。
所以往往有許多家離北京較遠的落弟舉人,在北京一住三年,等待下一屆考試,再未中,又是下一亇三年。明白了這一點也就明白了,北京之所以有各省的「會舘」,它們是為各省落弟舉人棲身準備的。
每過三年,全國各地的數千名「舉人」雲集北京參加「會試」。
會試地點在今日北京東城區東南角上的「貢院」。通過會試的幸運兒不會超過參試舉人人數的十分之一。最後由皇帝親自出馬進行「殿試」,合格者分三等:一等三人,名「進士及弟」;二等數十人不等,名「進士出身」;三等一二百人不等,名「同進士出身」。
在這一階段一般只分等級而不會淘汰。古之「狀元」即「進士及弟」第一名也。舉國數以百萬、千萬計的讀書人之中,三年才得一人!與現代主流媒體上的「狀元」,字同而意絕異。
中國的科舉大概是人類智慧所能創造出的、已達極限的、為權力制衡的內平衡法所需的、歸屬倫理培養程序了。不要說舉人進士,單以考取秀才而論,其難度恐要遠遠超過而今的碩士。至於考取進士的難度,恐要遠遠超過獲得「博導」頭銜。這就是為什麼很多朝代在行將崩潰的前夜,還有那麼多道德文章足以垂範後世的原因。
現在那些只知「更喜小姐白如雪,三陪過後盡開顏」的貪官汚吏們,真讓人感到深深的人文寂寞。
※李白的求職信,把馬屁拍成了千古絕唱
※作為大清王朝的掘墓人,他身被罵名,被稱為「賣國賊」
TAG:漲資勢 |
※這所全球最壕最難考的大學,看完真的跪了!
※最難考眼力!眼睛看流淚都找不到答案
※陳氏太極創始人只考中武秀才,很難堪嗎?你知道明朝武舉多難考?
※人性可難考量,啥事都能碰上
※高考狀元吐真言:農村孩子很難考上好學校!該如何面對這樣的現實
※越聰明的人越難考取駕照,原因竟是這樣
※直擊:中國最難考也是最值錢的六大證書,你都考過哪些?
※很難考的中國駕照,竟然可以在那麼多國家使用!
※為什麼農村地區的孩子,越來越難考上好的大學?
※農村孩子越來越難考上好學習?父母做到這幾點,寒門也能出貴子
※學習就是「拼爹」?農村孩子越來越難考上好大學嗎?
※民國的駕照比現在還難考!看看這些奇葩交通規則!
※不鋒之矛要攻破堅實之盾,里皮迎來最艱難考驗
※駕照越來越難考,教練卻對女學員越來越肆無忌憚
※直擊中國最難考也是最值錢的六大證書,你考過哪些
※清華北大到底有多難考?聽聽過來人是怎麼說的!
※中國駕照太難考了?!那給你看看國外的……
※游完世界頂尖名校,最難考的這所太出人意料!
※法國碩士甄選:只聽說研二難考,沒曾想如今研一也擠破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