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中正立身,中和養性,中庸處世

中正立身,中和養性,中庸處世

中正立身,中和養性,中庸處世 點擊播放 GIF/2046K


中正立身,中和養性,中庸處世


中正立身


《周易》:大哉乾乎!剛健中正,純粹精也。


做人首先要立身中正,正道直行,做事光明磊落。正如《孟子·盡心上》所說:「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

中國的太極拳理也講究立身中正,一定要正。身形正了,氣也正。氣正精神就提得起、放得下。如果立身不正,勁力就不能順達,圓轉變化就不會輕靈。「中正」有兩個關鍵環節:頭頂上懸,尾閭中正。頭頂上懸就把精神提起來了,身體就不會萎縮,自然能展開,如果身體拘束一團,就不可能中正。


中正立身就是要正心誠意,人要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首先要擺正自己,存心良善,正心誠意。正如太極拳理中所言,身形正了,氣也正了,力量就有了。如果我們做人能做到中正立身、正心誠意,也就有了正氣、正能量。


這種正氣,就是文天祥在《正氣歌》中所說的: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下則為河嶽,上則為日星。於人曰浩然,沛乎塞蒼冥。立身中正,就能養成一股浩然正氣,充塞天地河川。


中和養性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中和是人養身、養性的第一法。

中和,得先中而後才能和,也就是說要達到「和」的狀態,得先有「中」這個基礎條件。「中」為體,「和」為用,就是說「中」是一樣東西,而「和」是這個東西的用途,要想發揮這個東西的作用,你得先擁有這個東西。


所有情緒未受周圍環境影響而產生波動之前,這是一種中正、平穩的狀態;情緒起來了,但是波動的幅度沒有過度,在合情合理的範圍內,且符合當下的身體、環境狀況,是一種自然、健康的反應,這就是中和的狀態。


中和,表現在人的身體上就是陰陽協調的狀態,是最健康的狀態。中醫認為,人所有的病只有一個原因,就是陰陽不調。陰陽偏盛、陰陽偏衰、陰陽互損、陰陽格拒、陰陽亡失、陰陽離決,這些都打破了人體的「中和」的狀態。


久視傷血,久坐傷肉,久卧傷氣,久立傷骨,久行傷筋,久思則傷神……所以久坐工作學習思考後,走一走,運動一下,對身體和精神大有裨益。腦力勞動耗陰,運動耗陽,動靜結合,有利於調節陰陽平衡,使身體保持中和的狀態。

中正立身,中和養性,中庸處世


中庸處世


中庸處世有三個境界。


第一個境界是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待人接物,不要心存偏斜,要一碗水端平。話不能說滿,事不能做絕,凡是把握一個度,凡是留有餘地;話不說滿、是不做絕,進可以攻,退可以守,這才是成功的做人之道。

第二個境界是剛柔並濟。剛柔相濟,是中庸之道的重要內涵。曾國藩深諳此道,他說:以剛壓柔則猛,以柔克剛則巧。曾國藩認為人要想有所成就立得住,主要依靠對剛柔尺度的把握。他說:「近來見得天地之道,剛柔互用,不可偏廢,太柔則靡,太剛則折。剛非暴虐之謂也,強矯而己;柔非卑弱之謂也,謙退而已。」


第三個境界是極高明而道中庸。《中庸》中說「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這是中庸的最高境界,也就是孔子所說的「從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


達到這種境界的人,在人生境界上得到了那個最高的「道」,致廣大而盡精微,一切廣大精微的學問都得到了,但卻最平凡、最簡單。由最絢爛而歸於平淡,由極高明而歸於平凡,這才是真正的成就。絢爛之極歸於平淡,是一種境界,是一種修鍊,是一種認識。


人生百年,一個「中」字道出了老祖宗修身處世的智慧:中正立身,中和養性,中庸處世。


本文系儒風大家原創,轉載須註明:


[ 作者:儒風大家 來源:儒風大家 ]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儒風大家 的精彩文章:

讀懂這個故事,人生沒有怨言
周易:守住人生的低處,才是高人
老祖宗欣賞一個人:始於顏值,敬於才華,合於性格,久於善良,終於人品
歷代家訓名句: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中國詩詞大會」那麼火爆,你敢來「挑戰古詩詞」嗎?

TAG:儒風大家 |

您可能感興趣

家中有「三寶」,修身養性空氣好
習書作畫在藝術美韻的享受之中,修身養性,健體益壽
立身處世的金科玉律,修心養性的人生智慧
家,是修身養性的好地方!
中國畫-先賢留名後世揚,修身養性藝自良
在快樂「對抗」中修身養性,搏擊操帶來的無限魅力!
修身養性,延年益壽,這樣靜坐,身體健康病氣全都跑!
私家庭院,修身養性
書法不僅是藝術,更是中國人修身養性的根本!
寡言養氣,寡事養神,寡思養精,寡念養性
手抄心經,與帝王一起修身養性
低調,是修身養性的境界
頤和園《手抄心經》,與帝王一起修身養性
深度冥想,修身養性,一個月煥然一新
道家大師的養生秘訣:修身養性
古人修身養性的五大智慧,讓你受益匪淺
蘆筍林中 舞劍修身 品茗養性
修身養性的各類菩提子
道教「養性」追求心與身的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