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虛假新聞泛濫成多國新愁 社交平台該負多大責任?

虛假新聞泛濫成多國新愁 社交平台該負多大責任?

《環球時報》編者按:「下一個!我不讓你們說,你們這個團體太糟糕……你們就會報假新聞。」在當選美國總統的首次新聞發布會上,特朗普不給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記者提問的機會;2月6日和7日,特朗普又在推特上發表兩條消息抨擊「失敗的《紐約時報》」虛構新聞和消息來源,「他們曾因關於我的選舉報道向讀者致歉,然而現在,他們做得更糟糕」。但滑稽的是,他本人曾在去年大選剛結束時被廣泛質疑靠社交媒體的假新聞「上位」。從競選到勝選後,特朗普與美國傳統媒體的「互撕」讓虛假新聞不再只是社會問題,它上升到政治層面,甚至關乎「民主」。類似憂慮在其他國家也正蔓延:在韓國,聯合國前秘書長潘基文抱怨假新聞令其名譽大損,他最終退出總統競選;在難民危機下的歐洲,假新聞更是不時出現,挑起衝突。毫無疑問,虛假新聞的肆虐與這些國家的政治、社會動蕩密切相關。

美國:假新聞到底有多大能量?

「臉譜網上確實充斥著更多有利於特朗普的假新聞(3030萬點贊和共享,有利於希拉里的假新聞獲得760萬點贊和共享),然而,假新聞並未幫助特朗普獲得優勢。」從去年11月美國大選結果塵埃落定以來,有關獲教皇支持等假新聞幫助特朗普勝選的討伐聲從未中斷。不過,「反轉」的聲音也有不少。美國觀察家網站援引斯坦福大學、紐約大學經濟學教授的研究稱,僅34%的美國受訪者表示相信他們在社交媒體上獲得的信息,大多數人仍然將電視當做其獲取信息的主要來源。對美國最大的690家新聞網站和64家假新聞網站進行對比後發現,新聞網站的總流量僅有10%來自社交媒體。「如果假新聞能夠影響選舉結果,一條假新聞就需要相當於36條電視競選廣告的效果。」

「美國媒體在夜以繼日地以工業化的規模製造、傳播、散布和宣揚假新聞」,美國「聯邦黨人」在線雜誌撰稿人丹尼爾·佩恩發文說,這種現象已經成為美國新聞圈的一部分,他列舉了自特朗普勝選以來的16個假新聞,比如隨著特朗普當選,美國「跨性別者」自殺率激增。英國《衛報》的撰稿人扎克·斯塔福德在其推特上傳播了該消息,並被轉發1.3萬次,相關謠言在臉譜網上至少被分享10萬次。而這位作家之後解釋為何刪除該消息的推文僅被轉發7次。1月31日,據福克斯新聞的底特律分站報道,「一名當地商人乘飛機前往伊拉克以將母親接到美國治病,但他表示母親卻因特朗普的『限穆令』而被禁止進入美國,直至其母親病故也沒有等到允許入境批准」。《赫芬頓郵報》等主流媒體轉載了該消息。事後發現,這名男子在他母親去世時間的問題上撒了謊。從丹尼爾·佩恩列舉的報道不難看出,假新聞的製造和傳播者也包括一些主流媒體。

而在一些媒體看來,特朗普在虛假新聞問題上沒什麼底氣。《紐約時報》列舉了「特朗普10次傳播假新聞」:多次渲染美國的失業率高達20%(官方顯示約5%),但美媒分析稱,特朗普是將「未充分就業」的人數算在內;去年5月共和黨初選階段,特朗普接受福克斯新聞採訪時稱,參議員克魯茲(初選競爭對手)的父親和美國前總統肯尼迪刺殺案有關,但一些史學家表示,從未看到克魯茲父親與刺殺者的聯繫在哪;在無證據的情況下,特朗普曾聲稱一名在其集會上抗議他的男子是極端組織「伊斯蘭國」的成員。誰才是假新聞的受害者和受益者?美國國內各派各執一詞。

當下美國假新聞的話題主要圍著特朗普。美國《理性》雜誌編輯傑西·沃克認為,隨著美國的政局變動,假新聞在發生變化,「上世紀40年代初流行的一些假新聞稱,美國南方的黑人正在組織起來,一旦二戰結束希特勒就將讓他們接管美國;一年前,當人們談論假新聞時,他們說的是諷刺網站發布的吸引人們點擊並賺取廣告費的『騙局』」。

美國布魯金斯學會有效公共治理中心創始主任伊蓮·卡馬克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虛假新聞有可能實實在在影響美國的民主,然而治理該問題挑戰很多。比如美國憲法修正案規定,政府不能干涉言論自由。她認為,對於虛假新聞,社交媒體應該採取相應措施,並教育用戶,以提高鑒別假新聞的能力。沃克表示,目前的互聯網時代「顯然存在海量的假新聞,但比以前更容易被識別、揭穿並消除。當然,假新聞也與黨派之爭和固有偏見有關」。

德法:警惕全球假新聞製造鏈

「這本應該是一個勵志故事。他被一個友好的家庭接納,每天早上在語言班努力學習,每周在麥當勞打工。只要再通過兩次考試,他就能申請大學了。」在德國《明鏡》周刊的報道中,19歲的敘利亞難民莫達馬尼自2015年來到德國後本可以一帆風順。然而,他的生活因為一張自拍照片被打亂了。

2015年9月,默克爾訪問了位於柏林的難民營。與同齡人一樣,莫達馬尼當時拿出手機和德國女總理自拍,並上傳至他的臉譜頁面。剛開始,這幅友愛的畫面感動了不少人,但好景不長。去年3月,名為「匿名者」的臉譜用戶在其頁面上發布這張自拍和比利時恐襲主嫌犯「照片」的組圖,並稱:愚蠢啊,默克爾和恐怖分子合影了。該消息隨後在臉譜上被瘋傳超過20萬次,莫達馬尼和他的寄宿家庭因此受到很多仇恨言論的威脅,大多是讓他「滾出德國」。

事情遠未結束。去年12月的柏林聖誕市場恐襲事件,有臉譜用戶將莫達馬尼的照片拼貼到現場圖上;聖誕夜,一名流浪漢在柏林地鐵站被7名年輕難民火燒攻擊,他的照片再被濫用。德國《明鏡》周刊說,因為被當做是恐怖分子,莫達馬尼曾不得不躲在朋友家。

「這只是德國假新聞泛濫的冰山一角。」德國柏林自由大學新媒體學者羅恩梅爾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僅臉譜每月刪除的假新聞等違法內容就有數萬至十多萬條。他認為,假新聞問題由來已久,但近兩年問題十分嚴重,其主要原因是難民危機。德國媒體因為「政治正確」,沒有大肆報道反對默克爾難民政策的消息,一些人就通過社交網站發布假新聞,以此激發不滿情緒。臉譜在德國的合作機構創始人大衛·施拉芬說,在德國不僅流傳著一般謊言,還有蓄意在網上散播的煽動言論,「例如可以看到各種各樣右翼極端主義新聞和刊物,散布關於難民的完全虛構的故事和引述」。

羅恩梅爾認為,德國是打擊假新聞最為嚴厲的國家之一,「二戰時留下納粹迫害猶太人的慘痛教訓,讓官方對煽動性假新聞相當敏感。」不過他強調,打贏這場仗不容易,「因為現在全球已存在一條假新聞製造鏈,其背後有經濟、政治的利益。比如製造一些經濟假新聞可獲得至少5000歐元的收入,而政治性假新聞背後往往是反政府的力量」。

鑒於德國今年9月舉行大選,許多德國人擔心一些假新聞會影響選民,尤其是來自俄羅斯的宣傳。默克爾曾警告說,有跡象顯示,來自俄羅斯的網路攻擊和錯誤信息可能「在競選活動中發揮作用」。

「法國的假新聞,主要以真中有假、誇張操作等為特徵,族群衝突容易成為此類報道內容。不過總體上而言,法國的虛假新聞較少。」在法國有十餘年生活經歷的對外經濟貿易大學經濟學教授趙永升8日對《環球時報》說。最近較為典型的「法式假新聞」是,有社交網站的消息稱,本月初一名黑人接受4名警察的毒品檢查時被他們「輪姦」,而且其中一人將警棍插入他的肛門。但實際情況是,警察懷疑嫌疑人將毒品藏在肛門內。至於是否「雞姦」,警察律師表示否認,而且涉嫌雞姦的並非是4人,而是一名警察。在「真真假假」的消息影響下,該黑人居住地區的民眾連續3天燒車以示抗議。

不過,接受《環球時報》採訪的學者都認為,「虛假新聞」問題在法國並不突出,無論從被操作的主題類型還是數量上來說,都比較少。巴黎大學社會學講師帕特里克對記者說,法國人相當信賴法新社等傳統大新聞機構,這些媒體通常會對新聞來源進行嚴格核實。法國很少有像中國這樣自媒體平台消息大量流通的情況。另外,法國社會較為成熟,沒有跟風習慣,民眾有較強判斷力,看新聞時會追究其出處。「國民素質總體較高,所以被媒體、尤其是自媒體誤導的概率比較低。」趙永升說。

韓國:假新聞「越來越像真的」

聯合國前秘書長潘基文2月1日宣布不參選韓國總統引發該國輿論嘩然。他當時在講話中抱怨,人格謀殺、虛假新聞甚囂塵上,令他本人、家人和聯合國的名譽大損。另一名也被視為韓國總統競選人的城南市市長李在明1月曾召開記者會,稱將對韓國TV朝鮮電視台提起刑事訴訟。此前,該電視台報道李在明涉嫌強制讓其哥哥入住精神病院等消息。

除了國內政治話題,韓國輿論中常出現的假新聞莫過於和朝鮮有關的那一類。韓國媒體工會聯盟創辦的周刊《媒體今日》列出了2016年十大虛假新聞,其中有一條是,5月18日下午,韓聯社稱江原道橫城郡發生6.5級地震,或引發山體滑坡、建築物倒塌,「是否是朝鮮進行核試驗等帶來的人工地震尚未得到確認」。實際上,這是韓國氣象廳給媒體發送的用於演練應對災害的信息,但韓聯社匆忙之下未核實就發布了新聞。無獨有偶,去年2月,韓國各媒體紛紛以「快訊」「緊急新聞」形式報道了朝鮮前總參謀長李永吉被處決,並煞有介事地進行相關分析。但3個月後的朝鮮勞動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朝鮮媒體報道稱,李永吉被選任為朝鮮勞動黨中央軍事委員會委員、政治局候選委員。

2月7日晚,韓國JTBC電視台新聞節目以「虛假新聞越來越像真的」為主要內容進行了相關報道。比如最近一個韓國「親朴」社會團體利用一個社交網路群傳播「世界著名優秀學者也擔心韓國近況」的消息。該新聞採訪了「美國斯坦福大學教授兼某研究所所長」,此人稱,「韓國總統彈劾是某些勢力藉助朝鮮、中國的力量進行的權力遊戲」。該消息使用了完整的報道用語,末尾還署上記者名字。然而,報道中提及的機構、教授並非真實存在。

專家:社交平台該負多大責任?

美國臉譜公司近日宣布,將與美國廣播公司、美聯社等聯合檢查新聞真實性。此外,臉譜已在德國推出「事實核查」工具,本月下旬開始,該工具還會在法國投入使用。從去年「特朗普借社交平台假新聞當選」充斥輿論以來,社交網站被大加指責,臉譜等公司隨後採取系列措施應對虛假消息。在假新聞問題上,社交平台有多大責任?

北京師範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執行院長喻國明8日對《環球時報》表示,社交平台為一些組織出於特定目的惡意製造假新聞提供了方便,「組織化機構化的假新聞傳播可動員許多資源」。不過,在互聯網時代,真相併非由單個文本或報道呈現,而是在交互的信息對沖中完成更準確的真相發掘,即每個人都可以說出自己看到的事實,以多元、流動的方式呈現整體的、結構性的真相。社交網站是提供信息交互的平台。喻國明認為,「只要不是惡意造假,信息流動可將最初的負面作用降到最低。」。

喻國明認為,假新聞監管的主要對象應是有指向性的惡意造假,「對於一些公共事務評論,不應因其表達技術不專業、個人理解不同而對其加以限制,若一定要求每個人的表達都準確無誤,那等於禁絕了言論自由的權利」。

(環球時報駐美國特派記者 張朋輝 崔曉冬 駐德國、法國特約記者 青木 姚蒙 駐韓國特派記者 陳尚文 環球時報記者 王天迷 白雲怡)


來源:環球時報

原標題:虛假新聞泛濫成多國新愁 專家:社交平台該負多大責任?

最新更新時間:02/09 12:06

新聞報料

商務合作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界面新聞 的精彩文章:

2017年養一些會發光的植物吧
我全家都是柴犬
美國陸軍瞞報千次中東空襲?武直無人機戰果未統計

TAG:界面新聞 |

您可能感興趣

從日本「低保戶」到韓國「袋鼠族」 「懶人群體」成多國新難題
中國對世界做出了大貢獻,研製一飲品成多國軍隊必需品
這本小說被抄襲篡改,被當成兵法,被當成反書,卻流傳海外譯成多國版本
擊斃本拉登的突擊步槍:一戰成名,如今成多國特種部隊的標配武器